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论论文-叶云

习惯论论文-叶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习惯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教学模式,熔铸情境,激活思考,探究式教学

习惯论论文文献综述

叶云[1](2019)在《让探究成为一种习惯——论探究教学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的课堂教学调研和教学质量检测反馈分析的信息表明:高段孩子缺乏主动学习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师对其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困惑。针对目前上课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探讨在新课标新教材下,从教学课堂的实施以及探究教学的情境创设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希望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使课堂充满活力。(本文来源于《新课程(小学)》期刊2019年04期)

安桃叶[2](2019)在《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语言的积累》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学语文教学重视基础识字教育,同时也是打下学生语言认知基础的关键时期。而要达到足够的教育目的 ,不仅需要严格的定制学习目标以及课程进度计划,更要看中学生在兴趣培养方面的实施办法。避免枯燥乏味的课堂讲授模式,才能够让学生掌握语言学习的逻辑范式,也能够逐渐形成语言内容的积累。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操作方法,还需教师在帮助学生养成习惯提升兴趣方面多下功夫,寻找正确的教育之道。(本文来源于《情感读本》期刊2019年08期)

谢晖[3](2018)在《从“可以适用习惯”论地方性法规的司法效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可以适用习惯"是我国"民法总则"的新规定,这一规定赋予习惯以一定的司法效力。但反观我国的地方性法规,其司法效力实际上仅仅主要停留在"参照"这种授权性或选择性规范层面。这意味着在司法上,地方性法规的效力与习惯的效力相当,甚至有时还不及习惯的效力。无论如何,这是对作为国家法律体系组成部分的地方性法规的司法忽视。为此,应在司法之国家和地方双重属性基础上,在可诉性前提下,检讨地方性法规在司法中的直接效力和间接效力,并通过地方立法,尽量把习惯认可为地方性法规,以既升华人们约定成俗的习惯,也提升地方性法规的司法效力,还保障司法之裁判有据、有效和权威。(本文来源于《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吴秋菊[4](2017)在《激发兴趣 培养习惯——论课程改革下学生作文习惯的养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反映客观现实,培养其语文综合能力的一种训练。"写自己想说的话"这一新的作文教学理念让作文教学不再是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干巴巴的,让人沮丧。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使他们乐于表达、敢于表达、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呢?良好作文习惯的养成对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下)》期刊2017年06期)

陈晨,李福华[5](2016)在《杜威与詹姆斯习惯论的比较研究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杜威与詹姆斯共用生物所固有的"可塑性"作为习惯养成的前提,但两者探讨的视域不同。杜威笔下的习惯是成长的表现,习惯存在的事实也是经验连续性原则的基础,所以他认为,理解经验究竟是什么对探究习惯的内涵至关重要。而在詹姆斯看来,经验归根结底就是我们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结构的改变,习惯是基于大脑可塑性经验的不断累积与不断重复。据此,将习惯论的形成过程进行阶段性的建构,即被动的习得阶段、主动的控制阶段、由"技"至"道"的升华阶段。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引导我们大脑结构的良性塑造,优化我们的神经系统,将意志力转化为习惯;注重"做中学",重视体行与理智的融合;创造良好环境,习惯培养要回归生活世界。(本文来源于《教育探索》期刊2016年08期)

吴洁萍[6](2016)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论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指导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阅读是儿童了解自然与社会、获得知识和经验的主要方式,是提高儿童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打开儿童智慧之门的钥匙。可以说,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鼓励学生多读书和帮助他们养成阅读习惯尤为重要,这就引发了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怎样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怎样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评价?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如何链接?(本文来源于《新课程研究(下旬刊)》期刊2016年S1期)

徐华[7](2015)在《试论叶圣陶习惯论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实践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叶圣陶关于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养成好习惯的论述颇丰,以至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习惯论思想。笔者就叶圣陶关于养成认真写字的好习惯、养成自动阅读的好习惯、养成随时练笔的好习惯、养成平时积累的好习惯、养成自觉说话的好习惯等五个方面的当代价值和实践路径做了归纳和论述。(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管理》期刊2015年03期)

王铜静[8](2014)在《意义与习惯——论皮尔士意义理论的落脚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习惯在皮尔士关于概念的实践效果分析法,以及关于符号的最终逻辑解释项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习惯作为思想和行动的结合点,体现了皮尔士实用主义意义理论的真谛,即思想的意义不在纯粹的思辨中,而在可能的实践效果。就是说,要把思想的推理看作是某种睁着眼睛去做的事情,所要操作的是真实的事物,而不是纯粹的词语和想象。(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4年11期)

徐华[9](2014)在《叶圣陶的“习惯论”思想与新课标精神及其践行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行语文课改如火如荼、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之时,重温叶圣陶的教育经典着述就显得尤为必要。"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叶圣陶对语文教学目的最简明、最深刻的阐述。叶圣陶于1978年8月在题为《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的讲话中强调:"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期刊2014年28期)

郑珍霞[10](2014)在《让积累形成习惯——论初中语文学习中积累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我们熟知的古语,我们从中知道了阅读对于学好语文的重要性,一个人只有广泛阅读,涉猎群书,说起话来才会高谈阔论,充满自信,写起作文才能够信手拈来,美句俯拾即是,实际上,博览群书的过程就是积累,学会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很重要的习惯。语文学科知识点众多而零碎,不仅要学会积累,也要学会对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与梳理。笔者经过十多年的摸索与探究,也总结了一(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4年13期)

习惯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学语文教学重视基础识字教育,同时也是打下学生语言认知基础的关键时期。而要达到足够的教育目的 ,不仅需要严格的定制学习目标以及课程进度计划,更要看中学生在兴趣培养方面的实施办法。避免枯燥乏味的课堂讲授模式,才能够让学生掌握语言学习的逻辑范式,也能够逐渐形成语言内容的积累。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操作方法,还需教师在帮助学生养成习惯提升兴趣方面多下功夫,寻找正确的教育之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习惯论论文参考文献

[1].叶云.让探究成为一种习惯——论探究教学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9

[2].安桃叶.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语言的积累[J].情感读本.2019

[3].谢晖.从“可以适用习惯”论地方性法规的司法效力[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8

[4].吴秋菊.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论课程改革下学生作文习惯的养成[J].新课程(下).2017

[5].陈晨,李福华.杜威与詹姆斯习惯论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教育探索.2016

[6].吴洁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论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指导方法[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6

[7].徐华.试论叶圣陶习惯论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实践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5

[8].王铜静.意义与习惯——论皮尔士意义理论的落脚点[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

[9].徐华.叶圣陶的“习惯论”思想与新课标精神及其践行路径[J].中学语文.2014

[10].郑珍霞.让积累形成习惯——论初中语文学习中积累的价值[J].才智.2014

标签:;  ;  ;  ;  

习惯论论文-叶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