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补血汤联合甘草泻心汤治疗白塞综合征32例

当归补血汤联合甘草泻心汤治疗白塞综合征32例

一、当归补血汤合甘草泻心汤治疗白塞综合征32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羽[1](2021)在《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及数据挖掘探讨周彩云教授治疗白塞病经验》文中指出1.研究背景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是一种以口腔及外阴溃疡、眼炎和皮肤损害为临床特征,与自身免疫相关的血管炎症性疾病,疾病发展至后期可累及多个系统。白塞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西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暂无特效药物,治疗上主要以局部治疗及对症治疗为主,但西药大多副作用大,且停药后易复发,对于本病的治疗,中医学从治病求本、辨证论治出发,有一定的优势,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以缓解使用西药带来的毒副作用。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历史悠久,其相关治疗经验代代相传,白塞病的中医药治疗也在传承中不断的创新,但目前尚无对于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系统的文献分析,归纳与总结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发展与现状,了解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发展及现状对于未来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发展及创新有重要意义,故本课题通过对近20年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总结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大致规律与方向,为未来中医药治疗白塞病提供临床及科研的参考。周彩云教授治疗白塞病经验丰富,本课题同时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周彩云教授治疗白塞病经验,总结其用药方式和辨治规律,在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整体规律与方向的基础上探讨周彩云教授治疗白塞病的经验与学术思想,为临床上治疗白塞病提供参考。2.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近二十年(2000-2020)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总结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白塞病提供临床及科研的参考,并对周彩云教授临床治疗白塞病的经验进行数据挖掘,对周彩云教授临床诊治白塞病的经验进行探讨与总结,探索周师治疗白塞病的辨证思路与用药规律。3.研究方法3.1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 Fang Data)对中医药治疗白塞病进行相关文献检索,通过阅读筛查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用EXCEL及CiteSpace对文献中的内容(文献发表时间、刊载期刊、核心作者、文献类型、中医证型及中医治疗)进行统计分析,归纳与总结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发展与诊疗规律。3.2数据挖掘研究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录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西苑医院风湿科门诊及住院的白塞病患者,共纳入80例,所有纳入的患者均由周彩云教授本人诊治,整理记录信息完善的病例,病例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症状、中医诊断与辨证治则、舌脉信息、方药等。通过数据挖掘软件运用描述性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挖掘周彩云教授诊治白塞病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的证型分布、药物频次、用药规律等,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总结周彩云教授诊治白塞病的学术经验。4.