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500米项目为例

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500米项目为例

论文摘要

短距离速滑是冬季运动项目之一,是国际竞技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其运动成绩,是体现一个国家整体竞技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冬季竞技运动中短距离速滑是我国的优势项目,我国在各种世界速滑大赛中取得的成绩多数集中在短距离项目上。我国的短距离速滑项目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不过在近年来出现了一段时期的暂时落后。随着现代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竞争日益白热化,作为竞技能力主要构成要素之一的体能发展水平在现代竞技体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探索与研究发展运动员体能的理论与方法,寻求体能训练的最佳理论与实践模式,使体能训练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和最优化,已成为现代运动训练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短距离速度滑冰属体能主导类项目,对其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是实现该项目突破的重要途径。现代短距离速滑的高速发展、高强度的激烈对抗,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强我国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全面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就显得尤为必要。短距离速滑运动的发展历史也表明,每一阶段运动成绩的起伏无不与体能训练方法手段的改进和训练理念的更新紧密联系在一起,体能差特别是后程体能差是我国短距离速滑公认的弱点,是目前制约我国短距离速滑进一步发展的结症所在,是长期以来限制我国短距离速滑竞技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对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体能系统观及其主要外部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短距离速滑项目特征研究;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与诊断体系的构建;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手段及其负荷安排特征;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安排特征。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体能是由多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应以系统的观点来认识运动员体能问题。运用系统观来认识体能,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中去研究体能的整体功能。根据系统理论,体能作为一个系统有其自身固有的结构和功能,它在竞技能力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并与竞技能力系统其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促进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的发展。体能系统在受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影响的同时,系统外部因素的变化也间接或直接地对体能产生一定影响。2、现代短距离速滑项目特征表现为:由于竞赛规则的改变使竞赛更具公平性,但对体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一定有氧能力的基础上,高度发展的磷酸原和糖酵解混合供能能力是短距离速滑的核心供能能力;肌肉力量尤其是快速力量是短距离速滑运动的主导运动素质;滑跑节奏呈现出弯道以步频为主,直道以步幅为主的发展趋势;比赛战术的安排要根据对手和自身情况的不同以及比赛环境的变化灵活安排;陆地体能训练贯穿全年始终,是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基本保障;技术在基本规范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特点的不同表现出较明显的个体差异性。3、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体能评价与诊断体系包括体能模型参数筛选,体能结构特征揭示和体能评价与诊断方法三个子系统。体能模型参数筛选是认识体能结构特征的前提;运动员体能模型的构建是研究体能结构特征的基础;体能水平的评价与诊断是建立体能模型的目的;体能模型建构的科学性决定于模型指标筛选的科学性,而其运行效益则取决于体能评价与诊断体系的科学性。4、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是密不可分的,体能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体能的载体,体能与技术是“一元”的。组合训练法是实现多种运动素质和多种竞技能力整合的有效方法,合理运用组合训练法是实现短距离速滑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5、通过对目前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手段及负荷特征的研究发现:我国运动员运动素质训练手段过于繁琐,重点不突出。训练负荷过于注重有氧训练,训练强度低,实战性差。6、短距离速滑运动年度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主要是围绕其主导竞技能力安排相应的练习内容,年度训练不同时期所承受的负荷具有阶段性特征。适宜次数的参赛安排是保证短距离速滑运动员年度体能状态稳定,和使他们在重要比赛中展现出最佳竞技状态的重要因素。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2.1 体能在现代竞技体育中的作用日渐突出
  • 1.2.2 体能差始终是制约我国短距离速滑运动发展的瓶颈
  • 1.2.3 对项目特征的深刻认识是实施科学训练的基本前提
  • 1.2.4 评价与诊断是提高短距离速滑专项体能水平的有效途径
  • 1.2.5 训练方法手段与年度周期安排是实施训练的有效性操作策略
  • 1.3 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任务
  • 1.4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1.5 文献综述
  • 1.5.1 体能概念研究
  • 1.5.2 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体能分类构成指标研究
  • 1.6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6.1 研究对象
  • 1.6.2 研究方法
  • 1.7 研究的创新点
  • 1.8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体能系统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
  • 2.1 体能系统观
  • 2.1.1 体能系统的结构
  • 2.1.2 体能系统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 2.1.3 体能系统各项运动素质表现的整体性
  • 2.1.4 运动素质的整体性与专项能力的关系
  • 2.1.5 体能与竞技能力系统的关系
  • 2.1.6 体能系统周期性变化的有序性
  • 2.2 体能训练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 2.2.1 先天遗传性与后天可训练性的辩证关系对体能的影响
  • 2.2.2 竞赛次数大幅度增加对体能的影响
  • 2.2.3 训练与竞赛体制对体能的影响
  • 2.2.4 现代训练负荷特点及专项化发展趋势对体能的影响
  • 2.2.5 营养与恢复因素对体能的影响
  • 2.2.6 训练器材与设备的改进对体能的影响
  • 2.2.7 教练员与运动员对现代训练理念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对体能的影响
  • 2.3 小结
  • 3 短距离速滑运动的项目特征
  • 3.1 短距离速滑比赛规则特征
  • 3.2 短距离速滑项目的供能特征
  • 3.2.1 运动过程中能量供应的理论基础
  • 3.2.2 短距离速滑主导代谢能力及其整合要求
  • 3.3 短距离速滑运动员肌肉力学特征
  • 3.3.1 肌肉收缩的力学基础
  • 3.3.2 速滑蹬冰的力学特征
  • 3.4 短距离速滑的技术特征
  • 3.4.1 基本姿势与动作特征
  • 3.4.2 冰上滑跑特征
  • 3.5 短距离速滑的战术特征
  • 3.5.1 全程滑跑战术
  • 3.5.2 利用规则隐藏实力战术
  • 3.5.3 根据对手情况合理滑跑内外道战术
  • 3.6 短距离速滑的节奏特征
  • 3.6.1 全程滑跑节奏特征
  • 3.6.2 训练中的节奏特征
  • 3.6.3 步频与步幅节奏关系特征
  • 3.7 冰陆结合的训练特征
  • 3.8 短距离速滑运动素质特征
  • 3.9 小结
  • 4 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标准与诊断体系的构建
  • 4.1 构建短距离速滑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 4.1.1 评价体系的结构
  • 4.1.2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4.1.3 短距离速滑专项体能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
  • 4.2 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专项体能水平指标的统计筛选
  • 4.2.1 形态指标的筛选结果
  • 4.2.2 机能指标的筛选结果
  • 4.2.3 素质指标的筛选结果
  • 4.3 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特征研究
  • 4.3.1 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专项体能指标权重确定
  • 4.3.2 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体能结构模型的构建
  • 4.4 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体能水平的评价方法
  • 4.4.1 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体能水平评分标准的建立及其评价
  • 4.5 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体能水平诊断方法
  • 4.5.1 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体能水平的个体态势诊断——雷达分析
  • 4.5.2 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体能水平的目标挑战模型
  • 4.6 小结
  • 5 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手段及其负荷安排特征
  • 5.1 运动训练方法手段及其负荷概述
  • 5.2 现代运动训练发展趋势
  • 5.2.1 现代运动训练的专项化
  • 5.2.2 现代运动训练的实战化
  • 5.2.3 现代运动训练的个体化
  • 5.3 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主导运动素质训练方法手段特征
  • 5.3.1 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速度素质训练特征
  • 5.3.2 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特征
  • 5.3.3 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特征
  • 5.4 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不同训练内容的组合安排特征
  • 5.4.1 组合训练法的目的及其作用
  • 5.4.2 冰陆结合的组合训练特征
  • 5.4.3 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体能与技术组合训练特征
  • 5.5 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训练存在问题探悉
  • 5.6 小结
  • 6 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安排特征
  • 6.1 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年度周期划分特征
  • 6.2 年度体能训练不同时期训练任务的确定
  • 6.3 年度负荷安排特征
  • 6.3.1 年度训练整体负荷安排特征
  • 6.3.2 年度训练不同时期负荷安排特征
  • 6.4 年度不同时期素质训练时间安排特征
  • 6.5 年度重大比赛赛前调整及竞技状态保持特征
  • 6.5.1 竞技状态调整的时间特征
  • 6.5.2 竞技状态保持的时间特征
  • 6.6 小结
  • 7 结论
  • 8 致谢
  • 9 参考文献
  • 10 附件
  • 相关论文文献

