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发现磷肥新资源

日本发现磷肥新资源

一、日本发现磷肥新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纪罗军,赵红林[1](2021)在《从循环经济角度看工业副产石膏的资源化利用》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我国工业副产石膏的主要来源及资源化利用途径。截至2020年底,我国累积堆存石膏量已超过1 100 Mt,2020年我国工业副产石膏排放总量约为200 Mt,天然石膏开采量约为16 Mt。2020年我国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率约60%,主要用作水泥缓凝剂、纸面石膏板、筑路及填充材料、抹灰石膏等。未来水泥和建材行业仍将是工业副产石膏的主要消纳领域,预计到2025年我国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量将达到200 Mt/a,与产出量基本持平。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绿色石膏建材大面积的推广使用,未来我国新型石膏建材和石膏化学法利用将会有较快增长,成为消纳工业副产石膏增长点。建议国家在政策层面给予更精确的支持,促进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

崔叶辰[2](2021)在《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研究》文中指出“改革红利”的释放使我国农业在现代化道路上飞速前进,农业经济得到持续高速增长,但期间也带来了“逆生态化”的累积效应,使我国农业发展付出了诸如面源污染、土壤肥力下降、食品安全等巨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也由此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密切关注,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将农业生态问题放在农业发展的突出地位;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尽快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实现乡村振兴。新疆是一个农业大省,但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同时因地处偏僻、远离国家科研创新中心而使其相对缺乏科学的种田技术,农业生产多以产量为导向,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不能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地膜、机械等生产要素,引发了较其他区域更为严重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在目前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耦合为主流发展趋势的情况下,提高新疆农业生态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生态效率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控制污染物排放,同时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资源,避免过度投入,如何提升生态效率目前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本文基于DEA(数据包络模型),对新疆2012~2018年14个地州市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农业生态效率进行进一步分解,以确定农业生态纯技术效率和农业生态规模效应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其次对全要素生产率ML指数分析研判,并根据Zofio分解方法,进一步分解为PEC、SEC、PTC、STC四个指数;第三,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收敛性进行检验,以确定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于这些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新疆农业生态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中上升的趋势,在样本研究期间内,2013、2014、2015、2018年达到农业生态效率的有效状态;新疆农业生态效率低于农业生产效率,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是非期望产出;农业投入和非期望产出冗余率较高,污染排放比碳排放造成的效率损失更多。(2)在研究期间内,新疆14个地州市的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处于较低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疆14个地州市达到农业生态效率有效状态的城市逐渐增加;新疆农业生态纯技术效率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改善的潜力较大,新疆14个地州市中,排名前7位的城市在研究期间都曾达到过农业生态纯技术效率有效状态;新疆14个地州市的农业生态规模效应处于较高水平,农业生态规模效应有效城市的变动情况与农业生态效率有效城市的情况较为一致。(3)新疆14个地州市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为农业生态纯技术效率过低影响农业生态效率水平;第二种为农业生态规模效应过低影响农业生态效率水平;第三种为农业生态纯技术效率和农业生态规模效应交叉影响农业生态效率水平。(4)各地州市的投入指标和非期望产出指标都出现了严重的冗余,南疆各项指标的冗余率普遍高于北疆。(5)新疆14个地州市的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上升状态。PEC、SEC、PTC、STC的进步和退步直接影响着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减,是农业生态效率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6)为了检验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收敛方式,对其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显示,存在绝对收敛、条件收敛和俱乐部收敛。(7)从水资源角度和多维视角两个方向进行指标选择,分别研究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作用。利用面板Tobit回归,经过聚类标准误检验,选择随机效应分别对新疆和南疆、北疆的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的影响因素在各个区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王茜[3](2021)在《选择性吸附稀土元素硅基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机理》文中认为稀土由于其独特的理化性质,成为风力涡轮机、电池、电动汽车发动机、通信设备及许多高科技领域的核心部件,工业需求正在急剧上升。中国是稀土主要生产国,但稀土矿过度开采导致储量减少,稀土矿分布不均,伴生矿辐射强且利用难度大等问题,扩充稀土的来源和提高稀土的分离效率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新的稀土来源主要包括伴生矿尾矿、卤水、铝土矿渣、粉煤灰和电子废弃物等,这些来源中的稀土元素总量大、种类多。从新的稀土资源中富集、回收和利用其中的稀土金属,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然而新的资源中稀土元素的浓度通常较低,比如通过浸出等手段得到的溶液中稀土元素的浓度往往是ppm级;另外在这些稀土资源里还存在多种其它的非稀土金属元素,例如在铝土矿尾渣、粉煤灰和采矿卤水中分离稀土元素时,酸性溶液中通常含有浓度较高的Al3+、Ca2+、Fe3+和Mg2+等金属离子。这些都为从替代稀土资源中回收和利用不同稀土金属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工业上主要通过液-液萃取法对稀土元素进行富集和分离,该方法所得稀土元素纯度相对较高,基本符合技术需求,但是存在过程复杂,产生废液多,环境不友好等诸多问题。相比之下,固相吸附对稀土元素的分离效率相对较高,工艺简单且环境友好,是目前用于低浓度稀土元素选择性分离的重要手段,其难点和核心在于高效固体吸附剂材料的设计和制备。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粉煤灰中的硅元素作为无机硅源,制备了耐酸性好、比表面积大的SBA-15作为吸附剂载体,分别利用羧酸类配体和磷酸类配体对其表面改性制备了固体吸附剂,并研究了吸附条件对稀土离子(Eu,Gd,Tb,Sm,Nd)吸附的影响,利用动力学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模拟其吸附过程,探究了典型竞争离子对稀土离子吸附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利用N2-物理吸附和TG表征了磷酰基乙酸(PAA)改性的SBA-15吸附剂(PAA-SBA-15)的结构,结果表明改性后吸附剂比表面积为271.2 m2/g,平均孔容为0.48 cm3/g、平均孔径为7.1 nm。考察了溶液p H对吸附的影响,结果显示吸附剂在p H=5时对稀土离子的吸附效率最高,吸附过程在50 min时基本达到平衡。动力学研究表明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而拟合不同浓度下的吸附容量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表明化学吸附控制整个吸附过程速率。考察了典型杂质离子Ca2+、Mg2+、Al3+、Fe3+对PAA-SBA-15对五种稀土离子吸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Ca2+和Mg2+对稀土离子吸附性能影响极小;当Al3+浓度增加至500 ppm时,五种稀土离子吸附效率与未加竞争离子相比,下降了3.9%、5.2%、4.5%、7.8%、3.4%,而当Fe3+浓度增加至500 ppm时,吸附效率分别下降50%、44%、49.8%、44.8%和50.2%。对PAA-SBA-15吸附剂进行四次吸-脱附循环实验后,对五种稀土离子吸附剂效率仍能保持在74.2%、76.1%、73.9%、75.1%、74.1%。(2)探究含羧酸类官能团配体二乙烯三胺五乙酸二酐(DTPADA)功能化SBA-15后的吸附剂DTPADA-SBA-15对五种稀土离子吸附效果。N2-物理吸附表征结果显示吸附剂比表面275.0 m2/g、平均孔容0.4 cm3/g、平均孔径6.5 nm。不同溶液p H值(2.0~6.0)条件下的吸附实验表明,吸附剂在p H为2时对稀土离子的吸附效率最高。吸附剂在30 min内快速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二级动力学模拟,整个吸附过程化学吸附占主导。吸附前后吸附剂红外图谱显示,吸附剂表面O原子与稀土离子发生了配位作用。在与Ca2+、Mg2+、Al3+、Fe3+四种竞争离子共存时,DTPADA-SBA-15对稀土离子的吸附效果均有所下降;进一步研究了单一竞争离子对稀土离子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Ca2+、Mg2+和Al3+存在对五种稀土离子吸附效果影响较小;而当Fe3+浓度达稀土离子100倍时,Eu3+、Gd3+、Tb3+、Nd3+、Sm3+五种稀土离子的吸附效率分别下降了分别下降了49.4%、49.6%、49.8%、49.2%、52.6%。研究了吸附剂的循环吸附性能,对吸附剂进行10次重复使用,吸附剂对五种稀土离子吸附效率仍能保持在80%以上。

