薯蓣植物内生放线菌及其组织培养相关性研究

薯蓣植物内生放线菌及其组织培养相关性研究

论文摘要

淮山和大薯是我国南方栽培面积较广,食用、药用价值较高的两种薯蓣植物。近年来,由于大面积的人工栽培,带来了严重的病害问题。植物内生放线菌因具有增强宿主植物抗病性、抗旱性以及促生长和竞争的能力,已逐渐被用做植物的生物保护剂。本研究以采集海南大学农学院薯蓣植物资源圃的淮山和大薯为对象,探讨薯蓣植物内生放线菌的多样性,通过活性评价从中发掘具有应用潜力的菌种资源;开展了大薯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并探讨了内生放线菌与大薯组培苗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首次对薯蓣植物淮山与大薯的内生放线菌进行分离,从淮山与大薯植物样品中共分离到117株内生放线菌。依据形态和培养特征的差异,将全部菌株分属于35个单株种群和17个多株种群,共52个种群。选取19株代表性内生放线菌做了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9株菌株全都为链霉菌属的放线菌,在19株代表性菌株中,有9株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与最近的典型链霉菌相比低于90%,并在链霉菌系统发育树上单独形成分支,预示这9株菌可能是潜在的新分类单元。对这些内生放线菌的淀粉酶活性、产生长素的能力及抗炭疽病的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从中获得90株产淀粉酶的菌株,其中60株具有较强的酶活性;检测到38株菌株的发酵液里有吲哚乙酸,其中菌株DOR3-5的吲哚乙酸产量达到52.32μg/mL;筛选到23株具有较强抗炭疽病活性的内生放线菌,其中菌株DOR3-2的抑菌活性最强,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结合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DOR3-2鉴定为一株新的利迪链霉菌。综合上述结果获得一批具有进一步开发研究价值的菌株资源。对大薯的组织培养做了初步的探索。加入1g/L PVP、并适时地转接能有效地抑制外植体的褐化;带芽茎段在MS基本培养基上不添加任何激素,均能达到较高的萌芽率,添加0.2 mg/L 6-BA+1mg/L NAA有利于组培苗的生长、发育;而添加1 mg/L6-BA+0.1mg/L NAA,则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茉莉酸在低浓度下,促进茎结的生长,高浓度下对组培苗的生长发育表现出抑制作用;3%蔗糖浓度利于组培苗根茎叶的数量增殖。5%的蔗糖浓度利于大薯根及微型薯块的形成,但对根茎叶的生长有抑制。大多数实验菌株的发酵液对组培苗生长有一定的影响,部分菌株促进大薯叶、茎节、根及微型薯块的增殖,部分菌株对叶、茎节、根及微型薯块的生长有抑制。同一菌株对大薯组培苗各器官的生长也存在差异。菌株DOR3-2回接大薯组培苗,在各个器官中定殖成功,并增强了组培苗抗炭疽病的能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植物内生放线菌的研究概况
  • 1.1.1 植物内生放线菌的分布与多样性
  • 1.1.2 植物内生放线菌代谢产物的多样性
  • 1.1.2.1 抗生素类物质
  • 1.1.2.2 植物生长调节类物质
  • 1.1.2.3 新特性酶类物质
  • 1.1.3 植物内生放线菌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
  • 1.2 薯蓣植物的研究概况
  • 1.2.1 薯蓣植物组织培养
  • 1.3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主要试剂
  • 2.1.3 实验主要仪器
  • 2.1.4 实验的主要培养基
  • 2.2 实验方法
  • 2.2.1 薯蓣植物内生放线菌的分离
  • 2.2.2 放线菌的纯化、形态特征观察及分类归群
  • 2.2.3 放线菌生物活性测定
  • 2.2.4 代表性放线菌DNA的提取、16S rRNA基因PCR扩增
  • 2.2.5 活性菌株DOR3-2的分类鉴定
  • 2.2.6 大薯的组织培养
  • 2.2.7 内生放线菌发酵液促大薯组培苗生长
  • 2.2.8 放线菌DOR3-2回接大薯组培苗
  • 2.2.9 放线菌DOR3-2接种大薯组培苗及其抗炭疽病特性
  • 2.2.10 大薯组培苗炼苗及移栽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内生放线菌的分离
  • 3.2 内生放线菌的培养特征及分群
  • 3.3 内生放线菌的生物活性评价
  • 3.3.1 内生放线菌产淀粉酶活性筛选
  • 3.3.2 内生放线菌产生长素吲哚乙酸(IAA)的筛选
  • 3.3.3 内生放线菌抗炭疽病原菌活性筛选
  • 3.4 代表性内生放线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 3.4.1 内生放线菌的DNA的提取及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
  • 3.4.2 薯蓣植物内生放线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树构建
  • 3.5 大薯组织培养
  • 3.5.1 外植体最佳消毒时间及最佳防褐化剂的确定
  • 3.5.2 不同激素配比对大薯组培苗的影响
  • 3.5.3 不同茉莉酸浓度对大薯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3.5.4 蔗糖浓度对大薯组培苗的增殖及微型薯形成的影响
  • 3.5.5 内生放线菌对大薯组培苗的增殖及微型薯形成的影响
