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生态经济区划研究

基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生态经济区划研究

论文摘要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日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依据区域社会经济、环境与生态环境特征进行生态经济功能定位进而确定生态经济功能区划是十分必要的,然而传统区划理论和方法未能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考虑经济、资源、环境、生态的各个方面,不能系统指导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等要素的协调发展,因此,深入研究综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综合性区划理论和定量化技术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以生态经济学理论及网格技术为基础、以系统思想为指导,分解协调、逐层深入,从生态经济区划指标体系建立到指标定量化模型建立、从GIS技术应用到模型验证,对生态经济区划相关理论、技术及方法进行了系统化研究,形成了生态经济区划系统的定量化的方法体系,主要成果为:(1)指标体系的建立:基于指标的科学性、独立性等原则,建立了包含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与趋势,生态系统对区域发展的限制作用,及资源禀赋、环境容量、自然灾害等因素对区域发展的调节作用的生态经济区划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共由三大模块、十一项集成性指标、几十项基本指标组成,基本涵盖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各个层面。(2)模型的建立:根据指标体系中各层指标的特性及网格思想,建立了生态经济区划指标体系中目标层、模块层、准则层中所有指标的数学模型,充分考虑网格技术的应用及各层间技术的衔接性,形成了紧密联系、自成体系的系统方法体系,其中首次提出区位优势度模型,具有一定的新意。(3)网格技术的应用:采用网格技术对生态经济区划各模型进行运算,所得结果打破了行政辖区的界限,充分体现区域生态经济状况的差异性和生态经济系统空间分布的连续性渐变性。(4)GIS&RS技术的应用:应用RS技术进行遥感影像的解译,获取较大尺度范围的植被覆盖及土地利用信息,应用GIS技术进行基础资料矢量化及研究区域的坡度提取及流域生成,借助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图形表现功能实现各级指标模型的分析与计算,获得定量化与可视化的多样结果表达形式。(5)验证性研究:以山西省泽州县为验证对象,应用所建立的模型及采用的技术方法对泽州县各生态经济区划指标进行计算与分析,并依据计算结果对泽州县进行生态经济分区,将泽州县分为四类六个生态经济区,通过将泽州县区划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区划结果基本符合当地实际,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是可行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生态经济区划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区划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研究主要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生态经济区划基本理论及技术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2 生态经济区划基本理论
  •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 2.2.2 恢复生态学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地域分异理论
  • 2.3 技术基础
  • 2.3.1 系统分析法
  • 2.3.2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 2.3.3 遥感(RS)技术
  • 2.3.4 聚类分析方法
  • 第3章 生态经济区划模型研究
  • 3.1 概述
  • 3.2 生态经济区划指标体系
  • 3.2.1 指标选择的原则
  • 3.2.2 生态经济区划指标体系构架
  • 3.3 生态经济区划模型
  • 3.3.1 社会经济发展度模型
  • 3.3.2 生态系统保护度模型
  • 3.3.3 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
  • 3.3.4 生态经济区划综合指数模型
  • 第4章 生态经济区划模型的应用
  • 4.1 研究区域概况
  • 4.1.1 自然资源概述
  • 4.1.2 社会经济概述
  • 4.2 计算单元的确定
  • 4.3 数据采集与准备
  • 4.3.1 遥感影像处理及解译
  • 4.3.2 DEM 分析
  • 4.4 社会经济发展度评价
  • 4.4.1 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 4.4.2 人口集聚度评价
  • 4.4.3 区位优势度评价
  • 4.4.4 社会经济发展度评价
  • 4.5 生态系统保护度评价
  • 4.5.1 土壤侵蚀脆弱性评价
  • 4.5.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 4.5.3 生态系统保护度评价
  • 4.6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 4.6.1 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
  • 4.6.2 可利用水资源评价
  • 4.6.3 环境容量超载度评价
  • 4.6.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4.6.5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 4.7 生态经济区划综合指数
  • 4.8 生态经济区划方案与结果分析
  • 4.8.1 区划方案
  • 4.8.2 区划结果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人工智能、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经济体系建设[J]. 经济视角 2020(01)
    • [2].对灵台县发展生态经济的若干思考[J]. 农家参谋 2019(24)
    • [3].习近平新时代生态经济体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J]. 攀登 2019(06)
    • [4].新时代创新生态经济体系建设有效路径探究[J]. 北方经济 2020(05)
    • [5].论中国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框架、特征、运行与学术话语[J]. 西部论坛 2020(03)
    • [6].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发展历程与对策建议[J]. 当代农村财经 2020(05)
    • [7].关于“十四五”时期加强省际合作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的思考[J]. 江苏科技信息 2020(20)
    • [8].宿迁市生态经济示范镇建设实践[J]. 城乡建设 2019(08)
    • [9].黄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质量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 [10].生态经济林业发展道路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19(29)
    • [11].湖南省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研究[J].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9(11)
    • [12].浅析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问题研究[J]. 纳税 2018(28)
    • [13].国务院批复淮河汉江建生态经济带[J]. 环境经济 2018(Z3)
    • [14].滁州市生态经济主要功能的发展评价[J].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16(06)
    • [15].做好生态经济的“加减乘除”[J]. 群众 2017(06)
    • [16].如何进行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08)
    • [17].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14)
    • [18].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研究综述[J]. 山西青年 2020(06)
    • [19].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视阈下的绿色经济探析[J]. 学周刊 2016(31)
    • [20].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J]. 商业故事 2016(25)
    • [21].以骆马湖为例探讨生态经济转型问题[J]. 大众投资指南 2017(06)
    • [22].绿色建筑生态经济优化问题的思考[J]. 城市地理 2017(16)
    • [23].探析中小企业生态经济管理的障碍及对策[J].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13(03)
    • [24].“新经济人”分析范式与企业生态经济行为[J]. 海派经济学 2010(04)
    • [25].汉江生态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测度[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20)
    • [26].构建沿黄河生态经济“一轴两廊三带”的设想与建议[J].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0(02)
    • [27].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04)
    • [28].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实施 引领流域生态文明建设[J]. 江苏水利 2019(S2)
    • [29].宿迁市生态经济示范镇建设的思路和措施[J]. 管理观察 2019(05)
    • [30].生态经济:自然和经济双赢的新发展模式[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01)

    标签:;  ;  ;  ;  ;  ;  

    基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生态经济区划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