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性人格论文-于婷婷

外向性人格论文-于婷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外向性人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创造力训练,初中生,外向性,开放性

外向性人格论文文献综述

于婷婷[1](2019)在《短期创造力训练对不同外向性与开放性人格的中学生训练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社会,学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创造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本研究基于此对创造力训练效果进行研究。本研究的目有二,研究目的一为了探究两种短期创造力训练对初中生的效果,本研究在分析比较了多种创造力训练方案的基础上,参考了相关理论和方法,设计了两种简单易学的短期创造力训练方案:构思技能训练方案和放松训练方案。构思技能训练是在创新思维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针对观点产生能力进行训练的思维训练方法;放松训练是通过有意识的调整个体的身心活动,使个体的唤醒水平降低,从而改善机体紊乱的一种训练方法,二者都可以针对创造力潜在的认知过程进行训练。研究对象为浙江省某中学八年级叁个班级学生,随机分为构思技能组47人、放松训练组43人、一般心理健康组49人;研究工具为托伦斯创造力测验语文甲乙两版,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和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量表,采用了二因素的混合实验设计,以时间(前测、后测)和组别(构思技能组、放松训练组、一般心理健康组)为自变量,以创造力总分以及各个维度的得分为因变量,以情绪和智力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分析。研究目的二为了进一步探索人格因素对创造力训练效果的影响,研究对象为研究目的一中的构思技能训练组和放松训练组的学生共90人,采用大五人格测验对学生的外向性和开放性进行测量;运用中位数分割法,将学生人格特质中的外向性维度划分为外向性和内向性,开放性维度划分为高开放性和低开放性,采用了叁因素的混合实验设计,以时间(前测、后测)、组别(构思技能训练组、放松训练组)和人格特质(外向性、内向性/高开放性、低开放性)为自变量,创造力以及各个分维度的得分为因变量,以情绪和智力为控制变量。重点比较了内外向性不同、开放性不同的被试在两种创造力训练中的创造力提升效果,以期为不同人格者在选择创造力方法上提供指导。本研究的结论如下:一、短期的构思技能训练能够有效的提高创造力表现,经过构思技能训练,学生在流畅性,独创性和创造力总分上有明显提高,在变通性上提高不明显。短期的放松训练不能有效的提高创造力表现。二、构思技能训练对于外向性的中学生来说效果更好,经过构思技能训练的外向性的中学生,在创造力上表现更好。叁、构思技能训练对于高开放性中学生的独创能力的效果更好。经过构思技能训练的高开放性的中学生,在独创性上表现更好。(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5)

李佩娟[2](2019)在《外向性人格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防御性悲观与乐观偏差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主要探讨外向性人格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以及防御性悲观和乐观偏差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首先通过分析和调查乐观偏好的因素,编制乐观偏差测量工具;其次通过对《人际信任问卷》和《网络人际信任问卷》的整合,修订了人际信任测量工具,共同探讨乐观偏差和防御性悲观作为调节变量对人际信任的影响。最后通过《大五人格问卷》的外向性分量表、《人际信任问卷》、《中文版防御性悲观问卷(社会版)》和《乐观偏差问卷》对8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分析防御性悲观、乐观偏差在外向性人格与人际信任中起的共同作用。用以帮助在校大学生规范认识人际信任的特点,改善和平衡自己的人际信任情况。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编制的乐观偏差问卷有较好的信效度,能有效测出在校大学生的乐观偏差情况。(2)修订的人际关系问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有效测出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概况。(3)大学生外向性人格、人际信任、防御性悲观和乐观偏差总体状况在性别、年龄等人口统计学特征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4)防御性悲观、乐观偏差与人际信任存在正相关,防御性悲观和乐观偏差正向预测人际信任。(5)防御性悲观、乐观偏差与外向性人格存在正相关,防御性悲观和乐观偏差正向预测外向性人格。(6)外向性人格与人际信任存在显着正相关,外向性人格对人际信任有非常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7)外向性人格、乐观偏差、防御性悲观和人际信任有着叁重交互调节的显着作用。(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李嘉,杨忠[3](2017)在《外向性人格特质对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威权领导的跨层次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依据社会认知理论"个体—环境—行为"交互作用的逻辑,考察了外向性人格特质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并构建多层模型探讨了威权领导对建言行为的跨层次效应。通过两个时间点两种数据源的研究设计,共收集到58个团队435名员工和领导的配对样本。采用多层线性模型进行假设检验后,研究结果显示:外向性人格特质对建言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威权领导虽然对员工建言行为没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但在外向性人格特质与建言行为的关系中有显着的负向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学海》期刊2017年06期)

