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基因肾移植56例临床分析

异基因肾移植56例临床分析

一、同种异体肾移植5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叶书林[1](2021)在《木犀草素抑制小鼠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及其免疫调节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器官衰竭的有效手段。为了维持移植物在受者体内的存活,往往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一方面,术后器官排斥反应因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得以降低;另一方面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移植物和移植患者的存活,是移植免疫学和临床医学研究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中药免疫调节相关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取得许多新的进展,从中药中寻求高效、低毒的免疫抑制剂是当今移植免疫学领域的研究方向之一。木犀草素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表明木犀草素具有许多药理作用,如抗炎、抗肿瘤、抗氧化和神经保护等。在免疫调节作用方面的研究中发现木犀草素可以抑制小鼠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下调IFN-γ、IL-6、IL-5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诱导CD4+CD25T淋巴细胞向CD4+CD25+调节性T细胞分化来减轻气道炎症。然而,目前木犀草素对于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方面的作用研究仍为空白。由于皮肤上抗原呈递细胞很多,排斥反应比其他器官移植更强,若药物能抑制皮肤排斥反应,则更能抑制其他器官移植排斥。因此,本实验首先通过小鼠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模型探讨木犀草素对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再以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模型进行验证,研究木犀草素对小鼠同种异体器官排斥反应的作用,以及其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方法:1.木犀草素对小鼠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建立小鼠皮肤移植模型,以BALB/c小鼠为供体,C57BL/6小鼠为受体。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同种异体皮肤移植组(Control,灌胃,0.5%CMC-Na)、雷帕霉素组(Rapa,腹腔注射,1mg/kg)、木犀草素低剂量组(Lut-low,灌胃,25mg/kg)、木犀草素高剂量组(Lut-high,灌胃,50mg/kg),观察木犀草素对移植皮片生存时间的影响,用中位存活时间(Mediansurvival time,MST)表示;移植10天后,取移植皮片检测炎症细胞浸润、CD3、Foxp3及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6、IL-10、TNF-α、IL-17a、Foxp3基因的表达情况;同时取移植小鼠脾脏和外周引流淋巴结检测CD4+CD44high CD62Llow 和 CD8+CD44high CD62Llow 效应 T 细胞、CD4+Foxp3+调节性 T细胞、CD11c+CD86+和CD11c+CD80+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比例。木犀草素联合应用Anti-CD25删除小鼠体内Treg对小鼠皮肤移植反应的实验研究,分为四组:同种异体皮肤移植组(Control,灌胃,0.5%CMC-Na)、木犀草素高剂量组(Lut-high,灌胃,50mg/kg)、木犀草素高剂量联合同型对照组(Lut-H+Isotype,木犀草素50mg/kg灌胃联合Isotype抗体第0、3、6天0.2mg腹腔注射),以及木犀草素高剂量联合Anti-CD25抗体组(Lut-H+PC61,木犀草素50mg/kg灌胃联合PC61抗体第0、3、6天0.2mg腹腔注射),观察移植皮片生存时间,同时检测移植10天后脾脏和淋巴结中CD11c+CD86+和CD11c+CD80+成熟DC的比例。2.木犀草素对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以BALB/c小鼠胰岛细胞为供体,移植到STZ诱导的糖尿病C57BL/6小鼠肾包膜下,建立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同种异体胰岛移植组(Control,灌胃,0.5%CMC-Na)、雷帕霉素组(Rapa,腹腔注射,1mg/kg)、木犀草素低剂量组(Lut-low,灌胃,25mg/kg)、木犀草素高剂量组(Lut-high,灌胃,50mg/kg),观察木犀草素对移植后血糖的影响,用中位存活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ST)表示;移植10天后,取胰岛移植物检测胰岛素、炎症细胞浸润及CD3+T的表达情况;同时取移植小鼠脾脏和引流淋巴结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4+Foxp3+Treg的比例。3.木犀草素调节小鼠T细胞功能的体外实验流式细胞术分选CD3+T淋巴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木犀草素对体外CD3+T细胞的细胞毒性,CFSE法检测木犀草素对体外CD3+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检测CD3+T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FN-y、IL-10和IL-17a蛋白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分选CD4+CD25-T,检测木犀草素干预后对CD4+CD25+Treg的分化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木犀草素干预后CD3+T细胞中AKT/mTOR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结果:1.木犀草素对小鼠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1)与对照组相比,木犀草素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均能延长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MST=23.50±5.34(Lut-low)VS.16.50±2.74(Control),P<0.05;MST=33.00±5.04(Lut-high)VS.16.50±2.74(Control),P<0.01]。此外,与雷帕霉素组比较,木犀草素高剂量组在延长皮肤移植物存活率的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ST=33.00±5.04(Lut-high)VS.35.00±6.70(Rapa),P>0.05)。(2)在移植皮片中,与对照组相比,木犀草素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均能改善炎症细胞浸润,抑制CD3+T淋巴细胞浸润,上调Foxp3的表达,同时抑制促炎细胞因子IFN-γ、TNF-α、IL-6和IL-17amRNA的表达,上调IL-10和Foxp3mRNA的表达。(3)在受体小鼠淋巴器官脾脏和淋巴结中,与对照组相比,木犀草素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均可显着降低CD4+CD44highCD62Llow和CD8+CD44highCD62Llow 效应 T 细胞以及 CD11c+CD86+和 CD11c+CD80+成熟 DC 的比例,同时显着增加引流淋巴结中CD4+Foxp3+Treg的比例(P<0.05或P<0.01)。(4)在应用Anti-CD25抗体删除Treg后,可逆转木犀草素延长移植皮片生存时间的作用,同时逆转对成熟DC的抑制作用(P<0.05或P<0.01)。2.木犀草素对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1)与对照组相比,木犀草素可延长移植术后胰岛的存活时间。(2)在胰岛移植区域,与对照组相比,木犀草素可减轻炎症细胞浸润。(3)在受体小鼠周围淋巴器官中,与对照组相比,木犀草素可上调移植后引流淋巴结中CD4+Foxp3+Treg的比例。3.