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东区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

郑州东区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

论文摘要

气候变暖作为全球变化的主要表现之一(IPCC,1991,1997,2001),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IPCC的预测,CO2浓度和温室气体的共同作用将会导致全球平均气温每10年上升0.2℃(IPCC,2001)[1]。气候变暖将会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海平面上升、降水时空分布格局变化等,进而直接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产生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作为CO2源和汇,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密切而又复杂,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点。本文以郑州东区为研究对象,对其内部典型生态系统的源/汇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郑州东区各碳库碳储量进行了估算,为评价不同生态系统的环境效应提供理论依据。取得了如下主要结论:1.碳源/汇关系:(1)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类型的农田生态系统对CO2的固定量有一定日变化差异,在夜间的11个小时内,各农田生态系统都是碳源,即净释放CO2。白天农田生态系统都是碳汇。研究表明玉米生态系统从9时到20时是碳汇,从21时起是碳源。玉米生态系统对CO2的净固定能力较水稻生态系统强,24小时净固定CO236.45g/m2。水稻生态系统土壤呼吸释放碳量很小,平均CO2呼吸排放速率为107 mg/(m2.h),24小时净固定CO222.75g/m2。(2)林地生态系统杨树生态系统在夜间的11个小时内,都是碳源,即净释放CO2。白天随着气温、光强等环境因素的变化,杨树生态系统由碳源转变为碳汇。杨树生态系统24小时净固定碳4.139 gCO2 / m2。柳树生态系统从19时到次日8时,为碳源,白天除13时为碳源,其他时刻均为碳汇。柳树生态系统24小时净固定CO2为6.90 g CO2/m2。2.碳库储量估算(1)根据研究可知,郑州东区整个生态系统年通过光合作用从外界大气中合成的碳量是11.6万t,植物呼吸释放到大气中的碳量每年为5.72万t,由此看来生态系统中植被合成的碳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到大气中去。年凋落物量2.19万t。植被同化的碳绝大部分以活生物呼吸和凋落物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去,碳蓄积只是很少一部分。(2)通过对碳现存量的研究发现,我们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碳现存量为94.73万t,其中土壤碳现存量为80.07万t,绿化植被碳现存量为0.87万t,郊区农林系统碳现存量为13.79万t。郊区农林系统中林地碳现存量5.46万t,农作物8.33万t。土壤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84.5%,是碳主要存贮库,因此土壤中碳储量的变化必然引起整个区域碳储量整体动态变化。土壤碳储量的主要来源是凋落物,因此凋落物的量及其分解会直接影响到土壤碳的存储量。

论文目录

  •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 1.2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 1.3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研究进展
  • 1.4.1 陆地生态系统碳源和汇的概念
  • 1.4.2 全球碳库及碳循环
  • 1.5 我国陆地碳循环过程与碳平衡研究
  • 1.6 碳循环研究工作现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前景展望
  • 1.6.1 碳循环研究工作现存在的问题
  • 1.6.2 碳循环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郑东新区概况
  • 3.1.1 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 3.1.2 气侯
  • 3.1.3 水资源
  • 3.1.4 土壤条件和植被
  • 3.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3.2.1 研究内容
  • 3.2.2 技术路线
  • 3.3 典型生态系统选择
  • 3.4 碳密度的测定
  • 3.5 碳收支测定
  • 3.6 计算方法
  • 3.6.1 碳储量的计算方法
  • 3.6.2 碳收支的计算方法
  • 3.6.2.1 建成区园林植被碳通量的计算方法
  • 3.6.2.2 土壤有机碳收支的计算方法
  • 3.6.2.3 凋落物碳库的计算方法
  • 3.6.2.4 农产品输出的计算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植被类型面积的确定
  • 4.2 各碳库碳储量
  • 4.2.1 植被活体碳含量
  • 4.2.2 各碳库碳储量
  • 4.2.2.1 各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
  • 4.2.2.2 土壤碳库碳储量
  • 4.3 主要生态系统碳通量
  • 4.3.1 农田生态系统
  • 4.3.1.1 玉米生态系统
  • 4.3.1.2 水稻生态系统
  • 4.3.2 林地生态系统
  • 4.3.2.1 杨树生态系统
  • 4.3.2.2 柳树生态系统
  • 4.4 植被碳通量
  • 4.4.1 建成区绿地碳通量
  • 4.4.2 郊区农林生态系统的碳通量
  • 4.4.2.1 郊区林地的固碳能力
  • 4.4.2.2 郊区农田碳收支
  • 4.5 郑州东区碳循环流程和流量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海口市农田生态系统优化提升策略[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9(03)
    • [2].不同管理模式对农田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模拟研究——以太湖流域为例[J]. 生态学报 2019(24)
    • [3].解读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及作物生长的影响[J]. 新农业 2020(05)
    • [4].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研究进展和展望[J]. 农业工程学报 2015(03)
    • [5].农牧交错带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特征及分布格局[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02)
    • [6].关于暗管排水技术对土地改良和农田生态系统改进的应用效果分析[J]. 地产 2019(21)
    • [7].煤炭开采导致的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损失评估[J]. 煤炭学报 2020(04)
    • [8].甘肃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收支动态[J]. 中国沙漠 2018(06)
    • [9].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特征及低碳发展探讨——以重庆酉阳县种植业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12)
    • [10].陕南秦巴山地农田生态系统氮磷元素化学计量特征[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 [11].管理措施影响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进展[J]. 山东林业科技 2015(02)
    • [12].河西走廊绿洲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呼吸特征及温度响应[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10)
    • [13].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22)
    • [14].南京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变化及对能源碳源的补偿作用[J]. 湖南农业科学 2017(11)
    • [15].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年际变化规律研究[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8(02)
    • [16].坚持土肥高效管理 促进区域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8(09)
    • [17].新疆两种不同类型农田生态系统大气氮素干沉降分析[J]. 干旱区研究 2017(06)
    • [18].保护性耕作对宁夏中部干旱带草地与农田生态系统的改善作用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 2014(08)
    • [19].基于能值分析的农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以河北省栾城县为例[J]. 资源科学 2014(09)
    • [20].全球变化背景下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J]. 农机化研究 2013(01)
    • [21].高产粮区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能值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11(08)
    • [22].雨养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蒸散特征及其作物系数[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03)
    • [23].中国东北玉米农田生态系统非生长季土壤呼吸作用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J]. 科学通报 2010(13)
    • [24].农田生态系统氨排放清单及特征研究——以开封市某区为例[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5)
    • [25].贵州喀斯特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差异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9(05)
    • [26].定西市农田生态系统能值空间分异特征研究[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7(05)
    • [27].贵阳市观山湖区农田生态系统经济价值评估[J]. 贵州农业科学 2019(03)
    • [28].中国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格局与成因[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16)
    • [29].2006—2015年重庆市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分析[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5)
    • [30].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碳足迹动态变化[J]. 水土保持通报 2018(05)

    标签:;  ;  ;  

    郑州东区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