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乳头状癌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的研究

甲状腺乳头状癌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的研究

论文题目: 甲状腺乳头状癌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肿瘤学

作者: 朱晓丽

导师: 朱雄增,吴毅,周晓燕,陆洪芬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易位,断裂点,基因融合,基因突变,聚合酶链反应,诊断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并探讨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15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和83例对照组(滤泡性癌11例、髓样癌10例、未分化癌4例、滤泡性腺瘤21例、桥本甲状腺炎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7例)病例的新鲜和石蜡包埋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和CK19,RET,galectin-3和HBME-1等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选其中66例PTC和36例对照组病例的新鲜和石蜡包埋组织,采用嵌套式RT-PCR和DNA测序技术检测野生型RET基因(WT-RET)和RET/PTC1、3融合基因mRNA的表达,以看家基因PGK作为内对照检测RNA质量。从PTC新鲜组织中提取DNA,利用长距离PCR(long-distancePCR)扩增RET/PTC融合基因融合点附近的DNA片断,进行DNA测序并分析融合点附近的DNA序列特征。利用PCR扩增BRAF基因的15号外显子,并进行DNA测序,检测BRAFV599E突变。以看家基因β—Actin作为内对照检测DNA质量。 结果:(1) PTC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不伴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PTC中16.4%(18/110)的病例发生局部浸润,高于伴有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PTC中局部浸润发生率4.4%(2/45)(p<0.05)。(2)155例PTC中:典型PTC74例(47.7%),滤泡型7例(4.5%),嗜酸细胞型9例(5.8%),弥漫硬化型8例(5.2%),高细胞型9例(5.8%),实体型7例(4.5%),透明细胞型1例(0.6%),微癌40例(25.8%)。在典型PTC中年龄≥40岁的病例占77%(57/74),明显高于滤泡型PTC 28.6%(2/7)和嗜酸细胞型PTC 33.3%(3/9)(p<0.05)。典型PTC的淋巴结转移率55.4%(41/74),明显高于乳头状微癌27.5%(11/40),但明显低于高细胞型PTC 100%(9/9)(p<0.005)。对134例PTC随访8—12年,回访率31.3%(42/134),5年生存率为100%(13/13),10年生存率为96.6%(28/29),死亡率为3.4%(1/29)。(2)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CK19,RET,galectin-3和HBME-1在PT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7.1%(135/155),71.0%(110/155),91.6%(142/155)和95.5%(148/155)。统计学分析显示PTC中四种标记物的阳性率和/或阳性级别(强中弱阳性分级)明显高于对照组中的其他甲状腺良恶性病变(p<0.05)。CK19,RET和galectin-3在桥本甲状腺炎中的阳性率高于滤

论文目录:

中英文名称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甲状腺乳头状癌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正文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甲状腺乳头状癌中RET/PTC融合基因检测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正文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RAF基因突变检测的诊断和预后价值

正文

参考文献

总结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题录

文献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9-19

参考文献

  • [1].甲状腺乳头状癌微钙化的高频超声表现及其与病理对照研究[D]. 田艳.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
  • [2].基于质谱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蛋白质组学研究[D]. 卢兆莲.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
  • [3].MicroRNA-637靶向调控AKT3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袁青领.郑州大学2018
  • [4].BRAFV600E或RET/PTC通过调节NF-κB信号通路来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增殖、迁移及细胞因子表达[D]. 周德华.南方医科大学2018
  • [5].1,25(OH)2D3促进阿霉素诱导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凋亡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 张挺.中国医科大学2018
  • [6].长链非编码RNA NEAT12通过竞争性结合microRNA-106b-5p调控ATAD2的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发挥促侵袭和抗凋亡的作用[D]. 孙威.中国医科大学2018
  • [7].VEGFR2抑制剂阿帕替尼调控甲状腺乳头状癌凋亡及自噬的机制研究[D]. 孟祥睿.天津医科大学2018
  • [8].甲状腺乳头状癌转录组和蛋白组学分析及HLA表位预测[D]. 王义增.天津医科大学2018
  • [9].TBX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D]. 李晓萌.天津医科大学2018
  • [10].BMP-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对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 孟晓梅.山东大学2018

相关论文

  • [1].高碘地区甲状腺疾病的现况研究和甲状腺癌的流行病学及免疫组化研究[D]. 关海霞.中国医科大学2003
  • [2].乳头状甲状腺癌基因ret重排活化的致癌机制研究[D]. 铁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
  • [3].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Graves病、甲状腺乳头状癌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D]. 阮晔.第二军医大学2004
  • [4].甲状腺滤泡细胞源性肿瘤及瘤样病变分子诊断标志物的研究[D]. 陈云.第二军医大学2003
  • [5].甲状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克隆[D]. 刘阁玲.河北医科大学2005
  • [6].利用细针穿刺的细胞形态定量分析诊断乳头状甲状腺癌的可行性研究[D]. 冯野.吉林大学2006
  • [7].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核外分子遗传和表观遗传学研究[D]. 孙团起.复旦大学2007
  • [8].cN0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D]. 傅锦业.复旦大学2007
  • [9].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与正常腺体组织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分析[D]. 边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
  • [10].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研究[D]. 邵雁.浙江大学2008

标签:;  ;  ;  ;  ;  ;  ;  ;  

甲状腺乳头状癌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