木犀草素调节小鼠T细胞功能的体外实验(1)不同浓度的木犀草素(1.25、2.5、5、10和20μM)给药48h和96h后,仅20μM浓度木犀草素对T细胞有活力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2)在T细胞增殖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木犀草素低浓度(Lut-low,2.5μM)和木犀草素高浓度(Lut-high,5μM)组与雷帕霉素组(Rapa,0.1μM)一样,均能显着抑制T细胞的增殖(P<0.01)。(3)与对照组相比,木犀草素低浓度和高浓度组均能显着抑制CD3+T细胞上清液中IFN-y和IL-17a的蛋白水平(P<0.01),并上调IL-10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或P<0.01)。(4)与对照组相比,木犀草素低浓度和高浓度组均能明显促使CD4+CD25-T细胞向CD4+Foxp3+Treg分化(P<0.01)。(5)木犀草素(无论低浓度还是高浓度)能有效抑制P-p70S6K、P-mTOR和P-AKT蛋白的表达(P<0.01),而雷帕霉素组对P-AKT蛋白的表达无明显作用(P>0.05)。结论:我们实验结果揭示了不管是在小鼠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模型中还是胰岛同种异体移植模型中,木犀草素均可显着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提示木犀草素可抑制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效应性T细胞的增殖、DCs的成熟,同时诱导CD4+Foxp3+Treg的分化,以及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而实现的。因此,我们的研究填补了木犀草素在抑制移植反应作用方面的空白,木犀草素在自然界中来源广泛,无明显毒副作用,作为一种潜在的免疫抑制剂,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

罗永胜[2](2020)在《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各亚群在肾移植稳态中的临床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究调节性B细胞(Breg)各亚群与肾移植受者免疫稳态的相关性,进一步检测肾移植受者免疫稳态下Breg各亚群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价值。方法1.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名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稳定(ST)患者和18名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MR)患者外周血和移植肾穿刺标本,以健康供体(HD)作为对照进行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了解记忆性Breg(mBreg)、过渡态Breg(tBreg)、IL-10+mBreg和IL-10+tBreg 4种Breg亚群在维持免疫稳态中的作用。2.收集HD组供体术前外周血和部分移植前供肾穿刺活检组织的解离细胞、ST组患者术后90天外周血和部分移植肾穿刺活检组织的解离细胞、AMR组患者抗排斥治疗前外周血和部分移植肾穿刺活检组织的解离细胞,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免疫状态下4种Breg亚群的表达,分析4种Breg亚群与肾移植受者免疫稳态的相关性。3.收集HD组供体术前,术后1天,7天,14天的外周血以及ST组患者术前,术后1天,7天,14天,30天,90天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4种Breg亚群的动态变化,分析4种Breg亚群在ST组患者外周血中变化规律及其临床价值。结果1.AMR组C4d活检阳性率、DSA水平(尤其是抗Ⅱ类DSA)以及肾小管炎、间质炎症、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炎、微血管炎症的评分均高于ST组(所有 P<0.05)。2.HD组供体术前、ST组患者术后90天、AMR组患者抗排斥治疗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流式检测结果显示,B细胞占PBMCs的百分比、mBreg和tBreg占B细胞的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P>0.05)。然而,ST组和HD组IL-10+mBreg和IL-10+tBreg占B细胞的百分比都明显高于AMR组(所有 P<0.05)。3.运用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方法对ST组患者术后90天、AMR组患者抗排斥治疗前外周血Breg占B细胞的百分比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相对于mBreg和tBreg占B细胞的百分比指标,IL-10+mBreg和IL-10+tBreg占B细胞的百分比指标对区分移植肾功能稳定和AMR发生具有更好的鉴别能力。4.HD组供体术前、ST组患者术后90天、AMR组患者抗排斥治疗前移植肾组织解离细胞流式分析结果显示,AMR组IL-10+mBreg和IL-10+tBreg占白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ST组和HD组(所有P<0.05)。5.ST组患者术前,术后1、7、14、30和90天以及HD组供体术前,术后1、7和14天外周血PBMCs流式检测的动态结果显示,一方面,HD组与ST组mBreg或tBreg占B细胞百分比在术前、术后1天、7天和14天均没有统计学差异(所有P>0.05);然而,HD组IL-10+mBreg或IL-10+tBreg占B细胞百分比在术后1天、7天和14天均显着低于ST组(所有P<0.05)。另一方面,在ST组中,mBreg和tBreg占B细胞百分比仅在术后7天、14天、30天和90天高于术前(所有P<0.05),但是IL-10+mBreg或IL-10+tBreg占B细胞百分比在术后1天、7天、14天、30天和90天均显着高于术前(所有P<0.05)。结论1.AMR组移植肾损害程度高于ST组可能与高C4d 阳性率和抗Ⅱ类DSA水平有关。2.外周血IL-10+mBreg和IL-10+tBreg的减少与肾移植AMR发生密切相关,移植肾稳定状态与外周血IL-10+mBreg和IL-10+tBreg的增加密切相关。3.检测外周血IL-10+mBreg和IL-10+tBreg占B细胞的比例有助于区分移植肾稳定状态与AMR,具有良好的诊断与鉴别价值。4.ST组患者移植肾组织解离细胞中IL-10+mBreg和IL-10+tBreg均少于AMR组,提示检测外周血IL-10+mBreg和IL-10+tBreg相较于移植肾中IL-10+mBreg和IL-10+tBreg更适合用于评估移植稳态。5.ST组患者在术后90天内外周血IL-10+mBreg和IL-10+tBreg占B细胞的比例一直高于术前,进一步表明外周血IL-10+mBreg和IL-10+tBreg在移植肾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评估肾移植术后稳定状态的潜在指标。

林智文[3](2019)在《21例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发病特点、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实施的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1079例,随访至2018年10月,按照相关入选标准,筛选出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患者21例。收集患者的移植手术时间、肿瘤确诊时间、肿瘤确诊前后的免疫抑制方案、临床症状、肿瘤类型、治疗手段、预后(生存时间、肌酐水平)等。结果:移植术后恶性肿瘤发病平均年龄为48.4±11.1(31-69)岁。移植后至肿瘤确诊中位时间为58个月,其中最短时间为移植术后17个月,最长时间为移植术后140个月。免疫抑制方案的调整:确诊肿瘤后,原先18例给予Tac+MMF+Pred的患者有17例改为SRL+Tac+Pred。原先3例给予Cs A+MMF+Pred的患者均改为SRL+Cs A+Pred。消化系统肿瘤6例(28.6%),泌尿系统肿瘤5例(23.8%),肺恶性肿瘤3例(14.3%);甲状腺恶性肿瘤2例(9.5%),其余5例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鼻基底细胞癌、鼻咽癌、宫颈癌、乳腺癌。8例发现时已存在远处转移灶,占所有肿瘤的38.1%。14例予手术治疗(66.7%),6例予放化疗(28.6%),1例放弃治疗(4.7%)。截止到2018年10月,21例患者中有8例已死亡,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患者从确诊恶性肿瘤到死亡的时间为73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13例患者依然存活,从确诊恶性肿瘤至今的存活时间为370个月,中位时间为27个月。