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洗涤剂工业废水零排放处理研究与实践

合成洗涤剂工业废水零排放处理研究与实践

一、合成洗涤剂工业废水零排放治理的研究和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王坤,胡发刚[1](2021)在《安徽省低碳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安徽省GDP总量持续增加,全国排名不断上升.但另一方面,除废水排放呈下降趋势外,废气和固废都在不断增加.安徽省如何实现低碳、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收集了2010-2019年安徽省GDP、产业、产品和三废排放的数据,研究了安徽省产业、产品与GDP、三废排放的关系,从GDP、污染排放、国计民生需求三个角度,按照波士顿矩阵模型,对安徽省产业、行业和产品进行了分类,分成了金牛类、明星类、幼童类、瘦狗类.针对不同类型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安徽省低碳经济绿色转型提供了决策支持.

郭诗韵[2](2020)在《多级膜法处理含镍废水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含镍废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重金属废水,目前我国对含镍废水的处理技术仍然比较落后。此外,重金属资源匮乏,在处理重金属废水时将重金属进行回收利用,对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为了加快推进重金属相关行业清洁化改造,对重金属废水提出了“零排放”的要求。单一的传统处理工艺处理含镍废水,其出水水质均不满足“零排放”的要求,因此亟需研究出合适的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含镍废水,以解决重金属废水污染以及回用等问题。膜分离法因具有效率高、适用范围广、工艺简单、污染小并能回收重金属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含镍废水的深度处理中。本试验采用多级膜法和混床工艺深度处理含镍废水并将其回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改变超滤运行条件,研究了膜通量、操作压力、过滤周期对超滤产水回收率、膜污染和出水水质的影响。(2)通过改变反渗透运行条件,研究了浓水回流量、运行压力对产水水质、产水量、回收率和系统脱盐率的影响。(3)联合运行多级膜法和混床工艺处理含镍废水,研究工艺运行的处理效果和稳定性,分析工艺运行的效果和处理成本。试验结论如下:(1)超滤装置出水SDI值和浊度基本不会受到膜通量、操作压力和过滤周期改变的作用,而产水回收率、超滤膜污染速率会受到上述3个单因素改变的作用。增大3个单因素,均会使超滤装置的产水回收率增大,同样也使超滤膜表面更易被污染物附着,结果膜两侧压力差变大,超滤膜的比通量减小。结合本试验的超滤出水水质、产水回收率和膜污染等影响条件,超滤处理含镍废水所选择的最佳工作条件为:膜通量90 L/(m2·h)、操作压力0.1 MPa、过滤周期40 min。(2)浓水回流量和运行压力这2个单因素的改变会影响反渗透装置的产水量、回收率、脱盐率,而不会影响装置出水水质。仅加大运行压力时,装置产水量增大,回收率和脱盐率一同增加;仅提高浓水回流量时,装置产水量减少,回收率和脱盐率一同减少。综合考虑反渗透浓水回流量和运行压力等影响条件,反渗透系统在这些影响条件下选择的最佳工作条件为:浓水回流率的50%,运行压力5.5MPa。(3)测试运行多级膜法和混床设备40 d中,其工作状态、处理效果都比较良好。设备工作期间出水浊度均值只有0.05 NTU;pH值接近中性且在出水中没有发现重金属Ni2+和SS的存在,最终出水中COD、NH3-N和电导率等其他指标远低于原水的水平,均能满足企业的回用标准。某砂轮厂采用该组合工艺,通过实际运行处理含镍废水,该工艺产生的再生水可完全被再次使用,实现了重金属废水“零排放”,每吨废水的处理成本为18.53元,极具经济性。该项目能够加快推进工业节水和减少环境污染,极具环境友好性,可以为类似的废水处理工艺提供转换范本。

王利民[3](2018)在《合成洗涤剂生产污染治理综述》文中认为介绍了合成洗涤剂生产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来源,提供了污染治理成熟可行的技术措施,指出合成洗涤剂生产企业只有重视污染治理,才能持续发展,而异味治理将是近期污染治理的重点。

赵敏娟[4](2011)在《废纸造纸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方案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造纸工业投资大、能耗高,并且对环境污染严重。与国际同行业相比,我国造纸行业用水消耗量大,水资源利用率低,节水水平低。由于造纸业自身的特点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在水资源日益匮乏、水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国家强制要求造纸企业采取措施,因地制宜,减少水资源的消耗,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废水污染排放,因此造纸行业工业废水回用工艺在造纸行业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通过对国内外废水循环回用的比较,结合陕西某造纸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设计了工业废水回用及厂区生活污水回用的技术路线,并对此技术路线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评价。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探讨了造纸行业对于水资源的污染情况,从废纸再生造纸废水的来源、特点和生产工艺方面分析了再生造纸废水的污染的特殊性,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分析了造纸行业对于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着重分析了废纸再生造纸废水循环回用的研究进展,最终对于废纸造纸废水的处理及回用进行了可行性的探讨,同时结合在线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如何实现企业和环保部门的有效监控和信息化管理。(2)对陕西某造纸企业的概况做了概述,并分析了废水处理现状,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造纸废水厂内处理回用系统,提出符合陕西某造纸企业实际情况的工业废水处理和回用工程技术体系,废纸再生造纸企业废水处理后厂内回用最有可能实现废水封闭回用和零排放,对实现全部废水的零排放具有重要的意义。(3)结合陕西某造纸企业实际情况,提出了废纸造纸废水处理和回用工艺采用混凝+CASS+电渗析的设计方案,并进行了安装调试,通过对废水处理回用生产工艺设备的调试进行了废水处理效果的检验,结果显示该处理工艺能够对废水起到很好的处理效果,达到了废水循环回用的要求,证明该方案是可行的,具有工程推广价值。(4)通过对陕西某造纸企业职工生活用水情况的分析,提出了主体流程为生化+消毒工艺为主的生活污水回用工程体系,收集的生活污水通过格栅进入调节池均化水质水量。均质后的污水进入缺氧池后,污水经过缺氧处理后在后续好氧单元组合后,实现生物反硝化脱氧。通过好氧微生物新陈代谢作用去除水中绝大部分的需氧污染物,并在此处通过膜的截留作用实现泥水分离。生化反应单元产生的剩余污泥在污泥浓缩池处通过重力浓缩作用脱水,降低污泥含水率,减少污泥体积,为污泥进一步机械脱水做准备。最后进入回用水池,设置ClO2发生器,用于消毒。同时采用PLC自动控制。本工程以生活污水对象,处理后的出水符合回用标准。(5)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为陕西某造纸企业提出适合其自身发展需要的在线环境自动监测系统。该在线自动监测系统主要由多路数据处理平台、污水流量在线监测监控系统、水质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废污水处理设施监测监控系统组成。(6)分析陕西某造纸企业废水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回用及在线监测系统,详细阐述了该水资源优化配给方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整个造纸行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王乐[5](2011)在《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目前循环经济在企业、园区等层面的研究已经比较全面,但区域层面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区域拥有较大的地理面积、较多的人口数量、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涉及的资源种类也比较全面,而且区域之间也存在着很多差异,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大有可为。