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和谐理念的中国软实力建构研究

基于和谐理念的中国软实力建构研究

论文摘要

从历史上看,每当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政治理论都要有一番凤凰涅槃般的脱胎换骨,得风气之先的思想总能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把握时代主题,揭示其规律,指出其方向,给人以深刻的启迪,给社会进步注入强大的动力。约瑟夫·奈软实力理论的提出至今已有20余年,其影响早已“溢出”美国国境,在世界各国“发酵”、“本土化”,成为各国政府制定国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参考。从某种意义上说,软实力概念和理论的提出,丰富人们对现代社会政治权力的认识,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篇论文尝试以和谐理念统筹软实力建构,为发展中国特色软实力提供一个相对完备的操作性理论框架。(一)尝试建构中国特色的软实力理论的范畴和逻辑体系当前的软实力理论研究,虽然丰富多彩,但研究视角相对单一,多从软实力内涵的某一方面切入,缺乏宏观审视、整体考察,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憾,影响该学说的研究深度与广度,不利于从战略层面上与国际学界进行该领域的对话与交流。而这正是妨碍中国软实力作用发挥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虽然也有一些研究,试图从多层面、多角度对软实力理论给予比较全面的阐释与分析,但由于缺乏核心概念范畴作为其理论的支撑点与逻辑起点,因为在论及软实力各方面关系时,往往缺乏内在的逻辑关联和理论基点,给人牵强、别扭的感觉,甚至不能自圆其说、前后冲突。多年来,本人一直在思考软实力理论的中国化问题,撰写本篇论文就是尝试以实力的柔性运用为逻辑起点,以和谐理念为核心范畴,以软实力的价值性和政治性统一作为逻辑基础,以使软实力资源的培育与和谐社会建设、软实力对外运作与和谐世界理念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二)尝试在和谐理念的视角下,把软实力资源的国内培育和对外运作统一起来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主要着眼于国际关系领域,而对国内社会建设较少涉及。当前,我国大多数研究人员在移植该理论时,延续了约瑟夫·奈的学说,仍将其运用局限在国际关系领域,强调其传播与运用,而忽视了软实力资源的培育和塑造,这使得该理论的国内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整个理论体系有支离破碎之感。与此同时,另一些研究者虽然试图把软实力理论引入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领域,并认同建设和谐社会也是软实力资源的培育和塑造过程,看到了软实力建构与和谐社会建设之间的统一与协调,但却走向另一极端,即忽视了软实力资源在推动和谐世界建设方面承担的重要使命,未能从软实力角度审视和谐世界建构问题。本论文的研究是试图将中国特色软实力资源的培育与和谐社会建设统一起来,把软实力资源的对外传播、运作与和谐世界理念统一起来。(三)尝试将中国特色的软实力,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软实力区别开来目前,我国的软实力研究,出现几种值得再思考的倾向,如一些研究者,只追求所谓“纯理论”研究,偏离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另一些学者,把中国软实力的核心归结为文化软实力,甚至强调软实力即文化软实力,而无其他软实力等等。本人认为,毫无疑问,中国的软实力研究应该凸显中国特色,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软实力资源的运用上,十分突出它们的价值观、民主自由理论的输出,并以此作为干涉、插手其他国家内政的新工具、新武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中国特色的软实力的根本特征与深厚资源,所以建构中国当代软实力也必须旗帜鲜明地举起这杆大旗,不卑不亢、有礼有节。我们认为,无论何种研究,只有学以致用,才能不辱使命;只有坚定阵脚,才不会迷失方向。按照这一思路,本篇论文分“导论”;第一章“软实力理论与和谐思想”;第二章“中国软实力建构的精神资源和实践需要”;第三章“中国软实力建构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四章“中国软实力建构的资源要素与功能定位”;第五章“中国软实力建构的途径”;结语“共建和谐世界的美好篇章”等七部分内容。导论重点阐述本项研究的缘起、思路、意义与方法,通过对当前该领域研究中的不足的揭示,凸显了本项研究的价值所在。第一章重点研究两方面内容,首先,是软实力理论问题,论文对该学说的源流、内涵、特质等理论性问题进行集中阐释;其次,研究和谐思想理论,通过对该思想的内涵、传承等方面的考察,论述了和谐思想与中国软实力建构的一体共生的关系。第二章从三方面揭示了当代中国软实力构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中国软实力的建构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必然,是建设和谐社会,发展和谐世界理念的需要。第三章主要研究当代中国软实力建构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说明中国软实力建构的社会主义本质。第四章详细阐述了中国当代软实力建构的资源要素,如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科技资源、军事资源等,并从功能定位上对每种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与剖析。第五章从对内培育与对外传播两部分阐述了建构当代中国软实力的主要途径,是前几章相关内容的具体落实。结语部分从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目标着眼,揭示了中国特色的软实力在这一伟大进程中不可取代的价值与意义。在本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本人力争做到观点正确,思想充实,内容丰富,逻辑清晰,首尾相应。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论文的完成并不意味着研究的结束,毋宁说,它只是一个开始。本人将持之以恒,在这一新的征程上继续努力,永不懈怠。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
  • 二、当前国内的软实力研究现状
  • 三、当前中国软实力研究中的不足
  • 四、本项研究的创新与贡献
  • 五、本项研究采用方法
  • 第1章 软实力理论与和谐思想
  • 1.1 “软实力”理论:由来与阐释
  • 1.1.1 “软实力”理论提出的背景
  • 1.1.2 “软实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 1.1.3 “软实力”的特征
  • 1.1.4 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
  • 1.2 和谐思想的内涵、源流
  • 1.2.1 国外思想家视野中的和谐
  • 1.2.2 中国思想家视野中的和谐
  • 1.2.3 多维视角下的和谐思想考察
  • 1.3 和谐思想与软实力建构的关系