陈乐妮,王桢,骆南峰,罗正学[4](2016)在《领导-下属外向性人格匹配性与下属工作投入的关系:基于支配补偿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支配补偿理论,本研究考察领导与下属外向性人格的匹配性对下属工作投入的影响。对743对领导-下属进行配对问卷调查,在两个时间点获取调查数据。多项式回归与响应面分析表明,下属与领导外向性人格差异越大,下属工作投入水平越高。在下属与领导外向性人格存在差异的情形下,"高下属外向性、低领导外向性"组合比"低下属外向性、高领导外向性"组合,下属的工作投入水平更高。在下属与领导外向性人格一致的情形下,下属的工作投入和外向性人格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研究证明了在外向性维度上领导和下属是支配互补的关系时,下属的工作投入水平更高。(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巫相儒,叶尹渊,梁玉莲[5](2016)在《试论外向性人格的致罪机制及心理预防》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大五人格已经逐渐运用到犯罪研究当中.外向性人格的产生需具备先天、后天两个因素,后者包括安全依恋、言语发展、教养方式等.外向性人格具有积极、社交、热情等特征,亦可能存在其风险.并且,外向性人格寻求刺激的欲望,遭受外部的强烈刺激或严重挫折后,易产生敌意与攻击性的人格特征,以及该风险演变为表演型人格障碍,都可能导致违法犯罪.对此,社会、学校、家庭与外向性人格个体都应当做好相应的心理预防.(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10期)

高海燕,朱相华[6](2010)在《受虐待小学生人格的外向性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高年级小学生人格的外向性特质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QZPS-Q)和一般情况问卷,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1女生的合群因子分数高于男生(39.4±4.9vs36.6±6.7,F=7.883,P<0.01);性别和年级在活跃因子上存在交互作用(F=4.403,P<0.05);受虐待者与未受虐待者的外向性特质分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2诙谐因子与性虐待呈正相关(r=0.240,P<0.01),而外向性特质的其它因子与虐待呈负相关(r=-0.151~-0.216,P<0.05);3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对外向性特质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性虐待对诙谐因子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女性对合群因子具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结论小学生人格的外向性特质存在性别差异,外向性特质的形成可能受受虐待经历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0年03期)

王晓辰,李清[7](2008)在《福州市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神经质及外向性人格特征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福州市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神经质、外向性人格特征的关系,以检验国内外相关研究结论的普遍性。随机抽取福州市一所普通中学初一、初叁、高二和高叁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共199人,采用《中国沿海地区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少年式》进行团体测量。结果发现,福州市中学生的神经质、外向性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呈显着相关。神经质与负性情感呈正相关,外向性与正性情感呈正相关,它对主观幸福感有较强的预测性,此研究结果有跨年龄的一致性,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论相印证。(本文来源于《心理研究》期刊2008年05期)

许思安,郑雪,白乙拉[8](2007)在《蒙族与汉族青年外向性人格结构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选择汉族与蒙族青年作为调查对象,比较汉族与蒙族青年的外向性人格结构。方法:于2005-07/2005-09在广州、湛江、东莞、天津、西安、长沙、沈阳、内蒙古自治区等地进行样本采集。①实验对象:在汉族被试中发放问卷共1370份,在蒙族被试中发放问卷共720份,所有被试均知情同意。②实验操作:在不同年级中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某一班级开家长会的家长进行团体施测。汉族被试者平均年龄(33.1±0.3)岁,蒙族被试者平均年龄(30.7±0.8)岁。选用中国人人格形容词评定量表,选取其中测量外向活跃因子的共24个项目,采用6级评分,要求被试对每一个项目做1到6的评定(完全不符合自己的情况到完全符合自己的情况)。将构成中国人人格形容词评定量表中外向性维度的24个项目转换成标准分数后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在汉族被试者中发放问卷共1370份,回收问卷1368份,问卷回收率99%;在蒙族被试中发放问卷共720份,回收问卷710份,问卷回收率98.6%。根据回答量表的有效情况,筛选汉族有效被试共985名,蒙族有效被试共708名。①汉族的外向性维度包括乐群乐观、内向沉静和消极孤僻3个因素。3个因素分别解释总方差的20.74%,11.49%和6.48%,3个因素共解释总方差的38.70%。②蒙族则包括活跃开朗、热情主动、深沉孤僻3个因素。3个因素分别解释总方差的20.97%,12.39%和5.92%,3个因素共解释总方差的39.28%。结论:①汉族与蒙族的外向性人格结构的因子内涵及其包含的项目均与原来量表中各层面的对应关系有明显变化,提示两个民族外向性人格结构内涵存在差异。②汉族与蒙族可能因各自生态环境的差异而导致了文化形态的不同,从而导致了两个民族所形成的行为方式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07年34期)

