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话语分析视角下的体育新闻及物性分析 ——解读《中国日报》、《纽约时报》中2008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报道

批判话语分析视角下的体育新闻及物性分析 ——解读《中国日报》、《纽约时报》中2008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报道

论文摘要

批判话语分析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此期间,理论流派竞现,各有其说,仁智互见。尽管批判话语领域的学者已逐步认识到各类话语中隐含着不易察觉的意识形态并试图揭示其存在,但各人所使用的方法却异彩纷呈。其中,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被视为批判话语分析的有效分析工具之一。尽管如此,系统功能语法概念功能中的及物系统却未得到充分善用。同时,虽然有研究者将新闻话语作为批判分析的语料,但政治新闻和社会新闻的报道占到绝大多数,而同属新闻话语的体育新闻却未引起较多关注。本研究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有关2008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炬传递巴黎段的新闻报道为语料,以及物性分析和客观性报道为理论框架,对报道中及物过程类型的选择使用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探究语篇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新闻报道中语言被常识化的意识形态意义在本文所进行的分析中得以揭示。语料分析的结果表明:由于《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所包含的意识形态的不同,各自报道中对于及物性过程类别的选择也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客观性报道所采用的五项操作方法上。即使主要及物过程类型的选择相同,在其成分及次要过程类型的选择上则存在差异。基于以上语料分析,关于及物过程类型选择的进一步研究发现:首先,及物性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可在包括体育新闻报道在内的更为广泛的领域内得到应用。体育新闻并非中立地反映现实的自然现象,而应当被视为一种社会实践而存在。出于客观性报道的目标,《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在各自体育报道中的及物过程的选择上有所不同。其次,不同过程的选择也揭示了所采用的及物过程类型上的差异与《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显著相关。一方面,具体过程类型的选用取决于《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的意识形态,而这种意识形态事实上代表了中美两国政府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在基调上与各自政府保持一致并受制于政府,试图通过各种新闻报道向读者灌输政府的意识形态。所有选取的及物过程均致力于在读者的认知中建构与之相应的意识形态,以决定他们对于特定事件的立场观点。再次,中美两国政府在西藏问题上所关注的焦点大相径庭。中国政府将西藏问题视为涉及民族团结问题的中国内政,不允许任何国家干涉,而美国则将其视为急需国际社会帮助解决的人权问题。正是由于中美两国间意识形态上所存在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在西藏问题上的不同立场,进一步造成《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在体育报道中及物性过程类型选择上的差异。本研究在前人批判话语分析的基础上,对及物性分析的应用做出贡献,以提高学生在新闻阅读中的批判意识,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批判能力。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Table of Contents
  • List of Tables
  • List of Figure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The origin of the study
  • 1.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 1.3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studies
  • 2.1.1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studies abroad
  • 2.1.2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studies at home
  • 2.2 Transitivity studies
  • 2.2.1 Transitivity in traditional grammar
  • 2.2.2 Transitivity studies abroad
  • 2.2.2.1 Hopper and Thompson's model of transitivity
  • 2.2.2.2 Transitivity in Halliday's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 2.2.3 Transitivity studies at home
  • 2.3 Sports news studies
  • 2.3.1 Classification of news
  • 2.3.2 Notion of sports news
  • 2.3.3 Linguistic studies of sports news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Objectivism
  • 3.2 Transitivity system
  • 3.2.1 Material processes
  • 3.2.2 Verbalization processes
  • 3.2.3 Mental processes
  • 3.2.4 Relational processes
  • Chapter Four Methodology
  • 4.1 Research questions
  • 4.2 Data collection
  • 4.3 Data analysis
  • Chapter Five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5.1 Distributions of transitivity processes
  • 5.2 Findings
  • 5.2.1 Integrality