研究结果4.1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4.1.1文献基本特征本研究共纳入330篇文献,其中名医经验78篇,病例报道35篇,临床研究115篇,实验研究6篇,理论研究64篇,综述类27篇,文献研究5篇;年度发文量虽然较为波动,但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其中有两个明显的峰值,分别是2008年和2010年;根据文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分析文献发文地区分布,330篇文献分别分布在我国22个省,4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不含港、澳、台),其中排名前十的地区为山东省、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河南省、黑龙江省、广东省、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上海市及辽宁省;纳入的330篇文献分别分布在119种期刊中,刊登文献量排名前十的文献分别为新中医、中医杂志、四川中医、河北中医、风湿病与关节炎、山东中医杂志、中医研究、中国民间疗法、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及陕西中医。4.1.2中医辨证与用药特征因综述类文献中涉及到的辨证分型及用药与名医经验类、临床研究类等类型文献内容有相同之处,故综述类文献仅用于分析文献基本特征,不用于辨证及用药特征的统计,分析中医辨证及用药特征的文献共303篇。纳入的303篇文献中,辨证分型出现的证型频次共计185次,共74种不同证型,将74种不同证型提取其关键词进行分类,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阴虚、热毒、脾虚、血瘀、阳虚、气虚、肝郁、气滞、心火亢盛、血虚、血热;白塞病的治疗方法较为多样,其中涉及到内治法的文献共234篇,外治法9篇,内治法结合外治法60篇;白塞病内服汤药分为专方(自拟方)和验方,其中急性期验方使用频次最高的十种方剂为甘草泻心汤、龙胆泻肝汤、四妙勇安汤、犀角地黄汤、知柏地黄汤、五味消毒饮、清胃散、赤小豆当归散、导赤散、黄连解毒汤,专方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十味中药分别为生甘草、黄柏、黄芩、黄连、生地黄、当归、土茯苓、金银花、牡丹皮、赤芍;疾病缓解期验方使用频次高于两次的方剂为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参苓白术散、赤小豆当归散,专方使用的中药使用频次最高的十味中药分别为:茯苓、白芍、白术、当归、党参、黄芪、生地黄、熟地黄、黄柏、麦冬;外治法中,熏蒸外洗方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依次为:苦参、黄柏、蛇床子、白鲜皮、地肤子、冰片、黄连、白及等;针灸选穴选择频次较高的穴位分别为:合谷、肝俞、足三里、三阴交、心俞、脾俞。4.2数据挖掘研究结果4.2.1患者一般情况周彩云教授诊治的80个病案中,男性有36例,女性有44例,男女比例为1:1.22。年龄大多分布在20-60岁之间,占病例总数的83.8%。4.2.2患者基本症状纳入的白塞病患者主要症状为口腔溃疡(82.1%)、关节痛(27.4%)、眠差(23.8%)、生殖器溃疡(22.6%)、纳差(15.5%)、结节性红斑(15.5%)、咽痛(14.3%)、面部痤疮(10.7%)等;舌象主要为舌红(60.0%)、舌淡红(26.35%)、舌暗(17.5%)、齿痕舌(13.8%);舌苔主要为苔黄腻(37.5%)、苔白(31.3%)、苔白腻(12.5%)、苔薄白(12.5%)、苔薄黄(7.5%)等;脉象主要为脉沉细(42.5%)、脉滑(27.2%)、脉弦(10.0%)、脉滑数(10.0%)、脉细(10.0%)、脉数(10.0%)等。4.2.3辨证及用药规律纳入的白塞病患者主要辨证分型为湿热内蕴(61.3%)、脾虚湿困(13.8%)、气阴两虚(8.8%)、阴虚湿热(6.3%)、肝胆湿热(5.0%)、热毒蕴结(3.8%)等;主要治法治则为清热利湿(67.5%)、健脾利湿(12.5%)、益气养阴(8.8%)、滋阴清热(7.5%)、清热解毒(6.3%)、清肝泻火(6.3%)等;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金银花(90.5%)、生甘草(86.9%)、玄参(84.5%)、茯苓(78.6%)、当归(72.6%)、赤芍(65.5%)、牛蒡子(63.1%)、生薏苡仁(61.9%)、大青叶(50.0%)、浙贝母(47.6%)、芦根(45.2%)、白茅根(42.9%)、百合(41.7%)、蒲公英(39.3%)、黄连(31.0%)等;基于关联规则,得出核心药物8味,分别为金银花、玄参、赤芍、当归、生甘草、牛蒡子、茯苓、生薏苡仁,并得出65组高频药组,频次较高的药组分别为金银花-玄参、金银花-甘草、玄参-甘草、金银花-玄参-甘草、玄参-当归等;基于熵方法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得出16个核心药物组合,分别为黄芩、胖大海、木蝴蝶,白茅根、瓦楞子、大青叶,白茅根、赤芍,炙甘草、甘草、玄参、蒲公英、郁金、酸枣仁等,及8个新方组合,分别为黄芩、胖大海、木蝴蝶、大腹皮,白茅根、瓦楞子、大青叶、海螵蛸,白茅根、瓦楞子、赤芍、海螵蛸等。5.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对330篇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发现白塞病的发病与湿毒、脾虚等病因密切相关,急性期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缓解期以补脾益肾养阴为主,通过对80个周师临床治疗白塞病的验效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发现周师临床诊疗白塞病,主要从湿、热、毒三邪入手,认为白塞病的关键病机为湿热毒蕴,脾虚湿困,瘀血贯穿始终,治疗大法为清热解毒、健脾祛湿、活血化瘀。在临床用药方面,周师以四妙勇安汤为基础方加减辨证治疗。

