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江流域氮的源汇过程及其机制

九龙江流域氮的源汇过程及其机制

论文摘要

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迅速扩大,活化氮的大量输入使得生态系统氮“超载”,并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世界各国正致力于寻求减少氮的排放以缓解环境压力的对策。因此,从机制上对九龙江流域氮的源汇及其过程进行系统的试验研究,对于加强水资源保护、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融合多学科知识,在GIS技术支持下,综合运用现场定位试验、模型模拟、同位素示踪及故障树风险评价等多种研究手段与方法,揭示了流域氮的大气沉降、地表径流、淋失、反硝化和氨挥发等输入输出过程及其机制,建立了不同尺度流域氮的收支模式,并针对性提出氮流失的控制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大气氮沉降强度、时空分布和来源。九龙江流域大气氮沉降通量为14.9 kg N/(hm2·y),其中干沉降占34%,湿沉降占66%;受氮的排放状况和气象条件影响,约80%的大气氮沉降发生在春夏两季。干沉降中铵氮、硝氮与有机氮分别占31%、24%和45%。干沉降量在下游及河口地区较大(>7.0 kg N/(hm2·y)),并向上游方向递减(<4.0 kg N/(hm2·y))。湿沉降(雨水)氮浓度平均2.79±1.79 mg N/L,铵氮、硝氮与有机氮分别占39%、25%和36%。雨水氮浓度随降雨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降低,但在空间尺度上的差异较小。大气氮沉降中以铵态氮为主,这与化肥施用、畜禽养殖引起的氨挥发强烈有关,而雨水硝态氮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和农业活动。第二,氮的地表径流输出过程及机制。流域氮的地表径流输出主要受降雨、径流、土地利用和施肥状况的多重控制。九龙江向厦门海域输送无机氮10.75 kg N/(hm2·y),春夏秋季流量大(占全年89%),氮输出占全年的90%。五川小流域地表径流氮输出总负荷为67.10 kg N/(hm2·y),基流与降雨径流分别占25%和75%;春夏两季(3–8月)处于作物生长季节,人为氮的输入量大,降雨集中,氮的地表径流输出占全年的85%。基流氮的输出与水量、水质密切相关,但水量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随着上游向下游方向农业用地比例的增加,基流氮浓度递增。各类典型小流域氮的降雨径流输出与农业用地比例呈正相关。地表水硝态氮主要来源于无机化肥,以及有机肥的季节性施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大气氮沉降
  • 2.1.1 大气氮来源与沉降
  • 2.1.2 氮沉降的生态环境效应
  • 2.1.3 我国的大气氮沉降研究
  • 2.2 氮的流失
  • 2.2.1 地表径流
  • 2.2.2 淋失
  • 2.2.3 氨挥发
  • 2.2.4 反硝化
  • 2.3 流域氮收支计算
  • 2.4 存在问题及不足
  • 2.5 本论文选题意义
  • 第三章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四章 研究区概况
  • 4.1 九龙江流域概况
  • 4.1.1 自然环境
  • 4.1.2 社会经济
  • 4.1.3 地表水环境质量
  • 4.1.4 水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 4.2 五川小流域概况
  • 4.2.1 自然环境
  • 4.2.2 土地利用和耕作
  • 4.3 其他小流域概况
  • 第五章 九龙江流域大气氮干沉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站点设置与采样
  • 5.1.2 水质分析
  • 5.1.3 大气氮干沉降通量估算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干沉降强度
  • 5.2.2 化学形态特征
  • 5.2.3 空间分布特征
  • 5.2.4 时间分布特征
  • 5.2.5 影响因素分析
  • 5.3 结论
  • 第六章 九龙江流域大气氮湿沉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站点设置与采样
  • 6.1.2 水质分析
  • 6.1.3 硝态氮同位素分析
  • 6.1.4 大气氮湿沉降通量估算
  • 6.1.5 空间插值方法优选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雨水氮浓度
  • 6.2.2 化学形态特征
  • 6.2.3 时空分布特征
  • 6.2.4 雨水硝态氮同位素组成特征
  • 6.2.5 大气氮湿沉降通量
  • 6.2.6 九龙江流域大气氮沉降总量
  • 6.3 结论
  • 第七章 氮的地表径流输出过程及机制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研究范围和尺度
  • 7.1.2 样品采集与水文测量
  • 7.1.3 实验分析
  • 7.1.4 质量控制与数据处理
  • 7.1.5 硝态氮同位素分析
  • 7.1.6 地表径流氮输出负荷计算
  • 7.1.7 九龙江氮输出负荷计算
  • 7.2 结果与讨论
  • 7.2.1 降水特征分析
  • 7.2.2 五川小流域氮的基流输出
  • 7.2.3 五川小流域氮的基流输出负荷
  • 7.2.4 小流域氮的降雨径流输出
  • 7.2.5 地表水硝态氮同位素组成特征
  • 7.2.6 五川小流域降雨径流氮输出负荷
  • 7.2.7 五川小流域地表径流氮的总输出
  • 7.2.8 九龙江地表径流氮的输出
  • 7.3 结论
  • 第八章 氮的淋失过程及机制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研究区概况及样地遴选
  • 8.1.2 监测方案
  • 8.1.3 GLEAMS模型模拟
  • 8.1.4 流域氮淋失量估算
  • 8.2 结果与讨论
  • 8.2.1 氮淋失特征及机制
  • 8.2.2 模型敏感性参数
  • 8.2.3 模型校验结果
  • 8.2.4 五川小流域氮素淋失负荷
  • 8.3 结论
  • 第九章 流域土壤反硝化与氨挥发
  • 9.1 材料与方法
  • 9.1.1 反硝化试验方案
