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研究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研究

论文摘要

在“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国民共享改革成果、以及“银色浪潮”带来21世纪养老危机这四个宏观经济运行背景下,如何妥善解决中国数以亿万计农民的养老不仅是学术问题,也是基于基本的公平正义、国家稳定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本文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首先,论证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非均衡性。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可以通过均衡分析法来展开,即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进行分析,把握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首先,从养老保障制度的需求角度展开,通过分析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动态预测,求导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需求,得出中国农村养老制度的需求膨胀这一结论。其次,从制度供给角度展开,分析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深层问题,指出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一系列相关制度性瓶颈,且面临外在冲击,从而得出制度供给滞后于制度需求,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具有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在分析了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需求膨胀和供给不足之后,最后,论证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缺失问题,通过一系列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缺失,需要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其次,剖析国内外农民养老制度。首先,对目前中国农村养老制度的现状进行诊断与分析,通过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现状、制约因素等进行详细剖析,为本文的制度选择与论证提供充分的依据。然后,鉴于作为一项比较成熟的社会经济制度,国外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经验很多,从而详细分析了国外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经验启示。第三,分析论证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首先,认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必须进行群体细分建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个养老方式与中国农民群体细分的匹配设计模式。其次,对于中国农村留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模式。通过界定留地农民的内涵,分析当前留地农民这一群体的现状与特点,指出当前留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制约条件,对现有的留地农民的各种养老模式进行阐述、分析与点评,然后进行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仿真研究,尝试建立科学的社会养老保险精算模型,对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方案的农民补贴进行计算以及对未来财务状况进行预测分析,最后对未来财政介入时机进行测算。第三,对于中国农村流动劳动力养老保障制度模式。通过界定中国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内涵,具体分析其三元特征,并以此展开,分别从数量、结构、群体细分和收入状况四个方面,分析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村流动劳动力迁移的互反馈机制,然后对当前已经实施的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养老政策进行分析与评价,指出其实施不成功的内在不合理性,并就农村流动劳动力社会保险的基本目标、水平及其发展方向,提出农村流动劳动力纳入社会保险体系的具体设计方案。第四,随着国民经济从城乡二元发展转向城乡统筹发展,中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必将实现国民一体化。本文指明了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一体化的特征:农村与城市养老保险制度应该逐渐实现统筹,两者之间具有可衔接性;家庭养老弱化,社会养老强化;聚类划分地区,逐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金”的多层次养老金制度。阐明了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一体化的原则是遵循制度化、社会化和渐进性。最后,主要研究城市反哺农村经济上的可行性,使全文的论证更为完整。首先从建立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微观机理来分析税收对农民的养老补贴,然后从国家整体财政角度分析其转移支付的能力,最后分析动力机制对农民养老资源的积极影响。最后,探讨养老保障制度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协调发展。将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所造成的影响作深入分析,以便更好的把握宏观经济运行规律,不至于因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而导致宏观经济的运行出现紊乱,使两者之间能够协调发展。

论文目录

  •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
  • 1.5 可研究的方向
  • 1.6 基本概念
  • 1.6.1 养老制度的内涵界定
  • 1.6.2 养老制度的结构剖析