许思安,郑雪,和秀梅[9](2007)在《纳西族外向性人格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外向性”一直是人格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用中国人人格形容词评定量表简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调查了179名纳西族被试,探讨纳西族外向性人格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005年7~9月,在云南丽江城区某小学开家长会期间,采用整群(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期刊2007年07期)

许思安,郑雪[10](2006)在《汉、壮、蒙、纳西族父母教养方式与外向性人格特点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四个民族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与差异,揭示其与外向性人格特点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国人人格形容词评定量表简表与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分别对606名汉族、194名壮族、396名蒙族及179名纳西族成年被试进行测量。结果:(1)从总体上看,汉、壮、蒙、纳西族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着的民族主效应。(2)父母教养方式对民族外向性的影响作用的回归分析显示:汉族父亲给孩子投入的情感、(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二〇〇六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12-01)

外向性人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主要探讨外向性人格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以及防御性悲观和乐观偏差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首先通过分析和调查乐观偏好的因素,编制乐观偏差测量工具;其次通过对《人际信任问卷》和《网络人际信任问卷》的整合,修订了人际信任测量工具,共同探讨乐观偏差和防御性悲观作为调节变量对人际信任的影响。最后通过《大五人格问卷》的外向性分量表、《人际信任问卷》、《中文版防御性悲观问卷(社会版)》和《乐观偏差问卷》对8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分析防御性悲观、乐观偏差在外向性人格与人际信任中起的共同作用。用以帮助在校大学生规范认识人际信任的特点,改善和平衡自己的人际信任情况。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编制的乐观偏差问卷有较好的信效度,能有效测出在校大学生的乐观偏差情况。(2)修订的人际关系问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有效测出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概况。(3)大学生外向性人格、人际信任、防御性悲观和乐观偏差总体状况在性别、年龄等人口统计学特征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4)防御性悲观、乐观偏差与人际信任存在正相关,防御性悲观和乐观偏差正向预测人际信任。(5)防御性悲观、乐观偏差与外向性人格存在正相关,防御性悲观和乐观偏差正向预测外向性人格。(6)外向性人格与人际信任存在显着正相关,外向性人格对人际信任有非常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7)外向性人格、乐观偏差、防御性悲观和人际信任有着叁重交互调节的显着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向性人格论文参考文献

[1].于婷婷.短期创造力训练对不同外向性与开放性人格的中学生训练效果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9

[2].李佩娟.外向性人格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防御性悲观与乐观偏差的调节作用[D].广州大学.2019

[3].李嘉,杨忠.外向性人格特质对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威权领导的跨层次调节作用[J].学海.2017

[4].陈乐妮,王桢,骆南峰,罗正学.领导-下属外向性人格匹配性与下属工作投入的关系:基于支配补偿理论[J].心理学报.2016

[5].巫相儒,叶尹渊,梁玉莲.试论外向性人格的致罪机制及心理预防[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6].高海燕,朱相华.受虐待小学生人格的外向性特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

[7].王晓辰,李清.福州市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神经质及外向性人格特征的关系[J].心理研究.2008

[8].许思安,郑雪,白乙拉.蒙族与汉族青年外向性人格结构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

[9].许思安,郑雪,和秀梅.纳西族外向性人格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

[10].许思安,郑雪.汉、壮、蒙、纳西族父母教养方式与外向性人格特点的关系[C].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二〇〇六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6

标签:;  ;  ;  ;  

外向性人格论文-于婷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