    • [1].速滑运动员的膳食营养补充措施[J]. 冰雪运动 2019(05)
    • [2].高原环境对女子速滑运动员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J]. 民营科技 2017(07)
    • [3].高原训练对速滑运动员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J]. 辽宁体育科技 2017(04)
    • [4].青少年速滑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研究[J]. 黑龙江科学 2014(12)
    • [5].速滑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与预防[J]. 体育风尚 2020(03)
    • [6].青少年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要点研究[J]. 体育风尚 2020(02)
    • [7].关于如何对少年速滑运动员进行科学有效地训练的探讨[J]. 体育风尚 2020(06)
    • [8].赛前期高住低训对男子优秀速滑运动员有氧能力研究[J]. 中华少年 2016(24)
    • [9].浅析少年速滑运动员弯道技术训练[J]. 少年体育训练 2011(06)
    • [10].青少年速滑运动员身体机能评价与运动成绩的关联性研究[J].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7(01)
    • [11].青少年速滑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方法研究[J]. 冰雪运动 2017(03)
    • [12].不同运动水平男子速滑运动员体成分与跟骨超声参数的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 [13].青少年速滑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研究[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01)
    • [14].少儿速滑运动员的基本技术训练初探[J]. 民营科技 2013(04)
    • [15].浅谈速滑运动员放松能力的培养[J]. 科技创业家 2013(13)
    • [16].中、韩优秀速滑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比较研究[J]. 山东体育科技 2013(05)
    • [17].试论青少年速滑运动员速度力量耐力素质的训练[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06)
    • [18].振动训练对速滑运动员下肢肌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2(01)
    • [19].优秀女子短距离速滑运动员500m弯道滑跑的速度特征[J]. 冰雪运动 2012(01)
    • [20].青少年速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特点[J]. 冰雪运动 2012(01)
    • [21].少儿速滑运动员训练模式的建构[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 [22].速滑运动员膝关节控制能力辅助器材的研制方法[J]. 冰雪运动 2012(06)
    • [23].浅谈少儿速滑运动员弯道滑跑技术基础训练[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29)
    • [24].少年速滑运动员起跑技术的辅助训练方法[J]. 冰雪运动 2011(06)
    • [25].短距离速滑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培养[J]. 冰雪运动 2010(01)
    • [26].少儿速滑运动员常见的错误动作与纠正[J]. 冰雪运动 2010(01)
    • [27].速度滑冰运动员抗压力能力的培养[J]. 冰雪运动 2010(01)
    • [28].少儿速滑运动员不同年龄阶段的训练模式[J]. 冰雪运动 2009(02)
    • [29].速滑运动员的恢复训练与辅助手段[J]. 冰雪运动 2009(04)
    • [30].儿少速滑运动员系统训练的方法与手段[J]. 冰雪运动 2009(05)

    标签:;  ;  ;  ;  ;  

    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500米项目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