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薯褐斑病病原鉴定及其防治技术研究

木薯褐斑病病原鉴定及其防治技术研究

论文摘要

褐斑病是木薯生产中的一种世界性病害,广泛发生于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木薯产区,严重影响木薯的产量和品质。在我国,褐斑病对木薯产业的危害情况还缺少研究,因此本研究开展了该病在我国的发生危害情况、病原鉴定及其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在对我国木薯主产区的病害调查中,海南、云南、广东和广西等地均发现了褐斑病的发生为害。该病是当前木薯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叶部真菌性病害,23个调查地点均有发现,其中3个地点的为害相当严重。采用组织块分离法、挑单孢分离法及改良稀释单孢分离法进行褐斑病菌的分离工作,结果表明组织块分离法不适用于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采用挑单孢分离法和改良稀释单孢分离法共分离到8株病原菌,其中改良稀释单孢法操作相对便捷,分离效率较高(分离到7个菌株),是分离该病病原菌的最适宜方法。采用菌饼针刺离体接种法、菌饼针刺活体接种法、孢子液针刺离体接种法及孢子液针刺活体接种法进行褐斑病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只有孢子液针刺活体接种法能够产生和田间症状一致的病斑,适用于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病原菌分生孢子和产孢结构的形态观察结果表明其均为亨宁氏钉孢(Passalora henningsii(Allesch.)R.F.Castaneda & U.Braum),ITS序列分析表明8个菌株和一株木薯上的亨宁氏钉孢的ITS序列(AF284389.1)的同源性均大于99%。随机选择两株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其最适培养条件为:胡萝卜培养基、26℃或24℃、pH 6.0或pH 5.0、连续黑暗、碳源为D-葡萄糖或D-甘露醇、氮源为胰蛋白胨。大型分生孢子的最适萌发温度为26℃或28℃,致死温度为60℃10 min。对598份木薯种质进行了其对褐斑病的田间抗病性调查。结果表明病级为0级的木薯种质有6份,占所有种质的1%;1级的木薯种质有266份,占所有种质的44.48%;2级的木薯种质有204份,占所有种质的34.11%;3级的木薯种质有93份,占所有种质的15.55%;4级的木薯种质有20份,占所有种质的3.34%;5级的木薯种质有9份,占所有种质的1.51%。选用致病力较强的菌株CPH-HN01,采用孢子萌发法进行了防控药剂的室内筛选,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0种药剂中多菌灵的抑菌效果最好,EC5o为0.0353 mg/L。各药剂抑菌效果排序为:多菌灵(苯并咪唑衍生物类)>咪鲜胺(苯并咪唑衍生物类)>中生菌素(农用抗菌素)>丙环唑(三畔衍生物类)>百菌清(取代苯类)>氟硅唑(三唑衍生物类)>异菌脲(二甲酰亚胺类)>甲基托布津(取代苯类)>代森锰锌(取代苯类)>腐霉利(取代苯类)。对6种杀菌剂进行大田防效评价,结果表明丙环唑、多菌灵及咪酰胺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71.80%。百菌清、氟硅唑及甲基托布津的防治效果较差,防效≤58.9%。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木薯及其产业发展
  • 1.1.1 木薯生物学特性
  • 1.1.2 木薯栽培与繁殖
  • 1.1.3 木薯产业发展现状
  • 1.2 木薯真菌性病害
  • 1.2.1 炭疽病
  • 1.2.1.1 田间症状
  • 1.2.1.2 病原菌及形态特征
  • 1.2.1.3 发病规律
  • 1.2.1.4 防治措施
  • 1.2.2 离孺孢叶斑病
  • 1.2.2.1 田间症状
  • 1.2.2.2 病原菌及形态特征
  • 1.2.2.3 发病规律
  • 1.2.2.4 防治措施
  • 1.2.3 棒孢霉叶斑病
  • 1.2.3.1 田间症状
  • 1.2.3.2 病原菌及形态特征
  • 1.2.3.3 发病规律
  • 1.2.3.4 防治措施
  • 1.2.4 枯萎叶斑病
  • 1.2.4.1 田间症状
  • 1.2.4.2 病原菌及发病规律
  • 1.2.4.3 防治方法
  • 1.2.5 白斑病
  • 1.2.6 根腐病
  • 1.2.6.1 田间症状
  • 1.2.6.2 病原菌及发病规律
  • 1.2.6.3 防治措施
  • 1.3 木薯褐斑病
  • 1.3.1 发生及为害
  • 1.3.2 症状特点
  • 1.3.3 病原菌及其形态特征
  • 1.3.4 病原菌的人工培养
  • 1.3.5 病原菌的毒素
  • 1.3.6 病原菌的侵染特性
  • 1.3.7 发病规律
  • 1.3.8 木薯种质对褐斑病的抗性
  • 1.3.9 防治研究
  • 1.3.9.1 农业措施
  • 1.3.9.2 化学防治
  • 1.4 植物病原真菌分离与鉴定技术
  • 1.4.1 植物病原真菌分离方法
  • 1.4.1.1 土壤中植物病原真菌
  • 1.4.1.2 地上部植物病原真菌
  • 1.4.2 植物病原真菌的鉴定技术
  • 1.4.2.1 真菌的形态鉴定
  • 1.4.2.2 组织化学分析
  • 1.4.2.3 代谢途径分析
  • 1.4.2.4 分子分析
  • 1.4.2.4.1 次生代谢物分析
  • 1.4.2.4.2 同工酶和辅酶Q分析
  • 1.4.2.4.3 核酸分析
  • 1.4.2.4.3.1 线粒体DNA(mtDNA)分析
  • 1.4.2.4.3.2 基因组DNA分析
  • 1.4.2.5 数值分类
  • 1.5 目的与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2 实验材料
  • 2.1 供木薯褐斑病病样和木薯种质
  • 2.2 供试培养基
  • 2.3 供试试剂
  • 2.4 供试杀菌剂
  • 3 实验方法
  • 3.1 木薯褐斑病的病情调查
  • 3.2 木薯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致病性测定
  • 3.2.1 木薯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与保存
  • 3.2.1.1 病原菌分离
  • 3.2.1.2 病原菌的纯化
  • 3.2.1.3 病原菌的保存
  • 3.2.2 木薯褐斑病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 3.2.2.1 菌饼针刺接种法
  • 3.2.2.2 孢子液针剌接种法
  • 3.3 木薯褐斑病病原菌的鉴定
  • 3.3.1 木薯褐斑病病原菌的形态观察
  • 3.3.2 木薯褐斑病病原菌分子鉴定
  • 3.3.2.1 菌株总DNA的提取
  • 3.3.2.2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 3.3.2.3 目的片段的克隆与回收
  • 3.3.2.4 目的片段的测序与分析
  • 3.4 基础生物学测定
  • 3.4.1 培养基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 3.4.2 温度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 3.4.3 pH值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 3.4.4 光照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 3.4.5 碳源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 3.4.6 氮源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 3.4.7 温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3.4.8 分生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
  • 3.5 国内木薯主要种质对褐斑病的田间抗性调查
  • 3.6 药剂筛选及防效评价
  • 3.6.1 室内药剂筛选
  • 3.6.1.1 载玻片的处理
  • 3.6.1.2 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 3.6.1.3 各浓度药液的配制
  • 3.6.1.4 方法
  • 3.6.1.5 结果检查
  • 3.6.2 大田防效评价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木薯褐斑病的病情调查
  • 4.2 木薯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致病性测定
  • 4.2.1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 4.2.2 木薯褐斑病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 4.3 木薯褐斑病病原菌的鉴定
  • 4.3.1 术薯褐斑病病菌的形态观察
  • 4.3.2 术薯褐斑病病原菌分子鉴定
  • 4.4 术薯褐斑病菌基础生物学测定
  • 4.4.1 培养基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 4.4.2 温度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 4.4.3 pH值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 4.4.4 光照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 4.4.5 碳源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 4.4.6 氮源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 4.4.7 温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4.4.8 分生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
  • 4.5 国内木薯主要种质对褐斑病的田间抗性调查
  • 4.6 药剂筛选及防效评价
  • 4.6.1 室内药剂筛选
  • 4.6.2 大田防效评价
  • 5 讨论
  • 6 结论
  • 6.1 木薯褐斑病病害调查及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 6.2 木薯褐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 6.3 国内木薯主要种质对褐斑病的田间抗性调查
  • 6.4 木薯褐斑病菌室内有效药剂筛选及大田防效评价
  • 7 下一步研究计划
  • 资助项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相关论文文献

