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郡县属吏研究

秦汉郡县属吏研究

论文摘要

论文主要围绕秦汉时期郡县属吏这一特殊群体展开,对郡县属吏的构成、生存境遇、与主官的关系、简牍所见郡县属吏职能及其与乡里社会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力图从社会史的角度进行制度史的分析,探究该群体对秦汉行政运作、秦汉社会尤其是对秦汉基层社会的影响,这一点对于认识秦汉社会的变迁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郡县属吏作为最基层的吏员,就其素质结构而言,秦及汉初,文吏是郡县属吏的主体,后期虽然儒学素养有所提升,但在承担具体事务性工作的吏员中,文吏仍是主体,儒学对其影响不应高估。从职业技能来看,有文吏、武吏之分,二者由于职业素养的不同,在实际行政中的表现也有差异,而理想的职业吏员仍是文武兼备型。从组织结构而言,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诸曹与负责郡府县廷内部事务的门下吏构成郡县属吏的整体。关于郡县属吏的生存境遇,以往关注不多,而大量简牍的出土可以使我们对其实际的工作、生活状态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一般说来,秦汉时期对郡县属吏的任用有些限制性规定,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存在错位现象。属吏培养任用则有专门培养和跟从吏员学习等方式。从其生活状态来看,虽然其中不乏鲜衣怒马,但是对于大多数而言,俸禄微薄,生活清苦,而从简牍所反映的郡县属吏的实际工作情形来看,与以往理解的坐曹理事不同,频繁的出差有时甚至成为其日常工作的常态。作为具体行政命令的执行者,郡县基层属吏与主官的关系历来是学者关注的焦点。以往多围绕主官与属吏间的君臣关系展开,而对实际行政运作中二者的关系缺乏认识。一般说来,新官到任后,不可能把原来的吏员全部撤换,这样就存在留任的属吏与主官、主官自辟属吏与主官之间的关系。从史料记载来看,在官场中,存在新任官员与前任属吏间的较量,由于属吏大多由本地人担任,这种较量实际是当地势力与新任官员之间力量的博弈。主官与自辟属吏之间,基于君臣义合的理念,双方通过一定的仪式缔结君臣关系,是春秋战国以来多元君臣观在汉代的发展。从实际行政运作看,由于治政理念的不同,主官与属吏之间又有长官上兼下职、官与吏职事不分和任吏以职、官总大体两种模式。秦汉时期郡县属吏的职能经历了从粗疏到细化的过程,从简牍资料中我们发现,最晚在秦朝的郡县属吏中就已经分曹理事,只是较为粗疏。随着行政事务的不断增多,分化越来越细密,在讨论中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补正。同时通过对简牍资料中所反映的郡县吏的职能,以个案的形式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正是由于郡县属吏承担了基层行政中的大量具体事务,才保证了秦汉基层行政实体的有效运转。郡县属吏作为国家行政的终端,其与基层民众联系最为密切,他们与秦汉乡里社会的关系就成为研究秦汉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一环。秦及汉初,国家通过对基层吏员的控制来实现对基层社会的制度性管理,这种制度性管理与以“三老”为中心的社会化管理相结合,基层小吏是国家控制乡里社会的基本工具。随着豪族势力的增长,逐渐渗透入地方基层政权,东汉以后郡县属吏的大部分职位为豪族所把持。吏与豪族逐渐结合,国家在乡里社会中的权力逐渐私化,豪族化的小吏成为国家控制基层社会的中介。