确诊时20例患者移植肾功能正常(肌酐介于53106umol/L),1例肾功能不全。至截止时间有19例肾功能正常,其中已死亡患者7例,存活患者18例。1例确诊时肾功能正常患者进展为肾功能不全,1例确诊时肾功能不全患者进展为移植肾失功(死亡前半年开始血液透析治疗)。结论: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我院以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肿瘤的发生率最高。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的高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免疫抑制状态、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致癌病毒感染或再激活等因素。肾移植术后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定期复查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免疫抑制方案的调整对于肿瘤的预防及治疗均十分重要,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合适的免疫抑制方案,在抗排斥与抗肿瘤之间取得平衡。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及免疫抑制治疗。

郭文治[4](2014)在《Oridonin抑制移植排斥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疾病的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器官移植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但是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仍是阻碍移植物及移植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原因。目前预防和治疗排斥反应的主要手段仍是应用免疫抑制剂,不可否认,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是移植成功的基石,目前免疫抑制剂虽能有效的抑制急性排斥反应,但是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移植物的慢性排斥问题,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免疫抑制剂均没有特异性,在确保移植物成活的同时,也广泛的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力。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增加移植患者感染的风险及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时这些并发症甚至是致命的。诱导机体对移植物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是解决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最佳方式,既能消除排斥反应,又能摆脱移植患者对免疫抑制药物的终生依赖,有望提高移植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移植物的长期存活率。但是在临床上发生免疫耐受是罕见的,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偶然的结果。免疫耐受的确切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摆在移植界及免疫学界的共同难题就是如何才能够成功诱导受者的移植免疫耐受。研究表明免疫耐受可能与T细胞的凋亡、耗竭及调节性T细胞等有关。细胞凋亡是对生命至关重要的一种生理或病理的普遍现象,是细胞按自身程序结束其生命的主动死亡,它不仅在衰老、退化和癌症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在移植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些年来,细胞凋亡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细胞的凋亡在免疫耐受的诱导及免疫耐受的维护上也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通过细胞凋亡克隆清除活化的T细胞是移植免疫耐受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样,细胞凋亡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观察Fas配体突变和清除缺陷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和B细胞可来识别自身免疫性淋巴组织综合症患者。许多针对凋亡效应T细胞的治疗方法已被证明可以有效的治疗移植和自体免疫疾病。T细胞的耗竭在维护免疫耐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移植排斥中,应用许多不同方法致使效应性T细胞耗竭或凋亡都是有效的。如抗淋巴细胞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已经被临床使用几十年了,ATG被用来处理各种临床上的情况,例如用于器官移植急性排斥的预防或救护,对异体的干细胞移植和GVHD的条件性处理,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处理。ATG的免疫抑制活性通过补体依赖的溶胞作用或者激活相关的凋亡,导致来自循环池中的外周T淋巴细胞的耗竭。正常免疫系统产生一些T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免疫抑制,命名为调节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在自身免疫和炎症疾病的预防中,在调节病毒性和寄生虫性的感染免疫中,在母源对胎儿耐受维持中以及抗肿瘤免疫抑制中均起着关键的作用。调节性T细胞功能破坏是人类和动物自身免疫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现在发现,任何获得性免疫反应,包括效应T细胞和B细胞的招募和活化,都有调节性T细胞的参与,而且调节性T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B细胞的平衡对于免疫反应的强度及免疫耐受的建立都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免疫耐受的诱导和维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文献报道小鼠接受一定剂量放射处理后,调节性T细胞在体外被同种抗原刺激以后将诱导对骨髓和皮肤以及心脏同种移植物的长期的免疫耐受。对调节性T细胞进行足够的预刺激可被用来保护皮肤和心脏移植物免于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欧洲的一项关于临床的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发生排斥反应的7例器官移植患者,免疫耐受的5例器官移植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淋巴细胞明显升高,Foxp3mRNA表达升高3.5倍,提示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可作为潜在的免疫耐受标志物。随着调节性T细胞特别是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Treg)的发现,免疫调节机制在移植耐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Oridonin,是从冬凌草中分离出的一种四环二萜类化合物,由于具有独特生物学特性,已经被广泛地用来治疗感染性疾病。研究表明Oridonin具有抗炎、抗病毒等作用,特别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方面。近来有资料显示Oridonin在白血病以及其他肿瘤治疗中具有显着的抑制细胞生长、促进凋亡的作用。Oridonin在食管癌、白血病和黑色素瘤中已经被用作辅助化疗药物。鉴于抗移植免疫排斥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没有特异性,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增加感染的几率,并且使感染往往更难以控制,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也相应的增加。Oridonin会对机体免疫系统有那些影响?能否将Oridonin用于移植?还没有此类文献的报道。