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和大众文化中的男性气质

中国当代文学和大众文化中的男性气质

论文摘要

本论文通过讨论不同时期社会规范对主导的男性气质的形塑,分析了不同时期男性气质的文化符号表象及其背后一套规范、话语、权力运作。本论文的分析范式建立在“社会构成主义的途径”基础上。从历史的脉络看,男性气质的文化建构是多样的。从1950、1960年代的革命英雄到1980年代的改革英雄、“男子汉”,再到1990年代、21世纪初的财富英雄、成功人士的符号生产当中,能够看出中国半个多世纪历史社会价值取向的转折、变迁。在每一个社会历史转型期,一个统领的、主导的男性形象就会被塑造出来。社会历史的变迁、政治体制的调整、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转型等多种重大因素的变化都决定了时代的男性气质的变化以及不同时代的男性气质文化表意实践的方式和内涵。反过来讲,男性气质的各时期各类文化意指实践,作为一种社会的修辞形式和表征系统,作为一种介人性的文化生产力量,深深地参与到社会历史进程和当代中国社会结构重组的过程之中。男性气质的文化建构是一种历史的过程和范畴,它具有历时性、开放性和进行式的特征。 建国后“革命历史小说”中的革命英雄形象在二十多年的漫长时期,持续地对革命创世神话、共产党政权合法性、对抗帝国主义、国民教育和下一代教育等方面进行夸耀、阐释、说服、激励、规范。它们大大巩固、强化了政治权力秩序、社会生活秩序以及意识形态秩序。1980年代,无论是文学话语、社会话语中的告别历史还是走向未来,都要靠大男人、男子汉担当重任和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无论是老干部、改革英雄还是平民男子汉,都是凝聚着民族一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国民心理的显要符号,这一个个符号建构有着内在的历史逻辑运作,汇人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是一种建构迥异于“十七年”、“文革”的1980年代的新意识形态的策略。“男子汉”不仅是1980年代的“现代国民”、“国民形象”,而且更是国家形象、民族形象。男性主体就是民族—国家主体。1980年代民族—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很大程度上专属于男性,是男性的特权,而且这种归属与认同赋予了男性“民族—国家”主体意识并重振他们的“男子汉”之气,并由此获取新的自我定义、命名和发现新的生命意义:振兴国家、振兴中华。阳刚的男子汉气质有机地参与到振兴民族国家话语中来,参与到1980年代现代化意识形态构建中来。1980年代男性主体建构的过程中,一批外来影视剧中的男性形象适时地填补了国人情

论文目录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1950——80年代的流行男性气质
  • 第一节 革命英雄形象
  • 第二节 “寻找男子汉”
  • 第三节 从高仓健到霍元甲
  • 第二章 男性时尚杂志和“成功人士”
  • 第一节 你消费了吗?
  • 第二节 “你是BMW男人吗?”
  • 第三节 品尝“性”的甜点,然后去婚姻围猎
  • 第四节 “他的成功就是我奋斗的目标!”
  • 第五节 “有什么样的男人,就有什么样的国家!”
  • 第三章 警匪剧的英雄神话
  • 第一节 “决不放过你!”
  • 第二节 想说恨你不容易
  • 第三节 谁打败了谁?
  • 结论
  • 第一节 哪路英雄好汉?
  • 第二节 谁主沉浮?
  • 第三节 敞开男性气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刍议传统文化在现当代文学中的意义[J]. 鸭绿江(下半月版) 2014(09)
    • [2].文学与思想的互动共生——评《思想史视野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J]. 语文建设 2019(23)
    • [3].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研究的一个新视域——五四时期至1950年代初期中国籍作者的域外华文书写[J]. 学术月刊 2019(12)
    • [4].《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03)
    • [5].当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J]. 南方文坛 2020(01)
    • [6].当前国学热现象与我国现当代文学分析[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0(03)
    • [7].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考试改革中的建构意识[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11)
    • [8].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意大利的译介出版研究[J]. 出版广角 2020(05)
    • [9].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评《文化视角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J]. 语文建设 2020(06)
    • [10].基于民间理念与当代情感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J]. 中国民族博览 2020(06)
    • [11].媒体融合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03)
    • [12].重新想象“当代文学”的方式——评李阳著《<上海文学>与当代文学体制的五种形态》[J]. 大连大学学报 2020(01)
    • [13].走向创造教育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变革[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0(01)
    • [14].汉语言专业现当代文学教改分析[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1)
    • [15].新媒体背景下的当代文学研究——评《媒介生态与当代文学》[J]. 领导科学 2020(09)
    • [16].越位之思:中国现当代文学原典问题刍议[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17].动态全球语境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话与交流——评《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走出去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09)
    • [18].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西班牙的译介与传播研究[J]. 东方翻译 2020(04)
    • [19].面向中小学语文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04)
    • [20].美食在当代文学中的文化意义——评《中国当代文学概论》[J]. 食品工业 2020(09)
    • [21].新阶段、新时期、新时代与当代文学建构的再思考[J]. 文学评论 2020(05)
    • [22].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史的对象、理念及方法[J]. 甘肃社会科学 2020(05)
    • [2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国际视野的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08)
    • [24].当代文学的现实与“现实感”[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2)
    • [25].甘肃当代文学的影响力分析[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 [26].论当代文学与中学生及中学语文教学[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S1)
    • [27].慕课背景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9(10)
    • [28].语言自觉与文体创造的可能——当代文学七十年一瞥[J]. 扬子江评论 2019(06)
    • [29].当代文学苦难叙事的若干历史局限[J]. 才智 2017(31)
    • [30].现当代文学所蕴含的美学特征[J]. 现代交际 2018(03)

    标签:;  ;  ;  

    中国当代文学和大众文化中的男性气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