汤舒玲[2](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和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复杂网络和数据挖掘的方法,探析中药治疗白塞病的用药规律,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网和Pub Med以上5个数据库中关于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临床研究类文献。以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为依据选择合格文献,提取处方,建立数据库。将数据规范化处理后,利用Microsoft Excle2016、Matlab2018b和Gephi0.9.2、IBM 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对用药频次、中药功效、四气、五味、归经、核心药物、配伍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61篇,得到217条白塞病的处方,包含225种中药,累计使用频次达2314次。从功效分类来看,清热药(39.3%)使用最多,其次为补虚药(27%)、利水渗湿药(9.1%)、活血化瘀药(6.1%)、解表药(4.7%)、温里药(2.8%)。清热类药物中包括了清热燥湿药(12.2%)、清热凉血药(11.6%)、清热解毒药(10.2%)、清热泻火药(5.0%)、清虚热药(0.3%);补虚类药物中包括了补气药(14.6%)、补血药(7.1%)、补阴药(4.4%)、补阳药(0.1%)。从药物属性来看,中药四气中以寒性药物为主,其次为热、温、平、凉;五味中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主要归心、肝、肺、脾、胃、肾经。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有甘草、生地黄、当归、赤芍、黄连、黄柏、牡丹皮、金银花、黄芩、茯苓、玄参等49味核心中药。关联分析得到两种、三种、四种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个数分别为10个、15个、6个。聚类分析可将前25味核心中药聚为三类,其中第一类包括柴胡、栀子、泽泻、生地黄、当归、川芎、甘草;第二类包括赤芍、白芍、黄芩、黄连、黄柏、知母、牡丹皮、金银花、连翘、玄参、丹参;第三类包括茯苓、白术、党参、土茯苓、薏苡仁、黄芪、苦参。结论:中医治疗白塞病的药物以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清热凉血及补气药物为主。通过性味归经分析得出,中医治疗白塞病以寒性药物使用率最高,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心、肝、肺、脾、胃、肾为主。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白塞病的治疗重视“湿”、“热”、“毒”、“瘀”、“虚”的基本病机,病性多为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治疗以清热解毒、补气祛湿、凉血活血为主,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针对以上五大病机,总结出三类用药组合:针对湿热内蕴证型,柴胡、栀子、泽泻、生地黄、当归、川芎、甘草;针对热入营血证型,赤芍、白芍、黄芩、黄连、黄柏、知母、牡丹皮、金银花、连翘、玄参、丹参;针对脾虚不运证型茯苓、白术、党参、土茯苓、薏苡仁、黄芪、苦参。本研究利用频次、复杂网络、关联规则、系统聚类对现有文献中具有客观疗效的有关白塞病的组方用药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挖掘出的部分核心药物、强关联药对及药物组合。本研究可为临床中医药治疗白塞病提供一些借鉴和新的思路,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进行合理有效地处方用药。

尹梦碟,王朝,梁俏俏,邱联群,邓宏勇,袁敏[3](2021)在《基于VOSviewer软件研究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用药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用药规律。方法:检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SinoMed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20年4月1日收录的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临床文献。将收集的处方进行拆分,分别对组方药物的功效、性味和归经进行频次分析,运用VOSviewer软件进行关联性聚类分析。结果:纳入214篇文献,274首有效方剂、275味药物。高频药物中,以清热药和补虚药为主,药性上以寒、平、温性药为主,药味以甘、苦、辛味药为主,归经上以脾经、胃经、心经为主;通过VOSviewer软件可视化分析得到4个聚类,聚类1以活血化瘀药、清热凉血药和清热解毒药物为主,聚类2以补益肝肾药物为主,聚类3以《金匮要略》狐惑病经方组成药物为主,聚类4以清肝利湿药物为主。结论: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用药规律符合中医对于白塞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为临床用药提供思路。