本课题通过体外实验研究Oridonin对细胞的抑制及凋亡,体内实验研究oridonin对外周及中枢T细胞的凋亡与竭,对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并成功建立同种异基因小鼠皮肤移植模型,通过观察Oridonin对小鼠皮肤移植排斥时间的影响、移植皮肤组织切片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等,探讨Oridonin对于免疫系统的作用及机制,为器官移植后形成免疫耐受提供一种新的药物手段。目的观察oridonin对于免疫系统的作用及机制,为器官移植后形成免疫耐受提供一种新的药物手段。方法1.体外实验1.1体外不同浓度oridonin培养BALB/c小鼠脾脏淋巴细胞CFSE标记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生长抑制情况。1.2.体外不同浓度oridonin培养BALB/c小鼠脾脏淋巴细胞,PI和Annexin-V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淋巴细胞凋亡情况,脾脏中T细胞凋亡情况。2.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两组,oridonin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腹腔注射oridonin和佐剂。2.1.不同时间点检测两组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数、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比例、CD4+T细胞、CD8+T细胞比例变化。2.2.不同时间点检测两组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总数、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中T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及吞噬细胞比例、CD4+T细胞、CD8+T细胞比例变化。2.3.不同时间点检测两组小鼠胸腺单个核细胞总数、流式细胞仪检测胸腺中淋巴细胞总数、CD3+淋巴细胞及CD3+淋巴细胞中CD4+T细胞、CD8+T细胞比例变化。3.C57BL/6小鼠为供体,BALB/c小鼠为受体,建立同种异基因小鼠背部皮肤移植模型4.将行皮肤移植后小鼠随机分为三组:oridonin组、环孢素A组、对照组,分别给予腹腔注射oridonin、环孢素A、佐剂,每日测量小鼠体重,观察皮肤移植物排斥时间,不同时间处死小鼠留取血清、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脏中调节性T细胞水平变化,取小鼠移植皮片行组织切片观察其病理变化5.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以及3组小鼠血清中TGF-β水平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StatistiC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根据数据类型不同,小鼠皮肤移植物生存使用Kaplan-Meier绘制方法,小鼠皮肤移植物生存组间的差异用log-ranktest。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的数据表示为平均数±标准差。结果1.体外实验Oridonin抑制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生长,并且抑制率为浓度剂量-效果依赖形式,半数抑制浓度(IC50)约为2.5μM2.体外实验Oridonin促进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凋亡,促进初始的及活化的T细胞凋亡,半数有效浓度(EC50)约为3.5μM,并且为剂量浓度-效应依赖形式,也是时间-效应依赖形式3.体内试验oridonin组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对照组无明显变化,oridonin组小鼠外周血中T细胞较对照组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idonin组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增多。4.体内试验早期(8d),oridonin组小鼠外脾脏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idonin组小鼠脾脏中T细胞较对照组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idonin组外脾脏中吞噬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增多。5.体内试验oridonin组小鼠胸腺细胞总数明显少于对照组,CD3+T细胞比例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D4+、CD8+T细胞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着。6.体外实验:低浓度的oridonin能够促使体外TGF-β1表达的上调,高浓度oridonin能够抑制TGF-β1的表达。体内试验:oridonin组小鼠血清中TGF-β1明显高于对照组,环孢素组小鼠血清TGF-β1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7.Oridonin组小鼠脾脏调节性T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是环孢素组小鼠脾脏调节性T细胞明低于对照组。8.Oridonin组小鼠皮肤移植平均排斥时间17天,环孢素A组平均排斥时间为15天,对照组平均排斥时间13.5天,oridonin与环孢素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环孢素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9.移植皮肤组织切片示:oridonin组淋巴细胞浸润最轻,环孢素A组次之,对照组淋巴细胞浸润最重,并且高倍镜下每视野淋巴细胞浸润数目oridonin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晚期(18d),oridonin组小鼠外脾脏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细胞总数少于对照组,oridonin组小鼠脾脏中T细胞较对照组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idonin组第18天小鼠脾脏中吞噬细胞明显少于第8天吞噬细胞,oridonin组外脾脏中吞噬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有上调。11.Oridonin组小鼠体重较环孢素A组与对照组均有下降。结论1.Oridonin可以抑制淋巴细胞增殖,促进T细胞凋亡2.oridonin通过促进凋亡、耗尽外周以及中枢T淋巴细胞,上调调节性T细胞表达,诱导同种异基因小鼠皮肤移植免疫耐受能力增强,能够显着延长同种异基因小鼠移植皮肤排斥时间。3.Oridonin副作用小,可能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可用于移植术后治疗的潜在药物。

贺梁[5](2012)在《MICA等位基因及MICA抗体与临床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引言器官移植供、受体之间HLA配型与移植后排斥反应以及移植物存活率相关。而且,免疫排斥反应常常归结于HLA配型的不一致。然而,研究发现,移植失败也会出现在HLA配型一致的亲属活供体器官移植中。这一点提示我们,非HLA类因素也许也参与了移植免疫并可能导致移植失败。后续的一系列研究证实:在器官移植中,非HLA类抗原的确与移植后排斥反应乃至移植失败均存在相关性。MICA是一类非经典的MHC-Ⅰ类样分子,起码包含有77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其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位置与人类白细胞抗原B基因位点呈连锁不平衡状态。与经典的MHC-Ⅰ类分子不同,MICA大量表达于内皮细胞表面,并不与β2微球蛋白结合,这一特点使得其成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共同的靶分子。MICA等位基因的多样性在不同种族和人群中的分布也不尽相同。多态性的MICA基因能够诱导移植物抗宿主排斥反应(GVHR)或宿主抗移植物排斥反应(HVGR)的发生。多年来,研究证实了移植受体体内存在MICA抗体的事实,且同种异体之间移植而引发MICA抗体的出现与移植排斥反应有关。事实表明,HLA配型一致的实体器官移植中,受体也常常会经历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因此,除外经典的HLA分子,非经典的HLA样分子(如MICA分子)也很可能与同种异体器官移植物的存活及排斥反应具有相关性。