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小说的边缘人物的“狂”

论余华小说的边缘人物的“狂”

论文摘要

余华是当代文坛一位很有才华、很特殊、也很重要的知名作家,一直以来对他的小说的评论屡屡出现。余华的小说的独特性也引起了国内外众多评论家的注意,并写出了大量有代表性的著名评论.但国内评论研究大部分从主题、从他的创作转变、从他的叙述手法其他主要从小说创作历程、从他小说的创作母题,从外国文学对他的影响,从全球视野的角度等,先锋性的转变,创作中的生和死是评论的热点等这些方法来研究他和他的小说创作,很少有人注意到他小说中的狂欢因素和小说创作艺术中的独特的音乐性。而从巴赫金诗学中狂欢的角度来研究余华的小说创作之又少,并且大多也只是从单篇论,目前我就找到一篇评论他的《兄弟》,题目为:试析余华《兄弟》的狂欢化色彩,作者为,卢海霞(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年8期《文学评论》杂志上。该评论也比较简短。此外很少有人从狂欢的角度来研究他的整个小说创作过程。因此本文的出发点在于对于余华小说中人物的“狂”的因素研究做一个系统的、深入的梳理、研究和挖掘。同时针对国内对巴赫金的理论研究很少运用到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更缺少对一个作家的整个小说创作来挖掘这种产生民间的古老的狂欢诗学底蕴,大多也是从某个作家的单篇来研究。从巴赫金在中国的研究状况,中国近百年的民间狂欢与文学的双重关系,发现中国并不是没有狂欢、狂欢文化和狂欢文学,只是缺少系统的研究。通过阅读余华的小说创作与创作之余的谈话、散文、自述等材料,我的心一直被余华小说所写的世界,以及他的小说世界所反映的民间狂欢的因素所感动。阅读了巴赫金的基本理论后,我对余华小说中狂欢世界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被这两个艺术哲学大师的跨时代的理论与创作的完美契合所感动。因此觉得从巴赫金诗学的角度来研究余华整个小说创作具有一定的创新实践价值。同时本文把前人很少在意与研究的成名作之前的小说纳入研究范围,并把他的前期后期的小说的联系整合起来,起做系统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对完善余华的小说研究具有很大裨益。弥补了一些评论对余华小说的研究,只重视他的名篇和代表作,而忽略了一些他创作初期的几篇小说的缺陷。弥补了一些研究忽略了余华创作过程的连贯性和持续性,把他的前后期分裂,或陷入单纯的先锋与传统的争论的缺陷。本文把余华小说的整个创作过程和巴赫金的狂欢诗学结合起来来分析小说边缘人物的生命历程和精神历程,对揭示余华和他小说人物的文化诗学和哲学意蕴有帮助,对打开这样一个在世界具有影响的作家创作的评论研究具有理论性的开拓意义,也拓展了对余华小说的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意在通过余华小说中的人物在艰难生存、生命存在形态和精神内蕴表现出来的狂欢因素和与之密不可分的创作艺术表现出的音乐性结合起来研究来阐述余华小说的独特的狂欢魅力。本文以余华小说边缘人物和它们的主要特点“狂”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总结余华小说创作前后期不同风格的小说中的边缘人物的“狂”的发展、变化,以及这种“狂”的背后蕴含了怎样的巴赫金的狂欢诗学主题,以及由此可以探讨出的余华这个作家的创作观和世界观的发展变化。同时研究边缘人物“狂”态的背后,余华这个作家的天才艺术创作。他通过对这些人物“狂”以音乐配饰,人物在狂欢的同时,给人一种感官和视觉的美感。人物的狂欢的同时,表现出一种生命的律动艺术的美感。因此本文在导语中主要界定了边缘人的概念,概述了两大类边缘人“狂”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并论述了狂”的内外表现以及与余华小说中的边缘人物的关联。论文的主题分为三章。在论文的第一章,主要论述了余华所有小说篇目中的两大类边缘人的“狂”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主要在把余华的小说中边缘人大致分为两大类:非理性的流浪的边缘人和理性的定居的边缘人。第二章,主要论述要探讨的的是:边缘人物“狂”态的本质意蕴。余华小说中的人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狂”的状态。“狂态”背后蕴藏了余华怎样的哲学意蕴和创作思想。本文主要观点为:余华认为“狂”是人在现实中的真实状态,也是人的本真状态,是对当世生存境遇的反映。余华是借小说中的人倒影社会的生存世相。因此第二章主要从“狂”是生命的本真状态和“狂”是现实社会的倒影来论述。余华在刻画这些人物的同时,倾入了自己天才的独特的艺术手法。因此人物的“狂”态表现出独特的音乐性,显示出独特的美感和与众不同的艺术感染力。而这种独特感官和视觉的美感得益于余华在描写人物“狂”态的同时,把自己对音乐的独特感觉和良好的熏陶运用到小说中的边缘人物身的刻画,给他们的“狂”以音乐配饰。因此第三章主要论述的是边缘人物“狂舞的”的音乐配饰。主要从音乐性的配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人物个体的音乐性,其次是人物情节的音乐性来展开论述。在结语部分,主要总结了一些著名评论家对余华小说的评论和看法,总结了余华小说创作的成功之处和不足和总的特点,指出了余华这个天才作家的小说创作亮点,肯定了他的创作价值。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边缘人物的生命"狂"舞
  • 一、非理性的流浪的边缘人
  • (一) 孤独忧伤的孩童
