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我国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公司治理概念自从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学者威廉森(Wiliamson,1975)提出以后,随即风靡全球。几十年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长足了进展。我国学者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也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同国外学者相比,我国学者似乎将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之间的权力制衡以及所谓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上,也就是说,研究主要是沿着公司治理的内部方向展开的。 实际上,公司治理具有内部、外部两重属性---内部属性和外部属性,或者说两重层次---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内部公司治理主要是解决三会之间的权力分配的,而外部公司治理主要是强调资本市场对公司经营管理的监督约束的。事实证明,仅仅关注内部层次的公司治理无法解决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的治理困境的。因而,强化外部层次的公司治理是当务之急。本文认为,资本市场(在这里主要指股权市场和债权市场)是具有强大的公司治理功能的。也就是说,资本市场的存在有助于促进公司治理能力的提高。具体来说,资本市场对公司治理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五大机制——外部股东投票机制、上市退市机制、接管市场机制、殴票期权激励机制和债务约监督束机制上。在这五大机制中,前四者借助于股权市场得以实施,实施者主要包括外部股东、监管当局等。而后者则在债权市场上大展身手,监督约束者是以银行为中心的债权人。同时,本文在比较分析股权市场股东导向的英美模式和债权市场银行导向的德日模式的基础上,看到了两者相互融合的趋势,并提出了我国公司治理的发展方向应是包括股权市场和债权市场在内的完整的资本市场导向的新模式的观点。 当然,同发达资本市场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本市场的公司治理机制还很不完善,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富于建设性的意见,希望对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的公司治理机制的研究工作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章 资本市场及公司治理机制的理论分析
  • 2.1 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
  • 2.1.1 资本和资本市场的一般理论
  • 2.1.2 公司和公司治理
  • 2.1.3 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的互动
  • 2.2 资本市场的公司治理机制
  • 2.2.1 外部股东投票机制
  • 2.2.2 上市退市机制
  • 2.2.3 接管市场机制
  • 2.2.4 股票期权激励机制
  • 2.2.5 债务约束监督机制
  • 第3章 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公司治理模式及其对资本市场的依托
  • 3.1 英美模式—高度依赖股权市场的股东导向模式
  • 3.1.1 美国公司治理的特点
  • 3.1.2 美国公司治理对股权市场的高度依赖
  • 3.2 德日模式—相对依赖债权市场的银行导向模式
  • 3.2.1 德国公司治理的特点
  • 3.2.2 日本公司治理的特点
  • 3.2.3 德日模式公司治理对债权市场的相对依赖
  • 3.3 英美、德日模式的融合及其对我国公司治理的借鉴意义
  • 3.3.1 英美、德日模式的融合趋势
  • 3.3.2 两种模式的融合对我国公司治理的借鉴意义
  • 第4章 我国的公司治理及其存在问题
  • 4.1 我国公司治理的演变
  • 4.1.1 传统国企治理模式—典型的企业治理
  • 4.1.2 转轨时期国企治理模式—过渡的企业治理
  • 4.1.3 股份制改革—公司治理模式的构建
  • 4.2 我国公司治理的结构特点
  • 4.2.1 国有股“一股独大”及非流通股比重过大
  • 4.2.2 特殊的二元制公司治理模式
  • 4.2.3 双重“金字塔”型的公司治理结构
  • 4.3 我国资本市场的公司治理机制的残缺问题
  • 4.3.1 外部股东投票权利边缘化
  • 4.3.2 上市过度包装及退市迟钝不灵
  • 4.3.3 接管市场不规范
  • 4.3.4 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束缚重重
  • 4.3.5 银行不能发挥在公司治理中的中心监督作用
  • 第5章 完善资本市场在我国公司治理中作用的对策
  • 5.1 创建确保广大外部中小股东权利的投票制度
  • 5.1.1 建立健全类别股东投票制度
  • 5.1.2 启动股东大会网络投票系统
  • 5.1.3 集合外部中小股东投票权
  • 5.2 规范证券市场的上市退市制度
  • 5.2.1 彻底清除过度包装上市
  • 5.2.2 逐渐加大相关公司的退市力度
  • 5.3 鼓励上市公司的市场接管活动
  • 5.3.1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5.3.2 提高首次公告持股比例值
  • 5.3.3 加快国有股的退出和流通
  • 5.3.4 培育经理人市场
  • 5.4 完善对经理的股票期权激励制度
  • 5.4.1 实行公司经理、董事长分离制
  • 5.4.2 拓宽期权股票的来源渠道
  • 5.4.3 加快期权股票的流动性
  • 5.5 加大银行依靠债权对上市公司的约束监督力度
  • 5.5.1 充分认识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现实意义
  • 5.5.2 建立健全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现实途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股东资源如何控制创业企业?一个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J]. 科学决策 2020(10)
    • [2].多个大股东与股权资本成本的关系检验[J]. 财会月刊 2020(10)
    • [3].混改十步法[J]. 上海国资 2016(09)
    • [4].子公司相互持股与“直接分配法”[J].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3(03)
    • [5].省联社模式对农信社治理结构的影响及其改进策略研究[J]. 北方金融 2016(10)
    • [6].国资立法能否为国企股权多元化助力[J]. 中国经济周刊 2008(25)
    • [7].集团经济实战经典系列——混改篇:Z肉食(上)[J]. 食品界 2020(08)
    • [8].公司治理与均衡股利政策研究现状[J]. 纳税 2017(04)
    • [9].浅析独立董事制度[J]. 致富时代 2014(02)
    • [10].控制权私有收益及其在后股权分置时代的变化特征[J]. 会计之友(上旬刊) 2008(01)
    • [11].外部权益保护、控制权利益与委托-代理理论[J]. 系统管理学报 2010(06)
    • [12].股东资源、实际控制与公司控制权争夺——基于雷士照明的案例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6(10)
    • [13].大股东占用资金行为的成因、后果及治理对策[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05)
    • [14].混合所有制背景下多个大股东与风险承担研究[J]. 会计研究 2020(02)
    • [15].全流通时代MBO是否具有激励效应——基于“羚锐制药”的案例研究[J]. 金融评论 2015(05)
    • [16].我国审计需求的异化及制度成因[J].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1(04)
    • [17].国外同股不同权制度研究进展[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9(04)
    • [18].长期股东和任期表决权制[J]. 证券法苑 2020(01)
    • [19].韩国国内的经济民主化论战及问题[J]. 当代韩国 2012(04)
    • [20].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研究[J]. 金融纵横 2010(03)
    • [21].深入混改七件事——影响混合所有制改革质量与效果的关键因素探讨[J]. 企业管理 2019(04)
    • [22].家族类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J]. 财会月刊 2017(23)
    • [23].代理成本视角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选择[J]. 商业时代 2012(28)
    • [24].新加坡淡马锡经验及对我国发展国有经济的启示[J]. 生产力研究 2008(10)
    • [25].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研究[J]. 金融论坛 2010(03)
    • [26].信息不对称、股东期望差异与企业家选择行为[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27].公司控制权与公司价值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14(15)
    • [28].高管持股与企业创新——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现代管理科学 2013(03)
    • [29].EVA的决策相关性:外部视角[J]. 经济问题 2009(05)
    • [30].基于契约经济学的公司激励契约的完备性分析[J]. 经济问题 2008(01)

    标签:;  ;  ;  ;  

    我国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