陈彦冰[4](2019)在《回顾性分析加味龙甲膏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材料与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检索辽宁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的医疗信息系统,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接受加味龙甲膏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将未接受加味龙甲膏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通过检索电子病历系统填写观察表,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患者入院病情信息、患者出院病情信息、患者出入院病情对比的治疗效果综合评价。运用卡方检验、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实体瘤的变化情况、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情况等。结果:1.纳入患者以女性居多,年龄多分布在61-70岁之间,中医病种以肺癌、乳癌病、胃癌等较为多见,共诊断有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气虚血瘀证与气血两虚证四种证型。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病情资料等方面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5,均无显着性差异。2.在实体瘤疗效评价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3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6.3%;经统计学分析,P>0.05,未见显着性差异。观察组稳定率为84.8%,对照组稳定率为68.8%;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3.观察组生活质量总改善率为76.2%,对照组生活质量总改善率为60.0%,二者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4.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EA、CA-125、CA-153、CA-199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经统计学分析发现,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5.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间及自身治疗前后比较,P>0.05,未见显着性差异。6.观察组与对照组1年后随访结果经PFS比较后发现,P>0.05,无统计学意义。7.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在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与肝肾功能损害方面经统计学分析,P>0.05,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加味龙甲膏可有效稳定瘤体,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具有抗肿瘤作用。2.加味龙甲膏无毒副作用。

管映虹[5](2019)在《甘草泻心汤配合涂药灸治疗肛门湿疹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口服甘草泻心汤配合五皮祛风止痒膏涂药灸治疗肛门湿疹的临床疗效,以期为经方及中医外治疗法在肛门湿疹的应用上提供临床思路。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肛门湿疹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以口服甘草泻心汤配合涂药灸治疗;对照组以口服依巴斯汀片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擦治疗;治疗组脱失3例,对照组脱失2例,实际观察67例,治疗组33例,对照组34例。治疗7天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1疗程、2疗程的临床疗效,评价两组患者瘙痒程度、皮损面积、皮疹形态、皮肤潮湿等指标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自身前后比较①治疗1疗程、2疗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瘙痒程度、皮损面积、皮疹形态、皮肤潮湿症状及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1疗程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疗程与治疗1疗程相比: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瘙痒程度、皮损面积、皮疹形态、皮肤潮湿症状及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前与治疗2疗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症状总积分改善均优于治疗前(P<0.05)。(2)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①治疗1疗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瘙痒程度、皮损面积、皮疹形态、皮肤潮湿等症状及症状总积分的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2疗程后,治疗组在瘙痒程度、皮损面积、皮肤潮湿症状积分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皮损形态积分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组症状总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2疗程后,治疗组亚急性期症状总积分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慢性期症状总积分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2月后随访,治疗组复发率13.0%;对照组复发率35.7%,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甘草泻心汤配合涂药灸及口服依巴斯汀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用治疗亚急性期、慢性期肛门湿疹均有效果。口服甘草泻心汤配合涂药灸的远期疗效优于口服依巴斯汀片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擦;在治疗慢性期肛门湿疹上,治疗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皮损面积、皮疹形态、瘙痒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副作用少,能安全有效的治疗肛门湿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孙亚楠[6](2018)在《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张鸣鹤教授治疗白塞病的用药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张鸣鹤教授治疗白塞病的用药经验进行传承研究,以探求白塞病的用药组方规律,为中医进一步认识和治疗白塞病提供临床科学依据。方法:整理2010年1月2017年11月张鸣鹤教授治疗白塞病的门诊病历资料,从中选择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病历98例,处方210首,对其整理,用Excel建立数据库,分析药物频次、性味、归类,运用SPSS Modeler数据挖掘统计软件中Apriori算法建立数据挖掘模型,对处方中药物之间的潜在规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利用SPSS Modeler对210首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不同性味药物所占比例,统计了各药物出现频次,统计了药物归类并计算每类药物所占比例,对28味药物组合进行频次统计,对26味药物组合进行相关分析,对白塞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用药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潜在用药规律后得出了四个新处方供临床参考。结论:运用数据挖掘方法,系统全面地对张鸣鹤教授治疗白塞病的方剂药物进行分析,挖掘其潜在的用药规律,得出用药以苦寒药为主,治疗上以清热解毒、燥湿为主要治疗原则,配伍益气活血药,寒温并用,以寒为主,同时顾护脾胃。充分体现张鸣鹤教授治疗白塞病以清热解毒,顾护脾胃贯穿疾病治疗始终的学术思想,彰显其特有的用药配伍规律。有助于白塞病中医药特色诊疗的推广和应用。