研究中经常发现,出现移植物功能障碍及移植排斥反应重的受体体内HLA抗体和MICA抗体含量普遍要高于移植物功能良好、移植排斥反应较轻的受体。目前,临床实体器官移植,包括亲属活供体器官移植都还没有术前常规进行MICA基因配型的做法。因此,我们的研究就是为了探求移植供、受体之间MICA配型情况以及MICA抗体对于临床实体器官移植的影响。目的通过临床样本的收集,进行一系列的体外实验,并辅以临床观察,巩固和深入研究MICA基因及其抗体在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在尽量排除HLA抗原及其抗体对移植物影响的前提下,研究移植供、受体之间MICA等位基因配型与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相关性。并通过移植受体体内MICA抗体的检测结果配合供、受体之间MICA配型结果,找到MICA等位基因及其抗体参与临床实体器官移植的直接证据。通过统计学分析,进一步说明MICA基因配型、移植排斥反应以及移植物生存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实验结果阐明MICA基因参与移植后免疫排斥的事实,为今后的器官移植结果提供可靠的预测性指标,并为移植前合理的进行供、受体间MICA基因配型奠定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最大可能地避免免疫排斥的发生。方法1.采集1999年至实验期间先后进行的共计20例亲属活供体器官移植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后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进行检测和凝胶电泳分析,以明确供、受体之间HLA配型关系;2.查阅文献后,选取中国北方汉族人群频率最高的8个MICA基因型,并根据选取结果设计、合成引物。在提取基因组DNA之后亦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和凝胶电泳进行检测、分析,以明确供、受体样本中MICA基因的匹配情况;3.针对存活的移植受体分别于移植术后2、4、6、8、10、12个月分六次采集血清样本。使用多功能液相芯片分析平台(Luminex)及LABSscreen软件检测所选取样本中的MICA抗体存在。利用分光测色仪(LABScan)检测群体反应性MICA抗体的平均免疫荧光浓度(MFI),然后以HLA-VisualTM软件进行分析,以明确移植后不同时间段的移植受体体内MICA抗体水平;4.移植后2周至6个月内的所选取受体的移植后病理活检标本由固定病理学专业人员反复镜检并分析。根据国际统一的Banff标准,将移植后活检样本的免疫排斥反应分为不同等级;5.结合选取受体临床基本情况及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情况,记录移植受体生存状况及生存时间;6.根据得到的移植供、受体之间HLA和MICA配型结果,结合排斥反应病理学分级情以及移植受体的生存状况和MICA抗体检测情况进行观察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所有选取的亲属活供体移植供、受体之间的HLA配型均为半相合状态,属于器官移植中很理想的状态;2.所有选取的移植供、受体之间的8个MICA基因型(13个等位基因)配型情况不一致。供、受体之间MICA基因匹配率高的移植受体显示出较轻的移植后排斥反应以及更佳的存活情况,反之则反;3.移植受体内MICA抗体的检测情况与供、受体MICA基因匹配率及移植后排斥反应情况大体一致。移植后出现排斥反应的受体中MICA抗体为阳性,且病理排斥反应较重的受体中MICA抗体出现的几率及强度高于病理排斥反应较轻的移植受体,即排斥反应越重,MICA抗体的强度越高。同时,根据平均荧光浓度的检测结果,我们认为,群体反应性MICA抗体对于移植术后急、性慢性反应都具有影响;4.器官移植的供、受体之间MICA基因匹配情况与移植后排斥反应、生存率存在相关性。因此,在移植前如果除外常规进行的HLA配型还进行MICA基因的配型,那么就可以更好的预测移植结果,甚至可以指导移植供体的选择,直接为提高移植物存活提供帮助。

刘萍[6](2008)在《同种异体耳移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建立同种异体耳移植的动物模型,观察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组织病理学变化;2.为提高同种异体移植耳成活率,预防排斥反应,提供一种有效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方法:以青紫蓝兔和日本大耳白兔为实验动物。以耳大动脉、耳大静脉及外侧耳缘静脉为蒂,获得单侧(右)全耳,应用显微外科微血管吻合技术进行异体移植。其中青紫蓝兔为受体,日本大耳白兔为供体。实验共选用40对(青紫蓝兔和日本大耳白兔各40只)动物,按受体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随机分为5组:0组,手术对照组(N=5对),行自体兔耳离断回植术;C组,对照组(N=5对),同种异体耳移植后不给予免疫抑制剂;T1组(N=10对),同种异体耳移植后给予FK506单一免疫抑制剂;T2组(N=10对),同种异体耳移植后给予FK506和强的松两联免疫抑制剂;T3组(N=10对),同种异体耳移植后给予FK506、MMF和强的松三联免疫抑制剂。动脉、静脉吻合均选用端端吻合技术。术后观察移植耳存活情况、急性排异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供体组织病理分级;受体血浆IL-2、IL-4、IL-8的变化以及受体T淋巴细胞CD4+、CD8+的变化。结果:1、通过1%甲紫溶液灌注显示应用此方式获得的游离耳模型,在以耳大动脉、耳大静脉及同侧耳缘静脉为蒂供血后,可以保证耳移植后的存活。2、移植30天、100天后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在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供体组织病理分级和受体IL-2、IL-4、IL-8水平与CD4、CD8值的变化与C组、T1组、T2组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所建立的同种异体兔耳移植模型可重复性强,是进行相关研究的良好模型。2.三联免疫抑制方案(FK506、MMF和强的松)是预防同种异体兔耳移植排斥反应的一个有效治疗方案。

高文锋[7](2008)在《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23例临床回顾分析》文中认为1目的:本研究回顾分析了23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的诊治情况,试为肾移植术后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治上提供新思路。2方法:本研究收集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23例,将研究时间界定在患者入院时到治疗一个月后之间,以入院时、入院三天、一周、两周、三周、一月后为观察点,研究肾移植术后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治的方法。统计学检验应用SPASS13.0软件,主要选用频次法,百分率统计,均数标准差,X2检验等方法。3结果3.1 23例活动性CMV感染症状回顾入院时出现频率最多的症状发热,乏力、肌肉酸痛,于住院治疗两周后开始明显下降。而入院三天后胸闷,气促,胸片示双肺间质侵润性改变等表现出现频率升高,并于一周左右达到最高峰,两周后开始下降,于治疗三周后明显下降。3.2 23例CMV-IgM及CMV-PP65抗原回顾CMV-IgM于入院时23例患者检测只有13例为阳性,入院一周后阳性检出率升高,检出19例,其中18例强阳性。23例患者PP65抗原于入院时即全检出阳性,高滴度为20例,与一周后复查时基本相同。CMV-IgM,PP65抗原于入院、入院一周时检测结果比较存在差异(P<0.05)。3.3 23例治疗情况及疗效回顾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抗病毒;更改免疫抑制剂使用方案;营养支持;辅助呼吸;增强免疫力;连续血液滤过;预防二重感染等治疗。总治愈18例,显效3例,无效2例;13例CMV肺炎患者治愈8例,显效3例,无效2例;其余10例CMV感染患者均治愈。4结论(1)活动性CMV感染早期症状以发热、乏力、肌肉酸痛为主,而CMV肺炎患者早期即可出现咳嗽,少痰症状;而胸闷、气促、胸片检查发现间质性肺炎改变等表现多于发病一到两周内出现。(2)PP65抗原在CMV感染的早期诊断及在敏感性方面优于IgM抗体测定。(3)肾移植术后CMV感染患者治疗上以抗病毒、免疫抑制剂用量的调整为主。重症感染者可行连续血液滤过、胸腺肽等治疗。(4)巨细胞病毒性肺炎早期新抗病毒,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营养支持等治疗极其重要。并发ARDS者及时进行辅助呼吸为关键。