  • (二) 疯狂而处于社会弱态的傻子、疯子、狂人
  • (三) 荒诞命运的算命者与预知者
  • (四) 流浪的文人侠客
  • 二、理性的定居的边缘人
  • (一) 在生活夹缝中扭曲生存的小市民
  • (二) 悲情受难的农民们
  • (三) 命运惨烈的殉道者——工人
  • (四) 现代社会的文化商业小丑
  • 第二章 边缘人物"狂"态的本质意蕴
  • 一、"狂"是生命的本真
  • 二、"狂"是现时社会的精神倒影
  • 第三章 边缘人物"狂"的音乐配饰
  • 一、人物个体的音乐性
  • (一) 视角转换的快节奏
  • (二) 杂糅的抒发心迹的各种文体
  • (三) 音乐性的人物场景和主观意象
  • (四) 多重辩证的人物对比叙写
  • (五) 人物语言的音乐性
  • 二、人物情节的音乐性
  • (一) 加冕脱冕的人物情节模式
  • (二) 循环往复的人物故事情节
  • 结语
  • 注释
  • 参考书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灵魂之苦——余华小说论析[J].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3)
    • [2].试论余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形式[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3].三岛由纪夫与余华小说的暴力叙事比较[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4].余华小说中人物的逃逸策略[J]. 求是学刊 2020(03)
    • [5].余华小说的域外传播与中国形象的建构[J]. 扬子江评论 2018(04)
    • [6].论余华小说的简洁风格[J]. 嘉兴学院学报 2018(05)
    • [7].论余华小说叙述中的混乱美学[J]. 名作欣赏 2018(26)
    • [8].余华小说中的空间生产与身份认同[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01)
    • [9].论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意识[J]. 南方论刊 2017(07)
    • [10].从余华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看陌生化艺术[J]. 大众文艺 2017(10)
    • [11].记忆从“眼中”走来——论余华小说的儿童视角[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6)
    • [12].余华小说里的寻“父”之路[J]. 博览群书 2017(06)
    • [13].余华小说的极端叙述与意义坚守[J]. 宜宾学院学报 2017(08)
    • [14].暴力的深度与温度——余华小说的暴力叙事[J]. 唐山学院学报 2016(04)
    • [15].余华小说中的生存困境解读[J]. 文学教育(下) 2016(10)
    • [16].余华小说中的父子[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04)
    • [17].浅析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 名家名作 2020(05)
    • [18].内植沃土 外汲精华——余华小说漫谈[J]. 中国文化论衡 2019(01)
    • [19].余华小说研究述评[J]. 文教资料 2017(04)
    • [20].在场的怪现状与缺席的乌托邦——从《第七天》看余华小说的反讽叙事及其新变[J]. 文教资料 2017(12)
    • [21].手心手背——读余华小说《兄弟》[J]. 文教资料 2009(04)
    • [22].重温“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从人物塑造角度看余华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J]. 文教资料 2010(22)
    • [23].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浅析[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6(12)
    • [24].余华小说中黑色幽默的运用[J]. 长江丛刊 2016(35)
    • [25].余华小说语言风格与蜕变之我见[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6(09)
    • [26].曹永的“烙铁”[J]. 湖南文学 2017(03)
    • [27].以父之名——论余华小说中的“继父现象”[J]. 北方文学 2017(20)
    • [28].余华小说中的父子伦理探究[J]. 北方文学 2017(17)
    • [29].余华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分析[J]. 北方文学 2017(21)
    • [30].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究[J]. 长江丛刊 2016(28)

    标签:;  ;  ;  ;  

    论余华小说的边缘人物的“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