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蔽荫与自主品牌缺失 ——基于中国轿车产业的实证研究

政府蔽荫与自主品牌缺失 ——基于中国轿车产业的实证研究

论文摘要

论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政府行为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路径的影响,揭示政府蔽荫对汽车自主品牌缺失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机理。 通过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源流、演变进行梳理,把政府蔽荫与汽车产业发展关系的研究纳入历史的进程、科学的范围,并据此构建论文逻辑模型,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定性分析政府蔽荫在行业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对轿车行业的政府蔽荫与自主品牌缺失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建立政府蔽荫与自主品牌之间的数量关系模型(创造并定义了两个主要概念:政府蔽荫度、自主品牌密度),对政府蔽荫与自主品牌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揭示,得出政府蔽荫与自主品牌缺失呈正相关关系的基本结论。 对政府蔽荫引致自主品牌缺失进行机理分析。主要论证在政府蔽荫下,合资成为国有大型汽车企业的一种垄断资源,由于企业家的政治目标与企业家精神的违背,受蔽荫企业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造成自主品牌缺失(一种贫困性增长),在公共选择中存在寻租,最终导致“以市场换技术”汽车产业政策的失败。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公平竞争是中国轿车行业产生自主品牌的必由之路,自主品牌是产业升级的可靠路径,轿车行业的自主品牌建设需要充分竞争的市场、公平高效的政府。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中国轿车工业的自主品牌现状
  • 1.1.2 理论背景:现有的关于汽车自主品牌理论的研究主线与存在问题
  • 1.2 研究目的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1.3.1 论文技术路线
  • 1.3.2 论文的主要章节及内容
  • 1.4 论文主要概念说明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源流、演变及其梳理
  • 2.1.1 西方经济学家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及发展
  • 2.1.2 公共选择理论与集体选择理论
  • 2.1.3 计划与市场
  • 2.1.4 诺思悖论
  • 2.2 战略管理学科中的政府
  • 2.2.1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的钻石模型简介
  • 2.2.2 产业政策是否有效
  • 2.3 品牌
  • 2.4 汽车产业
  • 2.5 汽车自主品牌
  • 2.5.1 来自媒体和网络的观点
  • 2.5.2 学者、专家的观点
  • 2.5.3 较为系统的文献综述
  • 第三章 论文逻辑模型构建与理论准备
  • 3.1 政府的经济职能
  • 3.1.1 国家职能
  • 3.1.2 政府经济职能
  • 3.1.3 政府经济职能存在的依据
  • 3.1.4 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内容
  • 3.1.5 政府失败
  • 3.2 企业战略选择影响因素中政府因素
  • 3.2.1 企业战略管理的一般过程
  • 3.2.2 战略管理过程中的政府因素
  • 3.2.3 战略管理过程中的政府蔽荫
  • 3.3 轿车行业中的政府蔽荫
  • 3.3.1 中国汽车行业管理体制的现状
  • 3.3.2 汽车行业中的政府经济职能滋生政府蔽荫
  • 3.4 政府蔽荫与自主品牌缺失
  • 3.4.1 家电行业中政府蔽荫的淡化与自主品牌的创立
  • 3.4.2 汽车行业中政府蔽荫的长期存在与自主品牌缺失
  • 3.5 论文的逻辑思路
  • 第四章 轿车企业政府蔽荫与自主品牌缺失的实证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1.1 模型
  • 4.1.2 对模型的解释
  • 4.2 企业自主品牌密度和自主品牌缺失度的测定
  • 4.2.1 样本采集
  • 4.2.2 轿车品牌分类及企业自主品牌产品密度
  • 4.2.3 企业自主品牌产品缺失度
  • 4.3 政府蔽荫度界定及其测定指标
  • 4.3.1 政府蔽荫度的界定
  • 4.3.2 政府蔽荫度的测定指标
  • 4.4 政府蔽荫度的测定和分析
  • 4.4.1 数据收集和整理
  • 4.4.2 数据分析
  • 4.5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 4.6 由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及对假设的检验
  • 第五章 行业间的政府蔽荫与自主品牌缺失的实证研究
  • 5.1 数据收集
  • 5.2 数据分析
  • 5.3 由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
  • 5.4 第四章和第五章小结
  • 第六章 关于实证结果的机理分析
  • 6.1 轿车行业中政府蔽荫的来源
  • 6.1.1 政府蔽荫的与生俱来
  • 6.1.2 政府蔽荫在转轨经济中的日益明显
  • 6.2 政府蔽荫与自主品牌缺失
  • 6.2.1 开放条件下,合资成为一种垄断资源
  • 6.2.2 企业家的政治目标与企业家精神的违背
  • 6.2.3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体制外”汽车企业
  • 6.3 政府蔽荫的危害
  • 6.3.1 全球化条件下的贫困性增长
  • 6.3.2 寻租
  • 6.4 自主品牌之路
  • 6.4.1 市场换不来技术
  • 6.4.2 公平高效的政府、充分竞争的市场
  • 6.4.3 自主品牌:产业升级的可靠路径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创新与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 7.1 研究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汽目前的大致结构图
  •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推进重庆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建议[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01)
    • [2].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 特区经济 2008(12)
    • [3].对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J]. 大众科技 2009(04)
    • [4].浅析我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J]. 企业导报 2015(07)
    • [5].内燃机可持续发展及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与分析[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15(02)
    • [6].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路径转换与启示[J]. 江西社会科学 2013(05)
    • [7].我国汽车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措施探讨[J]. 价值工程 2012(22)
    • [8].扩大中国汽车出口的策略研究[J]. 中外企业家 2014(08)
    • [9].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问题及对策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1(17)
    • [10].我国汽车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11)
    • [11].对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08(06)
    • [12].汽车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14)
    • [13].基于全球价值链——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升级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7)
    • [14].自由贸易导致双方双赢研究——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J]. 电子世界 2013(02)
    • [15].中国汽车产业与城市化进程协调发展研究[J]. 汽车工业研究 2013(07)
    • [16].河北省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11)
    • [17].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制约因素研究[J]. 中外企业家 2013(08)
    • [18].汽车产业拉动“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以安徽省为主要研究区域[J]. 科技创业月刊 2011(04)
    • [19].汽车产业与产业国际化[J].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2)
    • [20].柳州市汽车产业商业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08(11)
    • [21].汽车进气系统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价值[J]. 科技展望 2015(36)
    • [22].我国汽车产业兼并重组探讨[J]. 汽车工业研究 2013(03)
    • [23].自主品牌汽车发展战略分析[J]. 汽车工程学报 2013(05)
    • [24].国内汽车产业竞争格局和自主危机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11(16)
    • [25].西安汽车产业集群的模式研究[J]. 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1(10)
    • [26].我国汽车产业良性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 商场现代化 2010(03)
    • [27].提升安徽省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对策研究[J]. 市场论坛 2008(12)
    • [28].适应产业发展的高职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6(10)
    • [29].在汽车产业中偏振技术的应用[J]. 内燃机与配件 2016(09)
    • [30].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经济视角(上旬刊) 2015(06)

    标签:;  ;  ;  ;  ;  ;  

    政府蔽荫与自主品牌缺失 ——基于中国轿车产业的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