本文以区域循环经济为研究对象,首先界定区域循环经济的定义和内涵,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然后分别从产业和资源角度分析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最后研究区域循环经济的综合评价方法。本文认为,区域循环经济是指在单个行政区或若干行政区组团所构成的区域中,以区域内现有的资源条件和产业结构为基础,以循环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生态经济等理论为依据,以经济发达、资源高效、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为发展目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可持续、因地制宜等原则,全面提升区域内各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循环经济发展程度,提高区域内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并以政策、资本、技术、人才等为保障的一种科学发展方式。区域循环经济调整的对象主要是产业和资源,为了考察产业角度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本文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首先对第一产业中的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第二产业中的煤炭、石油、化工、电力、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轻工业、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交通、旅游、餐饮、流通等具体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别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三次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别进行概括;最后将共性梳理并提升为产业角度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结果表明,产业角度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区域原始产业链的基础上,增加以主要资源精深加工为主体的纵向延伸产业链、以伴生资源综合利用为主体的横向拓展产业链、以及将废弃物重新转化为资源的逆向回归产业链,通过相关多元化的途径来构建具有显着循环特征的复杂产业网络,使资源在多次循环中实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并使末端的废物处置实现最小化的一种发展模式。与产业角度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相呼应的是资源角度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二者虽然存在联系,但是角度不同,各产业属于静态的处理单元,而资源则是流动的被处理者;而且产业和资源并不完全对应,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会和产业发生联系,所以从资源角度研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也同样重要。本文选择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和固体废物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水资源的开发、保护、节约和再生,能源中常规能源的优化、新能源开发以及能源的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开发、节约和恢复,固体废物的源头减量、源头分类以及回收利用等问题。然后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资源角度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结果表明,资源角度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区域原有资源利用方式的基础上,以资源的源头增加为起点,以资源的减量化开采和集约利用为途径,以废弃资源的回收再生为核心,全面提高资源的产出率、减量率和循环率,同时大力减轻环境污染的一种发展模式。最后,为了评估区域当前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和同级区域的相对比较的情况,本文研究了区域循环经济的综合评价方法。首先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为基础,重新建立了能够同时反映资源产出率、减量率和循环率的指标体系。然后在指标权重的确定上,参考层次分析法设计了“排序比较法”即在对一组指标或准则构造判断矩阵时,先按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序,然后再从一端开始两两比较,这样得到的判断矩阵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不再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在标准化方法上,本文将极差标准化法改造为“极值中值标准化法”,通过引入中值来确保标准化结果的分散性,本文设定本级区域某指标的中值就是上级区域该指标的数值;然后分析分值函数的形态,其中重点研究二次函数失效的判断方法,结果表明,当中值与两个极值的远近距离比大于(?)2+1时,需要用分段线性函数来替代二次函数,据此,本文给出了不同条件下指标值的标准化分值函数。最后提出了循环经济的综合指数和准则指数的计算方法,由于指数在本质上是各指标的相对比较结果加权后的产物,因此综合指数和准则指数也都是相对的,所以区域的相对排名比指数数值更有意义。利用该评价方法对我国2009年省级区域的循环经济相对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天津、北京等地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国内相对较高,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要好。对山东省下属地级市2009年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威海、青岛等市的循环经济水平在省内相对较高,综合指数的分布大体呈现自西向东逐渐上升的趋势。具体的评价结果可以为各个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王坤[6](2010)在《三峡库区小流域污染特性及其综合整治措施》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分析三峡库区小流域污染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库区小流域污染综合整治措施。三峡库区小流域污染类型主要为工业污染型、生活污染型、面源污染型及混合污染型。主要污染源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村面源以及水土流失。主要污染原因为城镇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低,面源污染防治对策难以落实;环境意识淡薄、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水资源价格低,没有形成节约用水和重复用水的价格约束;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污染严重;部分工业企业的工业废水未达标排放,偷排漏排严重;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缓慢和运行资金缺乏,现行管理和运行机制的不完善;一些流域河流底泥中沉积的大量污染物再释放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结合污染特性分析以及三峡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以水质为基点,以总量控制为指导原则,确保饮用水安全,确定优先控制单元,实行污染治理、污水资源化、面源控制、流域生态修复以及加强流域水污染环境管理一体化综合整治思路。综合采用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和工业结构调整、推广清洁生产、重视城镇污水处理、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措施,构建长效运行机制,实现库区及上游地区小流域的水环境功能。