邹川[8](2008)在《肾移植术后近期的中医证候特点以及山子合剂初步干预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证候研究:初步揭示肾移植术后近期的证候分布规律,分析证候形成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肾移植术后近期的主要病机。2临床观察:初步观察山子合剂对肾移植术后干预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相关机制,为进一步扩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打下基础。方法1证候研究纳入肾移植术后符合标准的受者共42例,采用前瞻性的证候观察方法,观察时间段在其术后3个月,中位观察时间为3.2±0.4月。首先全面调查肾移植术后的中医药文献,制定肾移植后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患者出院后3月内每月复诊一次,记录每次复诊的中医四诊资料。观察完毕后将所有的资料输入SPSS 13.0软件为平台的数据库。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受者的证候分类应用样本聚类分析,对具体中医四诊指标应用指标聚类分析,对等级资料进行Ridit和秩和分析。2临床观察:纳入符合标准的肾移植术后受者共62例,术前、手术、术后的一般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按照前瞻性、随机、开放、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入选的肾移植受者分为中西医结合干预组和单纯西药干预组。中西医结合干预组在西医干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予以中药山子合剂免煎剂,早期恢复的观察时间为术后2周内,近期干预的观察时间为术后1月至4月,总共3个月。观察术后移植肾早期(2周内)恢复的指标(24h尿量、血清肌酐、血尿素氮、血清肌酐清除率、移植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急性排斥反应的指标(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相同治疗下的有效率);中药减少免疫抑制剂毒副作用的疗效指标(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血脂、血清蛋白、血清尿酸等和三月内的感染发生率等)。将原始数据填入观察随访表,并建立数据库。所有统计学检验均在SPSS 13.0平台上进行统计。结果1.证候研究:1.1肾移植术后近期中医证候的分布情况中医虚证的分布依次为:肾虚(50%),脾气亏虚(26.2%),脾肾气虚(14.3%),肝肾阴虚(9.5%);实证的分布依次为:血瘀证(59.5%),湿热证(31.0%),湿热瘀阻(9.5%)。1.2肾移植术后近期(术后3月)中医证候的影响因素:1.2.1病程:肾移植术后虚症中大多数(76.2%)肾虚证型的受者术前慢性肾衰非透析阶段的病程较长(2—6年),而大部分(63.6%)脾气亏虚证型的受者慢性肾衰非透析阶段的病程相对较短(<2年);肾移植术后表现为湿热证的慢性肾衰非透析阶段的病程相对较短(<2年的为46.2%,2—4年的为30.8%,4—6年的为23.0%),而血瘀证的慢性肾衰非透析阶段的病程相对较长(<2年的为20.0%,2—4年的为32%,4—6年的为44%);同样的大多数(71.4%)肾虚证型的受者术前透析的时间较长(2—6年),而大部分(75.0%)肝肾阴虚证型的受者透析阶段的病程相对较短(<2年);肾移植术后表现为湿热证的术前透析时间较短(<2年的为61.5%),而表现为血瘀证的术前透析时间较长(>2年的为84%)。1.2.2急性排斥反应:各个证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比例,以肾气亏虚证和血瘀证最高,分别为(38.1%,36.0%)。1.2.3免疫抑制剂:实证中以湿热证的激素用量为大(激素剂量在10mg以上的占69.2%),而在各虚证中激素用量超过维持量的(>10mg)受者比例依次为肾虚证47.6%,脾气亏虚证72.8%,肝肾阴虚证100%;肾虚证和血瘀证中环孢素浓度偏高(CsA浓度>300ng/ml)的受者比例也较高,分别占66.6%和64.0%。1.2.4感染:脾、肾亏虚的受者都亦发生感染,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72.7%、66.7%。2.临床观察:2.1早期(2周内)恢复的指标:术后第3天、第5天,治疗组24h尿量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肌酐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内生肌酐清除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14天,治疗组段动脉和叶间动脉的血流指数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2急性排斥反应的指标:治疗组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21.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7%(P<0.05);相同治疗下的有效率,治疗组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3%(P<0.05);急性排斥反应期,治疗组血浆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2.3中药减少免疫抑制剂毒副作用的疗效指标:治疗组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尿红细胞、尿白细胞数量显着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值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4治疗组治疗后肾气亏虚证积分、血瘀证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1证候研究:1.1肾移植后正常恢复的受者于术后3月内,中医证候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其中肾虚血瘀是最常见的证候状态。1.2肾移植术后正常恢复受者的中医证候与术前的尿毒症疾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感染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2临床观察:2.1山子合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移植肾的早期恢复,表现在改善移植肾的血液流变学,增加移植肾泌尿,减轻尿毒症症状等方面。2.2山子合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肾移植术后的急性排斥反应或减轻其损害的程度,表现在降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并且提高激素治疗的缓解率。2.3山子合剂对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可能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免疫抑制剂的骨髓抑制,可以提高血红细胞、白细胞的数目;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免疫抑制剂对肝功能的损伤程度,可以降低血清转氨酶,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移植肾,可以改善肾移植术后的血尿和白细胞尿;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免疫抑制剂带来的代谢紊乱,可以降低血脂、血糖;山子合剂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免疫抑制剂引起的感染发生率。

王玉杰[9](2006)在《大鼠肾移植后肝、心和脑组织中排斥反应相关细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肾移植受体大鼠肝脏、心脏和脑组织中排斥反应相关细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学变化,探讨肝、心和脑组织损伤在机体排斥反应中的因果关系,为防治肾移植后肝、心、脑组织的损伤奠定基础。 方法:首先,通过总结108例临床肾移植成功病例资料,回顾分析对比总体与其中24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后出现肝、心、精神并发症者的发生率有无差异。其次,建立大鼠肾移植动物实验模型。取大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实验组60只(供体30只,受体30只),供、受体均在术前禁食12小时,10%水合氯醛35mg/100g体重腹腔麻醉。在相对无菌条件下实施异体肾移植术,移植后10天手术取出大鼠心肝脑组织。主要观测指标:(1)组织病理学观察肾移植后肝、心和脑组织的镜下变化。(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移植肾大鼠的心、脑、肝组织中排斥反应相关的炎症趋化相关因子RANTES、INF-γR、INF-γ的表达;MMP-2、TIMP-2的改变;以及排斥反应所致组织细胞凋亡的相关因子Fas、Fas-L、Perforin、Granzyme B的变化,从排斥反应相关细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肾移植后肝、心和脑组织出现的变化。(3)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IL-2mRNA探针、IL-6mRNA探针、INF-γ mRNA探针的变化,进一步从转录水平探讨肾移植后肝、心和脑组织出现的变化。 结果: 临床病例分析(1)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24例临床肾移植患者中,有9例术后发生肝功能异常,其与未发生排斥组术后肝功能异常

