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区土地覆被与土壤侵蚀动态特征

沂蒙山区土地覆被与土壤侵蚀动态特征

论文摘要

本文利用沂蒙山区三个时期TM影像资料和其他图件及数据资料,应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手段,从沂蒙山区总体和区域(县、市区)空间尺度上,阐明了土地利用/覆被以及土壤侵蚀的空间格局及其动态特征。为沂蒙山区生态退化过程与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对沂蒙山区水土保持的科学规划具有指导作用。论文的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沂蒙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T 21010-2007)为原则,参考我国土地资源遥感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结合研究目的和区域实际,建立了一套研究区土地利用分类系统。2.沂蒙山区土地利用/覆被格局与动态特征基于1987、1997、2007年三个典型时期TM影像资料,通过人机交互解译,建立了不同时期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植被数据库,揭示了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1) 2007年沂蒙山区土地利用结构以耕地、林地为主,两者占土地总面积的77.65%。(2) 20年间沂蒙山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耕地面积减少,林地持续增加,草地持续减少,城镇村及工矿交通用地持续增加,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先增加后减少,但变化不大,未利用土地先增加后减少。耕地与林地之间转化频繁,减少的耕地主要用于林地、城镇村及工矿交通用地的增加。(3)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建设用地的需求仍会保持较高增长进度,耕地、林地等资源的保护压力会进一步加剧。虽然土地利用率较高,但由于居民区分布较为分散,土地利用、植被的聚集程度仍然较低,生态破碎化有加剧的趋势。3.沂蒙山区土壤侵蚀格局与动态特征以土地利用、植被数据库为基础,对土壤侵蚀进行分析,揭示了土壤侵蚀时空变化规律。(1) 2007年沂蒙山区土壤侵蚀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25.67%;土壤侵蚀强度以中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局部地区是以强度、极强度侵蚀为主的侵蚀类型区;从土壤侵蚀面积在沂蒙山区各个县市的分布来看,土壤侵蚀面积主要分布在鲁中中低山地丘陵区,侵蚀面积较大的县市区主要有,沂源县、沂水县、费县、平邑县、蒙阴县、山亭区等。(2) 20年间沂蒙山区土壤侵蚀的变化特征:土壤侵蚀面积由1987年到2007年的20年间呈现整体减小的趋势。在土壤侵蚀强度等级中,轻度侵蚀面积先减小后增大;中度及中度以上侵蚀面积均减小,剧烈侵蚀的增减幅度为最大,其次为极强度侵蚀。20年间,土壤侵蚀强度表现出总体减弱的趋势。各县市土壤侵蚀面积变化不同,增减幅度差异较大。(3) 20年沂蒙山区各种土壤侵蚀强度与面积的转化结果表明: 19871997年时段低强度侵蚀面积增加、高强度侵蚀面积减少,而19972007年时段高强度侵蚀面积减少、低强度侵蚀面积增加。总体表现为高强度侵蚀面积减少、低强度侵蚀面积增加的趋势,其实质是土壤侵蚀由高强度向低强度转变的过程,这是沂蒙山区20年来土壤侵蚀面积减少、土壤侵蚀强度减轻的原因所在。轻度侵蚀面积减少、局部地区强度和极强度侵蚀面积增加,生态环境质量有退化的趋势。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3S”技术在土地覆被动态监测中的作用与优势
  • 1.3 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研究
  • 1.3.1 国外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研究进展
  • 1.3.2 国内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研究进展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因素
  • 2.2 社会经济因素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数据来源
  • 3.2.2 数据处理
  • 3.2.3 图谱分析方法
  • 3.2.4 土壤侵蚀分析方法
  • 3.3 建立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土地利用格局与时空变化
  • 4.1.1 土地利用现状与空间格局
  • 4.1.2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与图谱分析
  • 4.1.3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 4.2 土壤侵蚀格局与时空变化
  • 4.2.1 土壤侵蚀现状与空间格局
  • 4.2.2 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与图谱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沂蒙山区土地覆被与土壤侵蚀动态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