王柱强[7](2010)在《我国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是人类生命之源,随着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逐渐增多,对水资源的争夺,已逐渐演变为国际政治问题。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短缺更加凸显,成为阻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依据产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开展了国内外调研,收集了大量资料和相关数据,采用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我国的水污染治理进行了综合、系统和多维的研究。经研究发现,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就逐步把环境保护产业列为控制污染、提高环境质量、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产业部门,但受认识水平、经济发展和技术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模式仍以“治理”为主,虽然也提出了源头治理,在实践中却往往采用"先污染后治理"和"边污染边治理"的方式,尤其是作为环境保护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水污染治理,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我们认为应该引入一个“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的新概念,强调以“防控”为主的发展模式,围绕这一新的概念,我们系统论述了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的定义、内涵、产业特征、产业分类、产业构成和产业技术构成,分析了发展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关于促进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发展的途径和政策法规的建议。针对产业技术相对落后的问题,我们专门赴美考察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BST”矿山酸水处理技术在美国的应用案例,该技术具有成本低、见效快、易推广的特点。通过与国内研究院所合作,已对该技术进行了自主创新,在生活污水处理方面进行了实验,效果良好,证明了生物环境技术是水污染防控产业应大力推广和提倡的主要技术。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发展的优化思路:运用经济、科技和法律手段,从规范市场秩序和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着手,建立和完善促进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政府投资、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共同参与的新型投融资机制;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标准和技术标准体系;提高公众对水资源污染防控的认识水平和参与度。

秦伟杰[8](2008)在《木材加工废水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木材加工行业的不断发展,木材加工废水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废水主要污染源之一。其中木材加工过程中蒸煮工艺段产生的蒸煮废水是木材加工废水的主要废水来源,蒸煮废水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其水量大,色度高,木质素含量高,废水的可生化性能差,直接排入水体会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目前国内外尚无成熟的木材加工废水的治理技术以及相关文献报道,研究出一套经济可行的处理办法迫在眉睫。本文针对木材加工蒸煮段废水的水质特点,采用气浮-酸化水解-MBR新组合工艺对实际工程进行治理。首先在实验室对进行废水的物化絮凝实验,观察絮凝现象并分析比较CODCr的去除率,最后选出合适的絮凝剂和最佳的药剂投加浓度。经过絮凝后废水生化性得以有效的提高。采用气浮-酸化水解-MBR组合工艺对大连千秋木业有限公司的木材蒸煮段废水与厂内生活污水混合后进行治理应用。经过现场对微生物的培养、驯化以及一段时间试运行后,连续运行处理后出水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GJ/T48-1999),出水直接回用于生产蒸煮工艺用水以及其他中水用途等,实现废水的零排放。应用实例证明采用气浮-酸化水解-MBR新组合工艺处理木材加工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出水能够达到国家《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GJ/T48-1999),具有很好的环境效益。污水的零排放可以减少大额的排污费用上缴,另外将出水直接回用于工艺用水也节约了大量的工业用水,获得实际的和潜在的经济效益,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赵峰[9](2004)在《水解酸化-好氧工艺处理合成洗涤剂废水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合成洗涤剂生产废水中的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对水环境有较大影响,并且具有很强的起泡和乳化等特性,处理难度大。本研究针对LAS废水的性质,首先进行了生物降解性实验研究,并重点对水解酸化阶段进行了实验分析。利用厌氧反应中的水解和产酸作用,使废水中大分子物质降解为小分子物质,难降解物质转化为易降解物质,从而为后续的好氧生物处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生物降解实验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混凝沉淀、水解酸化和好氧处理工艺研究,通过对洗涤剂废水的物化处理的优化和水解酸化-好氧综合生化处理的实验研究表明:物化处理(混凝法)作为高浓度LAS的预处理具有较好的效果,当LAS浓度小于100mg/L,FeCl3投加量在200~300mg/L之间,CaCl2投加量在50~150mg/L之间时,混凝可去除50~65%的LAS;水解酸化在正常运行条件下可去除COD达30%~50%,并有效提高BOD/COD比值;以活性污泥法作为好氧处理工艺,对厌氧出水的洗涤剂废水进行处理,在进水LAS浓度小于80mg/L,HRT约为6h条件下,综合生化处理最终出水COD≤80mg/L,LAS≤5mg/L。据此,可以考虑综合采用混凝-厌氧水解-好氧工艺处理合成洗涤剂废水。 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实际工程的工艺设计。在实践中由于工业废水成分和流量变化的复杂性,相应采用了一些新工艺和新措施,并对部分已有工艺进行了改进。如采用膜式水解防止水解污泥的流失,采用接触氧化法以保证处理效果的稳定,采用石英砂过滤和生物碳反应器满足出水回用要求等。经过两个月的调试运行,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国家规定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要求。实践证明,采用上述工艺处理LAS生产废水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黑亮[10](2002)在《利用酵母菌处理高浓度味精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国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尤其水域环境污染严重,有机废水特别是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污染问题迫在眉睫,它一直是废水处理行业的热点和难点。 味精废水主要含有菌体蛋白、残糖、氨基酸、铵盐、有机酸及硫酸根等污染物,废水COD负荷高达20000~70000mg/L,pH3.2,属于亟待解决的高浓度酸性有机废水。由于其BODs/COD比值为0.86,可生化性高,适合采用生物处理法。 酵母菌是一种真菌。据其分布情况表明,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酵母菌对高糖环境、高碳环境、高渗透压环境等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这使其有可能应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并由于其利用的碳源种类非常广泛,使其可应用于不同有机废物的治理。酵母菌对有机废水的处理主要表现为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有机物的污染,还可同时利用有机废水生产单细胞蛋白(SCP),从而实现废水的资源化。 本研究主要是利用酵母菌对味精废水进行了连续小试处理。