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在氯吡格雷低反应的冠状动脉介入患者中对血小板聚集反应及临床预后的影响

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在氯吡格雷低反应的冠状动脉介入患者中对血小板聚集反应及临床预后的影响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510282

【摘要】目的:分析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在氯吡格雷低反应的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中对血小板聚集反应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90例冠状动脉介入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均于PCI后采用氯吡格雷维持治疗,对照组剂量为75mg/d,观察组剂量为150mg/d,连续治疗2周后,两组均将剂量维持在75mg/d,观察两组PCI前及治疗后2周的hs-CRP水平、血小板聚集率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PCI后hs-CRP水平、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可有效降低PCI后hs-CRP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

【关键词】氯吡格雷;冠状动脉介入;血小板聚集;预后

冠状动脉介入(PCI)是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手段,但术后可出现慢血流或无复流等现象,从而导致心肌灌注不理想,治疗效果不佳。此外,PCI术中会损伤血管内皮,对斑块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1]。本研究旨在探讨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在PCI患者中对血小板聚集反应及预后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90例冠状动脉介入患者,其中,观察组47例,男26例,女21例,年龄47-71岁,平均(54.12±7.84)岁,病程3个月-1年,平均(0.63±0.33)y;对照组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龄46-73岁,平均(55.23±7.15)岁,病程2个月-2年,平均(0.94±0.52)y;两组基线资料(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进行PCI治疗,由同一主刀医生完成手术,并使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全部患者术前均给予300mg阿司匹林(合肥久联制药有限公司,H34021217,0.3g*100片/盒)+300mg氯吡格雷(SanofiWinthropIndustrie,J20130083,75mg*7片/盒)口服,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mg口服,每日一次。此外,两组均于术后进行氯吡格雷维持治疗,对照组使用剂量为75mg/d;观察组使用剂量为150mg/d,均连续治疗两周,两周后氯吡格雷剂量均改为75mg/d维持治疗。

1.3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PCI前、PCI后两周测定两组hs-CRP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聚集功能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2],数值越大,说明血小板聚集率越高;hs-CRP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数值越大,说明hs-CRP水平越高。记录两组PCI后1个月内发生心血管事件情况,包括AMI复发、轻微出血、支架内血栓、死亡四个方面。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由SPSS21.0统计软件包处理,(±s)表示计量单位,计数单位由[n(%)]表示,组间对比由χ2表达,P<0.05是两组差异对比存在统计意义。

2.结果

2.1两组PCI前后hs-CRP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比较

PCI前,两组hs-CRP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比较无差异;PCI后2周,观察组hs-CRP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两组CI前后hs-CRP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两组发生心血管事件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1例AMI复发、3例轻微出血,总发生率为8.51%(4/47);对照组出现2例AMI复发、1例轻微出血、1例支架内血栓、1例死亡,总发生率为11.62%(5/43),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冠心病主要因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致动脉管腔狭窄及堵塞,心肌受到缺血缺氧坏死而惹起的心脏疾病,临床多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但术后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有研究[3]报道,高剂量氯吡格雷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概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PCI后2周hs-CRP水平、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表明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可有效改善PCI后hs-CRP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分析原因是:血小板功能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是血小板聚集率,当其升高后,血小板极易聚集从而发生血栓,数值越高,血栓发生的概率就越大。hs-CRP是急性期内出现全身性炎症的一种标志性物质,炎症严重时,水平值会明显升高[4]。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其选择性地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且抑制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h/Ⅲa复合物的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hs-CRP水平。此外,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存在时间和剂量的依赖性,低剂量维持后,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概率较高,预后不理想;而维持剂量升高时可使抑制作用加强,且增加剂量后不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患者预后良好,安全性高[5]。

综上所述,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在PCI患者应用后能够有效降低hs-CRP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改善患者预后,安全性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魏雪梅,朱庆华,张军英,等.双倍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对AMI患者PCI后血小板聚集率及hs-CRP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5,(29):47-48.

[2]郭志强,魏雪梅,张军英,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倍氯吡格雷维持剂量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效果观察[J].广西医学,2015,37(10):1471-1473.

[3]周燕,何泉.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和hs-CRP水平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7):923-925,929.

[4]魏雪梅,朱庆华,谷世奎,等.不同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对氯吡格雷抵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5,(15):1729-1731.

[5]吴刚,周健,盛晓东,等.双倍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6,14(1):66-67.

标签:;  ;  ;  

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在氯吡格雷低反应的冠状动脉介入患者中对血小板聚集反应及临床预后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