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哲学论文-刘琼豪,苗启明

命运哲学论文-刘琼豪,苗启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命运哲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类学视野,人类命运,命运共同体,世界历史性,人类世界,世界历史发展,感性活动,人类解放,价值立场,理论根基

命运哲学论文文献综述

刘琼豪,苗启明[1](2019)在《马克思人类学哲学以人类命运为时代课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人类学哲学,就是从人类学立场出发理解世界的哲学。马克思人类学哲学是指马克思从人类的人类学特性出发理解世界、形成人类学世界观并对人类生存发展与走向自由解放问题的哲学思考,是在哲学人类学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人类世界的社会矛盾而构建的关于人和人类世界的新哲(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2-26)

桑明旭[2](2019)在《资本主体性的历史批判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性逻辑——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公共性逻辑,深度阐释该逻辑需要回答两大基础性问题:(1)在马克思指明的资本主义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性逻辑是否具备现实基础?(2)在以批判、对抗和斗争为主要话语范畴的唯物史观框架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性逻辑如何安放?换言之,唯物史观何以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基础?在抽象的价值观批判和资本逻辑一般批判语境中,这两大问题是无法深度澄明的,必须开启资本主体性的历史批判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共性逻辑与资本主体性逻辑相对立。资本主体性发展至当前,面对普遍化、深层化的现代性危机,其强制性输出原则难以为继,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共性逻辑的历史必要性由此得以显现。以主体性退缩为基本条件的资本创新推动了当代生产方式的新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共性逻辑由此具备了现实可行性。马克思资本主体性批判的历史指向不是"主体性的黄昏",而是共同体的公共性发展。这表明,公共性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公共性逻辑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向度。唯物史观的公共性向度不仅超越了现代主义哲学的单一主体性思维,也克服了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公共政治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在公共性问题上的虚幻性、抽象性、虚无性,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坚实哲学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庆丰,苗翠翠[3](2019)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理念》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全新的共同体架构。在思维方式的意义上,突破了霸权治理的控制论思维方式,确立了共同治理的全球治理理念,意味着世界秩序中人类共处模式的革新;在价值观念的意义上,超越了利己主义原则和人们的逐利行为,把人真正地理解为"类存在物",这是一种真正的"人类性"理念;在逻辑结构的意义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基础从"特殊利益"转向"共同性",从而找到了真实的共同体根据。从新型共同体理念的角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集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共同责任于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19年06期)

崔丽娜[4](2019)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意蕴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哲学原初意义上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蕴,是深度把握其理论内涵的重要维度,也是扩展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论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层面,"类"的概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因,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起点。探研和廓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意蕴,对于在实践上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本文来源于《黄河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钱童心[5](2019)在《关于外星人和人工智能 刮起一场顶尖头脑风暴》一文中研究指出金秋的上海临港,阳光在滴水湖湖面上折射出耀眼光芒,而人类智慧最闪耀的明星此刻也汇聚于此,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10月29日,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临港开幕,多达44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临港。论坛围绕“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这一主题,纵论科学(本文来源于《第一财经日报》期刊2019-10-31)

尚爽[6](2019)在《论价值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是基于实践的观点对价值的本质、标准、特点和实现等一系列价值问题的哲学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解决人类共同发展难题、实现全球共治的智慧之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角度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价值冲突的超越,有着明晰的价值目标、体现着世界各国的共同价值,世界各国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主体。我们要通过共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和平价值,通过共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发展价值,通过共治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公平价值,通过共享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正义价值。(本文来源于《兵团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蕊[7](2019)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基础与价值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着眼于人类前途与全球发展,是当代中国引领世界潮流的有力旗帜。从历史观、价值观与方法论叁个维度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基础,进而阐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提升中国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创新全球治理理念及促进新型国际关系构建等方面的价值意蕴,以此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坚持的辩证思维与底线思维、超越性与建构性、中国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深入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基础与价值意蕴,对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实践及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延边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桑明旭[8](2019)在《构建面向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性哲学——兼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时代,不论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还是从以资本主体性输出为原则的世界历史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迈进的全球发展新时代,都鲜明地昭示着从主体性向公共性转换的发展趋势。深度把握和反思时代发展趋势,在理论上超越当代哲学关于主体性问题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阐明哲学基础,要求我们构建一种面向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性哲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公共性思潮的有益资源、立足新时代发展现实,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公共性哲学建构的立场和原则。建构的基本思路与理论框架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公共性话语的系统挖掘与梳理、马克思主义公共性思想与西方相关公共性思潮的对话比较、基于唯物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性哲学体系构建,以及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性哲学阐释等方面。面向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性哲学,必将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本文来源于《理论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聂欣欣[9](2019)在《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利益”的哲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益从哲学层面上讲是一种关系范畴,表现为人与对象(自然、社会、他者)的关系。马克思同西方哲学家一样肯定共同利益的存在,但与其不同的是,他更强调将利益放置于现存的关系中去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虽处于向马克思共同体过渡的阶段,但其着眼于全人类的普遍利益并以此为根基超越了资本主义国家市民社会狭隘的利益观,冲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资本利益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题旨。(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9年09期)

万庆[10](2019)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哲学意蕴的多重飞跃》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从思想史的角度讲,它也实现了从"群命运"思维向"类命运"思维、从人的价值局限于生物学意义向社会学意义、从人的命运被物化向自由全面发展、从二元对立思维向唯物辩证思维的多重飞跃。(本文来源于《兵团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命运哲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公共性逻辑,深度阐释该逻辑需要回答两大基础性问题:(1)在马克思指明的资本主义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性逻辑是否具备现实基础?(2)在以批判、对抗和斗争为主要话语范畴的唯物史观框架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性逻辑如何安放?换言之,唯物史观何以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基础?在抽象的价值观批判和资本逻辑一般批判语境中,这两大问题是无法深度澄明的,必须开启资本主体性的历史批判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共性逻辑与资本主体性逻辑相对立。资本主体性发展至当前,面对普遍化、深层化的现代性危机,其强制性输出原则难以为继,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共性逻辑的历史必要性由此得以显现。以主体性退缩为基本条件的资本创新推动了当代生产方式的新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共性逻辑由此具备了现实可行性。马克思资本主体性批判的历史指向不是"主体性的黄昏",而是共同体的公共性发展。这表明,公共性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公共性逻辑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向度。唯物史观的公共性向度不仅超越了现代主义哲学的单一主体性思维,也克服了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公共政治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在公共性问题上的虚幻性、抽象性、虚无性,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坚实哲学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命运哲学论文参考文献

[1].刘琼豪,苗启明.马克思人类学哲学以人类命运为时代课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2].桑明旭.资本主体性的历史批判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性逻辑——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基础[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王庆丰,苗翠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理念[J].北方论丛.2019

[4].崔丽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意蕴探微[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19

[5].钱童心.关于外星人和人工智能刮起一场顶尖头脑风暴[N].第一财经日报.2019

[6].尚爽.论价值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J].兵团党校学报.2019

[7].张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基础与价值意蕴[J].延边党校学报.2019

[8].桑明旭.构建面向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性哲学——兼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基础[J].理论学刊.2019

[9].聂欣欣.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利益”的哲学解读[J].学理论.2019

[10].万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哲学意蕴的多重飞跃[J].兵团党校学报.2019

标签:;  ;  ;  ;  ;  ;  ;  ;  ;  ;  

命运哲学论文-刘琼豪,苗启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