通过批量实验对从高浓度味精废水中筛选出的一组酵母菌混合菌群进行了脱氢酶活性(DHA)测试,结果表明用该菌群对COD、硫酸根和氨氮均接近20000mg/L的味精离交尾液进行处理时,其DHA值在前36h高于对离交尾液稀释液的处理,说明高浓度氨氮和硫酸盐对酵母菌活性的影响不显着。利用接种了该酵母菌群的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对味精废水进行的连续小试处理结果表明,在恒温28℃,DO为4mga,条件下,COD容积负荷为2.0~14.3kg/(m3·d)范围内,COD去除率稳定在80%以上;适当地补充磷源有利于维持稳定的处理效果。对出水pH值和COD去除率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发现pH值对COD的去除影响并不大,而酵母菌生长的最佳pH值为3.5~5.0。处理后的出水SS升高,其中含有大量的酵母菌体,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菌体蛋白含量为57.9%,氨基酸分布均衡,可以回收为饲料添加剂。将酵母菌反应器后出水再经活性污泥反应器进行二级后续处理,废水在生物处理后的出水COD去除率达到93%以上。 同时,对味精废水氨氮的去除、酸化(水解)对废水的处理、混凝批量试验的净化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性试验,结果表明,酸化工艺的效果不大;若以聚铁为混凝剂,可以使出水的COD最终降至360mg/L左右。

二、合成洗涤剂工业废水零排放治理的研究和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成洗涤剂工业废水零排放治理的研究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安徽省低碳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数据和结果
    1.1数据收集
    1.2数据结果与分析
    1.3数据再次整理分类
2低碳经济绿色转型升级的建议
    2.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2.2分类发展第一、第二产业
    2.3继续强化大多数原有行业政策,调整农林牧渔和工业政策
    2.4加大金牛类产品生产
    2.5促进明星类产品向金牛类转变
    2.6支持幼童类产品生产
    2.7逐步减少瘦狗类产品生产
3结论

(2)多级膜法处理含镍废水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含镍废水的处理方法
        1.2.1 化学处理法
        1.2.2 物理处理法
        1.2.3 生物处理法
        1.2.4 深度处理技术比较
    1.3 多级膜法技术和混床工艺简介
        1.3.1 多级膜法技术简介
        1.3.2 混床工艺简介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4.1 课题研究目的
        1.4.2 研究主要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设计
    2.1 原工艺处理效能分析
        2.1.1 含镍废水来源及水质
        2.1.2 原废水处理工艺
        2.1.3 深度处理工艺
    2.2 试验用水
    2.3 超滤试验设计
        2.3.1 超滤工艺流程
        2.3.2 超滤试验装置
        2.3.3 超滤膜技术参数
    2.4 反渗透试验设计
        2.4.1 反渗透工艺流程
        2.4.2 反渗透试验装置
        2.4.3 反渗透膜技术参数及进水水质要求
    2.5 混床试验设计
        2.5.1 混床工艺流程
        2.5.2 混床试验装置
    2.6 主要药剂和主要仪器与设备
        2.6.1 主要药剂
        2.6.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7 试验主要技术参数
第3章 超滤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膜通量对超滤系统运行的影响
        3.1.1 超滤产水率的分析
        3.1.2 超滤膜污染的分析
        3.1.3 超滤出水水质的分析
    3.2 操作压力对超滤系统运行的影响
        3.2.1 超滤产水率的分析
        3.2.2 超滤膜污染的分析
        3.2.3 超滤出水水质的分析
    3.3 过滤周期对超滤系统运行的影响
        3.3.1 超滤产水率的分析
        3.3.2 超滤膜污染的分析
        3.3.3 超滤出水水质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渗透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浓水回流量对反渗透系统运行的影响
        4.1.1 试验进水水质
        4.1.2 反渗透产水水质的分析
        4.1.3 反渗透产水量的分析
        4.1.4 反渗透回收率的分析
        4.1.5 反渗透脱盐率的分析
    4.2 运行压力对反渗透系统运行的影响
        4.2.1 试验进水水质
        4.2.2 反渗透产水水质的分析
        4.2.3 反渗透产水量的分析
        4.2.4 反渗透回收率的分析
        4.2.5 反渗透脱盐率的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级膜法+混床工艺处理含镍废水的运行效果研究
    5.1 多级膜法+混床工艺处理含镍废水的运行情况分析
        5.1.1 超滤跨膜压差的分析
        5.1.2 超滤进出水浊度的分析
        5.1.3 超滤SDI值的分析
        5.1.4 反渗透产水量的分析
        5.1.5 反渗透脱盐率的分析
    5.2 进出水水质分析
    5.3 工程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5.3.1 工程应用
        5.3.2 工程效果
        5.3.3 经济效益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合成洗涤剂生产污染治理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废水
    1.1 磺化生产系统
        1.1.1 废发烟硫酸中和
        1.1.2 废磺酸液
        1.1.3 尾气碱洗塔
    1.2 洗衣粉生产系统
    1.3 液洗生产系统
    1.4 肥皂生产系统
2 废气
    2.1 磺化生产系统
        2.1.1 工艺设备冷却排放的热空气
        2.1.2 磺化装置的尾气
    2.2 洗衣粉生产系统
        2.2.1 热风炉及塔顶尾气
        2.2.2 固体原料气力输送
        2.2.3 喷粉和包装车间的环境除尘
        2.2.4 基粉气提分离器尾气
    2.3 制皂生产系统
3 废渣
    3.1 磺化生产系统
    3.2 洗衣粉生产系统
    3.3 肥皂生产系统
4 噪声
5 结语

(4)废纸造纸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与总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研究内容
    1.2 造纸行业废水对环境的污染现状
    1.3 废纸再生造纸废水对对环境的污染现状
        1.3.1 废纸再生造纸废水的来源
        1.3.2 废纸再生造纸废水的特点
        1.3.3 废纸再生造纸厂的生产工艺
        1.3.4 废纸再生造纸厂的水污染情况
    1.4 造纸工业水资源利用现状
        1.4.1 国外造纸工业水资源利用现状
        1.4.2 我国造纸行业水资源利用情况
    1.5 废纸再生造纸水资源利用研究进展
        1.5.1 国外废纸再生造纸废水循环回用
        1.5.2 国内废纸再生造纸废水循环回用
    1.6 废纸再生造纸废水处理和回用技术研究进展
        1.6.1 物理处理法
        1.6.2 化学处理法
        1.6.3 生物处理法
    1.7 小规模生活污水回用研究现状
    1.8 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研究进展
    1.9 小结
第二章 陕西某造纸厂废水回用项目简介
    2.1 陕西某造纸厂简介
    2.2 陕西某造纸厂的污染源分析
    2.3 陕西某造纸厂废水回用项目的整体目标
    2.4 废水回用项目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章 废纸再生造纸废水回用工程技术及可行性研究
    3.1 废纸再生造纸废水的处理技术及分析
    3.2 废纸再生造纸废水处理工艺的确定
        3.2.1 原水及出水水质
        3.2.2 废纸废水回用处理工艺流程
