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在猪MODS中对内皮祖细胞的调控机制的研究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在猪MODS中对内皮祖细胞的调控机制的研究

论文摘要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是临床危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上缺乏有效的手段。1997年,Asahara等首先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里分离出一种被称为内皮祖细胞(EPC)的祖细胞亚群,这些细胞具有在体内外增殖、迁徙和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的能力以来,干/祖细胞技术和理论得到了迅猛发展,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也面临着新的契机。有研究表明,机体损伤后,血循环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祖细胞一方面可以在VEGF等生长因子作用下动员、增殖、迁徙入损伤器官,分化为相应的内皮细胞进行损伤修复;另一方面内皮细胞不仅是炎症反应的参与者,还是首先受损的靶细胞,并进而造成微血管损伤、微循环障碍,这可能是器官功能障碍的始发环节。大量的动物和临床实验都已经证明:当组织受到损伤时,尤其是缺血性损伤时,循环及组织中EPC动员和增殖能力增强,并可以在组织内分化为内皮细胞替换功能障碍的内皮细胞、修补裸露的血管内皮损伤区,并参与缺血或损伤组织内新血管生成,从而改善缺血器官的功能;而如果创伤后EPC的分化、迁徙功能发生严重障碍,则会导致损伤微循环严重损害而无法得到修复,甚至发生器官功能衰竭。近年来,人们已逐渐认识到MODS是机体对于多种严重损伤的一种过度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的最终结果,以大量促炎因子(例如:TNF-α、IL-1β等)的过度释放或者抗炎因子(如IL-4、IL-10等)出现释放延迟为标志的过度炎症反应综合征或抗炎反应综合征,最终导致机体免疫失衡和MODS的发生,和各种免疫细胞一样,EPC也受到了细胞因子网络的调控。在MODS中,内毒素与缺血等可以使外周血单核细胞内的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化,活化转录因子AP-1,进而引起TNF-α、IL-1β基因转录增强,TNFα、IL-1β产生增多,进而导致EPC下降,MODS加重。本实验拟在建立猪MODS动物模型和EPC体外培养和鉴定实验体系基础上,研究观察猪各主要脏器功能变化与外周血单核细胞p38MAPK磷酸化变化与TNF-α、IL-1βmRNA的表达变化和外周血血浆TNF-α、IL-1β浓度及EPC数量与功能的变化,以及在体外用不同浓度的TNF-α与IL-1β培养EPC,观察其数量与功能的变化与EPC内的p38MAPK的变化;并探讨在MODS中p38MAPK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对EPC的调控作用,从内皮祖细胞分化障碍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创伤后MODS的发病机制。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EPC的体外培养与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抽取猪骨髓20ml,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到单核细胞,将单核细胞悬液按2×106/ml密度接种于直径10厘米的含有各种细胞因子的培养液的培养皿中培养,培养2天可出现梭形细胞,6天后梭形样细胞数明显增多,部分成鹅卵石状贴壁生长,进而形成细胞网或者管腔样结构。培养后的细胞传至第3代后,在免疫组化鉴定:CD133(+),CD34(+),CD31(++),KDR(++),FITC-UEA-I和Dil-acLDL双吞噬实验为阳性,血管生成实验为阳性,FCM检测贴壁细胞CD133的阳性率:18.23±7.12%;CD34的阳性率:47.71±14.85%;CD31的阳性率:71.61±13.51%;KDR的阳性率:87.24±11.40%,鉴定为EPC。在体外将TNF-α、IL-1β的标准品分别加入第3代EPC,观察其对EPC的数量、增殖、迁移、贴壁、血管新生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其数量与功能与TNF-α、IL-1β有浓度与时间依赖性下降,并且有显著的差异(P<0.01),并且与p38MAPK的磷酸化密切相关,用p38MAPK的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1umol/L)能减轻EPC的数量与功能下降。结论:体外TNF-α、IL-1β通过p38MAPK的磷酸化使EPC数量与功能下降,SB203580能防止EPC数量与功能下降。第二部分利用改良Wiggers方法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首次打击(失血性休克、复苏再灌注)和二次打击(内毒素)复合因素成功建立猪MODS模型。方法:20头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n=10),失血性休克+复苏再灌注+内毒素组(M组,n=10);通过给猪放血致平均动脉压50±5mmHg,维持1.5-2h,然后回输60%所失血液和两倍平衡液复苏,12h后由静脉持续滴入内毒素(sigma,剂量0.5mg/Kg),24小时滴完。连续动态监测心、肺、肾、肝、胃肠等功能,七天后处死存活动物。用自动分析仪检测各时间点ALT、AST、Cr、BUN、CO、PaO2等指标,观察主要器官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M组外周血ALT、AST、Cr、BUN均明显升高,动物死亡前显著高于正常值(P<0.01),CO,PaO2明显下降(P<0.01);病理学改变主要以非特异炎症改变为主。M组各器官的衰竭率:肺80.0%(8例),胃肠道70.0%(7例),肝50.0%(5例),肾30.0%(3例),心功能障碍(2例)20.0%,MODS发生率达90.0%(9例),死亡率达80.0%(8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利用二次打击方法,可以成功复制出动物MODS模型,且模型MODS发生率高,死亡率高,临床典型的双相迟发MODS相似重复性好。第三部分MODS体内单核细胞内p38MAPK的磷酸化对TNF-α、IL-1β合成、分泌及外周血EPC的数量与功能的影响。方法:在体内Western-blot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38MAPK磷酸化变化与Realtime-PCR法测定TNF-αmRNA、IL-1βmRNA的表达变化和ELISA法测定外周血血浆TNF-α与IL-1β浓度变化及FCM检测外周血EPC数量的变化。结果:MODS中外周血单核细胞p38MAPK的磷酸化明显增强(P<0.01),TNF-α与IL-1β合成与分泌明显增加(P<0.01)。外周血EPC数量与功能下降(P<0.05);体外TNF-α与IL-1β通过EPC内的p38MAPK的磷酸化使EPC的数量与功能下降。