  • 5.2.1.1 Provisions of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 5.2.1.2 Provisions of additional specific information
  • 5.2.1.3 Summary
  • 5.2.2 Balance
  • 5.2.2.1 Protesters
  • 5.2.2.2 Supporters
  • 5.2.2.3 Spectators
  • 5.2.2.4 Governments
  • 5.2.2.5 Olympic Committee members
  • 5.2.2.6 Summary
  • 5.2.3 Non-emotional neutral language
  • 5.2.3.1 Adoptions of neutral words
  • 5.2.3.2 Applications of non-evaluative approaches
  • 5.2.3.3 Summary
  • 5.2.4 Applications of citations #88.
  • 5.2.4.1 Citations of authoritative sources
  • 5.2.4.1.1 News agencies
  • 5.2.4.1.2 Governments
  • 5.2.4.1.3 Others
  • 5.2.4.2 Citations of non-authoritative sources
  • 5.2.4.3 Summary
  • 5.2.5 Avoidance of direct quotations from journalists
  • 5.2.5.1 Quotations from specific individuals
  • 5.2.5.2 Applications of descriptive approaches
  • 5.2.5.5 Summary
  • 5.3 Discussion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6.1 Summary of this study
  •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 Bibliography
  • Appendices
  • Appendix One:The New York Times
  • Appendix Two:China Daily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语言的力与美:希拉里致谢辞话语分析[J].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2008(01)
    • [2].电影语篇《心灵捕手》片段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 海外英语 2019(23)
    • [3].我国妇女身份建构研究——基于媒介话语分析视角[J]. 中国轻工教育 2019(06)
    • [4].基于语料库的英国女王圣诞致辞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话语分析[J]. 海外英语 2020(01)
    • [5].名实与真实:探索“真实性”议题的本土话语分析框架[J]. 旅游学刊 2020(03)
    • [6].“福”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福建形象宣传片为例[J]. 莆田学院学报 2020(01)
    • [7].政治话语分析的基础理论阐释:理论前提、问题域与实践性诠释[J]. 政治学研究 2020(01)
    • [8].话语身份的建构:涂鸦的边缘话语分析[J]. 外语学刊 2020(02)
    • [9].多模态话语分析到多模态认知批评分析的发展综述[J]. 外国语文 2020(01)
    • [10].生态话语分析中的生态哲学观研究[J]. 外语学刊 2020(03)
    • [11].边缘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新加坡华人身份建构与华语变迁[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03)
    • [12].批判性话语分析与翻译意识形态研究的再思考[J]. 科技风 2020(17)
    • [13].边缘话语分析视角下《让子弹飞》的语言观[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0(04)
    • [14].国内近5年积极话语分析研究现状[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05)
    • [15].世界各国对中国抗击疫情的积极话语分析[J]. 对外传播 2020(07)
    • [16].作为“他者”的病毒:关于新冠肺炎隐喻的话语分析[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17].电商直播营销话语分析——以淘宝网为例[J]. 新媒体研究 2020(15)
    • [18].话语实践意义的阐释——论式话语分析方法的改良[J]. 当代修辞学 2020(05)
    • [19].“熊孩子”与“亲生的”:隐形家庭内虐童的话语分析与应对[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 [20].文学阐释的话语分析方法:范式与反思[J]. 学习与探索 2019(06)
    • [21].我国产教融合政策的生产、分配与消费——话语分析的视角[J]. 教育研究 2019(09)
    • [22].话语分析:知识结构与论证方式[J]. 文化遗产 2018(03)
    • [23].希望的话语:国内积极话语分析研究述评[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24].话语分析研究热点与趋势的可视化分析[J]. 宿州学院学报 2018(03)
    • [25].从生态批评话语分析到和谐话语分析[J]. 中国外语 2018(04)
    • [26].评价理论视角下莫迪清华大学演讲的积极话语分析[J].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4)
    • [27].话语的结构与意义及话语分析的应用[J]. 当代修辞学 2017(02)
    • [28].积极话语分析发展综述[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7(03)
    • [29].对产品说明的批判话语分析——以X女性沐浴露为例[J]. 现代交际 2017(04)
    • [30].隐喻在民生新闻积极话语分析中的作用例析[J]. 青年记者 2017(05)

    标签:;  ;  ;  ;  

    批判话语分析视角下的体育新闻及物性分析 ——解读《中国日报》、《纽约时报》中2008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报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