赵文甲[7](2016)在《甘草泻心汤治疗湿热蕴脾型白塞氏病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甘草泻心汤对湿热蕴脾型白塞氏病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情况,初步评价应用其治疗湿热蕴脾型白塞氏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白塞氏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60例白塞氏病患者应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疗程1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的疗效指标、中医证候疗效指标等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判定疗效。结果:甘草泻心汤在改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体征,降低证候积分方面疗效较好,有显着性差异(p<0.05);60例患者治疗前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甘草泻心汤能明显改善白塞氏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有较好的安全性。

王晓鸽,唐旭东,王凤云[8](2015)在《甘草泻心汤“异病同治”应用机理探讨》文中提出"异病同治"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诊疗疾病过程中执简驭繁的理论基础。"异病同治"的前提是病机相同,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病证的异同可以将异病同治分为"异病同证同治"和"异病异证同治"。《伤寒杂病论》中治疗狐惑病和心下痞都应用甘草泻心汤,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理论特点,掌握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和心下痞的应用机理可以扩大甘草泻心汤"异病同治"的范围,为临床高效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巩雅欣[9](2013)在《甘草泻心汤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白塞病湿热毒结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运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理论,通过观察甘草泻心汤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白塞病湿热毒结证的临床疗效、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进而为防治白塞病湿热毒结证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将60例符合标准的白塞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甘草泻心汤联合沙利度胺片,对照组予沙利度胺片,疗程为3个月,随访期3个月,观察甘草泻心汤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白塞病湿热毒结证的临床疗效、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经临床观察两组的总疗效(治疗组有效率:86.7%,对照组有效率:76.7%)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的的复发率(治疗组:10.0%,对照组:36.7%)、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6.7%,对照组:30.0%)均存在差异性(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证明了运用甘草泻心汤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白塞病湿热毒结证具有复发率低,安全性高的优势。

杨文铭[10](2012)在《白塞病的中医辨病辨证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白塞病是一种以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特征的累及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白塞病的病因不明,病理基础为血管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有效根治方法。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取得了显着效果,故本文旨在探讨一套行之有效的白塞病的中医治疗方案。方法:本论文通过运用中医三焦辨证理论及辨病辨证相结合思想,从病因、病机、辨病与辨证思想以及结合临床病例探讨治疗白塞病的中医治疗规律。结果: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按中医三焦辨证可分为:火毒炽盛,攻于上焦证;湿热痰火,流注下焦证;湿热蕴脾,胃肠积热证;肾阴亏虚,虚火夹湿证;火热炽盛,毒燔三焦证。意义:白塞病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都不明确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易全身多系统受累、易复发等特点,然而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有其独特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仍是简便、有效的方法。因此初步探究中医辨证、辨病用药的方法,发掘治疗本病有效及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对于本病的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均有很大意义。