徐浩然[4](2021)在《施肥对3个辣椒品种营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辣椒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及胡萝卜素、矿物质等,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合理施肥可有效提高辣椒的产量和质量。本文通过三元一次正交实验,分析了施肥对万金早椒、哈椒一号和朝研牛角椒等三个辣椒品种营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3个品种辣椒的主茎高、株高、冠幅和基径品种间、施肥配方间、以及品种和施肥配方交互作用间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朝研牛角椒主茎高和株高均最大,分别为5.35cm和30.25cm;万金早椒冠幅最大,为29.76cm;哈椒一号基径最大,为9.66mm。(2)3个品种辣椒主茎高、株高回归模型可用,朝研牛角椒冠幅回归模型可用,哈椒一号和朝研牛角椒基径回归模型可用。3个品种主茎高预测最大值分别为3.5cm、7.33cm和7.33cm;株高预测最大值分别为22.73cm、30.08cm和39.64cm;朝研牛角椒冠幅预测最大值为30.71cm;哈椒一号和朝研牛角椒基径预测最大值分别为10.62和8.21mm。(3)3个品种辣椒果柄长、果实长、果实宽、单株果实个数、单果重量和产量品种间、施肥配方间、以及品种和施肥配方交互作用间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哈椒一号果柄长、果实宽和单果重量均最大分别为4.04cm、44.84mm和96.05g;万金早椒果实长、单株果实个数和产量均最大,分别为10.23cm、47.41个和1106.7g。(4)万金早椒和朝研牛角椒果柄长回归模型可用,预测最大值分别为8.21cm和4.32cm;朝研牛角椒果实长模型可用,果实长预测最大值为11.23cm。3个品种辣椒果实宽、单株果实个数、单果重量和产量模型均可用,其中果实宽预测最大值分别为12.64mm、50.13mm和25.86mm;单株果实个数预测最大值分别为72.84个、8.44个和44.51个;单果重量预测最大值分别为24.69g、111g和57.23g;产量预测最大值分别为1471.35g、912.14g和1426.19g。(5)辣椒单株产量与主径高和基径呈负相关,与株高和冠幅呈正相关,其中与冠幅呈显着正相关,说明冠幅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辣椒产量。

