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OP.83研究

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OP.83研究

论文摘要

论文以勃拉姆斯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本进行音乐形态分析,不仅考察作曲家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审美特征和创作思维,同时也力图将其置放于西方文化史与十九世纪下半叶德意志文化生态这一时空视域中,进而把握该作品与其时的历史环境、社会状态及文化思潮的种种关联,揭示深藏于文本中的种种社会内涵。此外,在把握文本内涵的基础上,试图探问西方音乐史上关于“勃拉姆斯与瓦格纳之争”的历史与社会成因。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试图借用文化人类学那种既着眼于历史变迁,又兼顾多层次、多侧面考察的思想方法,也就是用音乐学分析的构架建构全文。本文由导言、正文与结语组成:第一章分别从宏观的文化视野与相对局部的艺术环境角度,考察该文本赖以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第二章着眼于文本的音乐形态分析。在完成文本过程性总体分析(见附录)的基础上,以归纳分类的方式,对文本进行音乐形态层面的多侧面细节分析,以此揭示作曲家个性化的技术手段,并探讨其美学价值;第三章则是在音响感知与理性分析后,深入到音乐本体背后,发现并挖掘文本所驮载的非音乐的信息,并揭示音乐作品所蕴藏的观念内涵。一方面通过对协奏曲体裁的历史回顾,把握文本的历史定位,继而又探问导致19世纪下半叶德意志地区协奏曲日趋式微的社会与文化基因;另一方面,从文本出发,探问被时人视为“反潮流”的勃拉姆斯其创作理念、审美意识与“古典主义”音乐传统的关联,进而考察十九世纪下半叶德意志(也兼及其它地区)浪漫主义音乐的审美特质与趋向,比较勃拉姆斯与瓦格纳两位作曲家各自的音乐观以及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趣味差异,并从而引出其时围绕两者音乐创作所引发的艺术争论;最后一章是在前三章对勃拉姆斯音乐语言和艺术风格的探讨中,所引发的对勃拉姆斯与瓦格纳之间一场著名的音乐界纷争的思考,并试图从史学、社会学与心理学角度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潜在成因进行探究。

论文目录

  • 论文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19世纪下半叶德意志音乐环境考察
  • 第一节 公众音乐生活
  • 第二节 音乐家群落
  • 第三节 音乐创作
  • 第四节 勃拉姆斯其人及其创作
  • 第二章 多侧面技术形态分析
  • 第一节 曲体思维
  • 第二节 主题风貌与主题素材
  • 第三节 素材贯穿与主题发展手法
  • 第四节 和声手法
  • 第五节 节奏节拍
  • 第六节 演出环境与配器手法
  • 第三章 从协奏曲体裁史的角度看勃拉姆斯的相关创作
  • 第一节 德意志协奏曲创作的历史回顾
  • 第二节 德意志协奏曲式微原因浅探
  • 第三节 《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文化意蕴
  • 第四章 关于勃拉姆斯与瓦格纳之争
  • 第一节 纷争事件及其文化背景
  • 第二节 对立群体心态及文化立场
  • 第三节 关于这场纷争的一点思考
  • 结语
  • 附录1 相关技术手段图表
  • 图表1:终止式一览表
  • 图表2:下属和声与阻碍进行一览表
  • 图表3:转调和离调方式一览表
  • 图表4:各种变和弦一览表
  • 图表5:个性化节奏节拍一览表
  • 附录2 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op. 83各乐章曲式过程技术形态分析报告
  • 附录3 勃拉姆斯研究相关文献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OP.83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