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地震勘探技术研究

深部地震勘探技术研究

一、深层地震勘探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黎书琴,王晓阳,张孟,赵晓红,王雪梅,周晓冀[1](2022)在《川西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地震采集关键技术应用及效果》文中指出四川盆地火山岩发育区生储盖组合配置好,油气成藏条件优越。2018年,YT1井获得高产工业气流,证实了该区二叠系火山岩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但由于以往地震资料的信噪比低、成像精度不高,难以满足火山岩有利相带的精细刻画及井位部署需求。为此,通过高精度三维观测系统设计、井—震联合采集施工、动态激发井深设计、低频检波器接收技术等采集关键技术的应用,目的层地震资料信噪比与分辨率得到大幅提高;并且利用新资料建立了火山岩喷溢相地震识别模式,有效识别了喷溢相与溢流相火山岩的平面分布,推动了四川盆地新区、新领域的天然气勘探进程。

江尚昆,王德英,孙哲,彭靖淞,赵弟江[2](2022)在《渤海油田油气勘探阶段及储量增长潜力》文中研究指明近20余年来,渤海油田发现了一大批大中型油气田,储量持续高速增长,但近年来渤海油田油气勘探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勘探阶段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的勘探阶段,其储量增长的特征、规律不同,勘探的思路和方法也不相同。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大中型油气田的发现数量、油气探明程度、探明速率、探井控制面积、储量增长曲线及其变化特征等多因素,指出渤海油田目前处于勘探高峰早期阶段。渤海油田储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但浅层、中层和深层储量将逐渐呈差异化增长的特征:浅层油气勘探程度相对较高,但仍处于勘探高峰早期阶段,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可能进入勘探高峰晚期阶段,发现大中型油气田的数量将逐渐减少,中小型油气田数量的比重将逐渐增大,在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同时,浅层应该加强中小型油气田的勘探,加强一体化勘探和油田内部挖潜,加强隐蔽油气藏勘探;中-深层油气勘探程度较低,处于勘探高峰早期阶段前期,储量将高速增长,将是推动渤海油田储量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领域,中-深层应该以寻找大中型油气田为主要目标,以新理论新技术提高勘探成功率。

马永生,蔡勋育,云露,李宗杰,李慧莉,邓尚,赵培荣[3](2022)在《塔里木盆地顺北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田勘探开发实践与理论技术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塔里木盆地顺北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田勘探开发实践,系统总结"十三五"期间勘探开发理论技术进展,为拓展该区勘探领域和国内外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开发提供借鉴和启示。整体、动态剖析古老叠合盆地"成烃-成储-成藏"关键地质要素,指出顺北地区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优质烃源岩在长期低地温背景下晚期持续生烃,是超深层赋存大规模液态烃的重要原因,构造相对稳定部位发育的多期活动走滑断裂是该区"控储、控藏"的重要因素;新认识指导勘探跳出南北两大古隆起,在相对低凹的顺托果勒地区实现规模油气发现。不断探索和实践沙漠区超深层碳酸盐岩地震勘探技术,创新集成了超深层碳酸盐岩地震采集、走滑断裂及缝洞体立体成像、走滑断裂带精细解析、断控缝洞体雕刻与量化描述、断控缝洞型圈闭描述与目标优选等技术系列。地质工程一体化深度融合,创新形成断控缝洞型油气藏的井轨迹空间优化、优快钻井、高效完井测试与储集体改造等配套技术,为顺北油气田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肖张波,张素芳,雷永昌,孙阳子,贾连凯,佘清华[4](2021)在《深拖平缆双方位地震资料联合成像技术在古近系复杂构造区的应用》文中提出陆丰南古近系地层地质条件复杂,断裂活动强烈,地层接触关系复杂,解释难度大。常规窄方位采集数据的不足,导致中深层地层的反射能量弱、信噪比低、连续性差,完全依赖重处理已无法满足当前复杂目标评价的需求,如何改善古近系中深层地层的成像是目前勘探的关键。首次在南海东部针对古近系地层采用深拖平缆双方位地震勘探,对比分析深沉放双方位三维与常规三维地震的采集参数,明确了深拖平缆双方位资料具有丰富的低频信号及照明优势。采用双方位联合速度建模及双方位TTI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联合成像,解决双方位速度差异问题,提高速度建模精度,实现了双方位三维地震资料的融合处理。资料成果表明,新资料低频端信息更丰富,深层断面成像更加清晰,断裂样式和交切关系更可靠;地层接触关系及砂体边界刻画改善明显。勘探实践证实:深拖平缆双方位地震资料联合成像技术有效改善了古近系复杂构造的成像,在精细评价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推动了该区的勘探研究进程。