二、当归补血汤合甘草泻心汤治疗白塞综合征3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归补血汤合甘草泻心汤治疗白塞综合征32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及数据挖掘探讨周彩云教授治疗白塞病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白塞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1.1 白塞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1.2 白塞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白塞病的临床表现
        1.4 白塞病的诊断
        1.5 白塞病的西医治疗
        1.6 小结
    2. 白塞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病名溯源
        2.2 古籍中的病因病机
        2.3 现代医家对狐惑病病因病机探讨
        2.4 中医药治疗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探讨中医药治疗白塞病
    1. 研究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纳排标准
        1.3 确定分析类目
        1.4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文献筛选报告
        2.2 中医药治疗白塞病文献的时间分布及增长规律
        2.3 中医药治疗白塞病文献的地区分布
        2.4 中医药治疗白塞病文献的期刊分布
        2.5 核心作者
        2.6 关键词共现
        2.7 中医证型分布
        2.8 中医治疗基本情况
        2.9 中医药治疗的具体运用
    3. 讨论
        3.1 白塞病相关文献的整体状况分析
        3.2 中医治疗白塞病状况分析
    4.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对周彩云教授治疗白塞病的经验探讨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排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案信息采集
        3.2 数据挖掘
    4. 研究结果
        4.1 基本信息
        4.2 症状频次
        4.3 舌脉频次
        4.4 辨证分型
        4.5 治法治则频次
        4.6 药物频次
        4.7 四气、五味、归经频次
        4.8 高频药物使用剂量
        4.9 数据分析
    5. 讨论
        5.1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5.2 周彩云教授治疗白塞病临床经验探讨
    6. 小结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复杂网络和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古代医家对白塞病的认识
        1.1 狐惑病与白塞病的历史渊源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论治
    2.现代医学对白塞病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病因与发病机制
        2.3 白塞病的临床表现
        2.4 诊断标准
        2.5 治疗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及内容
    1.研究对象
        1.1 文献来源
        1.2 检索策略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文献筛选和数据的管理
        2.2 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2.3 数据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文献检出与筛选结果
        3.2 药物的功效分类和性味归经的频次分析
        3.3 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3.4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3.5 聚类分析结果
    4.讨论
        4.1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白塞病中药用药规律的研究意义
        4.2 用药频次和药物属性分析
        4.3 核心药物和配伍规律分析
        4.4 现代医家对《金匮要略》的继承和发展
        4.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中医治疗白塞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相关程序
致谢

(3)基于VOSviewer软件研究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严与检索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数据来源
    1.5 数据规范与录入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总体用药情况
    2.2 高频药物分析
    2.3 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中医对白塞病的认识
    3.2 研究结果分析
        3.2.1 从频次分析
        3.2.2 从聚类分析
4 小结

(4)回顾性分析加味龙甲膏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甘草泻心汤配合涂药灸治疗肛门湿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分析
    2.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1疗程后各个症状及症状总评分比较
    2.两组患者治疗2疗程后各个症状及症状总评分比较
    3.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疗程后亚急性期、慢性期及症状总积分比较
    4.两组患者治疗2疗程后疗效比较
    5.两组患者2月后随访复发情况疗效比较
    6.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 讨论
    1.选题依据与意义
    2.肛门湿疡证候及病机分析
    3.涂药灸
    4.结果分析
    5.本课题的创新特点
    6.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2
附1:知情同意书
附2:症状评分表
致谢

(6)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张鸣鹤教授治疗白塞病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软件介绍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白塞病西医诊断标准
        (二)白塞病中医诊断标准
        (三)方剂名称规范化
        (四)中药名称规范化
        (五)纳入标准
        (六)排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处方收集
        (二)病历资料分析
        (三)原始资料数据库的建立
        (四)数据预处理
        (五)数据清洗
        (六)立关联规则Apriori模型
    三、研究结果
        (一)药物四气五味频次统计结果
        (二)常用药物的频次统计结果
        (三)药物的归类频次统计结果
        (四)治疗白塞病处方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五)药物频次≧30 的药物关联网状图
        (六)特殊药物关联网状图
讨论
    一、现代医学对白塞病的认识
    二、中医学对白塞病的认识
    三、张鸣鹤教授治疗白塞病的临床经验
    四、药物药性归类频次统计结果分析
    五、张鸣鹤教授治疗白塞病用药关联规则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甘草泻心汤治疗湿热蕴脾型白塞氏病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白塞氏病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1.2 白塞氏病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2 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白塞氏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2 白塞氏病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情况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研究方法
        6.1 白塞氏病症状、体征分级评分标准
        6.2 中医证候分级评分标准
        6.3 评价标准
        6.4 治疗方法
        6.5 疗程
    7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病例分布
    2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4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比较
    5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
    6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甘草泻心汤应用依据
    2 方药分析
    3 疗效分析
    4 安全性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8)甘草泻心汤“异病同治”应用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异病同治” 的理论基础
2 甘草泻心汤应用机理分析
    2. 1 心下痞应用机理分析
    2. 2 狐惑病应用机理分析
3 甘草泻心汤用治狐惑病和心下痞的 “异病同治”机理分析
    3. 1 从病机、证候方面分析其 “异病同治” 机理
    3. 2 从方药组成方面分析其 “异病同治” 机理
4 结语