  • 1.6.3 养老制度的变迁
  • 第2章 养老保障制度的相关研究及其评述
  • 2.1 养老保障制度理论研究
  • 2.1.1 非正规养老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 2.1.1.1 家庭内部的分工和交易机制
  • 2.1.1.2 家庭内部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机制
  • 2.1.1.3 家庭内部的代际合同
  • 2.1.1.4 家庭外部的社会约束力支撑
  • 2.1.2 正规养老制度的经济分析
  • 2.1.2.1 养老制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
  • 2.1.2.2 养老制度的微观效率经济学理论分析
  • 2.2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经验研究
  • 2.2.1 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政策原则的探讨
  • 2.2.1.1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 2.2.1.2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
  • 2.2.1.3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构想与战略实施
  • 2.2.1.3.1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
  • 2.2.1.3.2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框架的构想
  • 2.2.1.3.3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战略实施
  • 2.2.2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实践评价的路径分析
  • 2.2.2.1 1986~1992,对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建立的初步探讨
  • 2.2.2.2 1993~1998,对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基本设计
  • 2.2.2.3 1998~至今,对家庭、社会、社区、自我各种养老模式的研究
  • 2.2.3 对农村养老金制度建设的关键性问题分析
  • 2.2.3.1 社会养老、家庭养老两者优劣比较
  • 2.2.3.1.2 社会养老客观必要性
  • 2.2.3.1.3 家庭养老不可或缺
  • 2.2.3.2 对民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农村养老保险项目的基本评估
  • 2.2.3.2.1 反对一方
  • 2.2.3.2.2 支持一方
  • 2.2.4 划分人群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研究
  • 2.2.4.1 农村流动劳动力养老保障
  • 2.2.4.2 征地农民养老保障
  • 2.2.4.3 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障
  • 2.2.4.4 特殊群体:遵守计划生育农民的养老保障
  • 2.2.5 对当前研究的简单评价
  • 第3章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需求分析——人口老龄化动态预测
  • 3.1 人口老龄化定义
  • 3.2 人口老龄化现状
  • 3.2.1 分城乡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 3.2.2 分地区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 3.3 农村人口老龄化动态预测分析
  • 3.3.1 预测方法——要素法
  • 3.3.2 预测方案的前提假设
  • 3.3.2.1 不同年龄段妇女生育率假设
  • 3.3.2.2 分年龄、性别的存活率假设
  • 3.3.3 农村人口老龄化预测结果
  • 3.4 人口老龄化凸显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需求
  • 第4章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供给分析——制度性瓶颈与外在冲击
  • 4.1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的制度性瓶颈
  • 4.1.1 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存在
  • 4.1.2 户籍制度较难跨越
  • 4.1.3 农地产权制度不合理
  • 4.1.4 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不会有大的变动
  • 4.2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的外在冲击
  • 4.2.1 缺乏永久迁移的不完全的城市化的冲击
  • 4.2.2 工业化生产力变化后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冲击
  • 4.2.3 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农地征用
  • 4.2.4 农业——国际化背景下弱质产业
  • 4.3 结论:家庭养老模式转向社会养老模式的必然趋势
  • 第5章 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缺失问题研究
  • 5.1 模型:中国的三大人口方程
  • 5.1.1 农业人口方程
  • 5.1.2 工业人口方程
  • 5.1.3 闲散失业人口方程
  • 5.2 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缺失的理论分析
  • 5.2.1 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
  • 5.2.2 工业部门的人均产出
  • 5.2.3 比较人均农业产出增长率和人均工业产出的增长率
  • 5.3 实证分析中国城乡实际养老资源现状及趋势对比
  • 5.3.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且农村收入绝对值较低
  • 5.3.2 从城乡潜在收入的来源来看,农村养老资源增长空间有限
  • 5.4 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缺失具体分析
  • 5.4.1 乡村从业人员增长率低于全体就业人员增长率
  • 5.4.2 行业就业人员户口构成造成农村养老资源缺失
  • 5.4.3 就业人员年龄构成造成农村养老资源缺失