韩志雄,陈敬国,王昆,张华,柳兴刚,张洪涛,刘春强[5](2021)在《滨里海M区块深层地震采集参数优化及效果》文中研究表明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M区块油气资源丰富,勘探程度较高。以往的勘探目标主要集中在不超过3 000 m的浅、中层。超过3 000 m的深层地震资料存在信噪比低、成像精度低等不足,并存在一定的层间多次波。为改善深层地震资料的成像效果、提高深层地质目标成像精度,首先分析归纳了以往面向浅、中层勘探目标的采集参数造成深层成像精度不高的原因,主要包括排列长度较短、覆盖密度较低、倍频程不高、多次波较为发育等因素;然后根据理论计算和正演模拟结果,针对性地面向深层目标优化了覆盖密度、炮检距长度、扫描频率、多次波压制等采集参数;最后将优化后的采集参数应用于新的三维地震勘探中,结果显示其在深层成像精度、多次波压制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较好地达到了预期效果。

曲寿利[6](2021)在《面向深层复杂地质体油气勘探的地震一体化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深层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是未来油气勘探开发的现实领域。塔里木、四川和鄂尔多斯等盆地的海相深层碳酸盐岩是最重要的油气突破领域。以岩溶缝洞型、礁滩孔隙型、白云岩孔隙型和裂缝型为典型的4类特殊储层,具有构造圈闭复杂、储层多样、地表复杂、地下埋藏深、温压高、构造复杂和勘探目标尺度小、非均质性等特点,这导致了地震波场复杂、地震信号弱、信噪比低、分辨率低及地震各向异性强等诸多地球物理难题,极大地增加了此类油气藏勘探高精度地震成像与储层预测的难度。常规物探技术,即单一的采集或处理解释技术,即便是先进的技术但由于缺乏系统的配套措施,也难以有效解决问题。因此,面对此类深层复杂构造地质体的勘探,必须采用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的思路系统性地开展综合研究,从复杂地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高质量地震采集入手,采用以深度域RTM成像为核心的地震成像处理,综合利用叠前、叠后地震属性开展沉积相带、储层与流体预测研究,精细刻画多尺度储集体,才能有效解决复杂地质体描述与目标落实问题。为此重点介绍面向深层复杂地质体,以叠前RTM深度成像和叠前反演为核心的地震一体化新技术,主要包括"小宽高"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小平滑面"速度建模与叠前深度成像技术以及"五维数据"叠前方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叠前反演等关键技术;展示了一些成功的应用案例,验证了地震一体化技术的有效性。在实际应用中,围绕地震一体化技术开展工作,必须根据地质模型进行正演模拟和岩石物理分析,通过模型试验、野外现场试验科学优选适合的方法和参数,以达到方法技术应用效果和效益的平衡。

闫磊,朱光有,王珊,陈志勇,朱永峰,杨敏,杜德道,陈永权[7](2021)在《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寒武系万米超深层天然气成藏条件与有利区带优选》文中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明确震旦系—寒武系万米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勘探区带分布规律对于开展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塔里木盆地南华系—寒武系烃源岩发育,分布面积广;储层以礁滩相白云岩为主,中寒武统大面积发育的膏盐湖—膏/泥(云)坪沉积有利于油气保存及聚集,空间上构成多种有利的油气成藏生-储-盖组合。综合烃源岩、储层、有利盖层的分布规律,优选塔中隆起北斜坡与温宿凸起周缘的寒武系盐下台内滩、轮南低凸起—满加尔凹陷西部盐下礁后滩、轮南低凸起—古城低凸起台缘带及塔北隆起—满加尔凹陷西部—塔中隆起中寒武统盐间滩相储层分布区是塔里木盆地寒武系超深层有利勘探区带,其中埋深小于10 km的有利勘探面积达9.7×104km2;塔北隆起南斜坡与塔中隆起北斜坡的台内滩储层分布区为震旦系超深层有利勘探区带,其中埋深小于10 km的有利勘探面积达3.1×104km2。研究认识对于开展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寒武系超深层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李剑,曾旭,田继先,佘源琦,程宏岗,谢武仁[8](2021)在《中国陆上大气田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陆上天然气气藏类型多样,依据综合地质条件及勘探规模潜力,可划分为古老碳酸盐岩气藏、前陆冲断带气藏、致密砂岩气藏、基岩—火山岩气藏4种类型。为了指导中国陆上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方向和目标,结合天然气最新地质理论研究及勘探进展、基础成藏条件等方面,从控制油气成藏的关键地质要素出发,系统总结了中国陆上不同类型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受优质烃源岩、规模储层及大型圈闭控制,前陆冲断带气藏受优质烃源岩、储盖组合及构造圈闭等因素控制,致密砂岩气藏受构造背景、源储组合方式及储层分布等因素控制,而基岩—火山岩气藏受生烃凹陷、储层类型及输导体系等因素控制。同时,对陆上大气田的富集规律进行了总结:(1)优质烃源岩决定了天然气宏观分布,烃源岩中心周缘普遍分布大气藏;(2)优质储层类型多、分布广,天然气富集控制作用明显;(3)稳定构造期形成多期盖层是天然气多期成藏的关键因素;(4)现今构造格局控制了天然气分布的方向性。在富集主控因素及规律认识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天然气勘探领域下一步重点勘探区带进行梳理,指出了陆上天然气勘探主攻领域,天然气勘探仍需立足四川、鄂尔多斯和塔里木三大盆地。