(9)甘草泻心汤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白塞病湿热毒结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 临床资料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病例标准
        (四) 排除病例标准
        (五) 剔除病例标准
    二、 研究方法
        (一) 分组方法
        (二) 治疗方法
        (三) 观察指标
        (四) 随访
        (五) 疗效判断标准
        (六) 统计学方法
    三、 一般资料分析
    四、研究结果
讨论
    一、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一) 狐惑病与本病的关系
        (二) 对中医证型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一) 病因病机分析
        (二) 白塞病的西医治疗
    三、 沙利度胺的作用机制
        (一) 免疫调节作用
        (二) 抗炎作用
        (三) 抑制血管生成
        (四) 干扰细胞粘附
    四、 病因病机的探讨
        (一) 肝肾亏虚,脾失健运为发病基础
        (二) 湿热之邪为重要的病理因素
    五、 湿热毒结证治疗的探讨
        (一) 甘草泻心汤方解及其应用依据
        (二) 现代医学对湿热毒结证实质的研究
        (三) 甘草泻心汤治疗白塞病湿热毒结证的现代药理研究
        (四) 甘草泻心汤在降低不良反应方面的优势
    六、 疗效分析
        (一) 疾病总疗效
        (二)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三) 症状体征疗效分析
        (四)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实验指标疗效分析
        (五) 治疗组与对照组复发情况比较
        (六) 不良反应观察
        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10)白塞病的中医辨病辨证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白塞病的现代医学概述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 诊断标准
二、 中医对白塞病的认识
    (一) 历代医家的描述
    (二) 病因病机分析
三、 治则治法探讨
    (一) 根据疾病基本规律,确立辨病治疗思路
    (二) 司外揣内,运用三焦理论指导辨证
四、 辨病辨证论治
    (一) 辨病论治
    (二) 辨证论治
五、 方药分析
    (一) 辨病方方义分析
    (二) 现代药理研究
六、 病案举隅
七、 临床体会
    (一) 辨病用以雷公藤、甘草
    (二) 重用生黄芪,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三) 减糖皮质激素的注意点
    (四) 祛邪要有出路
    (五) 坚持服用中药汤剂,以抗复发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四、当归补血汤合甘草泻心汤治疗白塞综合征3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及数据挖掘探讨周彩云教授治疗白塞病经验[D]. 张羽.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基于复杂网络和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用药规律[D]. 汤舒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3]基于VOSviewer软件研究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用药规律[J]. 尹梦碟,王朝,梁俏俏,邱联群,邓宏勇,袁敏. 中医药导报, 2021(04)
  • [4]回顾性分析加味龙甲膏的临床应用[D]. 陈彦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甘草泻心汤配合涂药灸治疗肛门湿疹的临床研究[D]. 管映虹.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19(09)
  • [6]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张鸣鹤教授治疗白塞病的用药规律[D]. 孙亚楠.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甘草泻心汤治疗湿热蕴脾型白塞氏病临床观察[D]. 赵文甲.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3)
  • [8]甘草泻心汤“异病同治”应用机理探讨[J]. 王晓鸽,唐旭东,王凤云. 中医杂志, 2015(03)
  • [9]甘草泻心汤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白塞病湿热毒结证的临床研究[D]. 巩雅欣.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10]白塞病的中医辨病辨证治疗研究[D]. 杨文铭.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当归补血汤联合甘草泻心汤治疗白塞综合征3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