论文目录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旨趣
  • 2、相关研究回顾
  • 3、史料检讨
  • 第1章 秦汉时期郡县属吏构成
  • 1.1 文吏、武吏
  • 1.1.1 文吏与儒生
  • 1.1.2 文吏与武吏
  • 1.2 诸曹与门下吏
  • 1.2.1 门下客与门下吏
  • 1.2.2 门下与诸曹
  • 1.3 职吏与散吏
  • 第2章 郡县属吏的生存境遇
  • 2.1 郡县属吏的任用
  • 2.1.1 郡县属吏任用的限制
  • 2.1.2 郡县属吏的培养与任用
  • 2.2 从出土简牍看秦汉郡县属吏的生活境遇
  • 2.2.1 郡县属吏的生活状态
  • 2.2.2 郡县属吏工作实录
  • 2.2.3 秦汉时期的吏繇
  • 第3章 制度与私谊—郡县属吏与主官关系探讨
  • 3.1 郡县属吏与主官关系的一般分析
  • 3.1.1 郡县主官与前任官属吏的关系
  • 3.1.2 郡县主官与自辟属吏之间的关系
  • 3.2 实际行政运作中的郡县主官与属吏关系
  • 3.2.1 重长倾向与主官躬亲政事
  • 3.2.2 任吏以职、官总大体
  • 第4章 简牍所见郡县属吏的职能
  • 4.1 简牍所见郡吏职能
  • 4.1.1 郡吏的设置
  • 4.1.2 郡吏职能的从粗疏到细化
  • 4.1.3 都吏与督邮:郡吏职能的个案分析
  • 4.2 简牍所见县属吏的职能
  • 4.2.1 秦朝县属吏的职能——以“令史”、“少内”为中心
  • 4.2.2 汉代县属吏的职能
  • 第5章 郡县属吏与秦汉乡里社会的关系
  • 5.1 郡县属吏与秦及汉初的乡里社会
  • 5.1.1 国家对郡县吏员的管理与控制
  • 5.1.2 郡县属吏与汉初社会秩序
  • 5.2 西汉中期以后郡县属吏与乡里社会的关系
  • 5.2.1 豪族势力与国家权力的疏离与融合
  • 5.2.2 郡县属吏的豪族化
  • 余论错位的吏员角色(代结语)
  • 1、社会相对安定时期的各种吏弊
  • 2、社会运行失控时基层属吏对国家权力的反动
  • 参考书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20世纪以来秦汉郡县属吏研究综述[J].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9(01)
    • [2].试论秦汉郡县长官任免升迁属吏权的变化[J]. 浙江学刊 2014(03)
    • [3].郡县性君主专制时代论——兼评李若晖《郡县制时代》[J]. 江汉论坛 2012(12)
    • [4].明代修建郡县城池的几个问题[J]. 明清论丛 2012(00)
    • [5].郡县治 天下安[J]. 金山企业管理 2016(04)
    • [6].监察集权:从宋代监司政治透视强郡县国家的治理逻辑[J]. 学海 2020(04)
    • [7].“郡县治,天下安”[J]. 当代贵州 2012(04)
    • [8].中国传统社会的双轨治理体系 封建与郡县之辨[J]. 社会 2016(02)
    • [9].秦汉农村集市及郡县市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08)
    • [10].大国治理中的国家结构形式选择——基于封建与郡县之争的考察[J]. 广西社会科学 2013(08)
    • [11].两汉郡县官吏司法权研究[J].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8(06)
    • [12].中国中古郡县型社会权力结构及其功能[J]. 泰山学院学报 2008(04)
    • [13].秦汉郡县属吏与长官关系考论——兼谈东汉“君臣之义”的政治实质与作用[J]. 社会科学战线 2014(05)
    • [14].郡县国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传统及其当代挑战[J]. 东南学术 2016(06)
    • [15].清代贵州郡县志“星野”叙述中的观念与空间表达[J]. 清史研究 2009(01)
    • [16].《元和郡县图志》校勘一则[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6(04)
    • [17].郡县安天下——侧写《首届中国千年古县文化遗产精品图片展》[J]. 中外文化交流 2010(12)
    • [18].秦代属邦与民族地区的郡县化[J]. 历史研究 2020(02)
    • [19].以东晋侨置郡县的设置简论北方士族的消长[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10)
    • [20].做实分税制[J]. 新理财(政府理财) 2011(11)
    • [21].北宋对越南从“郡县其地”到宗藩关系确立的转变——从与丁、黎、李朝的关系看宋朝对越南政策[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 [22].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的治国思想探析[J]. 史志学刊 2015(06)
    • [23].强置郡县与秦之骤兴骤亡[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 [24].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要有关爱[J]. 当代广西 2019(15)
    • [25].里耶秦简牍所见郡县名录[J]. 历史地理 2014(02)
    • [26].县域科学发展为何如此重要[J]. 人民论坛 2009(12)
    • [27].地方的近世史:“郡县空虚”时代的礼下庶人与乡里社会[J]. 近代史研究 2015(05)
    • [28].“宁失藩服,毋损郡县”:中法战争与晚清国家观念的变迁[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 [29].中国古代郡县地名避讳初探[J]. 湖南农机 2011(01)
    • [30].郡县治,天下安——《全国县级医院系列实用手册》[J]. 中国医刊 2015(11)

    标签:;  ;  ;  

    秦汉郡县属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