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与正常大鼠晶状体蛋白质组差异分析

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与正常大鼠晶状体蛋白质组差异分析

论文摘要

糖尿病性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在糖尿病引起的眼病中位居第二位,其发病机制有诸如:渗透压学说、蛋白质糖基化学说、氧化应力学说等。由于晶状体是生物体内蛋白质含量最高的组织,很适于应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来对其进行研究。近年来,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建立和发展,该技术已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晶状体疾病的研究中。蛋白质组学是从蛋白质组的水平上认识生命活动的机理和疾病发生的机制,它是对研究对象蛋白质水平整体的研究,其中双向电泳技术是蛋白质组学的核心技术,它是截至目前为止常用的能连续在一块胶上分离数千种蛋白质的唯一方法。目的本实验应用差异凝胶电泳的方法(2-D DIGE)结合图像分析软件找出混浊程度不同的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与正常大鼠晶状体蛋白质总体变化趋势,旨在发现有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为质谱分析和确定在疾病发生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蛋白质打下基础。方法运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特殊膳食喂养法饲养同一周龄的SD大鼠20只,每组10只,另取10只同周龄SD大鼠作对照组。后分别取造模后6周、20周及对照组大鼠晶状体各10只作为样本。所有样品经过研磨碎裂,使用Clean-up试剂盒除盐,及运用蛋白质试剂盒蛋白定量;再从每样品中取出50μg,用荧光染料Cy3、Cy5标记所选的蛋白质样品,内标用Cy2染料标记;然后混匀每块胶中的样品,将样品加入固相pH梯度干胶条内,进行等电聚焦(IFE);等电聚焦结束后,需平衡胶条2次,然后转移至SDS-PAGE凝胶中进行二向电泳(SDS—PAGE);结束后,采用激光扫描仪进行荧光扫描,并使用DeCyder差异分析软件分析,找出差异表达蛋白质点。结果最终三组样品共检测到65个有差异蛋白质点,随晶状体混浊程度的加重,可见39个点上调表达,26个点下调表达(蛋白表达量上调或下调超过50%即1.5倍、p<0.05的蛋白点定义为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其中差异量达到3倍的点共19个(P<0.05)。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和正常大鼠晶状体存在蛋白表达的差异,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混浊程度不同的晶状体和正常大鼠晶状体同一匹配的蛋白存在表达量的上升或下降。这种蛋白质的差异变化可能与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有关。

论文目录

  • 摘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2.1.1 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主流学说
  • 2.1.2 糖尿病性白内障形成的其他影响因素
  • 2.2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晶状体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2.2.1 蛋白质组学
  • 2.2.2 蛋白质组学在晶状体疾病中的应用
  • 第3章 实验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3.1.3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样品制备
  • 3.2.2 双向电泳的建立
  • 第4章 实验结果
  • 4.1 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与正常大鼠晶状体双向电泳图谱结果
  • 4.2 图像分析结果
  • 第5章 讨论
  • 5.1 晶状体蛋白质的变化与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的关系
  • 5.2 本实验结果与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的关系
  • 5.3 实验要点与关键因素
  • 5.3.1 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 5.3.2 蛋白质样品的制备
  • 5.3.3 向电泳技术操作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 5.3.4 染色技术及图像分析
  • 5.4 未来研究与展望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与正常大鼠晶状体蛋白质组差异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