  • 5.5 结论性评述
  • 第6章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剖析
  • 6.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历史沿革
  • 6.2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现状及其诊断分析
  • 6.2.1 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效果不理想
  • 6.2.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水平低,缺乏可持续性
  • 6.2.3 集体养老、社会救济养老以及商业养老只覆盖有限的特定农民群体
  • 6.2.4 农村社会养老地区间发展不均衡
  • 6.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局限性分析
  • 6.3.1 财政责任缺失,基本实行完全的个人积累
  • 6.3.2 基金保值增值风险大,缺乏风险分散的动能
  • 6.3.3 保障水平低,没有调剂功能
  • 6.3.4 缺乏养老预期、信息反馈差和逆选择
  • 第7章 国外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经验启示
  • 7.1 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时机
  • 7.2 社会养老保险支出所占GDP的比重
  • 7.3 国外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三种模式对比分析
  • 7.3.1 模式一:社会保险型
  • 7.3.2 模式二:福利保险型
  • 7.3.3 模式三:储蓄保险型
  • 7.3.4 对比与评述:社会保险型最优
  • 7.4 具体做法的借鉴
  • 7.4.1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解决农民养老的根本
  • 7.4.2 体现社会公平机制,农民逐步享受国民待遇
  • 7.4.3 建立积极的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有助于经济的良性循环
  • 7.4.4 实行分类别的、多层次的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 7.4.5 资金多渠道筹集,个人缴费为主,政府须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
  • 第8章 非均衡背景下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方式与人群的匹配设计
  • 8.1 我国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的非均衡背景
  • 8.1.1 社会保障制度的各子系统非均衡发展
  • 8.1.2 建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经济基础存在不均衡性
  • 8.1.2.1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与地区之间,省份与省份之间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差异悬殊
  • 8.1.2.2 低收入农户与高收入农户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 8.1.2.3 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不同决定着农村养老保障的层次
  • 8.1.3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可供选择的制度模式多样性
  • 8.1.3.1 家庭养老模式
  • 8.1.3.2 社区(集体)养老模式
  • 8.1.3.3 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 8.1.3.4 商业养老保障模式
  • 8.1.4 农民群体多样性,且各类人群的养老需求不一致
  • 8.1.4.1 职业角色的分层化
  • 8.1.4.2 农民群体收入水平的分层化
  • 8.2 非均衡养老模式的分人群设计——各个养老方式与人群的匹配设计
  • 8.2.1 设计原则
  • 8.2.1.1 区别对待原则
  • 8.2.1.2 角色差异原则
  • 8.2.1.3 收入差异原则
  • 8.2.2 具体匹配设计方案
  • 第9章 中国农村留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模式选择及论证
  • 9.1 留地农民内涵界定
  • 9.2 留地农民数目人数及分布
  • 9.3 留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制约条件
  • 9.3.1 农民收入水平低下与承担缴费能力弱
  • 9.3.2 大部分地方集体经济呈现衰落迹象
  • 9.3.3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水平低且转移支付能力弱
  • 9.4 己有留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分析
  • 9.4.1 留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典型模式的现状分析
  • 9.4.1.1 典型模式介绍
  • 9.4.1.2 典型模式评价
  • 9.4.2 留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经验个案分析
  • 9.4.2.1 经验个案一:个人缴费+集体经济组织+政府补贴
  • 9.4.2.2 经验个案二:个人缴费+政府补贴
  • 9.4.2.3 经验个案的优点评述
  • 9.4.2.3.1 强调政府的支持,即财政补贴
  • 9.4.2.3.2 强调集体经济组织(或社区)的角色与责任
  • 9.4.2.3.3 强调农民参与的自愿性
  • 9.4.2.3.4 强调个人帐户与统筹账户的有机结合
  • 9.4.2.4.5 政策设计与农民客观养老需求相匹配
  • 9.4.2.4 经验个案的发展及推广均需要经济的发展
  • 9.5 留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方案仿真学精算模型
  • 9.5.1 设计方案:实行多层次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 9.5.2 基础养老金(强制)
  • 9.5.2.1 参保对象及范围
  • 9.5.2.2 基础养老金费用的筹集
  • 9.5.2.3 基础养老金的保障水平(轿低)
  • 9.5.2.4 基础养老金的计发办法
  • 9.5.3 个人帐户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金(自愿)
