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田土壤碳氮变化及氮素对稻麦作物固碳效益的影响

中国农田土壤碳氮变化及氮素对稻麦作物固碳效益的影响

论文摘要

为缓解温室气体引起的气候变暖,对减排增汇技术的研究已成为目前全球变化领域新的热点。对农业生态系统而言,提高土壤碳的固定与收集,不仅可降低环境压力,而且对粮食安全亦具极其重要的意义。清楚认识和客观评价我国农业土壤有机碳贮量的演变趋势及其成因,对我国制订合理的减排增汇措施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氮肥施用被认为是提高作物生物量和产量的最为有效的途径,而目前我国多数地区氮肥的过量施用不仅导致其利用率下降,还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理解氮素营养与农业植被呼吸作用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评价氮肥投入对作物固碳效益的影响,将有助于全球变化背景下农业生态系统碳氮耦合研究的开展。 本研究目的是:初步阐明我国1980~2000年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变化,为制定耕地土壤管理政策、促进土壤碳固持和减少碳损失提供依据;以华东地区为例,初步阐明我国区域农田土壤氮贮量的变化,及与有机碳变化的关系;阐明氮素营养与作物呼吸作用的关系;探讨氮肥施用对作物固碳效益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和实验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中国期刊网和维普科技期刊网收录文献的检索,获得全国1993年以来关于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测定结果及演变趋势的文献,运用数据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探讨我国农田土壤碳贮量和区域农田氮贮量变化。试验研究则采用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氮素营养对作物呼吸作用和氮肥施用对作物固碳的影响。盆栽试验设定常规、不同施氮水平、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播种期处理。大田试验处理为不同施氮水平。本研究气样的采集和分析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作物呼吸系数(Ra,单位生物量呼吸作用的CO2排放量)通过逐步收割法获得。 研究结果显示:1980~2000年间占我国农田面积53%~59%的土壤有机碳呈明显增加趋势。华东和华北地区增加最为明显,东北地区呈总体下降趋势。20年间全国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增加了408~546Tg,其中表土(20cm)增加量为311~401Tg。水稻土和潮土有机碳增加明显,黑土下降显著。20年来,我国农田水稻土有机碳增加230~297Tg,潮土增加68~73Tg,黑土减少62~67Tg。 1980~2000年华东区(不包括山东省)土壤全氮贮量增加了12.7~27.8Tg,其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文献调研
  • 2.2 实验研究
  • 2.3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
  • 3.1 资料来源及样本分布
  • 3.2 表土(0~20cm)SOC含量变化分区评述
  • 3.3 表土SOC含量总体变化趋势
  • 3.4 农田SOC贮量变化
  • 3.5 变化原因浅析
  • 3.6 小结
  • 第四章 华东地区农田土壤氮变化
  • 4.1 地区概述
  • 4.2 农田表土(0~20cm)全氮变化
  • 4.3 农田土壤氮贮量的变化
  • 4.4 农田土壤C/N比
  • 4.5 小结
  • 第五章 环境因素和氮素营养对土壤-作物系统呼吸作用的影响
  • 5.1 研究方法
  • 5.2 土壤-作物系统呼吸作用
  • 5.3 植株氮含量、生物量和温度对作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 5.4 根的生长与土壤呼吸
  • 5.5 小结
  • 第六章 氮肥施用对作物固碳效益的影响
  • 6.1 试验设计
  • 6.2 碳的净固定和呼吸作用的碳损失
  • 6.3 碳的边际获得和边际损失
  • 6.4 不同施氮水平下作物的固碳效益
  • 6.5 小结
  • 第七章 讨论
  • 7.1 我国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变化
  • 7.2 华东地区农田土壤全氮贮量的变化
  • 7.3 氮素营养与作物呼吸作用
  • 7.4 氮肥施用与农田固碳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目录
  • 学术会议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生物固碳途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杂志 2020(02)
    • [2].种植固碳森林 守护多彩地球[J]. 浙江林业 2018(06)
    • [3].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过程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机制研究进展[J]. 辽宁林业科技 2017(01)
    • [4].固碳方法比较研究及利弊分析[J]. 北方农业学报 2017(03)
    • [5].林分结构与固碳功能的耦合关系模型研究[J]. 浙江林业科技 2017(03)
    • [6].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国生物固碳领域研发态势分析[J]. 中国科学基金 2015(06)
    • [7].集三域生物之力,合成一条高效的固碳通路[J]. 中国科技教育 2017(04)
    • [8].2008-2018年广州市人民公园植被变化及固碳价值核算[J]. 南方林业科学 2020(02)
    • [9].褐腐对白杨木材固碳量的影响规律及机理[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9(11)
    • [10].设施农业固碳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8(02)
    • [11].基于单木模型对温州常见城市绿化树种固碳增湿能力的比较[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7(07)
    • [12].森林固碳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定位及增加固碳的途径[J]. 农业与技术 2015(17)
    • [13].采伐对豫西退耕还林工程固碳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6(05)
    • [14].基于碳循环的黄淮海平原耕地固碳功能研究[J]. 资源科学 2016(06)
    • [15].辽宁省新造林固碳价值估算[J]. 中国集体经济 2013(32)
    • [16].化学吸收剂强化微藻固碳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 2020(S2)
    • [17].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固碳量对气温升高的响应[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02)
    • [18].生态系统固碳特征及其研究进展[J]. 自然资源学报 2013(07)
    • [19].园林植物固碳功能景观构建[J]. 科技创业家 2013(20)
    • [20].绿色住宅的固碳技术与应用[J]. 华中建筑 2011(06)
    • [21].我国开展生物固碳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及其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科学基金 2008(05)
    • [22].京津冀地区林木固碳价值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17(14)
    • [23].体外苏氨酸循环固碳途径的构建[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7(06)
    • [24].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对杉木人工林固碳量的长期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 2016(06)
    • [25].不同造林方式小黑杨生产力及固碳量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4(03)
    • [26].荒漠地区土壤表层固碳作用研究进展[J]. 科技导报 2014(19)
    • [27].长期施肥对稻田土壤固碳功能菌群落结构和数量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2(01)
    • [28].喀斯特适生植物固碳增汇策略[J]. 中国岩溶 2011(04)
    • [29].生物固碳途径及其进化[J]. 广东化工 2010(10)
    • [30].森林经营与管理下的温室气体排放、碳泄漏和净固碳量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2)

    标签:;  ;  ;  ;  ;  ;  

    中国农田土壤碳氮变化及氮素对稻麦作物固碳效益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