    • [1].10个木薯品种(系)在广西兴业县的适应性比较研究[J]. 南方农业 2019(27)
    • [2].木薯全粉对木薯抹茶夹心蛋糕食用品质的影响[J]. 轻工科技 2020(01)
    • [3].外源硒对食用木薯品质的影响研究[J]. 作物杂志 2020(01)
    • [4].木薯叶芽和花芽的转录组差异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20(07)
    • [5].木薯金属硫蛋白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20(08)
    • [6].木薯间作穿心莲高效栽培技术[J]. 农村新技术 2020(05)
    • [7].木薯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生产技术模式[J]. 中国农技推广 2020(06)
    • [8].基于SWOT分析的新型环保木薯袋营销策略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20(11)
    • [9].食用木薯饮料加工工艺优化[J]. 保鲜与加工 2020(04)
    • [10].木薯残渣对肉牛生长性能及胴体特性的影响[J]. 中国饲料 2020(12)
    • [11].中泰木薯全粉的理化和质构特性比较及其食品开发[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12].木薯全粉添加量及储藏条件对木薯薄饼食用品质的影响[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0(18)
    • [13].朱砂叶螨为害前后抗、感木薯品种叶组织营养物质含量差异分析[J]. 热带作物学报 2020(09)
    • [14].木薯品种西选07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 耕作与栽培 2020(04)
    • [15].松土铲—土壤—木薯三维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方法[J]. 广西农业机械化 2020(04)
    • [16].详解非洲木薯市场[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18(09)
    • [17].柬埔寨拜灵木薯喜获大丰收,市场价格保持稳定[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18(11)
    • [18].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机所木薯生产机械化团队赴广西扶绥开展木薯机械化收获技术试验[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18(12)
    • [19].柬埔寨木薯加工业即将迎来“曙光”[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19(01)
    • [20].木薯栽培技术[J]. 农村新技术 2019(06)
    • [21].近年柬埔寨木薯丰产销售价格上扬[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19(04)
    • [22].2018年柬埔寨木薯产量小幅下滑[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19(04)
    • [23].改良木薯 养活世界[J]. 区域治理 2019(14)
    • [24].15个木薯品种(材料)比较试验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017(12)
    • [25].几种食用木薯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 2017(12)
    • [26].木薯叶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进展(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7(12)
    • [27].热科院新研发食用华南12号木薯[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17(Z2)
    • [28].泰国库存木薯外销比例调整为1.5:1[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17(Z2)
    • [29].木薯颗粒淀粉取代木薯干趋势分析[J]. 粮食与油脂 2018(07)
    • [30].木薯去皮加工技术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装备 2018(04)

    标签:;  ;  ;  ;  

    木薯褐斑病病原鉴定及其防治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