        3.2.3 工艺流程的特点
    3.3 废纸再生造纸废水各处理单元的功能
        3.3.1 筛网
        3.3.2 调节池
        3.3.3 混凝沉淀池
        3.3.4 CASS 池
        3.3.5 电渗析
    3.4 废纸再生造纸废水处理的技术参数
        3.4.1 设计原则
        3.4.2 工艺描述
        3.4.3 各处理单元构筑物、设备主要设计参数与选型
        3.4.4 主要设备及主要建构筑物清单
    3.5 废纸再生造纸废水回用处理技术可行性分析
        3.5.1 调试运行方法
        3.5.2 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活污水回用工程技术及可行性研究
    4.1 生活污水回用处理工艺流程
    4.2 主要工艺流程说明
        4.2.1 生活污水回用处理工艺流程单元的功能
        4.2.2 各处理单元构筑物、设备主要设计参数与选型
        4.2.3 主要设备及主要建构筑物清单
        4.2.4 废纸再生造纸工业及生活污水动力设备功率负荷表
    4.3 生活污水回用处理效果
        4.3.1 采样与监测
        4.3.2 结果与分析
    4.4 生活污水回用处理技术可行性分析
第五章 在线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工程的技术路线及方法
    5.1 在线环境自动监测系统概述
        5.1.1 采样单元
        5.1.2 配水单元
        5.1.3 分析测试单元(在线监测仪器)
        5.1.4 数据采集与传输单元
        5.1.5 监控中心
    5.2 多路数据处理平台
    5.3 污水流量在线监测监控系统
    5.4 水质在线监测监控系统
    5.5 水污染处理设施监测监控
第六章 效益分析
    6.1 环境效益分析
    6.2 经济效益分析
    6.3 社会效益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区域循环经济释义
        1.2.1 区域的界定
        1.2.2 区域循环经济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2 区域循环经济研究综述
    2.1 循环经济
        2.1.1 循环经济的起源与发展
        2.1.2 循环经济的定义与内涵
        2.1.3 循环经济的国内外实践
    2.2 区域循环经济的国外相关研究
        2.2.1 清洁生产
        2.2.2 废弃物管理
        2.2.3 生态工业园
        2.2.4 生态城市
    2.3 区域循环经济的国内研究综述
        2.3.1 区域循环经济相关文献概况
        2.3.2 区域循环经济基本概念的研究
        2.3.3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
        2.3.4 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产业角度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3.1 第一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1.1 农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1.2 林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1.3 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1.4 渔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1.5 第一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概括
    3.2 第二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2.1 煤炭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2.2 石油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2.3 化工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2.4 电力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2.5 钢铁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2.6 有色金属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2.7 机械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2.8 电子信息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2.9 轻工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2.10 建筑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2.11 第二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概括
    3.3 第三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3.1 交通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3.2 旅游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3.3 餐饮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3.4 流通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3.5 第三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概括
    3.4 产业角度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4.1 产业角度循环经济的优化对象
        3.4.2 产业角度循环经济的优化途径
        3.4.3 产业角度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3.5 本章小结
4 资源角度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4.1 水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4.1.1 水资源的开发
        4.1.2 水资源的保护
        4.1.3 水资源的节约
        4.1.4 水资源的再生
        4.1.5 水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4.2 能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4.2.1 常规能源优化
        4.2.2 新能源的开发
        4.2.3 能源节约利用
        4.2.4 能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4.3 土地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4.3.1 土地资源的开发
        4.3.2 土地资源的节约
        4.3.3 土地资源的恢复
        4.3.4 土地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4.4 固体废物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4.4.1 固体废物的源头减量
        4.4.2 固体废物的源头分类
        4.4.3 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
        4.4.4 固体废物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4.5 资源角度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4.5.1 资源角度循环经济的优化对象
        4.5.2 资源角度循环经济的优化途径
        4.5.3 资源角度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4.6 本章小结
5 区域循环经济的综合评价研究
    5.1 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指标体系的层次
        5.1.2 指标的选取原则