易强,袁胜辉,丁保国,白忠建[9](2021)在《鹤岗矿区巨厚砾石等复杂条件下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鹤岗矿区深层煤地层地震地质条件非常复杂,而且近地表有一套巨厚砾石层、浅层煤存在多层采空区,对地震波下传能量具有很强的屏蔽作用。为此,采用可控震源"两宽一高"地震采集技术,及基于菲涅尔带的层析反演静校正、OVT域偏移处理技术与地震几何体属性解释技术等,有效克服了鹤岗矿区近地表巨厚砾石、多层采空区对地震波能量屏蔽的问题,解决了深层多套近距离煤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的问题。此次勘探解释煤层落差≥5m的断层88条、采空非垮塌区面积0.76km2,采空垮塌区面积0.85km2,其结果与地质精查吻合率>90%;圈定了采空区和透水高风险区域,为工作面布局和矿井生产避开高风险区域,预防透水事故发生提供了准确的地质资料;另外定性预测了矿区内的瓦斯/煤层气。

张文炤,李欢[10](2021)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新疆沙吉海一号井田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新疆沙吉海煤田位于新疆阿勒泰市西南部,其北部为准噶尔盆地,南部为谢米斯台山,具有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为了查明新疆沙吉海一号井田中主要煤层的赋存形态,以满足井田开拓的要求,为煤田采区设计、布置提供地质依据,对沙吉海一号井田开展三维地震勘探的研究工作。研究认为,利用三维地震时间剖面与反射波特征能较好地反映B132煤层、B12煤层、B10煤层、B6煤层、B1煤层的连续特征及赋存形态。通过对煤层反射波振幅与煤层厚度建立联系,反演了煤层厚度的变化特征,对B10煤层进行厚度的预测。通过对B10煤层水平展布特征及厚度的描述,为煤田的下步工作提供依据。

二、深层地震勘探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层地震勘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川西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地震采集关键技术应用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存在问题及技术思路
2 高精度观测系统设计
    2.1 基于弹性波波动方程正演的观测系统优选
    2.2 基于弹性波波动方程正演的观测系统优选
3 井—震联合采集施工
    3.1 基于电子围栏的井炮设计技术
        (1)障碍物综合标定技术。
        (2)电子围栏缓冲技术。
        (3)多属性电子围栏自动避障技术。
    3.2 基于道路分级的可控震源激发技术
4 动态激发井深设计技术
    4.1 基于岩性识别的动态井深设计技术
    4.2 追踪泥岩激发试验
5 低频检波器接收技术
    5.1 低频检波器接收理论
    5.2 低频检波器试验分析
6 应用效果
7 结论

(2)渤海油田油气勘探阶段及储量增长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勘探阶段划分方法
    (1)勘探早期阶段
    (2)勘探高峰早期阶段
    (3)勘探高峰晚期阶段
    (4)勘探萎缩阶段
2 渤海油田勘探阶段及其特征
    2.1 勘探早期阶段(1966-1991年)
        (1)以凸起潜山为主的摸索时期
        (2)以古近系为主的勘探时期
    2.2 勘探高峰早期阶段(1992年至今)
        (1)以新近系为主的勘探时期
        (2)多层系立体勘探时期
        (3)精细勘探时期
3 储量增长潜力分析
    3.1 浅层油气勘探
    3.2 中-深层油气勘探
4 结束语