徐召鹏[5](2021)在《区域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优化与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秸秆资源化利用不仅对于解决秸秆焚烧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缓解能源危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增长就业机会等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自1997年我国开始探索秸秆综合利用以来的20多年里,我国的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但目前学术界对于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研究仍显不足。一方面随着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的不断丰富,究竟哪些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的可持续性更好,目前缺乏对主要的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的系统评价。另一方面,随着秸秆资源化利用产业的动态演化,多产业联动消纳当地秸秆资源将是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趋势下,如何调整当地秸秆资源化利用产业结构,可使当地该产业的经济环境效益得到最优结果,此类研究也极为匮乏。此外,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的提升,不仅仅意味着秸秆综合利用率的提升,它还代表着利用效率和环境效益等方面的提升。因此,有必要从宏观层面考虑,如何进一步规划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的提升路径。论文从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肥料化、能源化、原料化、饲料化、基料化五个方向出发,选用山东省九种典型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能值分析方法对其进行评价,并将九种利用方式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得到了九种利用方式各自的特点和优劣对比结果。能值分析结果显示,九种方式的经济环境特性均存在较大的差异。除秸秆栽培食用菌以外,其他八种方式的能值产出率均大于1,这表明现有绝大部分的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对秸秆均有增值作用。除秸秆产乙醇和秸秆制刨花板以外,其余七种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的净能值产出率均低于3,表现出较低的环境影响。基于可持续发展指标结果,秸秆产沼气和秸秆制饲料具有最好的可持续性,论文认为应作为主要鼓励发展产业。而秸秆产乙醇和秸秆制刨花板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小于1,表明了这两种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技术创新,目前仍不适合规模推进。在能值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多目标线性规划,论文构建了区域秸秆综合利用优化模型,通过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求得Pareto解集,通过箱线图分析解集得出三个不同优先目标下的优化方案,发现若以提升地区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建议在目前山东省的秸秆利用布局上,降低秸秆还田比例,主要增加秸秆产沼气的比例。若优先考虑地区环境性,建议仍以秸秆还田作为主要秸秆资源化利用手段,其他方式比例可做少量调整。同时,无论倾向于何种政策考虑,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秸秆产乙醇和秸秆产刨花板产业均不宜规模化发展。此外,秸秆综合利用布局应注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避免“一刀切”的政策调整,并且应避免盲目扩大秸秆利用规模,从而导致地区存在环境效益和可持续性水平下降的风险。最后,论文设计了“财政支出—中间路径—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的推进路径研究模型,以探究在宏观视角下,财政支出影响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不同路径的强度。结果表明,财政支出通过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这两条中间路径的影响最为显着,建议主要在这两条中间路径上增加财政投资以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财政支出通过教育水平、农业发展基础、节能环保投资、创新研发投资对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的影响强度为正,即财政支出通过这些路径均对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其中,影响强度最低的路径为创新研发投资,原因在于创新研发投资对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的影响较为微弱,建议创新研发投资需要向秸秆利用技术方向倾斜。

赵文静,康泰玮,姚姿淇[6](2021)在《美、加、澳三国联合地质调查 以促进关键矿产资源的安全性》文中研究指明关键矿物是维持21世纪经济发展的关键矿产资源。例如,现代风力发电机中的稀土用量约为1吨;一架F-35喷气式飞机的稀土用量约为半吨;一辆电动汽车用电池中锂的用量为60公斤;一台台式电脑需要用到75种不同的关键矿物。同时,每年有2.4亿吨磷酸盐矿石被加工成磷肥,用于农业来养活世界人口。

商庆凯[7](2021)在《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文中指出

张绍奇[8](2021)在《磷石膏微波醇水体系中制备半水硫酸钙晶须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磷石膏是磷肥企业生产磷酸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外观呈灰色或暗黑色,其主要成分为二水硫酸钙。我国磷石膏堆存量已达到4亿t,且仍以每年约5000万t的速度递增。磷石膏的大量堆存不仅占据了大量土地,而且污染周边环境,浪费资源,同时还阻碍我国磷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磷石膏的综合利用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磷石膏的资源化利用仍主要集中于水泥缓凝剂和石膏复合板等低附加值领域。半水硫酸钙晶须通常是以二水硫酸钙为原料,采用一定制备工艺生成的纤维状单晶体,具有高强度、高模量和良好阻燃性等特性,是一种良好的增强增韧材料,广泛应用于橡胶、造纸、摩擦材料以及医药等高端领域。以磷石膏为原料制备半水硫酸钙晶须是提高磷石膏资源化产品经济附加值的重要途径,也是很多学者当下的研究热点。半水硫酸钙晶须制备方法有微波法、醇水法等。其中微波法具有加热速度快、加热均匀等优点。而醇水法可以实现较低温度下二水硫酸钙向半水硫酸钙的转化,且反应条件温和,对设备无腐蚀或腐蚀较小,研究亦发现在醇水溶液中添加少量的添加剂可进一步降低反应温度和缩短反应时间。因此本文结合微波法和醇水法制备半水硫酸钙晶须,研究了以预处理后的磷石膏为原料,在微波辐照醇水溶液中,不同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半水硫酸钙晶体生长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添加剂(硫酸钠、硫酸镁、硫酸铜、氯化钠、氯化镁和氯化铜)及不同掺量对半水硫酸钙晶须生长的影响规律与机理。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不同反应温度下以预处理后的磷石膏为原料,在微波醇水体系中制备半水硫酸钙晶须的研究表明:80℃时反应4h无半水硫酸钙晶须生成,90℃时反应2h无半水硫酸钙晶须生成,100℃时反应2h有少量半水硫酸钙晶须生成,110℃时反应2h产物基本为半水硫酸钙晶须,即随温度升高,二水硫酸钙向半水硫酸钙晶须的转化时间明显缩短,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半水硫酸钙晶须的生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2)微波辐照下,在100℃醇水溶液中,二水硫酸钙向半水硫酸钙晶须的转化所需时间随Na2SO4掺量的增加而减小。当Na2SO4掺量为4%时,二水硫酸钙40min完全转化为半水硫酸钙;当Na2SO4的掺量增加至6%时,DH向HH的转化时间在30min左右。当Na2SO4的掺量增加到8%时,转化时间减小至20min。半水硫酸钙晶须的长径比则随Na2SO4的掺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Na2SO4掺量为4%时晶须长径比达到最大39。XRD和EDS分析表明:在该反应体系中Na+进入了半水硫酸钙晶须或者吸附到了半水硫酸钙晶须表面。(3)在微波辐照下,当反应温度为100℃,Mg SO4·5H2O或Cu SO4·5H2O掺量分别为0%、2%、4%和6%时,60min内二水硫酸钙均未完全转化为半水硫酸钙。对Mg SO4·5H2O掺量为6%,60min钟内生成的晶须的分析可知,Mg2+可能吸附在HH晶须表面或者进入了HH晶须内部。(4)在微波辐照下,当反应温度为100℃,在醇水溶液中加入Na Cl有助于加快半水硫酸钙晶须的生成。当Na Cl掺量为2%时,60min产物中仍含有一定量的二水硫酸钙;当Na Cl掺量提高到4%,60min时,二水硫酸钙全部转化为半水硫酸钙;当Na Cl掺量提高到6%,40min后,二水硫酸钙全部转化为半水硫酸钙,60min时半水硫酸钙晶须长径比约为42。通过XRD和EDS分析可知,随Na Cl掺入,Na Cl中的Na+可能进入了半水硫酸钙晶须或者吸附到了半水硫酸钙晶须表面。(5)在微波辐照下,当反应温度为100℃,随Mg Cl2掺量由2%增加到4%和6%时,反应60min,二水硫酸钙均没有完全转化为半水硫酸钙晶须,但二水硫酸钙转化为半水硫酸钙晶须的转化速率增快。因此在微波辐照醇水中,加入Mg Cl2对制备半水硫酸钙晶须有一定促进作用。(6)在微波辐照下,当反应温度为100℃,随Cu Cl2·2H2O掺量增加,二水硫酸钙转化为半水硫酸钙晶须的反应时间明显缩短,生成的半水硫酸钙晶须峰值发生小幅度的偏移,半水硫酸钙晶须的表面铜元素的原子摩尔比增高,故生成的半水硫酸钙晶须中可能掺杂了一定的Cu2+或晶须表面吸附了一定的Cu2+。因此在微波辐照醇水中加入Cu Cl2·2H2O对制备半水硫酸钙晶须有一定促进作用。(7)对六种添加剂(硫酸钠、硫酸镁、硫酸铜、氯化钠、氯化镁和氯化铜)的研究表明,各添加剂的作用效果差别较大。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硫酸钠和氯化钠的作用效果多数优于其它四种。