结论:在MODS的发病机制中,外周血单核细胞p38MAPK的磷酸化使TNF-α与IL-1β等炎性因子的转录、合成增加,血浆TNF-α与IL-1β升高,再次通过EPC内p38MAPK的磷酸化使其数量与功能下降,MODS的炎症病理反应加重。全文结论:机体在失血再灌注、LPS等因素刺激下,引起外周血单核细胞内p38MAPK磷酸化增强,TNF-α、IL-1β等细胞因子的合成与分泌增加,引起EPC内的p38MAPK磷酸化增强,导致EPC数量与功能下降,各器官组织的微血管损伤修复能力减弱,使MODS加重。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EPC的体外培养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多器官功能障碍动物模型的建立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p38MAPK在猪MODS中对EPC的调控机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内皮祖细胞与组织工程皮肤构建[J]. 医学研究杂志 2019(12)
    • [2].不同水平切应力对早期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0(01)
    • [3].深低温冷冻对脐带血干祖细胞影响的研究[J].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20(03)
    • [4].内皮祖细胞来源外泌体在血管生成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 心脏杂志 2019(05)
    • [5].血管干/祖细胞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进展 2017(03)
    • [6].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J]. 生物技术进展 2017(04)
    • [7].瑞舒伐他汀通过抑制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改善晚期内皮祖细胞再内皮化功能[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6(01)
    • [8].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疗效及患者内皮祖细胞的变化[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23)
    • [9].高糖环境对内皮祖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及其机制探讨[J]. 糖尿病新世界 2016(20)
    • [10].心脏康复与内皮祖细胞的关系[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4(11)
    • [11].急性白血病患者造血B祖细胞分析及其意义[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4(06)
    • [12].转染VEGF基因对内皮祖细胞生长的影响研究[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03)
    • [13].内皮祖细胞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09)
    • [14].两种不同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26)
    • [15].手术中一种新的细胞治疗方法——内皮祖细胞[J]. 医学研究杂志 2020(02)
    • [16].烟雾病治疗中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0(04)
    • [17].中药对内皮祖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9(04)
    • [18].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改善新血管形成的影响(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7(02)
    • [19].肝内外干/祖细胞参与肝再生的研究进展[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7(07)
    • [20].晚期内皮祖细胞对血管新生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医生 2016(20)
    • [21].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J]. 医学研究杂志 2015(11)
    • [22].内皮祖细胞对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及再内皮化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 2016(24)
    • [23].脑梗死病灶大小及预后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水平的相关性[J].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6(11)
    • [24].吸烟对COPD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 2015(06)
    • [25].脂联素对内皮祖细胞的作用及其在脑卒中治疗方面的意义[J].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5(05)
    • [26].内皮祖细胞对兔急性肺损伤血管通透性的影响[J].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4(02)
    • [27].正常成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32)
    • [28].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功能的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 2013(05)
    • [29].普伐他汀对培养人内皮祖细胞药理作用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 2013(06)
    • [30].辛伐他汀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效果观察及对循环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 2013(22)

    标签:;  ;  ;  ;  ;  ;  ;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在猪MODS中对内皮祖细胞的调控机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