张巍[10](2006)在《肝移植病理诊断及肝肾急性排斥反应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器官保存及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免疫抑制药物的有效利用,肝脏移植病人及移植物存活明显提高,肝移植可作为终末期肝脏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肝移植后影响移植物长期存活的因素很多,包括缺血再灌注损伤、排斥反应、机会性感染、药物毒性反应以及原发疾病的复发。活检是诊断上述并发症的有效方法,虽然有关于这方面的报道,但是对某些并发症的描述并不一致,并且某些并发症的鉴别诊断模糊,值得进一步探讨。免疫耐受的诱导是移植物长期存活的有效途径。然而,研究了解排斥反应的机制是诱导免疫耐受的基础,因此对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目的:研究肝移植后病理学改变的特征以及肝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机制。 方法:收集法国贝桑松医院1996~2005年接受肝移植的病例,共122例,272张切片,复习所有的切片,分析其并发症病理特点:分析69例小叶中央改变的病理临床意义;比较微脓肿综合症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微脓肿每高倍视野下微脓肿的数量及中性粒细胞构成以及二者发生年龄和时间,同时分析导致微脓肿综合症的可能原因。运用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2例次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标本中Bcl-2、Bax、Fas和FasL基因蛋白的表达。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同种异体肝脏肾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风险的关系。 结果:急性细胞性排斥、慢性排斥反应、CMV肝炎、C型肝炎复发、B型肝炎复发、PBC复发、药物性肝脏损害、小叶性肝炎,难以

二、同种异体肾移植5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同种异体肾移植5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木犀草素抑制小鼠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及其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委员会名单及评定意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移植免疫概述
        一、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概述
        二、调节性T细胞在移植免疫中的作用
        三、DC细胞在移植免疫中的作用
    第二节 免疫抑制剂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
        一、免疫抑制剂分类
        二、雷帕霉素
    第三节 中医药在器官移植中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对移植前后的病因病机认识
        二、中医药对移植前后的辨证认识
        三、中药对器官移植的治疗
    第四节 木犀草素的研究进展
        一、木犀草素药代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
        二、木犀草素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木犀草素对小鼠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一、小鼠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模型的建立
        二、木犀草素对小鼠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
        三、木犀草素联合应用Anti-CD25抗体删除Treg对小鼠皮肤移植反应的影响
        四、讨论
    第二节 木犀草素对小鼠胰岛移植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一、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模型的建立
        二、木犀草素对小鼠胰岛移植的作用
        三、讨论
    第三节 木犀草素调节小鼠T细胞功能的体外实验
        一、实验内容
        二、讨论
第三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性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各亚群在肾移植稳态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调节性B细胞在移植中的进展
    1 前言
    2 Breg的免疫调节网络
    3 控制Breg活化的机制
    4 B细胞在移植中的调节作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21例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研究资料收集
    3 方法
结果
    1 肿瘤诊断时间
    2 临床表现及肿瘤类型
    3 免疫抑制方案
        3.1 诊断恶性肿瘤前的免疫抑制维持方案
        3.2 诊断恶性肿瘤前的免疫抑制维持方案
    4 治疗方式及预后
讨论
    1 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发病特点
        1.1 东西方肿瘤好发类型的差异分析
        1.2 我国南北方肿瘤好发类型的差异分析
    2 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高发的原因分析
    3 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4 免疫抑制治疗的调整
        4.1 肿瘤诊断前的免疫抑制治疗
        4.2 肿瘤诊断后的免疫抑制治疗
    5 治疗及预后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Oridonin抑制移植排斥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临床移植耐受
    免疫耐受的历史和早期的免疫耐受的研究
    诱导人体免疫耐受的研究障碍
    免疫屏障
    移植耐受的设计
    总结和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5)MICA等位基因及MICA抗体与临床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亲属活供体器官移植 HLA 配型及 MICA 配型分析
    1 .实验对象及材料
    2 . 实验方法
    3 . 结果
第二部分 MICA 基因抗体的检测
    1 . 材料
    2 . 方法
    3 . 结果
第三部分 受体免疫排斥的病理学分型及临床观察
    1 . 材料
    2 . 方法
    3 . 结果
第四部分 MICA 匹配率及 MICA 抗体与排斥反应及存活率相关性分析
    1 . 统计方法
    2 . 统计结果
    3 . MICA 抗体与移植排斥的相关性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同种异体耳移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文献回顾
    1.耳再造的发展史
    2.耳再造手术方法及其优缺点
    3.耳支架材料的选择
    4.复合组织同种异体移植的治疗进展
    5.器官移植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
