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数学自学能力

如何培养数学自学能力

龙阿作(雷波县莫红中心校四川雷波616550)

自学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一个人之所以能成才,除师的指导外,更重要的是靠自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就是自学成才典范。教学中应引导自学,鼓励自学,养成乐于自学的好习惯,培养自学能力是引导自主参与学习的出发点与归宿,让学生终身受益,而自学方法掌握并非“无师自通”,它有利于师悉心渗透与指导,作为数学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主动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愿学、乐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下面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点尝试: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中,师为主导,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生,主动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心理距离。师应尊重生的人格、选择、个性,关心每一位生。在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其感到“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学作用,通过自学议论,感到困难的知识需要师帮助解决。备课时,对学习上的这种难点估计是正确的,也有时估计得不够准,遇到这种情况,要根据实际修改教案。生通过预习、自学议论,仍然有弄不懂的地方,这时在头脑中,会产生一种请帮助尽快把它弄懂的心愿。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在他们的大脑皮层上就会出现一个“定向兴奋中心,”会开动脑筋思考,这时师生的活动就有了共同的基础和统一的目标。现代数学理论指出:教学是教与学,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师只要在观念上重视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向,才能充分地独立思考,质疑问难,课堂教学质量才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2.营造自学氛围,寻求自学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知识的主动学习,来源于浓厚的兴趣,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就容易引起学习的浓厚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编“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

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条荒草丛生的大路上,被酷热的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悟空便蹦蹦跳跳地来到师傅的面前说:“师傅,口太渴了,我去找点解渴的东西来。”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师傅。不一会儿,悟空捧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师傅和沙僧吃,八戒吃,我吃”八戒一听,急了:“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最少,你吃得最多。”话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个呆子,呆子,……”到此,师:“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评析:儿童天性喜欢听故事,课一开始,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争论吸引住了,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问题的悬念,点燃思维火花,为学习新知开拓一条平坦大道,营造了良好的自学氛围。

3.激发自学动机,提高自学兴趣

生通过自学获得新知时,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这在一般学习中是不可能体会到的。所以,提高自学兴趣,是比较关键的,让生战胜自我,投入进去,坚持到底,争取成功。可通过一些科学家的例子来说服生。如:曾被人称“低能儿”的爱迪生,他通过刻苦自学,终于成为发明大师;著名数学大师华罗庚,出身贫寒,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却凭着超人的意志登上数学的高峰。这些典型实例,使生受到启发,极大地激发自学的兴趣和信心。师在实施时不可操之过急,刚开始进行自学,要创造机会让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消除疑虑。还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和鼓励,要站在生的角度看问题,要让生都有信心相信自己能行,大力宣传倡导自学的重要意义,介绍自学经验,强调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巨大作用。让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自学,产生自学的愿望,以便形成正确的自学动机。师在培养自学能力时,要说明进行自学的意义,让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以增强自学数学的兴趣。让生在成功后有学习兴趣,在失败时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强化学习动机。从师“指路”学习,变成“找路”学习。

4.引导学会自学方法

自学过程中,如果只布置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的。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在初始阶段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一起自学,教给自学的方法,引导学会自学。在自学过程中,师生一起读书。告诉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如:自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布置思考: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等,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

5.引导学会观察

培育智慧,必须教会、学会观察。教学中,先让生随意观察,再教给有顺序地具体地观察事物的观察方法,进一步引导观察,将观察引向深入。如:教学“整十数加、减”时,当打开画面时,生被小动物、糖葫芦所吸引,师不要急于表达画面意思,让生任意想象和观察,当好奇心得到满足后,再提出教学要求:这幅画里藏着数学知识,大家来找一找,看谁观察得最仔细,找得又快又多,这样从实物图引向数学理念;接着指导生有顺序地观察画面,培养观察事物要抓住事物特点的习惯,这样才能从观察中汲取知识,并使思维在观察中活跃。

6.锻炼学习意志,增强自学信心

学习自信心是每个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否成功的完成某项学习活动的信任程度的一种心理特征,是学习者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一种对自身学习的肯定和尊重,强大的学习自信心能够让学习者在面临高难度的试题时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自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许多困难,必须要有一颗强大的学习信心,才能让学习者有勇气面对学习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障碍。①要明白自学的重要意义。引导过程中,一定要明白自学对于生本人的重要意义,虽然在自学的初始阶段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和自学经验的积极,生的自学能力会不断得以提升,掌握自学方法,可以探索丰富的数学世界,独立的获取数学知识。②教学过程中要不断鼓励自主学习。生年纪较小,很难持久性的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虽然学习热情较高,但往往不能长久坚持。这种情况下,师要适时进行激励,激发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

7.引导总结学习过程和方法

教会自学方法后,要注意引导回顾学习过程和方法,帮助从一点一滴零散知识的学习中揭示出学习规律,以便运用这些规律去自学新知。中、高年级通过回顾学习过程,领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完善知识结构。如:教学“圆柱体的认识”时,通过观察形成圆柱几何图形概念和探索掌握圆柱体特征的两个阶段学习后,圆柱的空间观念已形成,回忆怎样认识圆柱体和发现圆柱特征的,并意识到学习新知是通过观察、操作、读书、想象、练习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去尝试,认识,发现而得到的。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自学能力是不可能自发的、自然而然形成起来的,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让每位师从课堂40分钟做起,指导、点拨自学能力,促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受益的是师生双方,生达到了减负要求,师也实施了素质教育。学得愉快,教得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标签:;  ;  ;  

如何培养数学自学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