刘永连[9](2021)在《民国时期我国东沙、西沙群岛开发规划及其改进》文中指出我国政府对开发南海诸岛早有规划。自晚清蔡康开发东沙三条思路和西沙群岛《入手办法大纲十条》开始,至民国数十年间,在开发模式、监管制度等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针对综合开发也提出诸多设想,由此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南海开发规划已粗成体系,涉及开发问题的方方面面,而且其中许多设想和实践对当前我国南海开发事业颇具借鉴价值。

刘东升[10](2020)在《废弃混凝土再生细粉在水体除磷和烟气脱硫中的基础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废弃混凝土是建筑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高值化利用将有力促进资源节约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以废弃混凝土为原料,经破碎、球磨和机械筛分等工序制备再生骨料已成为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为了提高再生骨料品质,再生骨料表面粘结的老旧水泥石在球磨环节将尽可能的被剥离掉;经球磨和筛分后,所剥离掉的老旧水泥石,最终以不同粒径再生细粉的形式存在。由于所剥离的再生细粉具有富钙多孔,强度低、需水量大的特点,在再生骨料或其它建材领域的循环利用都受到很大限制。磷污染水体治理和湿法烟气脱硫是水和大气污染治理中两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其每年消耗大量钙基天然矿物或化学试剂,造成了较大的资源和环境负担。本研究将废弃混凝土再生骨料制备过程中所产生的再生细粉应用于水体除磷和湿法烟气脱硫,以降低上述环境治理领域对天然钙基矿物和试剂的依赖并提高再生细粉的附加值。围绕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了系列探索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概括如下:(1)再生细粉分离过程优化及其性能表征再生骨料表面所附着老旧水泥石是制备高品质再生骨料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也是再生细粉的主要来源。因此,实现老旧水泥石从再生骨料表面的高效分离,不仅可以提高所制备再生骨料的品质又可以提高再生细粉的产率。本文以制备高品质再生骨料时应用较广的“机械-热”剥离工艺中热处理这一核心分离环节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再生骨料与老旧水泥石界面之间的裂开率和再生细粉产率(160目筛过筛率)为主要指标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增加,再生骨料与老旧硬化水泥石之间的界面开裂率增加,煅烧温度从200°C增加到450°C时,裂开率增加了大约14倍,此时界面的开裂率达到约15%。450°C热处理后,经电磁振荡分离所产生的再生细粉中过160目筛颗粒质量占比基本稳定在25%左右;继续升高温度这一比例也不再变化。这说明,再生骨料表面粘附的老旧水泥石已经被基本分离完毕。研究表明所得再生细粉中主要含有水泥水化物,硅质骨料细粉,未水化水泥颗粒以及水泥石碳化物等,主要矿物组成有C-S-H,Si O2,CH、C2S和Ca CO3等。再生细粉的粒径一般集中在1~1000μm,具有较宽的粒径组成范围。同时发现,随着再生细粉粒径减少,其所含钙质化合物的量增加。这主要是由于与硅质骨料相比,再生骨料表面所粘结的老旧水泥石中钙质化合物更易碎易磨,所以其更容易被研磨成较小粒径的再生细粉。(2)原状再生细粉水体除磷实验以分离所得原状废弃混凝土再生细粉为磷污染水体处理剂,分别采用静态除磷实验和动态除磷实验对不同粒径再生细粉在不同实验条件(初始磷浓度、p H、反应时间,搅拌强度等)下的水体除磷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粒径再生细粉都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磷酸;在适宜条件下,再生细粉的水体除磷率可达99%以上。除磷实验中每克再生细粉最高可从含磷废水中结合磷3.9 mg。除磷机理研究表明,当再生细粉投加到水中后可以在颗粒表面快速溶出大量Ca2+和OH-,从而在再生颗粒的局部形成富钙高碱微环境。溶出的Ca2+和OH-可以与溶液中的磷酸盐结合并形成羟基磷酸钙(Ca5(PO4)3(OH)),所形成的Ca5(PO4)3(OH)从溶液中析出并吸附在再生细粉表面。在上述除磷过程中,不同粒径再生细粉颗粒中Ca2+和OH-的溶出速率和溶出量及其溶出后在水体中的扩散是决定再生细粉水体除磷效果的关键控制环节。因此,在本研究中基于菲克稳态扩散定律和再生细粉颗粒在不同实验条件下Ca2+和OH-的溶出过程,建立了不同实验条件下再生细粉的离子溶出数学模型并阐明了溶出机理。研究表明:再生细粉中Ca2+和OH-的溶出过程包含两个阶段:快速溶出阶段和溶出平衡阶段,且上述溶出过程可采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描述。同时也发现,随着再生细粉粒径的减少,其所含Ca2+的溶出量增加,这促进了Ca5(PO4)3(OH)的形成,提高了再生细粉的除磷效率和磷结合量。(3)改性再生细粉水体除磷实验为了提高再生细粉的Ca2+溶出量从而提高其水体除磷效率,分别采用高温煅烧和盐酸酸浸的方式对再生细粉进行了改性。结果表明,高温改性后再生细粉中钙质水泥水化物转变为Ca(OH)2,Ca2Si O4。同时,高温改性中,再生细粉颗粒内部所含碳酸钙分解、所含硅质组分形成骨架状支撑结构,这使得高温改性后的再生细粉颗粒形成了具有大量微观孔洞的特殊结构。酸浸改性后,再生细粉中钙质组分转变为Ca Cl2,且其中的硅质组分由于酸蚀作用形成了大量的微小孔隙,孔隙率显着增加。所以改性后再生细粉中的钙质组分都转变为相对易溶的含钙化合物且再生细粉颗粒的孔隙率显着增加,这显着促进了再生细粉中Ca2+溶出过程并有效提高了Ca2+溶出总量。研究还表明,较适宜的煅烧改性制度为800°C下煅烧20分钟;对于酸浸改性,每克再生细粉的较适宜的盐酸用量为5.0 mmol。改性后再生细粉的除磷效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每克再生细粉的磷结合量达到约100 mg。(4)再生细粉烟气脱硫实验采用自制气液吸收装置,对不同实验条件下再生细粉的烟气脱硫性能进行了研究,以开发成本低且环境有好的脱硫剂。结果表明,不同粒径再生细粉投加到水中后,会释放出大量Ca2+和OH-从而形成富钙高碱性料浆。当含硫烟气通入到料浆中时,在一定时间段内,烟气中的SO2几乎被完全吸收,SO2去除率可达99%,随着料浆对烟气中SO2的持续吸收和料浆中再生细粉的不断消耗,出口烟气中SO2含量逐渐恢复到初始浓度。根据料浆对烟气中SO2的吸收曲线,建立了再生细粉料浆烟气脱硫的气-液吸收模型。通过该模型计算可知,根据实验条件的不同,每克再生细粉可吸收0.5~0.8 g SO2,达到了常用钙基脱硫剂的固硫水平。对再生细粉烟气脱硫的机理分析表明,烟气中SO2溶于水后可以形成SO32-,并在氧气参与条件下与料浆中的Ca2+结合形成Ca SO4·2H2O,形成的Ca SO4·2H2O从溶液中结晶析出从而达到烟气脱硫的目的。利用废弃混凝土制备再生骨料过程中所产生的再生细粉进行水体除磷和烟气脱硫,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废弃混凝土全组分利用,提升废弃混凝土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同时还可以为再生骨料工厂产生的废弃再生细粉提供新的高附加值的利用途径。

二、日本发现磷肥新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发现磷肥新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1)从循环经济角度看工业副产石膏的资源化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业副产石膏的来源
    1.1 脱硫石膏
    1.2 磷石膏
    1.3 钛石膏
    1.4 氟石膏
    1.5 柠檬酸石膏
    1.6 盐石膏
    1.7 芒硝石膏
    1.8 硼石膏
    1.9 中和石膏
    1.1 0 其他废石膏
2 产业政策
3 工业副产石膏的资源化利用
    3.1 制水泥缓凝剂
    3.2 制α型高强石膏
    3.3 制β型建筑石膏
    3.4 制Ⅱ型无水石膏
    3.5 制纸面石膏板
    3.6 制石膏条板
    3.7 制石膏模盒
    3.8 制抹灰石膏
    3.9 制自流平石膏
    3.1 0 制硫酸钙晶须
    3.1 1 制硫酸联产水泥或氧化钙
    3.1 2 制硫酸铵和硫酸钾
    3.1 3 作为冶炼原料
4 未来推进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思路