  • 3.5.6 内生放线菌DOR3-2回接大薯组培苗及抗炭疽病活性
  • 3.5.6.1 内生放线菌DOR3-2抗菌谱
  • 3.5.6.2 内生放线菌DOR3-2回接大薯的组培苗
  • 3.5.6.3 内生放线菌DOR3-2回接大薯的组培苗对炭疽病抗性
  • 3.5.7 大薯组培苗炼苗及移栽
  • 3.6 内生放线菌DOR3-2分类鉴定
  • 3.6.1 内生放线菌DOR3-2 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 3.6.2 内生放线菌DOR3-2形态及培养特征
  • 3.6.3 内生放线菌DOR3-2生理生化特征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发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黔中薯蓣与普通山药的区别[J]. 南方农业 2014(33)
    • [2].菊叶薯蓣茎段离体快速繁殖技术研究[J]. 中药材 2010(04)
    • [3].菊叶薯蓣组织培养试验[J]. 河北农业科技 2008(10)
    • [4].墨西哥菊叶薯蓣茎段再生繁殖技术[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6)
    • [5].薯蓣高产栽培技术[J]. 乡村科技 2019(01)
    • [6].菊叶薯蓣组培快繁中常见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 陕西农业科学 2010(03)
    • [7].毛胶薯蓣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9(12)
    • [8].菊叶薯蓣引种栽培试验[J]. 陕西林业科技 2008(01)
    • [9].响应面法优化紫薯蓣中花色苷的提取工艺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4(16)
    • [10].比色法测定黔中薯蓣总皂苷含量的研究[J]. 现代食品 2019(03)
    • [11].广东地区菊叶薯蓣穴盘扦插繁殖技术[J].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6(04)
    • [12].薯蓣高产栽培技术[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2(02)
    • [13].薯蓣栽培技术[J]. 四川农业科技 2012(10)
    • [14].云南紫薯蓣块根紫色素化学本质和含量的初步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0(04)
    • [15].菊叶薯蓣不同发育时期块茎内参基因的筛选[J]. 植物生理学报 2018(03)
    • [16].微波辅助提取紫薯蓣中多糖工艺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4(04)
    • [17].薯蓣/大豆蛋白代餐饼干的研制及其工艺优化[J]. 当代化工研究 2019(03)
    • [18].薯蓣和叉蕊薯蓣叶绿体基因组及特异性DNA条形码鉴定序列筛选研究[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8(05)
    • [19].微波协同纤维素酶法提取薯蓣多糖工艺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17)
    • [20].薯蓣活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观察[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2)
    • [21].薯蓣呋甾皂苷对犬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J]. 中医药导报 2013(02)
    • [22].一味薯蓣饮治疗恶露不尽验案1则[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04)
    • [23].基于RAPD标记的叉蕊薯蓣和粉背薯蓣不同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0(04)
    • [24].水杨酸对菊叶薯蓣中薯蓣皂素生物合成的影响[J].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15(02)
    • [25].墨西哥菊叶薯蓣的生长习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4(02)
    • [26].菊叶薯蓣环阿屯醇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差异分析[J]. 科学家 2016(06)
    • [27].海南薯蓣茎腐病病原菌的鉴定[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3(06)
    • [28].秦巴山地薯蓣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3(22)
    • [29].液质联用技术检测紫薯蓣中5种氨基甲酸酯农药的方法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4(11)
    • [30].菊叶薯蓣种植管理技术[J]. 中国农技推广 2010(06)

    标签:;  ;  ;  ;  ;  

    薯蓣植物内生放线菌及其组织培养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