        5.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5.2.1 排序比较法说明
        5.2.2 判断矩阵的构建
        5.2.3 权重的计算方法
    5.3 指标值的标准化
        5.3.1 极值中值标准化说明
        5.3.2 分值函数的基本类型
        5.3.3 次函数失效的情形
        5.3.4 分段线性函数的形态
        5.3.5 指标分值函数的汇总
    5.4 区域循环经济指数
        5.4.1 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
        5.4.2 准则指数的计算方法
    5.5 我国省级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5.5.1 省级区域指标的权重
        5.5.2 指标值的提取与计算
        5.5.3 标准化及指标的评价
        5.5.4 准则指数计算与评价
        5.5.5 综合指数计算与评价
    5.6 山东省地级市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5.6.1 关于指标中值的选取
        5.6.2 指标及其权重的调整
        5.6.3 指标值的标准化结果
        5.6.4 准则指数计算与评价
        5.6.5 综合指数计算与评价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计算公式
附录2 2009年我国各省区循环经济指标值
附录3 2009年我国各省区循环经济指标分值
附录4 2009年山东省各市循环经济指标值
附录5 2009年山东省各市循环经济指标分值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课题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6)三峡库区小流域污染特性及其综合整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小流域水污染治理现状
        1.3.2 国内小流域水污染治理现状
第二章 三峡库区上游及库区重点小流域污染特性分析
    2.1 三峡上游重点小流域污染特征
        2.1.1 岷江流域
        2.1.2 沱江流域
        2.1.3 嘉陵江流域
    2.2 三峡库区重点小流域污染特征分析
        2.2.1 苎溪河流域
        2.2.2 孝子河流域
        2.2.3 龙溪河流域
        2.2.4 綦江河流域
        2.2.5 龙河流域
        2.2.6 梁滩河流域
        2.2.7 大溪河流域
        2.2.8 璧南河流域
        2.2.9 璧北河流域
        2.2.10 临江河流域
        2.2.11 五桥河流域
        2.2.12 青干河流域
        2.2.13 香溪河流域
        2.2.14 九畹溪流域
    2.3 三峡库区及上游地区小流域水污染特点
        2.3.1 污水治理存在的问题
        2.3.2 垃圾治理存在的问题
        2.3.3 工业废渣处理存在问题
        2.3.4 流域内面源污染严重
        2.3.5 河流内源污染
        2.3.6 生态环境状况恶化
第三章 三峡库区小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策
    3.1 三峡库区及上游小流域综合整治的关键点与难点
        3.1.1 小流域综合整治的关键点
        3.1.2 小流域综合整治的难点
    3.2 三峡库区及上游小流域综合整治方案
        3.2.1 工业污染型小流域污染防治主要措施
        3.2.2 城市生活污染型小流域重点污染控制措施
        3.2.3 农村面源污染型小流域重点污染控制措施
        3.2.4 复合污染型小流域污染防治措施
        3.2.5 饮用水源保护措施
        3.2.6 流域生态保护及建设措施
    3.3 加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3.3.1 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
        3.3.2 流域自动水质监测站的建设
    3.4 保障措施
        3.4.1 完善监督检查保障机制,加强环境法制建设
        3.4.2 加强领导,落实政府环保目标任期责任制
        3.4.3 建立综合决策保障机制
        3.4.4 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保障机制
        3.4.5 健全环保资金筹措保障机制
        3.4.6 建立库区环境科学的技术保障机制,搞好污染防治
        3.4.7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程度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7)我国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思路和内容安排
        1.4.1 论文思路
        1.4.2 内容安排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研究状况
        1.5.2 国内研究状况
    1.6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的理论基础
    2.1 产业发展经济学理论
        2.1.1 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
        2.1.2 产业发展趋势
    2.2 产业组织经济学理论
        2.2.1 市场结构
        2.2.2 市场结构的主要度量方法---集中度
    2.3 产业结构经济学理论
        2.3.1 产业政策理论
        2.3.2 技术进步理论
    2.4 环境经济学理论
        2.4.1 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
        2.4.2 政府在环境保护上的作用
        2.4.3 污染控制的设计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我国的水资源污染形势分析
    3.1 我国水资源状况
    3.2 水环境污染
        3.2.1 水资源污染的主要原因
        3.2.2 水污染基本类型
        3.2.3 水体中主要污染物及其表征
        3.2.4 水污染的危害
    3.3 我国地下水资源现状
        3.3.1 我国地下水状况
        3.3.2 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
    3.4 小结
第4章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的内涵、分类和特征
    4.1 产业概念解析
    4.2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的定义及内涵
    4.3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的分类
        4.3.1 发达国家水资源污染治理产业的分类
        4.3.2 我国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的分类
    4.4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的本质特征
        4.4.1 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统一性
        4.4.2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具有修复自然资源的“逆生产”特征
        4.4.3 公益性
        4.4.4 综合性
        4.4.5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具有一定局限性
    4.5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的运行特征
        4.5.1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市场规模巨大,增长速度快
        4.5.2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受政府、市场、公众环境意识三重因素驱动
        4.5.3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运行对技术和管理的高度依赖性
