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地区典型Cu矿中元素地球化学分布规律及成矿预测方法技术研究

北山地区典型Cu矿中元素地球化学分布规律及成矿预测方法技术研究

论文摘要

北山地区地处哈萨克斯坦板块、塔里木板块、华北板块交汇部位,在地质演化史中经历了复杂的造山运动和多期次的岩浆活动,为该区创造了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中型铜矿床2处,小型铜矿床1处,铜矿(化)点58处,显示出良好的铜矿找矿前景。但是区内特大型、大型铜矿地质找矿工作尚未取得突破,表明现有铜矿地质找矿方法技术仍需改进和完善,而化探方法技术即在此列。本文选择以北山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白山堂斑岩型铜矿、辉铜山矽卡岩型铜矿为研究对象,以成矿地球化学环境理论为指导,兼顾铜矿化过程中发生富集的元素和发生贫化的元素,系统开展元素地球化学分布规律的研究,意在总结出能有效反映铜矿成矿地球化学环境的勘查地球化学指标,通过开展元素表生活动性规律研究,总结元素表生环境中活动特性与原生环境中活动特性之间的继承关系;并以上述研究结果为基础,开展北山地区铜多金属矿的成矿远景区预测和找矿靶区优选方法技术研究工作,为北山地区铜多金属矿地质找矿工作指明方向。白山堂铜矿储量最大的铜矿体赋存在华力西中期流纹斑岩体与蓟县系平头山群地层接触带上,其成矿作用与流纹斑岩体有关。在矿区内开展矿体及围岩中元素地球化学分布规律研究,从中总结出两类勘查地球化学指标共33项,包括20项富集指标和13项贫化指标。元素表生活动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与岩石丰度相比,不同母岩中元素富集贫化特征差异明显,且土壤中元素含量明显受母岩控制;(2)土壤粗粒级在物质组成、化学成分上与母岩更为接近;(3)土壤-4~+40目粒级中发生富集元素的表生富集作用最为强烈,而发生贫化的元素的表生富集作用则相对偏弱;(4)随着样点到矿体距离的增加,土壤-4~+40目粒级中Cu、Mo等元素含量明显降低,而Na2O元素含量则较明显升高;(5)以-4~+40目粒级为有效采样介质,很好地圈出了元素的正异常及负异常,指导该区找矿靶区优选工作。辉铜山矽卡岩型铜矿铜矿体赋存在奥陶系花牛山群大理岩与燕山早期钾长花岗岩体的接触带上,其成矿作用明显受钾长花岗岩控制。依据矿体及围岩中元素地球化学分布规律研究结果,总结出两类共24项勘查地球化学指标,包括17项富集指标和7项贫化指标。元素表生活动性规律研究显示:(1)与岩石丰度相比,不同母岩中元素富集贫化特征差异明显,且土壤中元素含量明显受母岩控制;(2)土壤粗粒级的物质组成及化学成分更接近于母岩;(3)不同类型土壤中元素的表生富集作用也不尽相同,在-40目粒级中,大部分元素的表生富集作用达到最强,并且元素的表生富集作用与粘土矿物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主要造岩矿物含量呈负相关关系;(4)随着样点到矿体距离的增加,土壤-4~+40目粒级中Cu、Mo等发生富集的元素含量明显降低,而Ba、Sr等发生贫化的元素含量则略有升高:(5)以-4~+40目粒级为有效采样介质开展试验工作,结合矿化过程中发生富集元素形成的正异常和发生贫化元素形成的负异常,综合进行靶区优选的方法,具有更加直接和准确的指示作用。在北山地区成矿远景区预测方法技术研究中,依据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及不同元素与Cu之间对数含量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总结出了两类四组共13项预测指标,并根据数据百分位方法确定异常下限和异常上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综合预测指标;同时,对预测过程中涉及的基本预测单元、异常图件编制、预测指标异常的分类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详细的说明。以上述研究结果为基础,圈定北山地区A、B、C类综合预测指标异常共85处,其中A类36处,B类25处,C类24处;划分出北山地区铜多金属矿成矿远景区共15处,并依据各成矿远景区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结果,预测各成矿远景区的成矿前景。选择北山地区两类共五处综合预测指标异常开展找矿靶区优选示范工作,取得成果如下:(1)指出白山堂铜矿试验区三矿带和四矿带重叠部位北部的一处有利Cu成矿地段;(2)确定2010-1号试验区主成矿元素应该为As、Sb,并指出一处有利成矿地段;(3)指明2009-1号试验区成矿前景不明朗;(4)2009-2号试验区研究结果显示,该区Ⅲ号Cu异常具有较好的成矿前景;(5)指出2010-2号试验区中一处有Cu矿成矿前景较好的地段,并依据地质背景分析,认为该地段如果成矿,形成热液型矿床的可能性不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章 研究现状、选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 第一节 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存在问题、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目标及内容
  • 第四节 论文实际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 第二节 区域地质背景
  • 第三节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四节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五节 区域铜矿产分布特征
  • 第三章 工作部署及质量评述
  • 第一节 工作部署
  • 第二节 样品采集、加工及分析
  • 第三节 样品分析数据质量监控
  • 第四章 白山堂斑岩型铜矿中元素地球化学分布规律
  • 第一节 矿区地质概况
  • 第二节 矿体及围岩中元素地球化学分布规律
  • 第三节 元素表生活动性规律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辉铜山矽卡岩型铜矿中元素地球化学分布规律
  • 第一节 矿区地质概况
  • 第二节 矿体及围岩中元素地球化学分布规律
