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方式对沿淮稻茬麦田土壤因子及小麦生育的影响

耕种方式对沿淮稻茬麦田土壤因子及小麦生育的影响

论文摘要

试验于2006年10月-2008年6月在怀远县龙亢农场进行。研究了不同耕种方式对沿淮稻茬小麦土壤因子和小麦生育特性及品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耕种方式对沿淮稻茬小麦土壤因子的影响不同的耕种方式,沿淮稻茬小麦地温出现规律性变化。同一时期内温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拨节到孕穗期同一土层深度地温表现为耕翻条播>耕翻撒播>旋耕条播,开花到蜡熟期表现为耕翻条播>旋耕条播>耕翻撒播;同一时期旋耕条播的深层土壤温度较旋耕条播和耕翻条播低1-2℃;开花期昼夜温差耕翻撒播处理最小为16℃。耕翻条播处理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维持较高的氮、磷的含量,速效氮含量最高为85.0 ug/g,速效磷含量最高为9.86ug/g。播种前1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旋耕处理低于较耕翻处理为低13.15g/kg,收获后有机质含量旋耕处理最高为12.24g/kg。土壤紧实度在10cm深度各处理差别不大,20cm深度土壤紧实度各生育期均表现旋耕条播>耕翻撒播>耕翻条播。蜡熟期旋耕条播土壤紧实度最大,为1288.43kpa。2、不同耕种方式对沿淮稻茬小麦形态生理的影响本试验三个处理在拔节期总茎蘖数达到最高,其中总茎蘖数以耕翻撒播最高为1905万/hm2,有效穗数以旋耕条播最高为706.5万/hm2,出苗率以耕翻条播最高为97.60%,成穗率以旋耕条播最高为47.1%。各处理叶面积指数均在孕穗期达最大值,孕穗后明显下降。各生育时期群体叶面积指数表现耕翻条播>旋耕条播>耕翻撒播,其中耕翻条播与旋耕条播叶面积指数差异不明显,与耕翻撒播差异明显。日光合速率小麦开花期最大出现在上午10时,最大光合速率各处理存在差异,其中耕翻条播处理为23.00umolCO2m-2s-1,且表现耕翻条播>旋耕条播>耕翻撒播,10时后Pn值呈下降趋势,14时左右出现第二峰值,光合速率之间差别不明显,此时耕翻条播处理为8.50umolCO2m-2s-1。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从分蘖到蜡熟期呈“抛物线”形状,到孕穗期达最大值,此时耕翻条播处理叶绿素含量为4.43mg/g;同一生育期,叶绿素含量均表现为耕翻条播>旋耕条播>耕翻撒播。叶片叶鞘可溶性糖含量各处理均自拔节期提高,开花期达最大值,耕翻条播处理为3.00%,拔节期至灌浆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表现为耕翻条播>旋耕条播>耕翻撒播,蜡熟期表现为耕翻撒播>旋耕条播>耕翻条播。开花后30天耕翻撒播千粒重已经停止增长,而旋耕条播和耕翻条播处理灌浆后期籽粒千粒重仍有少量增长,其中耕翻条播增长幅度大于旋耕条播。小麦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开花后5天左右达到最大值,表现耕翻条播>旋耕条播>耕翻撒播,耕翻条播处理可溶性糖含量为3.68%,在其后三处理之间差异逐渐减少。3、不同耕种方式对沿淮稻茬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亩穗数以旋耕条播最高为706.5万/hm2,且表现旋耕条播>耕翻撒播>耕翻条播;穗粒数以耕翻条播最高为28.5个/穗,且表现耕翻条播>耕翻撒播>旋耕条播;千粒重以耕翻条播最高为43.8g,且表现耕翻条播>旋耕条播>耕翻撒播;实际产量以耕翻条播最高为7785kg/hm2,且表现耕翻条播>旋耕条播>耕翻撒播。说明耕种方式能显著影响沿淮稻茬小麦产量。不同耕种方式能显著影响弱筋小麦皖麦48的品质,容重耕翻条播最高为811.0g/l,表现耕翻条播>耕翻条播>旋耕撒播;旋耕条播蛋白质含量13.85%,湿面筋含量31.85%,SDS沉降值29.08ml,碱性水保持力60.45%。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SDS沉降值和碱性水保持力为旋耕条播>耕翻条播>耕翻撒播。膨胀势以旋耕条播最高为9.13,表现旋耕条播>耕翻撒播>耕翻条播。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2 引言
  • 2.1 国内外小麦的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
  • 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耕种方式对稻茬麦田土壤因子的影响
  • 4.1.1 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4.1.2 对土壤中速效氮含量的影响
  • 4.1.3 对土壤中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 4.1.4 对土壤紧实度的影响
  • 4.1.5 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4.2 不同耕种方式对小麦形态指标的影响
  • 4.2.1 对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
  • 4.2.2 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4.3 不同耕种方式对小麦生理指标的影响
  • 4.3.1 开花期光合速率日变化
  • 4.3.2 对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3.3 对籽粒的影响
  • 4.4 不同耕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4.5 不同耕种方式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 4.5.1 对容重的影响
  • 4.5.2 对膨胀势的影响
  • 4.5.3 对碱性水保持力的影响
  • 4.5.4 对SDS沉降值的影响
  • 4.5.5 对湿面筋含量的影响
  • 4.5.6 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5. 讨论
  • 5.1 不同耕种方式对沿淮稻茬小麦土壤因子的影响
  • 5.2 不同耕种方式对沿淮稻茬小麦形态生理的影响
  • 5.3 不同耕种方式对沿淮稻茬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 6 结论
  • 7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耕种方式对沿淮稻茬麦田土壤因子及小麦生育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