  • 1.3.1 和谐共赢是软实力建构的内在逻辑要求
  • 1.3.2 和谐社会建设是软实力资源培育的基础和动力
  • 1.3.3 和谐世界理念是软实力传播与运用的战略支撑
  • 1.3.4 软实力构建是中国特色和谐理论的重要实践载体
  • 第2章 中国软实力建构的精神资源和实践需要
  • 2.1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资源
  • 2.1.1 《论语》中的“软实力”思想
  • 2.1.2 《道德经》中的“软实力”思想
  • 2.1.3 《孙子兵法》中的“软实力”思想
  • 2.2 中国软实力的增强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必然要求
  • 2.2.1 多极化趋势使软实力建设愈发受到各国政府重视
  • 2.2.2 人类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使软实力作用在增强
  • 2.2.3 世界文明的碰撞冲突昭示软实力的魅力与价值
  • 2.2.4 后冷战时代的大国博弈为软实力发挥作用提供更多场地
  • 2.3 软实力建构是应对国家安全诸多挑战的必然要求
  • 2.3.1 强权政治的手段和途径不断增多
  • 2.3.2 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 2.3.3 传统文化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 2.3.4 军事安全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 2.3.5 科技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 2.4 软实力资源的培育要以和谐社会的发展为基础
  • 2.4.1 综合国力的提升为软实力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2.4.2 科学发展与软实力宗旨若合符契
  • 2.4.3 当前面临困难和问题
  • 第3章 中国软实力建构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3.1 指导思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谐理论
  • 3.1.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谐理论的形成过程
  • 3.1.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谐理论的内涵与特征
  • 3.2 软实力建构的基本原则
  • 3.2.1 坚持以政治资源软实力为核心的原则
  • 3.2.2 坚持软实力与硬实力平衡发展原则
  • 3.2.3 坚持资源培育和对外运作并重的原则
  • 3.3 软实力构建的基本要求
  • 3.3.1 以人为本、古为今用
  • 3.3.2 优势互补、为我所用
  • 3.3.3 立足创新、敢为人先
  • 3.3.4 平等互利、有所作为
  • 第4章 中国软实力建构的资源要素与功能定位
  • 4.1 政治资源软实力:枢纽与核心
  • 4.2 经济资源软实力:筋骨与臂膀
  • 4.3 文化资源软实力:血脉与灵魂
  • 4.4 科技资源软实力:助推与动力
  • 4.5 军事资源软实力:鸽子与盾牌
  • 第5章 中国软实力建构的途径
  • 5.1 中国软实力资源的培育和塑造
  • 5.1.1 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 5.1.2 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 5.1.3 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家园
  • 5.1.4 致力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继续提升
  • 5.2 中国软实力的传播和运用
  • 5.2.1 中国模式及其示范效应
  • 5.2.2 公共外交及其协调能力
  • 5.2.3 国家安全及其维护空间
  • 5.2.4 睦邻战略及其互利共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名师风采[J]. 亚非研究 2017(01)
    • [2].拥有法学博士学位最多的人[J]. 方圆 2018(22)
    • [3].海南学者风采(47) 郭根山[J]. 新东方 2017(03)
    • [4].卫灵教授[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03)
    • [5].编委会副主任 傅崐成[J]. 边界与海洋研究 2016(04)
    • [6].本刊作者简介[J]. 理论探讨 2019(06)
    • [7].论法学博士论文中的文献研究的写作[J]. 法制与社会 2010(08)
    • [8].邵凡晶博士[J].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5)
    • [9].沈阳简介[J]. 党课参考 2018(14)
    • [10].律师庞红兵:前行的脚步从未停下[J]. 中国律师 2013(07)
    • [11].学人风采[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12)
    • [12].周珂教授[J]. 法学杂志 2017(01)
    • [13].熊秋红:在绿叶的事业中收获[J]. 法制资讯 2011(01)
    • [14].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J]. 红旗文稿 2019(21)
    • [15].法学人物[J]. 法学杂志 2017(02)
    • [16].围绕四条主线 实现四个延伸 开创基层院建设新局面[J]. 中国检察官 2011(04)
    • [17].北大学人[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 [18].叶娟丽 编委[J]. 领导科学论坛 2017(01)
    • [19].当有意思的人,做有意思的事[J]. 课外阅读 2010(16)
    • [20].米健教授荣膺德国弗莱堡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J]. 比较法研究 2009(06)
    • [21].刘晓红教授[J]. 法学杂志 2017(04)
    • [22].拥有美梦[J]. 文苑(经典美文) 2011(03)
    • [23].论文博士为何一直受质疑[J]. 教育 2013(32)
    • [24].孙力教授[J]. 法学杂志 2012(09)
    • [25].《传媒观察》编委简介——胡翼青[J]. 传媒观察 2020(02)
    • [26].陈祥毅:契约精神的捍卫者和培塑者[J]. 中国商人 2020(10)
    • [27].德国大使助我独家采访总统和总理[J]. 武汉文史资料 2012(07)
    • [28].豫籍法学名家冯果教授[J]. 公民与法(法学版) 2009(10)
    • [29].伸出手,改变这个不平等的世界[J]. 科海故事博览(智慧文摘) 2009(05)
    • [30].勤学多思 教人求真——记宁波大学蔡先凤博士[J]. 宁波经济(三江论坛) 2008(10)

    标签:;  ;  ;  

    基于和谐理念的中国软实力建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