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偶联因子6在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及其机制研究

线粒体偶联因子6在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及其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线粒体偶联因子6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血浆中线粒体偶联因子6(mitochondrial coupling factor 6,CF6)的变化及CF6与AMI临床因素的关系,以期了解CF6在AMI发生发展中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根据200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学会(ESC/ACC)制订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中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选择新发病的80例AMI患者和9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AMI组和对照组,收集入选患者详细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于入院次日清晨抽取空腹肘静脉血测定血浆CF6水平及其他生化指标。分别分析AMI组及对照组的血浆CF6水平;分析AMI患者的血浆CF6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积分(CAS)的关系;分析AMI患者血浆CF6水平与AMI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AMI患者血浆CF6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297.70±46.15 pg/ml vs200.23±20.93 pg/ml,P<0.01);AMI患者血浆CF6水平随着冠脉病变积分的增加而升高(P<0.01);血浆CF6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血糖、肌钙蛋白I、CK-MB等指标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但与患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r=0.352、0.314和0.206。结论:AMI患者血浆CF6水平升高,并且与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积分(CAS)相关,提示CF6参与了AMI的病理生理过程。这为探索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损害机制提供了新认识。第二部分:PKC-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缺血缺氧致心肌细胞线粒体偶联因子6表达改变中的作用目的:在离体培养的原代乳鼠心肌细胞中,进一步研究缺血缺氧对CF6的影响。观察缺血缺氧对心肌细胞合成和分泌CF6的影响以及缺血缺氧状态下蛋白激酶C(PKC)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分子的活化及其对CF6合成和分泌的可能影响,以期探讨影响临床AMI患者循环CF6水平的可能机制。方法:培养的心肌细胞随机分为以下几组,即正常对照组:正常培养的心肌细胞:缺血缺氧组:Staurosprine组:缺血缺氧+staurosprine(PKC抑制剂)组:U0126组:缺血缺氧+U0126(ERK1/2特异性抑制剂)组;SB202190组:缺血缺氧+SB202190(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组。各实验组于相应刺激后收集标本进行检测。应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心肌细胞CF6 mRNA的表达: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培养基中CF6的含量;利用(γ-32P)ATP体外标记磷酸化方法进行心肌细胞PKC活性测定;采用Western Blots方法检测心肌细胞磷酸化ERK1/2激酶和磷酸化p38 MAPK蛋白含量。结果:心肌细胞经缺血缺氧刺激3h后CF6基因的表达增加,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相比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刺激6h后,心肌细胞中CF6基因的表达达到峰值,此后逐渐降低,在刺激12h时已接近刺激前水平。缺血缺氧刺激可时间依赖性增加心肌细胞CF6分泌水平,12h达到稳态,较对照组培养基中CF6浓度高2.33倍(P<0.01)。PKC、ERK1/2抑制剂能够抑制缺血缺氧诱导的ERK1/2磷酸化;PKC、p38MAPK抑制剂能够抑制缺血缺氧诱导的p38MAPK磷酸化;同时发现,缺血缺氧诱导的CF6分泌增加可被PKC抑制剂、ERK1/2抑制剂和p38MAPK抑制剂所显著抑制,其抑制率分别为59.1%(P<0.01)、56.4%(P<0.01)和58.9%(P<0.01);同样这些抑制剂也能够抑制缺血缺氧诱导的CF6mRNA表达(P<0.01)。结论:缺血缺氧刺激可上调体外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CF6的表达和分泌;PKC、ERK1/2及P38 MAPK等信号转导分子活化与心肌细胞CF6表达及释放调节有关。上述结果表明缺血缺氧是心肌细胞的内源性CF6分泌的刺激因子;对病理生理状态下CF6异常与PKC,MAPK等相关因子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可能具有重要理论或临床价值,可能为缺血性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论文目录

  •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线粒体偶联因子6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 研究背景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PKC-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缺血缺氧致心肌细胞线粒体偶联因子6表达改变中的作用
  • 研究背景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研究结论
  • 综述
  •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夏季养胃,防患于“胃”然[J]. 康颐 2016(08)
    • [2].老人突发疾病怎么办[J].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6(23)
    • [3].五成脑中风患者发生在秋冬季 切莫忽视“中风”预警信号[J].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6(11)
    • [4].五成脑中风患者发生在秋冬季 切莫忽视“中风”预警信号[J].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6(11)
    • [5].“倒春寒”来袭 须防三类疾病[J]. 老年人 2017(03)
    • [6].缺血缺氧与前列腺增生[J].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3(04)
    • [7].缺氧诱导因子-1α在缺血缺氧脑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3(03)
    • [8].缺血缺氧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影响[J].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01)
    • [9].甘氨酸对缺血缺氧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8(06)
    • [10].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2在多器官缺血缺氧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 东南国防医药 2019(01)
    • [11].氧化苦参碱对缺血缺氧致兔心律失常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J]. 河北医药 2015(09)
    • [12].缺血缺氧婴儿高压氧护理分析[J]. 吉林医学 2013(12)
    • [13].缺血缺氧疾病中脑红蛋白的表达[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22)
    • [14].阿片受体能否抑制缺血缺氧应激下的离子紊乱[J]. 天津医药 2010(10)
    • [15].VEGF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18)
    • [16].缺血缺氧对星形胶质细胞合成和分泌BDNF的影响[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03)
    • [17].原儿茶酸对缺血缺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15)
    • [18].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缺血缺氧神经元的保护及其与PI3K信号转导通路的关系(英文)[J].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1)
    • [19].综合笔试试题联想[J]. 中国社区医师 2009(15)
    • [20].缺血缺氧导致心肌自噬的分子机制[J]. 中国医学创新 2015(36)
    • [21].瓜蒌皮注射液对缺血缺氧的内皮祖细胞保护作用[J]. 中成药 2015(02)
    • [22].纤维蛋白胶对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增殖、迁移和缺血缺氧后的保护作用[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08)
    • [23].眼缺血综合征国内外文献特征分析[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0(04)
    • [24].3个半分钟防心脑血管意外[J]. 家庭医药 2012(01)
    • [25].高氧液静脉液体给氧在老年心脑血管缺血缺氧疾病的疗效观察[J]. 医学综述 2008(02)
    • [26].长寿养生用好3个3分钟[J]. 家庭医药 2009(05)
    • [27].胃肠缺血缺氧应激损伤修复的新策略:细胞因子联合基因治疗[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7(06)
    • [28].磷酸肌酸钠对缺血缺氧新生儿血浆脑钠肽及心肌营养素-1的影响[J]. 世界临床药物 2014(10)
    • [29].褪黑素对新生大鼠缺血缺氧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J]. 临床儿科杂志 2012(11)
    • [30].炙甘草汤对缺血缺氧诱发豚鼠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效应[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8(02)

    标签:;  ;  ;  

    线粒体偶联因子6在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及其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