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研究

渤海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研究

论文摘要

开元十六年(公元727年),渤海国第二代王大武艺遣使赴日,表达了其“亲仁结缘”,“永敦临好”的愿望,开启了双方长达两百多年的交往。渤海国主动遣使朝聘日本,主要是为了与日本结成政治和军事上的联盟,以抵御新罗的进攻,而航海技术的进步和海上航线的开辟则为双方的交往提供了必备的重要条件。渤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分为三个时期,而各个时期的交流侧重点不同,亦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早期,以政治结盟为主,文化上属于初步接触、碰撞阶段;中期,文化交流的内容丰富起来,既有赋诗唱和,又有音乐,舞蹈相融;后期,文化交流呈现鼎盛局面,文化交流的内容更加丰富,包含诗歌、音乐、舞蹈、体育、历法、宗教等各个方面。最终随着渤海国的消亡,双方文化交流亦宣告终结。以唐朝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的建立,对当时东亚各国及其附属的地方政权都具有极大的感召力。正是在这种相同的文化背景下,渤海国和日本之间才得以进行长达两百年的文化交往。而渤海国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在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同时,更为唐日之间的交往搭建了桥梁,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中不可磨灭的重要一页。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创新点
  • 第一章 渤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渤日文化交流的政治环境
  • 一、渤海国内外形势
  • 二、日本内外形势
  • 第二节 渤日文化交流的物质基础
  • 一、航海技术
  • 二、造船技术
  • 三、渤海国通往日本的陆路路线
  • 四、渤海国通往日本的海上航线
  • 第二章 渤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
  • 第一节 渤日文化交流初期
  • 一、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
  • 二、使节往来特点
  • 第二节 文化交流的扩大期
  • 一、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
  • 二、日本接待渤海使节的外交礼仪
  • 三、文化交流的特点
  • 第三节 文化交流的鼎盛及终结
  • 一、文化交流的鼎盛期
  • 二、文化交流的终结
  • 第三章 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文学艺术
  • 一、诗歌
  • 二、语言文字
  • 三、音乐舞蹈
  • 第二节 佛教历法
  • 一、佛教
  • 二、历法
  • 第三节 体育交流
  • 一、打马球
  • 二、骑射
  • 第四章 对渤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评析
  • 第一节 唐朝文化的辐射作用
  • 一、以唐朝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 二、唐渤文化交流及对日本的影响
  • 第二节 渤海国对唐日文化交流的影响
  • 第三节 渤日文化交流对双方社会的影响
  • 一、经济上的互通有无
  • 二、文化上的相互借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渤海国的畜牧业考[J]. 黑龙江档案 2018(05)
    • [2].渤海国“北进”战略的确立[J]. 安徽史学 2019(02)
    • [3].唐代文学中的“渤海国”表达[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9(03)
    • [4].“渤海郡”与“渤海国”关系新考[J]. 北方文物 2018(01)
    • [5].渤海国药事发微[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 [6].20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的渤海史研究——以沙弗库诺夫的两部著作为例[J]. 黑河学院学报 2018(09)
    • [7].20世纪俄日韩朝渤海史研究对比[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05)
    • [8].靺鞨族群变迁研究——以扶余、渤海靺鞨的历史关系为中心[J]. 史林 2017(05)
    • [9].渤海国时期陶器风格试析[J]. 艺术教育 2016(01)
    • [10].唐代渤海国艺术形态发展[J]. 山海经 2016(06)
    • [11].“一带一路”视角下的渤海国[J]. 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 2016(00)
    • [12].中国的渤海史史料研究[J]. 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 2016(00)
    • [13].简述海林市境内唐·渤海国时期的主要遗址[J]. 黑龙江史志 2019(09)
    • [14].浅析唐代渤海国艺术形态的多元化发展[J]. 戏剧之家 2020(08)
    • [15].道德风俗的嬗变与渤海民族的消亡——以渤海婚姻家庭习俗为例[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 [16].黑龙江省渤海国文学研究——以牡丹江流域上京文学的生成演进为考察视角[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4)
    • [17].试析辽代渤海移民的生存状态[J]. 东北亚研究论丛(长师大) 2018(01)
    • [18].渤海中京和龙西古城布局规划考察[J]. 边疆考古研究 2018(02)
    • [19].中国与朝鲜境内的渤海国城址[J]. 辽宁省博物馆馆刊 2016(00)
    • [20].渤海国社会性质刍议[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12)
    • [21].关于渤海国文化消亡的探讨[J]. 黑龙江史志 2014(05)
    • [22].牡丹江师范学院渤海国研究综述(下)[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 [23].世界格局·分歧·理论瓶颈·突破口——三论渤海国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 [24].渤海国港口考[J]. 北方文物 2008(01)
    • [25].地方史料拓珍热——渤海国的历史辉煌光照千秋[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05)
    • [26].唐代渤海少数民族政权艺术形态源流的探析[J]. 美术大观 2019(03)
    • [27].渤海国与唐朝马都山之战考——兼论对唐北部边疆的影响[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 [28].辽与高丽边界视域下的渤海移民[J]. 社会科学战线 2017(12)
    • [29].韩国渤海国史学位论文统计及思考[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30].渤海国道地药材与东亚医药交流——以渤海人参为中心[J]. 北方文物 2018(01)

    标签:;  ;  ;  ;  

    渤海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