    4.6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的发展特征
        4.6.1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结构变化的逆序性
        4.6.2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发展驱动因素的阶段性
        4.6.3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发展的国际不平衡性
        4.6.4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产品结构发展的层次性
        4.6.5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范围不确定性
第5章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技术
    5.1 我国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技术状况
        5.1.1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
        5.1.2 工业废水治理技术
        5.1.3 污水与废水回用技术
        5.1.4 膜材料与膜应用技术
        5.1.5 海水及苦咸水的淡化技术
        5.1.6 城市污水处理机械设备
    5.2 生物技术
        5.2.1 生物技术概况
        5.2.2 生物技术特点
    5.3 生物技术在环境产业中的应用
        5.3.1 环境生物技术
        5.3.2 环境生物技术的特点
        5.3.3 环境生物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
        5.3.4 生物技术在水污染防控领域的应用
第6章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6.1 我国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发展现状
        6.1.1 我国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6.1.2 我国水污染防控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6.2 制约我国水污染防控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6.2.1 水资源价格因素
        6.2.2 政策法规因素
        6.2.3 执法监管因素
        6.2.4 地方保护因素
        6.2.5 融资渠道因素
        6.2.6 技术和技术研发水平因素
第7章 我国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发展的设想
    7.1 发达国家水污染防控的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
        7.1.1 发达国家水资源及污染防控管理的战略
        7.1.2 发达国家水资源及污染防控管理体制
        7.1.3 发达国家水资源及污染防控的管理手段
        7.1.4 发达国家水资源污染防控对我国的启示
    7.2 我国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的优化方向
    7.3 规范市场秩序,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7.4 改善投融资渠道,建立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7.4.1 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7.4.2 完善信贷、债券和资本市场相结合的融资机制
        7.4.3 改进管理方式促进环境基金管理规范化
        7.4.4 做好制度设计,完善投融资的激励机制
    7.5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7.5.1 大力发展水资源污染防控技术服务业
        7.5.2 着力加强水资源污染防控技术创新
        7.5.3 加强产品制造业的技术创新
    7.6 完善技术标准,建立起符合国际规范的产品标准体系
    7.7 提升公众对防控水资源污染重要性的认识和参与度
第8章 结论
    8.1 结论
    8.2 研究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简历

(8)木材加工废水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
    1.2 我国工业废水污染现状
        1.2.1 工业废水的危害
        1.2.2 工业废水的主要源头
    1.3 我国工业废水治理现状
        1.3.1 气浮法
        1.3.2 混凝法
        1.3.3 活性炭吸附法
        1.3.4 电解技术
        1.3.5 氧化技术
        1.3.6 膜处理技术
        1.3.7 活性污泥法
        1.3.8 生物膜法
2 课题提出背景
    2.1 木材加工行业概述
    2.2 木材加工废水治理研究现状
        2.2.1 木材加工废水的产生及特点
        2.2.2 木材加工废水治理技术现状
        2.2.3 木材加工废水治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2.2.4 木材加工废水治理意义
    2.3 木材加工废水治理技术简介
        2.3.1 混凝气浮工艺
        2.3.2 酸化水解生物膜
        2.3.3 膜生物反应器
    2.4 研究目的与内容
        2.4.1 研究目的
        2.4.2 研究内容
3 实验部分
    3.1 分析方法及仪器
        3.1.1 分析项目
        3.1.2 分析方法及仪器
    3.2 化学絮凝实验
        3.2.1 絮凝剂的选择
        3.2.2 絮凝剂与助凝剂配比的确定
        3.2.3 絮凝实验小结
4 木材加工废水治理实例应用
    4.1 工程概况
        4.1.1 项目简介
        4.1.2 废水水质特点及水量
        4.1.3 废水治理出水要求
    4.2 工艺流程介绍
        4.2.1 废水水质特点分析
        4.2.2 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及参数设定
        4.2.3 主要构筑物及设备选型
    4.3 工艺调试及试运行
        4.3.1 微生物培养
        4.3.2 工业生产废水驯化
        4.3.3 调试期间构筑物处理情况
        4.3.4 试运行期间出水水质情况
    4.4 小结
5 成本与运行经济效益分析
    5.1 计算依据
        5.1.1 处理量
        5.1.2 进水水质
    5.2 计算每日成本费用
        5.2.1 电费
        5.2.2 药剂费
        5.2.3 人工费
    5.3 经济效益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水解酸化-好氧工艺处理合成洗涤剂废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合成洗涤剂工业发展概况
        1.1.1 概述
        1.1.2 我国合成洗涤剂工业发展概况
        1.1.3 合成洗涤剂生产工艺
        1.1.4 合成洗涤剂发展方向
    1.2 合成洗涤剂的危害
    1.3 洗涤剂废水处理技术发展概述
        1.3.1 国外洗涤剂废水处理技术发展情况
        1.3.2 国内洗涤剂废水处理技术发展情况
        1.3.3 国内处理洗涤剂废水的方法及工艺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法及机理
    2.1 实验目的及内容
    2.2 实验工艺设计与机理
        2.2.1 实验工艺流程确定
        2.2.2 混凝实验
        2.2.3 生化处理实验工艺设计
        2.2.4 生化处理原理
    2.3 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2.4 实验主要分析项目及分析方法
        2.4.1 测试项目和方法
        2.4.2 各项测试指标说明
        2.4.3 关于化学需氧量的测定说明
        2.4.4 污泥的培养和驯化
第三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3.1 混凝实验