  • 9.5.4 留地农民基础养老金方案的主要参数
  • 9.5.4.1 缴费年限
  • 9.5.4.2 领取年龄
  • 9.5.4.3 计发标准
  • 9.5.5 农村国民生命表的编制和农村人口结构模拟
  • 9.5.6 土地部分替代养老保险比例与基础养老金的目标替代率
  • 9.5.7 农民个体:基础养老金完全积累制,政府或集体对个体进行补贴
  • 9.5.7.1 个人缴费系数
  • 9.5.7.2 个人缴费数值计算
  • 9.5.7.3 集体或财政补贴计算
  • 9.5.7.4 两点说明
  • 9.5.8 基础养老金积累总额及财政介入时机的模拟计算
  • 9.5.8.1 模拟假设
  • 9.5.8.2 基础性养老基金总额模拟过程
  • 9.5.8.3 模拟结果的计算
  • 9.5.8.4 七点说明
  • 第10章 中国农村流动劳动力养老保障制度模式选择及论证
  • 10.1 农村流动劳动力内涵界定
  • 10.1.1 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定义
  • 10.1.1.1 流动人口的定义
  • 10.1.1.2 农村流动劳动力的界定
  • 10.1.2 农村流动劳动力的三元特征——农村精英+城市底层
  • 10.1.2.1 农村精英
  • 10.1.2.2 城市底层
  • 10.1.2.3 农村流动劳动力的三元特征
  • 10.2 农村流动劳动力概况
  • 10.2.1 农村流动劳动力规模的测算
  • 10.2.2 跨地区就业的农村流动劳动力流出地与流入地
  • 10.2.3 收入状况
  • 10.3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村流动劳动力迁移互反馈机制
  • 10.3.1 农村流动劳动力历史回顾
  • 10.3.2 农村流动劳动力流动的机理
  • 10.3.3 三种前提条件下农村劳动力流动机制分析
  • 10.3.3.1 无障碍条件下农村劳动力流动机制分析
  • 10.3.3.2 部分障碍下农村劳动力流动机制分析
  • 10.3.3.3 建立社会养老保险下农村劳动力流动机制分析
  • 10.3.4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 10.3.5 结论性评述
  • 10.4 已有的农村流动劳动力养老保障政策的不合理性分析
  • 10.4.1 模式一:与城镇职工适用同一的制度模式
  • 10.4 4.1 具体做法
  • 10.4.4.2 农村流动劳动力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特征的分析
  • 10.4.4.3 政策不合理性分析
  • 10.4.4.3.1 被剥夺性
  • 10.4.4.3.2 不可衔接性
  • 10.4.2 模式二:单独为农村流动劳动力设立新的综合社会保险制度
  • 10.4.2.1 具体做法:以上海市为例
  • 10.4.2.2 政策不合理性分析
  • 10.4.2.2.1 不可衔接性
  • 10.4.2.2.2 缺少开放性、灵活性
  • 10.4.2.2.3 不算真正意义的社会养老保险
  • 10.4.3 两种模式简要评析
  • 10.5 农村流动劳动力养老保障制度模式的设计方案
  • 10.5.1 设计基点——放弃供给原则,采取需求原则
  • 10.5.2 设计要求——灵活性、统一性、可衔接性
  • 10.5.3 具体方案设计
  • 10.5.4 具体标准的算法
  • 10.5.5 帐户属性——建立个人永久性账户,采用完全积累模式管理基金
  • 10.5.6 方案可行性路径分析
  • 第11章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国民一体化道路
  • 11.1 农村养老保障国民一体化的特征
  • 11.1.1 制度身份和职业特征,选用两种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 11.1.2 农村与城市养老保险制度逐渐统筹,具有可衔接性
  • 11.1.3 家庭养老弱化+社会养老强化
  • 11.1.4 聚类分析法划分区域,逐步提高社会养老保险金待遇水平
  • 11.1.5 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金
  • 11.2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国民一体化原则
  • 11.2.1 制度化原则
  • 11.2.2 社会化原则
  • 11.2.3 渐进性原则
  • 第12章 城市反哺农村的可行性分析
  • 12.1 建立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微观机理——从劳动力弹性分析
  • 12.1.1 税收对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影响
  • 12.1.2 劳动力市场对税收政策的影响
  • 12.1.3 我国劳动供给弹性与税收关系的实证分析
  • 12.1.4 结论性评述
  • 12.2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财政支持可行性分析
  • 12.2.1 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支持机制
  • 12.2.2 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风险担保机制
  • 12.2.3 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财政筹集机制
  • 12.3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城市反哺农村的动力机制分析
  • 12.3.1 工业化的推动力
  • 12.3.2 城市化的外扩力
  • 12.3.3 经济发展的拉动力
  • 第13章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与宏观经济运行
  • 13.1 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的财政效应
  • 13.1.1 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的挤出效应
  • 13.1.2 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对国民经济的消费效应
  • 13.1.3 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的赤字效应
  • 13.2 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的货币政策效应
  • 13.2.1 改变我国的货币乘数
  • 13.2.2 影响基础货币
  • 13.2.3 影响长期利率
  • 13.3 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与中国经济结构