(2)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业生态效率的评价方法研究
        1.2.2 农业生态效率的应用研究
        1.2.3 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1.2.4 收敛性分析研究
        1.2.5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目标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说明
        2.1.1 效率
        2.1.2 生态效率
        2.1.3 农业生态效率
        2.1.4 农业生态化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经济增长理论
        2.2.2 经济收敛理论
        2.2.3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2.2.4 生态经济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研究的理论框架
    3.1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内在机理分析
        3.1.1 资源稀缺约束农业生态效率
        3.1.2 环境污染约束农业生态效率
        3.1.3 经济增长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双重影响
        3.1.4 技术进步推动农业生态效率
    3.2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发展趋势理论分析
    3.3 新疆农业生态与生产效率评价理论分析
    3.4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收敛性的理论分析
    3.5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疆农业-生态发展现状
    4.1 新疆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概况
        4.1.1 新疆社会经济概况
        4.1.2 新疆自然资源禀赋
        4.1.3 新疆生态环境现况
    4.2 新疆农业投入产出概况
        4.2.1 新疆农业投入
        4.2.2 新疆农业产出
    4.3 新疆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污染概况
        4.3.1 新疆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使用强度
        4.3.2 新疆农业污染排放情况
    4.4 中国及新疆农业生态化发展概况
        4.4.1 农业生态化发展阶段分析
        4.4.2 农业生态化发展的特征与问题
        4.4.3 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政策变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综合评价
    5.1 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5.1.1 农业生态效率主要研究方法
        5.1.2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模型选择
        5.1.3 指标数据选择与描述统计
    5.2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测度分析
        5.2.1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测度分析
        5.2.2 新疆农业不同要素投入的损失结构分析
        5.2.3 新疆14 个地州农业生态效率测度及分解
        5.2.4 新疆14 个地州市各项效率波动分析
        5.2.5 新疆14 个地州市农业生态–生产效率对比分析
        5.2.6 新疆14 个地州市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结构分析
    5.3 新疆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ML指数分析
        5.3.1 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
        5.3.2 新疆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ML指数测度及其分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1 收敛性分析方法
        6.1.1 σ收敛
        6.1.2 绝对β收敛
        6.1.3 条件β收敛
        6.1.4 俱乐部收敛
    6.2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2.1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σ收敛
        6.2.2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绝对β收敛
        6.2.3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条件β收敛
        6.2.4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俱乐部收敛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7.1 研究方法
        7.1.1 面板回归模型—Tobit回归方法
        7.1.2 数据标准化处理
        7.1.3 方差膨胀因子检验
    7.2 影响因素及变量选择
        7.2.1 水资源角度变量选择
        7.2.2 多维视角下变量选择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水资源角度结果分析
        7.3.2 多维视角下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提升农业生态效率的相关建议
        8.2.1 推广清洁生产,加强控污减排
        8.2.2 提高科技创新,强化技术推广
        8.2.3 科学治水用水,推广节水灌溉
        8.2.4 促进区域协调,加快南疆建设
        8.2.5 提高综合实力,实现全面发展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3)选择性吸附稀土元素硅基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稀土元素简介及资源现状
        1.1.1 稀土性质简介
        1.1.2 稀土资源现状及应用领域
    1.2 稀土替代来源
        1.2.1 永磁体
        1.2.2 粉煤灰
        1.2.3 电子废物
        1.2.4 地热流体
    1.3 稀土元素回收方法
        1.3.1 液-液萃取法
        1.3.2 沉淀法
        1.3.3 膜分离法
        1.3.4 吸附法
    1.4 稀土元素选择性配位的官能团
        1.4.1 醇类官能团
        1.4.2 羧酸类官能团
        1.4.3 磷酸类官能团
        1.4.4 胺类官能团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1.5.1 论文研究内容
        1.5.2 论文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仪器及试剂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材料表征
