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辨证理论的临床应用—医护协作

浅谈中医辨证理论的临床应用—医护协作

孙毅高利蓉(鄂尔多斯市中医院017000)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0)12-091-02

【摘要】运用中医整体辩证观与中医诊疗护理程序,密切医护协作,举例描述临床诊疗与辩证施护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中医整体辩证观中医诊疗护理程序临床应用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其护理则讲究辨证施护,临床治疗与护理如何体现中医特色,如何正确运用辨证理论进行论治与施护,是我们中医人与护理管理者不断学习、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在此,笔者依据有关中医理论与资料,总结二十多年的中医临床与护理管理经验,与同行学习并交流。

1、运用中医整体辨证观指导临床与护理

辨证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也是施护的依据和前提,辨证论治与施护则是把病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按照中医诊疗护理程序,根据辨证的结果以及各种病变之间的关系,制定出正确的诊疗方案和护理措施。即按照病证有阴证、阳证、寒证、热证、表证、里证、虚证、实证等不同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及与治疗原则相一致的护理,促使疾病早日康复。如:对于风寒表证初起,无汗怕冷,头痛身痛的病人,辛温解表是其大法。根据这一治疗原则,护理时可让病人睡在比较暖,风寒侵袭不到的屋子里,同时让病人盖得暖和些,多吃点热粥、热开水之类,以帮助发汗祛邪。这样配合治疗,往往能事半而功倍。

2、正确运用中医诊疗与护理程序

2.1中医诊疗与护理评估

中医诊疗与护理评估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通过对诊疗、护理对象和相关事物进行全面的了解,运用四诊收集与病因、病位、病性有关的资料,做出准确推断,为临床诊疗与辨证施护提供依据。例如:病人表现神昏烦躁、面色红赤、恶热喜冷、口渴欲饮、手足烦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尖红、苔黄、脉数,则属热证,病位在心;表现纳呆腹胀、面色苍白、恶寒喜热、口淡不渴、手足厥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迟,则属寒证,病位在脾胃。同时,要了解发病原因是与感受“六淫”之邪有关,还是因“七情”过度,损伤相关脏腑,或由于饮食、劳倦、外伤所致。在基本分清寒、热、虚、实及病位、病因的基础上,才能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诊疗护理法则提供可靠的依据。

2.2中医临床与护理诊断及描述

中医临床与护理诊断依据中医临床与护理评估的结果,应用中医理论提出健康问题并描述中医辨证的相关因素,以更全面、细致地反映病人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一便进行正确诊疗与护理。如:辛凉解表饮食的需要/与外感风热有关,治疗以祛风散寒,解肌固表,调和营卫为治则,方用桂枝汤加味。水煎,侯温灌服,背覆以棉被,20分钟后趁热饮给2000毫升玉米面稀粥,令汗微出;根据病人的证候可提出各种饮食的需要。如:滋阴饮食的需要/与肝肾阴虚有关;温补饮食的需要/与脾肾阳虚有关等,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饮食指导;又如:关于排泄方面的,可提出:便秘/与胃肠积热有关;或与气虚传导无力有关等,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与护理措施解决便秘问题;关于体温方面,可提出:壮热(体温过高)、恶寒发热、寒热往来、但热不寒、但寒不热、畏寒肢冷等,可以更形象、准确地表述病人存在的健康问题。

2.3中医诊疗方案与护理计划

中医诊疗方案与护理计划包括诊断的陈述、预期达到的目标、准备实施的措施和健康教育,要将中医特色体现在诊疗、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中。如:体温升高(恶寒发热)/与外感风寒有关;预期目标:病人无恶寒感,体温降至正常范围;诊疗方案:风寒束表证,给予辛温解表;护理措施:①卧床休息,限制活动。②遵医嘱给予辛温解表中药,服药后喝热牛奶一杯或热稀粥一小碗,加盖衣被,静卧休息2h。③观察汗出、脉象及体温情况,若微汗出,脉静热退为顺,若大汗淋漓或汗不出,热不退,病人烦躁不安,应及时报告医生。④汗出后及时用温热毛巾擦干,必要时更换衣被。⑤给以清淡半流食,可进葱姜热汤面、香菜肉末粥等具发散解表作用的食品,忌油腻煎炸食物。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防止病人直接吹风。健康教育:①向病人讲解外感病须卧床休息的意义。②向病人及家属宣教解表药的服法及服药后的注意事项,以取得最佳药效。③向病人及家属宣讲热退汗出后应及时擦干汗液或更换汗湿衣被,防止受风的方法和意义,以免重感。④指导病人及家属调配饮食的方法,并讲解其必要性,通过医护密切配合,达到辛温解表、退热祛邪的目的。

2.4中医诊疗及护理实施与评价

在对病人的身心健康问题进行随时评估的基础上,敏锐地发现病人有关健康问题的各种反应,应用中西医理论提出临床与护理诊断,及时实施有效的中西医临床诊疗手段与护理措施,并进行正确评价。

一个能掌握中医整体理论及护理内涵,熟练运用中医诊疗方法与护理程序的中医医护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可以通过望一眼面色或一、两句问话,及时进行评估,发现某些健康问题,及时采取恰当措施。如见病人面色无华、神情倦怠,可通过询问了解并判断该病人神情倦怠/与睡眠不足有关,并采取给病人提出“现在病房比较安静”的暗示;告知病人会增加巡视次数,使其有安全感,使病人在此间安心入睡,疲乏感消失,以达到弥补睡眠不足的效果。又如:病人诉夜间入睡困难、多梦易醒;评估其入院前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且平素体质虚弱,夜寐不安,纳差,便溏;观察其面色萎黄、精神萎靡、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故可判断其夜寐不安/与心脾两虚、心神失养有关。治疗以补益心脾为大法,可选用归脾汤。但若以气虚为主,则病变多偏于脾虚,治宜补益脾气,方选参苓白术散等;若以血虚为主,病变部位多偏于心虚,治宜补养心血,方选养心汤、补心丹等。护理措施采取:①向病人宣教在养病期间可听听轻音乐、小品、相声节目,以松弛长期紧张心理。②向病人及家属宣教多进百合、莲子、红枣汤,以养心安神。③嘱病人睡前热水泡脚后,自搓脚心左、右各100次,以达到少梦安卧的效果。

以上举例是通过病情观察、分析病人现存的健康问题,给予辨证论治与施护,达到预期效果的目的。总之,将辩证论治与施护密切配合并正确应用于临床,决非一日之功,须在熟练掌握并正确应用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在临床实践中加强医护之间以及与病人的沟通,掌握关键的信息,提高观察能力,不断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掌握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护理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诊疗与护理的优势,应用中医传统技术,使患者获得真正具有中医特色的优质诊疗与护理服务。

标签:;  ;  ;  

浅谈中医辨证理论的临床应用—医护协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