  • 9.1.2 氨挥发试验方案
  • 9.1.3 流域反硝化与氨挥发通量估算
  • 9.2 结果与讨论
  • 9.2.1 土壤反硝化
  • 9.2.2 氨挥发
  • 9.3 结论
  • 第十章 九龙江流域氮的收支
  • 10.1 尺度与方法
  • 10.1.1 系统界定
  • 10.1.2 估算方法
  • 10.2 结果与讨论
  • 10.2.1 氮输入
  • 10.2.2 氮输出
  • 10.2.3 氮收支
  • 10.3 结论
  • 第十一章 九龙江流域氮流失风险评价
  • 11.1 评价范围
  • 11.2 评价方法与步骤
  • 11.3 风险分析与定量
  • 11.4 结果与讨论
  • 11.4.1 定性评价
  • 11.4.2 定量评价
  • 11.4.3 不确定性分析
  • 11.5 结论
  • 第十二章 总结
  • 12.1 主要研究结论
  • 12.1.1 氮的主要源汇过程及其机制
  • 12.1.2 九龙江流域和五川小流域氮的收支
  • 12.1.3 九龙江流域氮流失风险
  • 12.2 九龙江流域氮流失控制对策建议
  • 12.3 主要创新点
  • 12.4 不足之处
  • 12.5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图件资料
  • 附录2 参加课题和学术会议
  • 附录3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平安新源汇[J]. 现代职业安全 2009(06)
    • [2].碳收集与封存的源汇匹配模型[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预览 2009(06)
    • [3].基于源汇分布法的浸水结构振动特性分析[J]. 振动与冲击 2017(17)
    • [4].城郊流域源汇景观格局与水体抗生素的关系[J]. 环境科学 2020(05)
    • [5].风正帆悬破浪行——漯河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源汇分局转变作风、务实发展纪实[J].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12(09)
    • [6].试论灾后重建过程中NGO与政府的合作模式建构——以陕西省妇源汇的实践为例[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 [7].曾祥的纺织传奇和源汇情结[J]. 决策探索(下) 2010(06)
    • [8].考虑源汇项的1维稳态流下非饱和土基质吸力的解析解[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6(05)
    • [9].存在局部源汇的Terzaghi固结模型解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12(07)
    • [10].渤海海峡冬季无机碳的立体分布特征及其源汇变化[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2(06)
    • [11].产业集聚发展的“源汇样本”[J].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13(06)
    • [12].基于油藏CO_2驱油潜力的CCUS源汇匹配方法[J]. 环境工程 2019(02)
    • [13].基于GAMS的CCS源汇匹配管网优化模型[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 [14].二氧化碳收集与封存的源汇匹配模型[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 [15].碳源汇对渔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英文)[J].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2015(02)
    • [16].中国大陆CCUS源汇静态匹配管网布局[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6)
    • [17].谈谈有向图的一个应用——求网络最大流问题[J]. 科学之友 2011(04)
    • [18].基于GAMS的CCUS源汇匹配动态规划模型[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 [19].OCPs在多介质环境中的残留与源汇分析[J]. 中国科技信息 2011(11)
    • [20].基于“源汇”格局的传统乡村景观保护与导控策略[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9(06)
    • [21].我国南方典型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源汇关系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 2019(07)
    • [22].柳树泉农场沙枣泉水源汇流工程即将投入使用[J]. 当代兵团 2013(08)
    • [23].塔河—天山南地区早白垩世亚格列木期源汇系统分析[J]. 石油实验地质 2014(02)
    • [24].北京市摩拜共享单车源汇时空特征分析及空间调度[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8(08)
    • [25].一切为了人民群众[J]. 人大建设 2012(10)
    • [26].白令海CO_2源汇与控制因素研究进展[J]. 极地研究 2018(01)
    • [27].基于保水剂应用的土壤水分运移模型构建方法及源汇项求解[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6(09)
    • [28].基于源汇理论的浦东新区土壤重金属沿城乡梯度的分布特征[J]. 生态学杂志 2016(03)
    • [29].基于源汇景观单元的流域土壤侵蚀风险格局识别[J]. 生态学报 2017(24)
    • [30].北京上甸子大气本底站CO_2浓度的源汇区域代表性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09)

    标签:;  ;  

    九龙江流域氮的源汇过程及其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