        2.2.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2.2.2 X-射线衍射仪
        2.2.3 傅里叶变换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仪
        2.2.4 扫描电镜
        2.2.5 高分辨率透射电镜
        2.2.6 N_2-物理吸附
        2.2.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2.3 实验研究部分
        2.3.1 吸附剂制备
        2.3.2 吸附实验
        2.3.3 吸附动力学分析
        2.3.4 等温吸附模型
        2.3.5 竞争离子对稀土离子吸附的影响
        2.3.6 吸脱附循环实验
    2.4 Visual MINTEQ模拟分析
第三章 磷酸基乙酸改性SBA-15 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稀土离子的吸附行为
    3.1 PAA-SBA-15 吸附剂的结构表征
        3.1.1 N_2-物理吸附表征
        3.1.2 SAXRD分析
        3.1.3 SEM和 TEM表征
        3.1.4 ATR-FTIR表征
    3.2 吸附条件对PAA-SBA-15 吸附稀土离子的影响
        3.2.1 不同溶液pH对 PAA-SBA-15 吸附稀土离子的影响
        3.2.2 时间对吸附量的影响
        3.2.3 初始溶液浓度对吸附容量的影响
    3.3 PAA-SBA-15 吸附稀土离子的动力学
    3.4 等温吸附模型拟合
    3.5 竞争离子对PAA-SBA-15 吸附稀土离子的影响
    3.6 吸附剂吸-脱附循环实验
    3.7 小结
第四章 二乙烯三胺五乙酸二酐改性SBA-15 及其对稀土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
    4.1 DTPADA-SBA-15 吸附剂结构表征
        4.1.1 N_2-吸脱附表征和热重分析
        4.1.2 SAXRD分析
        4.1.3 SEM和 TEM图
        4.1.4 ATR-FTIR分析
    4.2 DTPADA-SBA-15 吸附过程影响因素研究
        4.2.1 pH对 DTPADA-SBA-15 吸附稀土离子性能影响
        4.2.2 时间对DTPADA-SBA-15 吸附稀土离子性能影响
        4.2.3 初始溶液浓度对DTPADA-SBA-15 吸附稀土离子性能影响
    4.3 DTPADA-SBA-15 吸附Eu~(3+)、Gd~(3+)、Tb~(3+)、Nd~(3+)、Sm~(3+)动力学分析
    4.4 等温吸附模型拟合
    4.5 多种竞争离子存在情况下对DTPADA-SBA-15 吸附稀土离子性能影响
    4.6 单种竞争离子存在情况下对DTPADA-SBA-15 吸附稀土离子性能影响
    4.7 吸-脱附循环实验
    4.8 吸附机理探究
    4.9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施肥对3个辣椒品种营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辣椒生物学特征
    1.2 辣椒的应用价值
        1.2.1 辣椒的营养价值
        1.2.2 辣椒的药用价值
    1.3 辣椒研究进展
        1.3.1 辣椒种质资源
        1.3.3 辣椒施肥效果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与气候
        2.1.2 试验地土壤
    2.2 田间实验设计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计
        2.2.3 数据统计
    2.3 辣椒营养生长与产量调查
        2.3.1 营养生长调查
        2.3.2 产量调查
第3章 施肥与辣椒营养生长
    3.1 施肥对辣椒主茎高的影响
        3.1.1 辣椒主茎高方差分析
        3.1.2 品种间主茎高差异分析
        3.1.3 辣椒主茎高施肥配方间差异分析
        3.1.4 主茎高回归模型参数
        3.1.5 主茎高回归模型检验
        3.1.6 主茎高最佳施肥配方
    3.2 施肥对辣椒株高的影响
        3.2.1 辣椒株高方差分析
        3.2.2 品种间株高差异分析
        3.2.3 辣椒株高施肥配方间差异分析
        3.2.4 株高回归模型参数
        3.2.5 株高回归模型检验
        3.2.6 株高最佳施肥配方
    3.3 施肥对辣椒冠幅的影响
        3.3.1 辣椒冠幅方差分析
        3.3.2 品种间冠幅差异分析
        3.3.3 辣椒冠幅施肥配方间差异分析
        3.3.4 冠幅回归模型参数
        3.3.5 冠幅回归模型检验
        3.3.6 冠幅最佳施肥配方
    3.4 施肥对辣椒基径的影响
        3.4.1 辣椒基径方差分量分析
        3.4.2 品种间基径差异分析
        3.4.3 辣椒基径施肥配方间差异分析
        3.4.4 基径回归模型参数
        3.4.5 基径回归模型检验
        3.4.6 基径最佳施肥配方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施肥与辣椒产量
    4.1 施肥对辣椒果柄长的影响
        4.1.1 辣椒果柄长方差分析
        4.1.2 品种间果柄长差异分析
        4.1.3 辣椒果柄长施肥配方间差异分析
        4.1.4 果柄长回归模型参数
        4.1.5 果柄长回归模型检验
        4.1.6 果柄长最佳施肥配方
    4.2 施肥对辣椒果实长的影响
        4.2.1 辣椒果实长方差分析
        4.2.2 品种间果实长差异分析
        4.2.3 辣椒果实长施肥配方间差异分析
        4.2.4 果实长度回归模型参数
        4.2.5 果实长度回归模型检验
        4.2.6 果实长最佳施肥配方
    4.3 施肥对辣椒果实宽的影响
        4.3.1 辣椒果实宽方差分析
        4.3.2 品种间果实宽差异分析
        4.3.3 辣椒果实宽施肥配方间差异分析
        4.3.4 果实宽回归模型参数
        4.3.5 果实宽回归模型检验
        4.3.6 果实宽最佳施肥配方
    4.4 施肥对辣椒单株果实个数的影响
        4.4.1 辣椒单株果实个数方差分析
        4.4.2 品种间单株果实个数差异分析
        4.4.3 辣椒单株果实个数施肥配方间差异分析
        4.4.4 单株果实个数回归模型参数
        4.4.5 单株果实个数回归模型检验
        4.4.6 单株果实个数最佳施肥配方
    4.5 施肥对辣椒单果重量的影响
        4.5.1 辣椒单果重量方差分量分析
        4.5.2 品种间单果重量差异分析
        4.5.3 辣椒单果重量施肥配方间差异分析
        4.5.4 单果重量回归模型参数
        4.5.5 单果重量回归模型检验
        4.5.6 单果重量最佳施肥配方
    4.6 施肥对辣椒产量的影响
        4.6.1 辣椒产量方差分析
        4.6.2 品种间产量差异分析
        4.6.3 辣椒产量施肥配方间差异分析
        4.6.4 产量回归模型参数
        4.6.5 产量回归模型检验
        4.6.6 三个品种辣椒高产施肥配方
    4.7 辣椒生长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和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科研成果
致谢

