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致病作用和血液系统异常的病理机制的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致病作用和血液系统异常的病理机制的研究

论文摘要

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以免疫学异常为特征的自身免疫学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可出现多脏器、多系统受累。1,25(0H)2D3是维生素D3的活性形式,除了经典的钙磷代谢的调节作用外,还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而维生素D的许多生物学功能都是通过维生素D受体(VDR)介导调节靶基因转录来实现的。维生素D受体(hVDR)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长臂(12cen-q12),由14个外显子及多个内含子组成,长约80kb。VDR基因包含一个很长的启动子区域,可启动多种具有组织特异性的转录产物的合成。目前研究较多的有FokI(rs10735810)、BsmI(rs1544410)、ApaI(rs7975232)和TaqI(rs731236)四个酶切位点,依次位于转录起始位点、第VIII内含子和第IX外显子。SLE的血液系统损害亦是常见临床特征之一,其主要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增多或减少、血小板减少。SLE患者在其疾病的某一阶段,可发生一项或多项血液系统异常。免疫异常是血液系统异常的主要机理之一。目前,细胞因子介导的红细胞生成紊乱在SLE相关贫血中倍受关注。研究已显示SLE伴血小板减少与外周血中抗血小板抗体、抗磷脂抗体等自身抗体相关,而从造血干细胞层面探讨血小板减少的机制成为研究热点。目的:1.通过检测SLE患者及健康对照人群VDR基因FokI (rs10735810)、BsmI (rs1544410)、ApaI (rs7975232)和TaqI (rs731236)多态性分布,探讨FokI、BsmI、ApaI、TaqI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SLE疾病易感性的关系及对VDR mRNA表达的影响。2.分析抗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 anti-erythropoietin receptor , anti-EPOR)抗体在SLE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与SLE伴贫血及病情的相关性。3.分析巨核细胞分化和抗巨核细胞抗体在SLE伴发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探讨SLE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方法:1.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337例汉族SLE患者(SLE组)及239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FokI (rs10735810)、BsmI (rs1544410)、ApaI (rs7975232)和TaqI (rs731236)多态性基因型分布。分析不同基因型与SLE患者易感性及临床特征间的关系。2. SYBR green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VDR mRNA在48例SLE患者和38例健康对照组的表达,同时分析VDR基因多态性各基因型VDR mRNA表达情况。3.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24例SLE患者中的抗EPOR抗体,并与7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19例缺铁性贫血患者及45例健康人群对照。同时分析SLE患者临床特点及病情活动度。4.分析71例伴发血小板减少SLE患者的骨髓巨核细胞形态学分类特点,及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抗巨核细胞抗体,并与30例血小板正常的SLE患者差异和30名正常人对照。结果:1.分别对SLE组及对照组FokI (rs10735810)、BsmI (rs1544410)、ApaI (rs7975232)和TaqI (rs731236)多态性基因型进行分析,并分析不同基因型SLE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如下:1). VDR FokI基因多态性与SLE易感性有关,携带F等位基因的SLE患者更易发生浆膜炎(P=0.001),而且具有更高阳性率的抗ds-DNA(P=0.000)、抗Sm抗体(P=0.017),携带F等位基因患者的VDR mRNA的⊿Ct值明显高于F等位基因阴性患者(P=0.019)。2). BsmI基因多态性与SLE易感性无关, B等位基因阳性SLE患者(BB和Bb基因型患者)的肾脏损害及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B等位基因阴性SLE患者(bb基因型患者) (P=0.027, P=0.037)。B等位基因阳性患者的VDR mRNA的⊿Ct值为9.53±0.53,明显高于B等位基因阴性患者的7.77±4.30(P=0.016) 3). ApaI基因多态性与SLE易感性有关,Aa基因型SLE患者更易出现浆膜炎(P=0.000)和表达抗dsDNA抗体(P=0.01)。4). TaqI基因多态性与SLE易感性无关,但杂合子Tt基因型容易出现抗dsDNA抗体(P=0.009)。2. VDR FokI和BsmI多态性位点联合的分布情况在正常人组和SLE组有显著性差异(χ2= 12.842,P=0.046),F+/b+频率在SLE组明显增高(81.1% VS 68.5%,P=0.000),F+/b+个体发生SLE的相对危险性(OR)为2.527。Aa-bb基因型患者中,浆膜炎、血液系统受累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P=0.003, P=0.021),且抗Sm抗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联合基因型(P=0.01)。3.抗EPOR抗体在SLE组中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4)。51例伴发贫血的SLE患者中,17(33.3%)例抗EPOR抗体阳性,而73例无贫血患者中仅有8例(P=0.002);抗EPOR体抗体阳性患者其贫血程度重,而且呈现小细胞性贫血(P=0.005)。出现皮疹(P=0.014)、补体C3下降(P=0.01)、抗dsDNA抗体阳性(P=0.000)及疾病活动性积分高的SLE患者更易产生抗EPOR抗体。4. SLE伴血小板减少者骨髓巨核细胞数量较血小板正常的SLE患者明显减少(P=0.001),但其中幼稚巨核计数较血小板正常组增多(P=0.014),而产板巨核细胞计数较血小板正常组患者明显少(P=0.000)。血清抗巨核细胞抗体阳性在27例SLE伴患者血小板减少患者中占5例(18.5%),在30例血小板正常的SLE患者中有2例(6.7%),及在正常人中有1例(3.3%)。结论:1. VDR FokI和ApaI基因多态性与SLE易感性有关,携带F等位基因的患者更容易浆膜炎和产生抗ds-DNA抗体和抗Sm抗体等自身抗体,此可能与F等位基因下调SLE患者的VDR mRNA表达有关。BsmI和TaqI基因多态性与SLE易感性无关,但B等位基因与SLE的狼疮肾炎和抗核小体抗体相关,这可能与B等位基因下调SLE VDR mRNA表达有关。2. VDR BsmI多态性位点等位基因b可使等位基因F阳性个体发生SLE的危险性进一步增大,而Aa-bb基因型连锁SLE患者更容易出现浆膜炎、血液系统损害和抗Sm抗体生成。3.伴发贫血的SLE患者中检测出较高阳性率的抗EPOR抗体表明该抗体可能在SLE发生贫血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4. SLE伴发血小板减少与巨核细胞成熟发育程度和抗巨核细胞抗体产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维生素 D 受体基因多态性及维生素 D 受体 mRNA 表 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液系统异常机制的相关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第一部分 维生素 D 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研究进展