        3.1.1 药剂筛选
        3.1.2 混凝优化实验
    3.2 生物脱氮除磷实验及结果分析
        3.2.1 实验过程
        3.2.2 NH_4~+-N和磷酸盐实验结果
        3.2.3 PO_4~(3-)(以P计)处理结果
    3.3 水解工艺COD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3.3.1 水解酸化反应器COD测定分析
        3.3.2 进水浓度的影响
        3.3.3 进水温度的影响
        3.3.4 水解酸化对废水可生化的影响
        3.3.5 厌氧水解停留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3.6 污泥浓度对去除COD的影响
    3.4 厌氧水解-好氧组合工艺处理实验结果及分析
        3.4.1 去除COD实验结果
        3.4.2 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及COD_(Cr)的降解实验研究及分析
        3.4.3 配合投加生活污水对好氧生物处理的影响
    3.5 生物相变化及其与运行状况的关系
第四章 工艺流程设计及生产运行实验
    4.1 工艺流程设计
        4.1.1 设计依据
        4.1.2 工艺流程的确定
        4.1.3 主要构筑物、设备及设计参数
        4.1.4 工艺技术特征
    4.2 系统启动及生产运行实验
        4.2.1 系统调试及存在的问题
        4.2.2 原水水质调节
        4.2.3 反应条件的优化
        4.2.4 运行结果
        4.2.5 经济分析
    4.3 生产运行试验结论
        4.3.1 技术先进
        4.3.2 运行方便灵活
        4.3.3 系统稳定可靠
        4.3.4 存在问题
    4.4 系统内微生物分布特征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10)利用酵母菌处理高浓度味精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国内外水资源的概况及水域污染
        §1.1.2 水体污染的形成
        §1.2 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污染状况及处理
        §1.2.1 一般的高浓度有机废水
        §1.2.2 高浓度味精废水
        1.2.2.1 味精生产工艺、主要污染源及废水特性
        1.2.2.2 味精废水的污染危害
        1.2.2.3 味精废水水质、排放标准以及处理现状
        §1.2.3 酵母菌及酵母菌技术
        1.2.3.1 酵母菌概述
        1.2.3.2 酵母菌的形态、菌落及其细胞构造
        1.2.3.3 酵母菌生长的生态环境条件
        1.2.3.4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
        1.2.3.5 酵母菌和细菌的比较
        §1.3 开展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试验研究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酵母菌菌株的筛选、驯化
        2.2.1.1 试验材料
        2.2.1.2 试验方法
        §2.2.2 对筛选出的酵母菌活性的研究
        2.2.2.1 试验材料
        2.2.2.2 试验方法
        §2.2.3 废水水质
        2.2.3.1 废水来源与水质
        2.2.3.2 废水的空曝气实验
        §2.2.4 连续小试处理系统前处理——酵母菌反应器的启动和运行
        2.2.4.1 酵母菌反应器设备与工艺装置
        2.2.4.2 酵母菌反应器的操作条件
        2.2.4.3 酵母菌菌体作为饲料蛋白的评价
        §2.2.5 连续小试处理系统后处理——活性污泥反应器的启动和运行
        2.2.5.1 活性污泥的初步驯化
        2.2.5.2 活性污泥反应器启动运行的操作条件
        2.2.5.3 活性污泥反应器的装置简图
        §2.2.6 味精废水处理过程中的探索性试验
        2.2.6.1 氨氮去除的试验材料与方法
        2.2.6.2 酸化柱的运行及验证
        2.2.6.3 混凝批量试验对生物处理后出水净化研究的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酵母菌菌株的筛选
        §3.1.1 酵母菌的分离
        §3.1.2 酵母菌的纯化、驯化
        §3.2 酵母菌活性的研究
        §3.2.1 研究原理
        §3.2.2 酵母菌脱氢酶活性的测定分析
        §3.3 味精废水的空曝气实验
        §3.4 连续小试处理系统前处理——酵母菌反应器的启动和运行
        §3.4.1 酵母菌反应器的启动
        §3.4.2 酵母菌反应器的运行
        3.4.2.1 COD的去除
        3.4.2.2 pH值和COD去除率的关系
        3.4.2.3 进出水的SS
        3.4.2.4 酵母菌反应器处理前后废水水质的变化
        §3.4.3 微生物的生态分布
        3.4.3.1 扫描电镜照片
        3.4.3.2 生物量分析
        §3.4.4 酵母菌作为单细胞蛋白的营养评价
        §3.5 连续小试处理系统后处理——活性污泥反应器的启动和运行
        §3.5.1 活性污泥反应器的启动
        §3.5.2 活性污泥反应器的运行
        §3.6 味精废水处理过程中的探索性试验
        §3.6.1 氨氮的去除
        3.6.1.1 氨气吹脱塔(实验室模拟装置)的除氨效果
        3.6.1.2 氨气吹脱装置的改进及其所取成效
        §3.6.2 酵母菌—酸化—活性污泥连续工艺的尝试使用
        3.6.2.1 酸化——活性污泥工艺连续处理的尝试试验
        3.6.2.2 酸化柱作用的验证
        §3.6.3 混凝批量试验对生物处理后出水的净化研究
        3.6.3.1 聚铁混凝处理的批量试验
        3.6.3.2 聚铝混凝处理的批量试验
    第四章 讨论
        §4.1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
        §4.2 味精废水治理方案的选择
        §4.3 味精废水治理路线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合成洗涤剂工业废水零排放治理的研究和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徽省低碳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对策研究[J]. 王坤,胡发刚. 德州学院学报, 2021(04)
  • [2]多级膜法处理含镍废水的应用研究[D]. 郭诗韵.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3]合成洗涤剂生产污染治理综述[J]. 王利民.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 2018(06)
  • [4]废纸造纸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方案的研究[D]. 赵敏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6)
  • [5]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D]. 王乐.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6)
  • [6]三峡库区小流域污染特性及其综合整治措施[D]. 王坤.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4)
  • [7]我国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研究[D]. 王柱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 [8]木材加工废水治理研究[D]. 秦伟杰.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6)
  • [9]水解酸化-好氧工艺处理合成洗涤剂废水的试验研究[D]. 赵峰. 合肥工业大学, 2004(01)
  • [10]利用酵母菌处理高浓度味精废水的研究[D]. 黑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合成洗涤剂工业废水零排放处理研究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