(5)区域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优化与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秸秆资源化利用产业的评价研究
        1.2.2 秸秆资源化利用产业布局
        1.2.3 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影响因素
        1.2.4 研究综述小结
    1.3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能值分析的九种秸秆资源化利用产业评价
    2.1 研究区域概述
    2.2 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的能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3 九种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的能值流动清单
    2.4 能值分析结果
第三章 秸秆综合利用方案优化研究
    3.1 区域秸秆综合利用方案优化模型
    3.2 求解算法
    3.3 秸秆综合利用方案优化结果与分析
        3.3.1 优化结果
        3.3.2 不同决策偏好下的优化结果
    3.4 松弛变量取值范围对优化结果的影响
第四章 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提升路径研究
    4.1 提升路径构建
    4.2 财政支出影响各中间路径的分析
        4.2.1 财政支出与中间路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4.2.2 长期关系——协整检验
        4.2.3 短期关系——回归分析
        4.2.4 财政支出对中间路径的影响分析
    4.3 中间路径影响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的分析
        4.3.1 中间路径与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的平稳性检验
        4.3.2 长期关系——协整检验
        4.3.3 短期关系——回归分析
        4.3.4 中间路径对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的影响分析
    4.4 财政支出影响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的路径分析
    4.5 政策建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阶段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美、加、澳三国联合地质调查 以促进关键矿产资源的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什么是关键矿物?
分布不均匀和供应的不对称性
美国促进关键矿产稳定供应的进程
利用地质知识和数据