  • 13.3.1 地区结构优化
  • 13.3.2 产业结构优化
  • 13.3.3 城乡结构优化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图表索引
  • 附录2 中方案人口预测数据(第3章)
  • 附录3 养老精算模型的编程实现(第9章)
  • 附录4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第11章)
  • 附录5 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基本情况
  • 附录6 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一些指标数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人民视角下中国养老保障制度质量检验与优化思路[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2].日本养老保障制度对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启示[J]. 经济师 2019(12)
    • [3].俄罗斯养老保障制度问题及对策研究[J]. 劳动保障世界 2018(27)
    • [4].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国际借鉴[J]. 劳动保障世界 2017(03)
    • [5].老龄化下德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研究[J]. 西北人口 2016(05)
    • [6].论美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核心理念——兼论对我国的启示[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5(10)
    • [7].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试析思维方式对中美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同影响[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07)
    • [8].应对老龄化的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J]. 商业故事 2016(34)
    • [9].论中国养老保障制度与服务整合——基于“四力协调”的分析框架[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 [10].我国可持续“三支柱”养老保障制度构建[J]. 地方财政研究 2019(07)
    • [11].构建我国城市社区养老保障制度的探究[J]. 商 2015(33)
    • [12].俄罗斯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现状、问题及前景[J].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2013(01)
    • [13].建设更加公平的养老保障制度[J]. 浙江经济 2014(08)
    • [14].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J]. 当代社科视野 2014(02)
    • [15].中英养老保障制度比较分析[J]. 人民论坛 2014(05)
    • [16].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整合与体系完善[J]. 中国行政管理 2014(07)
    • [17].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中的路径依赖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 2014(08)
    • [18].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路径突破研究[J]. 中国内部审计 2014(10)
    • [19].我国统筹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的探讨[J]. 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 2013(01)
    • [20].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构建[J]. 湘潮(下半月) 2013(05)
    • [21].中加养老保障制度框架分析比较[J]. 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 2013(04)
    • [22].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最新发展及问题分析——基于老年人视角[J]. 兰州学刊 2013(08)
    • [23].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城镇养老保障制度研究[J]. 东方企业文化 2013(13)
    • [24].世界养老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规律[J]. 前沿 2012(11)
    • [25].我国养老保障制度中政府作用分析[J]. 中国经贸导刊 2011(02)
    • [26].美国社区基金会对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启示[J]. 甘肃金融 2011(05)
    • [27].完善北京市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研究[J].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11(03)
    • [28].构建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制度——宁波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0(01)
    • [29].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基于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历史考察[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0(02)
    • [30].我国养老保障制度中政府行为的职能定位分析[J]. 中国证券期货 2010(02)

    标签:;  ;  ;  ;  ;  ;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