  • 综述:第二部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液系统异常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来氟米特联合强的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皮肤病与性病 2019(06)
    • [2].免疫净化对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研究[J]. 黑龙江中医药 2019(05)
    • [3].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联合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效果[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02)
    • [4].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特征[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04)
    • [5].多脏器累及的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J]. 疑难病杂志 2020(05)
    • [6].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成效探究[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9(23)
    • [7].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对照研究[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37)
    • [8].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临床特点及导致该病发生的危险因素[J]. 当代医药论丛 2020(08)
    • [9].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效果观察[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20(04)
    • [10].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02)
    • [11].延续性护理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效果探讨[J]. 大医生 2018(Z2)
    • [12].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9(05)
    • [13].系统性红斑狼疮并沙门菌感染致髋关节破坏1例[J].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04)
    • [14].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9(10)
    • [15].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临床探索与实践[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10)
    • [16].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新进展[J].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9(05)
    • [17].延续性护理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8(03)
    • [18].略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的体会[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30)
    • [19].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脑脊液检查分析[J]. 医药论坛杂志 2018(06)
    • [20].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连续性护理分析[J]. 继续医学教育 2018(08)
    • [21].中外合作研究揭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机制[J]. 生物学教学 2017(01)
    • [22].激素与环磷酰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肾炎效果[J].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5)
    • [23].不同年龄段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点分析[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6(23)
    • [24].北大人民医院国际首次应用低剂量IL-2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7(01)
    • [25].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自身抗体相关性研究进展[J]. 中外医学研究 2017(01)
    • [26].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嗜血细胞综合征1例及文献复习[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7(02)
    • [27].系统性红斑狼疮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三例[J].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6(04)
    • [28].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感染[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6(21)
    • [29].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胸腺瘤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S1)
    • [30].抗凝药物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应用研究现状[J].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6(05)

    标签:;  ;  ;  ;  ;  ;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致病作用和血液系统异常的病理机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