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李宾

(湖北省钟祥市洋梓镇卫生院湖北钟祥431901)

【摘要】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6例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3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组患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0天、40天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是临床治疗青光眼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小梁切除术;青光眼;复合式

【中图分类号】R7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0-0110-02

青光眼是临床常见疾病,临床常用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激光治疗、药物治疗。青光眼患者视力会丧失,会严重影响生活、学习、工作,甚至使患者失去基本生活能力。临床一般采用小梁切除术手术治疗,但是传统手术方法纤维细胞容易在手术区滤过口形成瘢痕,阻塞滤道而造成青光眼复发,导致手术失败[1]。随着临床不断地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传统小梁切除术方法,提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临床治疗效果理想。本文作者结合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6例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6例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3例患者。观察组23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25~64岁,平均年龄(46.13±6.12)岁;开角型青光眼6例,闭角型青光眼17例。对照组23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48.04±7.35)岁;开角型青光眼8例,闭角型青光眼1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类型等基础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观察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具体方法: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进行操作,使用0.4%的盐酸奥布卡因进行表皮麻醉,然后使用2%的利多卡因和0.75%的布比卡因混合进行球周麻醉。对上直肌及角膜缘进行缝线牵拉固定,并沿角膜缘切开球结膜向后分离,做巩膜瓣,在巩膜瓣下使用丝列毒素棉片贴4min,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滤过区、结膜瓣残留的药液。对角膜缘前房进行穿刺,放出适量的房水,以减低眼压。最后行左右小梁组织切除、周边虹膜切除术,恢复虹膜见瞳孔圆。对巩膜瓣缝合2针,两侧切口边缘缝合可拆除的调节缝线。在前房穿刺口注入平衡盐液,形成前房,依据房水通过巩膜瓣的渗漏情况调整缝线,保证前房充盈、房水部分经巩膜瓣下溢[2]。手术结束后在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并用眼垫遮盖术眼。

1.2.2对照组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手术具体方法基本相同,但是术中不进行丝裂霉素,不做可调节缝线,使用尼龙线缝合巩膜瓣3~4针,待其复位后,对球结膜进行对位缝合。

1.3疗效评定标准

手术成功:术后眼压降至21mmHg以下,不用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基本成功:术后眼压在6~21mmHg之间,需要使用抗青光眼药物;失败:术后眼压大于21mmHg或小于6mmHg,需要二次手术治疗[3]。

1.4统计学方法

记录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χ2检验,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2.1临床患者患者手术成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临床患者患者手术成功率对比(n=23,%)

注:与对照组对比P<0.05。

3.讨论

青光眼是常见致盲性眼疾病,由于眼压偏高会对视功能造成影响,使视神经轴浆运输阻滞,引起视盘供血不足,神经组织受压迫,最终引起神经纤维萎缩,发生退变性的改变,从而使患者的视功能变弱,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4]。所以,临床治疗青光眼,主要是减少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凋亡,保护视功能为目的。

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的常用过滤性手术方法,但传统的小梁切除术容易引发浅前房、黄斑水肿等并发症,手术效果不理想。传统手术不采用调节缝线缝合,会诱发滤过过强引起的浅前房症状,并且术后眼压控制较差[5]。随着临床的不断研究,对小梁切除术手术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可调整缝线,减少和预防传统手术的并发症,临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应用了可拆除缝线,保证了巩膜的牢固固定,并且促进了术后前房的快速恢复,眼压控制效果良好。同时使用丝裂霉素抗代谢药物,有效控制了纤维细胞的增生,减少了滤过口的瘢痕。术中通过注入平衡盐溶液的量来调整前房深度、眼压及滤过泡,使它们之间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进一步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6]。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术后20天、40天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应用调节缝线、丝裂毒素,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并且利于眼压的控制,青光眼治疗效果确切。该手术方法是一种新型改良方式,临床治疗手术成功率高,并且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沙英,阿西亚,赵秀蓉等.传统小梁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3,25(3):186-187.

[2]梁莉莉.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4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3,8(17):4258.

[3]王大博.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滤过手术的应用[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13,17(6):364.

[4]李小燕.青光眼滤过术后前房形成延缓27例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2;4(2):33-34.

[5]洪扬,张龄洁.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25例[J].眼科新进展,2014;24(6):457.

[6]明萍,周斌,李泽容.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再手术远期疗效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4;7(2):526-528.

标签:;  ;  ;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