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拉德《在西方的注视下》的元小说叙事策略研究

康拉德《在西方的注视下》的元小说叙事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

《在西方的注视下》是约瑟夫·康拉德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重要的政治小说,通常被认为是康拉德最出色的作品之一。正如F.R.利维斯所说,“它是非常地出色,因而一定要算在可以稳定确立康拉德作为英国大师之一的那些作品中”。本文根据元小说相关理论与创作实践,并结合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探讨《在西方的注视下》中的元小说叙事策略及其所体现的康拉德的艺术观和哲学观。论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大部分。引言部分首先概括国内外对《在西方的注视下》的研究成果,重点说明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正文部分由三章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元小说的各种定义,界定元小说的突出特征和共同特征,同时简要阐明了元小说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归纳了两类主要的元小说叙事策略,即暴露叙事虚构性策略和打破框架策略。第二章重点研究了元小说叙事策略在《在西方的注视下》中的具体运用。首先,“中国盒子”叙事结构以及多重叙事视角的运用及其转换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演绎了一个典型的元小说框架;其次,双重叙事策略在小说中的运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该文本的元小说特征。此外,《在西方的注视下》使用了互文性技巧增强文本的虚构性,如它同许多文学作家及其作品有很强的互文关系,如法国作家卢梭的《忏悔录》以及阿纳托尔·法朗士的《红百合花》。第三章主要从元小说角度对《在西方的注视下》进行美学阐释。首先,文本鲜明地体现了康拉德在其小说创作过程中流露出来的极具艺术性的自我意识。因此,这部小说被认为是康拉德所有作品中自我意识最为强烈的一部小说。而自我意识正是元小说的显著特征。其次,典型的元小说主题,即通过由语言建构起来的现实的虚构性,探讨虚构和现实的关系,在这个文本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而这一元小说主题正好与康拉德对真理和语言的怀疑主义精神相吻合。康拉德在《在西方的注视下》中独具匠心地运用了元小说叙事策略。这种元小说叙事策略反映了康拉德的艺术观和哲学观。纵观康拉德的小说,《在西方的注视下》体现了康拉德对其小说创作技巧本身最为强烈的、艺术性的自我意识;同时,康拉德在该作品中对语言本质的质疑以及对真理的审视则体现了他的怀疑主义哲学观。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Introduction
  • Chapter 1 Metafiction and the Metafictional Narrative Strategies
  • 1.1 Metafiction
  • 1.1.1 Various Definitions of Metafiction
  • 1.1.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fiction and Postmodernism
  • 1.2 The Metafictional Narrative Strategies
  • 1.2.1 The Strategy of Exposing the Narrative Fictionality
  • 1.2.2 The Strategy of Breaking the Frame of Fictional Text
  • Chapter 2 Metafictional Narrative Strategies Employed in Under Western Eyes
  • 2.1 The Demonstration of a Typical Metafictional Frame
  • 2.1.1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Box Narrative Structure
  • 2.1.2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ple Narrative Perspectives
  • 2.2 The Employment of Double Narration
  • 2.2.1 The Double Narration
  • 2.2.2 The Application of Doubling Devices
  • 2.3 The Employment of Intertextual Techniques
  • 2.3.1 The Definition of Intertextuality
  • 2.3.2 The Literary References
  • Chapter 3 The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of Under Western Eyes as Metafiction
  • 3.1 The Manifestation of Conrad's Artistic Self-Consciousness
  • 3.2 The Reflection of Conrad's Skepticism to Truth and Language
  •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相关论文文献

    • [1].官场小说叙事模式的新尝试——评马笑泉《迷城》[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小说的声色 田耳论[J]. 上海文化 2019(07)
    • [3].小说世界里的工厂风情与悲歌 刘建东小说集《黑眼睛》[J]. 上海文化 2018(03)
    • [4].非主轩轾而力求特性——中西小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断想[J]. 中国比较文学 2018(02)
    • [5].《小说月报》域外小说叙事模式异化翻译的现代性[J]. 云梦学刊 2017(05)
    • [6].小说中的“慢”与“快”——以邵丽的小说为例[J]. 郑州师范教育 2017(04)
    • [7].达利之思与小说叙事[J]. 广州文艺 2020(04)
    • [8].被重塑的“父亲”——论李浩小说中的“父亲”形象[J]. 新文学评论 2019(01)
    • [9].重构现实的丰富性——《四川小说》第九期的“四川70后作家小说展”读片[J]. 四川文学 2018(03)
    • [10].巴金小说中的时间隐喻[J].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16(02)
    • [11].物质何以抵达心灵[J]. 长江文艺 2016(23)
    • [12].视点[J]. 作品 2016(12)
    • [13].《青灯有味忆儿时》的写作——在《青灯有味忆儿时》研讨会上的发言[J]. 芒种 2017(01)
    • [14].小说的视点、历史与抒情——阿来的《尘埃落定》及其他[J]. 阿来研究 2016(02)
    • [15].小说的封锁与解围[J]. 上海文学 2017(01)
    • [16].杨维永小说的情节模式[J]. 时代报告(奔流) 2016(05)
    • [17].2016年《山花》小说一瞥[J]. 山花 2017(02)
    • [18].把小说教成小说——《穷人》课堂实录与点评[J]. 小学语文教师 2017(02)
    • [19].当代大学教育生态中的迷失及其批判——以探析中篇小说《登塔》《大学》为中心[J]. 读写月报 2016(36)
    • [20].论“新时期”知青小说的回忆叙事[J]. 北方文学 2016(17)
    • [21].一城一栖[J]. 当代小说 2017(02)
    • [22].乱花渐欲迷人眼(创作谈)[J]. 红豆 2017(03)
    • [23].为什么要向影子射击——曹军庆2016年小说创作读札[J]. 长江丛刊 2017(01)
    • [24].回顾与展望——哈尔滨论坛第五期座谈纪要[J]. 小说林 2017(02)
    • [25].网络文学需要降速、减量、提质——管平潮访谈录(下)[J]. 雨花 2017(04)
    • [26].方方小说的武汉方言与地域文化[J]. 华中学术 2016(01)
    • [27].王小波小说叙事学研究综述[J]. 青年文学家 2017(03)
    • [28].用仁慈的心去倾听灵魂的声音——2016年度宁夏小说述评[J]. 朔方 2017(05)
    • [29].金瓯小说与现代性[J]. 朔方 2017(04)
    • [30].聆听《檀香刑》[J]. 南腔北调 2017(06)

    标签:;  ;  ;  ;  

    康拉德《在西方的注视下》的元小说叙事策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