    6.复合组织同种异体移植治疗存在主要问题的思考
同种异体兔耳移植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2.1 同种异体兔耳移植模型的建立
        2.2 同种异体兔耳移植单一、两联、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的研究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7)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23例临床回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巨细胞病毒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肾移植术后巨细胞感染的诊断、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诊断标准
    结果
        1 23例患者发病后各时间段症状及相关检查结果变化情况
        2 23 例患者CMV-IgM 及 PP65 抗原在各时段变化
        3 治疗概况及疗效评定
    讨论
        1 CMV 感染的症状表现情况
        2 CMV-IgM及CMV PP65抗原的变化情况
        3 CMV 感染的治疗方法
        4 CMV 肺炎并发 ARDS 的救治
    参考文献
附录:临床调查表
致谢
个人简历

(8)肾移植术后近期的中医证候特点以及山子合剂初步干预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第一章 肾移植术后证候规律的研究进展
        1 正常恢复的受者的中医证候规律
        2 排斥反应的中医证候规律
        3 抗排斥药物的毒副作用的中医证候规律
        4 各种并发症的中医证候规律
    第二章 中医药对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剂毒副作用干预的临床研究进展
        1 辨证论治
        2 单味中药治疗
    第三章 中医药对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剂毒副作用干预的实验研究进展
        1 祛风湿类中药
        2 补肾类中药
        3 活血化瘀药物
        4 复方研究
    第四章 肾移植术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第一节 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调查
        2 急性排斥反应的危害
        3 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
        4 临床表现和诊断
        第二节 常用免疫抑制剂及其免疫方案的研究进展
        1 免疫抑制剂的分类
        2 免疫抑制剂的发展
        3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及其毒副作用
        4 免疫抑制方案的研究
第二部分 证候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山子合剂对肾移植后初步干预的临床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大鼠肾移植后肝、心和脑组织中排斥反应相关细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肾移植术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后肝、心、脑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观察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大鼠肾移植模型技术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主要器械和药品
        1.2 手术步骤
        1.3 肾移植模型术后成功的标志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肾移植大鼠的心、脑、肝组织中的排斥反应相关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主要器械和药品
        1.2 手术步骤
        1.3 分组
        1.4 标本获取
    2. 测定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部分 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肾移植大鼠的心、脑、肝组织中的IL-2、IL-6、IFN-γ mRNA及其意义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主要器械和药品
        1.2 手术步骤
        1.3 分组
        1.4 标本获取
        1.5 测定方法
        1.6 结果统计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10)肝移植病理诊断及肝肾急性排斥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272例次肝脏移植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人资料
        1.2 病理诊断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附图
第二部分 人类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肝组织内 Bcl-2、Bax、Fas、FasL表达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LSA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3 Bcl-2、Bax、Fas、FasL阳性结果判断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肝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Meta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选择纳入标准
        1.3 质量评价
        1.4 资料提取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四、同种异体肾移植5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木犀草素抑制小鼠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及其免疫调节机制研究[D]. 叶书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各亚群在肾移植稳态中的临床价值[D]. 罗永胜. 郑州大学, 2020(02)
  • [3]21例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D]. 林智文.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4]Oridonin抑制移植排斥的机制研究[D]. 郭文治. 郑州大学, 2014(05)
  • [5]MICA等位基因及MICA抗体与临床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相关性研究[D]. 贺梁. 第四军医大学, 2012(05)
  • [6]同种异体耳移植的实验研究[D]. 刘萍. 兰州大学, 2008(S1)
  • [7]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23例临床回顾分析[D]. 高文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1)
  • [8]肾移植术后近期的中医证候特点以及山子合剂初步干预的临床研究[D]. 邹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9]大鼠肾移植后肝、心和脑组织中排斥反应相关细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D]. 王玉杰. 新疆医科大学, 2006(04)
  • [10]肝移植病理诊断及肝肾急性排斥反应机制研究[D]. 张巍. 新疆医科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异基因肾移植56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