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太溪穴和人中穴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影响

针刺太溪穴和人中穴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影响

论文摘要

背景: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是一种发生在老年人群中的综合征,介于正常老龄及轻度痴呆之间的具有疾病特征的一种临床状态。MCI患者临床表现为与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无关的记忆力减退、工作能力和效率下降、注意力集中减退、学习新事物能力下降,但有相对正常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能力,未达到临床诊断为痴呆的标准。处于这种状态的个体存在超出其年龄所允许的记忆障碍,虽然达不到痴呆的诊断标准,但是MCI往往代表老年性痴呆(AD)的早期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轻度认知障碍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经济和医学价值。针灸在防治老年病方面有独特的疗效,但其作用中枢机制和机理还缺乏影像学依据。目的:本课题拟运用3.0T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以不同脑区的血氧代谢变化为指标,研究MCI患者太溪穴、人中穴和非穴的脑功能成像特点,经穴的相对特异性;从不同脑区功能变化来探讨MCI患者针刺太溪穴、人中穴的脑功能效应中枢机制。旨在解决MCI患者针刺太溪穴、人中穴特异性脑功能界定、探索经穴的脑功能成像特点和规律。从脑功能方面界定经穴和非穴,并进一步进行经穴特异性一脑相关的信息的汇集,为针刺治疗MCI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利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纳入MCI被试36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26例,年龄在56-72岁;正常被试(对照组)12例,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在55-76(60.6±5.8)岁。MCI被试随机分为太溪穴针刺组、非穴针刺组、人中穴针刺组,均为12例。36例MCI被试均符合该症诊断标准,为右利手,近一个月内未使用任何可能影响认知功能的药物,无功能磁共振扫描禁忌症者。选穴:选取人中穴、右侧太溪穴和非穴。非穴选在太溪与跟腱连线的中点。常规消毒,选0.35×25mm银质针1根刺入所取穴位,垂直进针15mm(人中穴为向上斜刺),采用均匀提插捻转行针法,捻转角度180°,提插幅度在上下1mm,频率均为60次/分钟。为避免针刺后效应的影响,本次实验采用单组块设计(single block design),即静息期(无任何刺激)、针刺期(进行针刺并均匀提插捻转)以及针刺后效应期。fMRI扫描观察不同处理状态下的脑功能成像特点。应用Matlab(Math Works Inc., Natick, MA)和统计参数图(SPM2)软件进行fMRI的数据处理。首先将功能图像序列进行空间配准,并标准化到Montreal Neurological Institute (MNI)标准模板,然后利用半高宽(FWHM)为8mm×8mm×8mm的三维高斯函数对标准化后的数据做空间平滑。根据血液动力学响应函数hrf进行固定效应分析,然后进行双样本t检验,检验被试者的针刺后效应期与静息期的差异,以P<0.001, uncorrected, K≥10voxels的像素标准构成统计参数图,该图即为实验任务激活的脑区,最后将激活区的坐标转换到Talairach空间。结果:1、MCI患者针刺前较正常人血氧代谢降低的脑区为左侧额上回(BA6)、左侧边缘叶扣带回(BA24)、右侧颞上回(BA38);2、针刺太溪穴激活右侧边缘叶扣带回(BA24)、双侧额内侧回(BA6)、左侧中央后回BA3;3、MCI针刺非穴主要激活左侧顶下小叶(BA40)、左侧中央后回(BA2)、左小脑前叶蚓部。4、MCI针刺人中穴主要激活右侧额下回(BA45,13)、右侧额中回(BA47,10,6)、右侧颞中回(BA21),其次激活双侧额上回(BA10)、右侧中央前回(BA6,4)、左侧颞上回(BA38)、左侧颞中回(BA38)、左侧颞下回(BA20)、右侧颞中回(BA21)左侧前扣带回(BA24)。