  • 第三节 元素表生活动性规律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成矿远景区预测方法技术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预测指标选择
  • 第三节 预测指标异常
  • 第四节 成矿远景区预测结果及评述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七章 找矿靶区优选方法技术示范
  • 第一节 试验区地质概况及异常特征
  • 第二节 找矿靶区优选方法技术
  • 第三节 找矿靶区优选示范结果
  • 第四节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冷喷涂Cu基复合材料传热加速行为模拟[J]. 中国设备工程 2019(23)
    • [2].不同水体硬度条件下Cu~(2+)对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的毒性[J]. 环境工程 2019(12)
    • [3].磁性固相萃取-原子吸收法测定葛仙米中的Cu~(2+)[J]. 生物化工 2020(01)
    • [4].牛粪中溶解性有机质对周丛生物吸附Cu(Ⅱ)特性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03)
    • [5].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对Cu~(2+)的毒性响应差异[J]. 环境科学研究 2020(03)
    • [6].重金属Cu~(2+)胁迫对绿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08)
    • [7].基于自噬途径探讨当归饮子缓解CU模型小鼠过敏反应的效应机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12)
    • [8].高灵敏度二维光子晶体水凝胶Cu~(2+)传感器[J]. 高分子学报 2020(07)
    • [9].基于OLED的Cu(Ⅰ)配合物的结构和荧光性能研究[J]. 山东化工 2020(17)
    • [10].狐尾藻基生物炭对水中草甘膦和Cu~(2+)的吸附性能研究[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0(05)
    • [11].海州香薷耐Cu机理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32)
    • [12].加味当归饮治疗慢性荨麻疹(CU)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指标、生活质量的影响[J]. 内蒙古中医药 2019(10)
    • [13].Cu~(2+)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主要参数的影响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6(12)
    • [14].改性花生壳吸附废水中Cu~(2+)的研究[J].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16(04)
    • [15].低分子量有机酸对茶园土壤团聚体吸附Cu~(2+)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02)
    • [16].改良剂对土壤中Cu形态变化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17(02)
    • [17].改性污泥腐殖酸的表征及其对Cu~(2+)的吸附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03)
    • [18].类锂Cu~(26+)离子1s~2np态能量值与量子数亏损规律的研究[J].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19].黑土对Cu~(2+)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20].腐植酸对氧化锌吸附Cu(Ⅱ)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08)
    • [21].基于组氨酸与Cu(Ⅱ)配位作用的凝胶光子晶体传感器研究[J]. 化学工业与工程 2017(05)
    • [22].一种新型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Cu~(2+)的选择性识别[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09)
    • [23].板式换热器内Cu-水纳米流体流动和传热特性数值模拟[J]. 热能动力工程 2015(05)
    • [24].鱿鱼墨黑色素络合Cu~(2+)的活性研究[J]. 安徽化工 2016(03)
    • [25].新型粉煤灰陶粒对水中Cu(Ⅱ)的去除特性及吸附等温模拟[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21)
    • [26].丁香蓼对Cu富集效应的研究[J]. 环境科技 2014(06)
    • [27].Cu~(2+)对铜锈微囊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报 2015(02)
    • [28].Cu(Ⅱ)-桑色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荧光体系测定微量Cu(Ⅱ)的研究[J]. 分析科学学报 2015(02)
    • [29].316L-Cu抗菌不锈钢种植体中Cu离子的抗菌活性[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25)
    • [30].Cu(Ⅱ)和温度对丁吡吗啉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5(07)

    标签:;  ;  ;  ;  ;  ;  

    北山地区典型Cu矿中元素地球化学分布规律及成矿预测方法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