(8)磷石膏微波醇水体系中制备半水硫酸钙晶须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1.1 磷石膏特性及资源化利用现状
        1.1.2 半水硫酸钙晶须的特性及应用现状
    1.2 微波辐照
    1.3 半水硫酸钙晶须的制备方法与合成机理
        1.3.1 磷石膏的预处理方法
        1.3.2 半水硫酸钙晶须的制备方法
        1.3.3 半水硫酸钙的合成机理
    1.4 半水硫酸钙晶须的晶型调控方法及调控机理
        1.4.1 物理方法
        1.4.2 化学方法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创新点
        1.5.1 创新点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料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磷石膏
        2.1.2 化学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表征手段与检测方法
第三章 磷石膏微波醇水体系中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间对半水硫酸钙晶须的影响
    3.1 试验步骤
    3.2 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磷石膏微波醇水体系中硫酸盐对半水硫酸钙晶须的影响研究
    4.1 硫酸钠对半水硫酸钙晶须的影响研究
        4.1.1 试验步骤
        4.1.2 结果与讨论
    4.2 硫酸镁对半水硫酸钙晶须的影响研究
        4.2.1 试验步骤
        4.2.2 结果与讨论
    4.3 .硫酸铜对半水硫酸钙晶须的影响研究
        4.3.1 试验步骤
        4.3.2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磷石膏微波醇水体系中氯盐对半水硫酸钙晶须的影响研究
    5.1 氯化钠对半水硫酸钙晶须的影响研究
        5.1.1 试验步骤
        5.1.2 结果与讨论
    5.2 氯化镁对半水硫酸钙晶须的影响研究
        5.2.1 试验步骤
        5.2.2 结果与讨论
    5.3 氯化铜对半水硫酸钙晶须的影响研究
        5.3.1 试验步骤
        5.3.2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9)民国时期我国东沙、西沙群岛开发规划及其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商办模式的落实及完善
二、其他模式的实践和考量
    (一)设立管理处。
    (二)调查海产资源状况。
    (三)筹措经费。
三、监管层面的制度化建设
四、综合开发建设的整体设计
五、结语

(10)废弃混凝土再生细粉在水体除磷和烟气脱硫中的基础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利用现状
        1.2.1 国内外废弃混凝土资源化研究概述
        1.2.2 废弃混凝土资源化技术现状及分析
        1.2.3 高品质再生骨料制备技术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1.3 再生细粉的特点及资源化利用现状
        1.3.1 再生细粉的来源、组成及性质
        1.3.2 再生细粉资源化利用现状
        1.3.3 再生细粉建材化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特色与创新之处
    1.5 研究框架
2 废弃混凝土再生细粉的制备和表征
    2.1 概述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废弃混凝土取样和再生细粉的分离
        2.2.2 再生细粉的分析和表征
        2.2.3 再生细粉浸出毒性测试及评价
    2.3 结果和分析
        2.3.1 煅烧工艺对再生细粉分离效率的影响
        2.3.2 分离所得再生细分的粒度、化学和矿物组成
    2.4 浸出毒性分析
    2.5 本章主要结论
3 原状再生细粉在水体除磷中的应用研究
    3.1 概述
    3.2 材料和方法
        3.2.1 静态吸附除磷实验
        3.2.2 动态吸附除磷实验
        3.2.3 再生细粉中Ca~(2+)和 OH~-的溶出实验
        3.2.4 除磷前后再生细粉的分析和表征
    3.3 再生细粉水体除磷结果及分析
        3.3.1 再生细粉静态除磷结果及分析
        3.3.2 再生细粉动态除磷结果及分析
    3.4 废弃混凝土再生细粉除磷机理分析
        3.4.1 除磷产物表征
        3.4.2 羟基磷酸钙构晶离子的来源及再生细粉的溶钙释碱反应
        3.4.3 不同粒径再生细粉溶钙释碱规律
    3.5 本章小结
4 再生细粉的改性及其水体除磷性能研究
    4.1 概述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再生细粉的改性
        4.2.2 改性再生细粉水体除磷实验设计
        4.2.3 改性再生细粉中Ca~(2+)溶出特性研究
        4.2.4 改性再生细粉及其水体除磷产物表征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改性再生细粉水体除磷结果及分析
        4.3.2 改性再生细粉的组成和微观结构分析
        4.3.3 改性后废弃混凝土再生细粉Ca~(2+)溶出特性分析
        4.3.4 改性再生细粉除磷机理分析
        4.3.5 改性再生细粉水体除磷后的表征
        4.3.6 改性再生细粉水体除磷性能评述
    4.4 本章小结
5 再生细粉在燃煤烟气脱硫中的应用研究
    5.1 概述
    5.2 材料和方法
        5.2.1 烟气中SO_2的脱除实验
        5.2.2 不同pH条件下脱硫料浆Ca~(2+)溶出性能实验
        5.2.3 再生细粉烟气脱硫原理分析及脱硫产物表征
    5.3 结果和讨论
        5.3.1 再生细粉脱硫料浆的形成及其特性
        5.3.2 再生细粉对烟气中SO_2的吸收特性
        5.3.3 烟气脱硫过程中料浆pH和电导率变化
        5.3.4 再生细粉料浆烟气脱硫吸收模型的建立
        5.3.5 再生细粉烟气脱硫产物表征及分析
        5.3.6 再生细粉烟气脱硫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日本发现磷肥新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循环经济角度看工业副产石膏的资源化利用[J]. 纪罗军,赵红林. 硫酸工业, 2021(09)
  • [2]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研究[D]. 崔叶辰. 石河子大学, 2021(01)
  • [3]选择性吸附稀土元素硅基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机理[D]. 王茜. 山西大学, 2021
  • [4]施肥对3个辣椒品种营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D]. 徐浩然. 北华大学, 2021(12)
  • [5]区域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优化与提升路径研究[D]. 徐召鹏. 山东大学, 2021(11)
  • [6]美、加、澳三国联合地质调查 以促进关键矿产资源的安全性[J]. 赵文静,康泰玮,姚姿淇. 稀土信息, 2021(05)
  • [7]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 商庆凯. 宁夏大学, 2021
  • [8]磷石膏微波醇水体系中制备半水硫酸钙晶须的基础研究[D]. 张绍奇.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9]民国时期我国东沙、西沙群岛开发规划及其改进[J]. 刘永连. 南海学刊, 2021(01)
  • [10]废弃混凝土再生细粉在水体除磷和烟气脱硫中的基础问题研究[D]. 刘东升.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日本发现磷肥新资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