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刺前MCI患者组与正常组比较,左侧额上回(BA6)、左侧边缘叶扣带回(BA24)和右侧颞上回(BA38)血氧代谢降低,即被抑制状态,证明了作为AD的前期病变,在轻度认知障碍性疾病中,额叶、颞叶常有不同程度的病变。针刺太溪穴、人中穴能特异性提高额顶叶、颞叶和边缘叶的血氧代谢。针刺太溪穴和人中穴靶向性激活了MCI患者病变脑区,且对于相关脑区具有整体性调节效应。额顶叶与认知功能相关性大,也就是与中医的“神”有关。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精化气,气生神,三者之间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此外,中医理论认为“病变在脑,首取督脉”。太溪和人中这种激活,是与本经的循行、本经属络脏腑以及本经络与他经经络、脏腑联系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针刺太溪穴与针刺非穴对比,能较为特异地激活在认知、记忆、感情密切相关的脑区。非穴只激活主管协调功能的运用中枢BA40和皮质一般感觉区BA6。针刺太溪穴有明显指引性或规律性,而针刺非穴却没有明显指引性或规律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经穴特异性-脑相关学说”。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脑功能成像的原理
  • 2 针刺腧穴与脑功能区之间的关系
  • 2.1 穴位特异性的fMRI研究
  • 2.2 不同穴位刺激方式和刺激参数的fRM工研究
  • 3 针刺镇痛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 4 针刺视觉相关穴位的FMRI研究
  • 5 针刺语言相关穴位的FMRI研究
  • 6 针刺对小脑皮质的影响
  • 7 针刺认知相关穴位的FMRI研究
  • 8 腧穴与非腧穴、真针刺与假针刺的实时脑功能磁共振研究
  • 9 轻度认知障碍的FMRI改变及针刺的影响作用
  • 10 针刺脑功能磁共振研究的问题
  • 11 有关基础状态的问题
  • 12 FMRI试验设计方法
  • 13 脑功能磁共振在针刺研究中的影响因素
  • 14 脑功能成像研究针刺患者的脑区变化
  • 15 脑功能成像研究针刺的时间效应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被试者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标准
  • 2 设备、用具和场地
  • 2.1 设备与用具
  • 2.2 实验场地
  • 3 实验方法
  • 3.1 评估
  • 3.2 被试者分组
  • 3.3 实验前准备
  • 3.4 刺激方法
  • 3.5 fMRI检查方法
  • 3.6 观察指标
  • 3.7 图像分析及数据后处理
  • 4 结果
  • 4.1 一般数据
  • 4.2 MCI与正常人针刺前静息态激活对比
  • 4.3 太溪穴的激活反应区
  • 4.4 MCI患者人中穴出针后的激活反应区
  • 4.5 MCI患者非穴的激活反应区
  • 4.6 安全性
  • 第三部分 理论探析
  • 1 轻度认知障碍的中医认识
  • 1.1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概念
  • 1.2 轻度认知障碍的病因病机
  • 1.3 选穴依据及分析
  • 2 MCI的现代医学研究
  • 2.1 MCI的定义、分类
  • 2.2 MCI的危险因素
  • 2.3 MCI的评定
  • 3 FMRI的后处理
  • 3.1 SPM简介
  • 3.2 组分析
  • 3.3 SPM的参数设置
  • 3.4 单组快设计与针刺后效应
  • 4 认知的神经生理学机制
  • 5 MCI的研究
  • 5.1 MCI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 5.2 MCI神经影像学特点
  • 5.3 MCI基于fMRI成像的实验设计模式
  • 6 各组激活区结果分析
  • 6.1 MCI的功能磁共振定位及相关脑区功能
  • 6.2 MCI太溪穴针刺激活
  • 6.3 正常人太溪穴针刺激活的脑区
  • 6.4 MC工患者人中穴激活的脑区
  • 6.5 MC工太溪穴、人中穴二穴激活异同比较
  • 6.6 经穴与非穴的比较
  • 6.7 结论
  • 6.8 创新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针刺太溪穴和人中穴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