(3)塔里木盆地顺北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田勘探开发实践与理论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顺北油气田概况与勘探发现历程
    1.1 顺北油气田概况
    1.2 顺北油气田勘探发现历程
2 地质理论认识进展
    2.1 古老层系烃源岩与生烃演化
        2.1.1 主力烃源岩发育与生烃演化
        2.1.2 古地温场与烃源岩生烃演化
        2.1.3 油气相态与分布
    2.2 走滑断裂与控储控藏
        2.2.1 走滑断裂发育特征
        2.2.2 走滑断裂控储特征
        2.2.3 走滑断裂控藏特征
3 地球物理和工程技术进展
    3.1 沙漠区超深层碳酸盐岩地震勘探技术
        3.1.1 超深层碳酸盐岩三维地震采集技术
        3.1.2 超深层走滑断裂带及缝洞体立体成像技术
        3.1.3 断控缝洞体雕刻与量化描述技术
        3.1.4 断控圈闭描述与目标优选技术
    3.2 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
        3.2.1 井轨迹空间优化技术
        3.2.2 超深井优快钻井技术
        3.2.3 安全高效完井测试技术
        3.2.4 超深层断控缝洞体储集体改造技术
4 顺北油气田勘探开发挑战与对策
    4.1 夯实资源基础与拓展勘探领域中面临挑战与对策
    4.2 断控缝洞型油气藏高效开发建产面临挑战与对策
    4.3 超深层高温高压油气藏工程技术面临挑战与对策
5 结语

(4)深拖平缆双方位地震资料联合成像技术在古近系复杂构造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区地震勘探概况
2 深拖平缆双方位采集参数及优势
    2.1 采集参数—深沉放
        2.1.1 震源沉放深度
        2.1.2 电缆沉放深度
    2.2 采集参数—双方位
3 双方位地震资料联合成像处理技术
    3.1 双方位联合各向同性速度建模
    3.2 双方位TTI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联合成像
    3.3 TTI各向异性模型及应用效果
4 地震资料成像效果及应用
    4.1 复杂断裂的成像
    4.2 地层接触关系识别
    4.3 优质砂体识别
5 结论

(5)滨里海M区块深层地震采集参数优化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与主要问题
    1.1 地质概况
    1.2 资料现状及主要问题
        1.2.1 倍频程不足
        1.2.2 深层成像精度偏低
        1) 最大炮检距不足。
        2) 覆盖次数及覆盖密度偏低。
        1.2.3 深层多次波较为发育
2 参数优化
    2.1 观测系统优化
        2.1.1 提高深层覆盖密度
        2.1.2 最大炮检距优化
        1) 理论分析。
        2) 正演模拟。
        3) 照明能量分析。
    2.2 多次波压制
    2.3 激发参数优化
    2.4 优化后参数
3 应用效果
4 结论

(6)面向深层复杂地质体油气勘探的地震一体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深层复杂地质体勘探面临的地球物理难题与对策
    1.1 问题分析
    1.2 思路对策
    1.3 地震一体化技术的关键
2 “小宽高”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
    2.1 小道距、小面元的优势
    2.2 宽方位采集的优势
    2.3 高覆盖与高炮道密度的优势
3 “小平滑面”RTM叠前深度偏移技术
    3.1 “小平滑面”RTM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思路
    3.2 “小平滑面”RTM成像的关键是速度建模
    3.3 “小平滑面”RTM成像处理效果
4 “五维数据”各向异性叠前反演技术
5 结论

(7)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寒武系万米超深层天然气成藏条件与有利区带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1 超深层地质概况
    1.1 塔里木盆地超深层地质结构
    1.2 塔里木盆地超深层主要勘探层系
    1.3 震旦系—寒武系超深层勘探区域
2 超深层储层特征及其分布
    2.1 震旦系储层
    2.2 下寒武统缓坡相白云岩储层
    2.3 中寒武统盐间白云岩储层
    2.4 中—上寒武统台缘礁滩储层
    2.5 超深层储层保持机制
3 超深层烃源岩条件、油气藏类型
    3.1 寒武系烃源岩
    3.2 震旦系烃源岩
    3.3 南华系烃源岩
4 震旦系—寒武系超深层油气藏类型
5 超深层盖层条件及油气成藏组合
    (1) 下部组合:南华系、震旦系烃源岩-震旦系白云岩储层-下寒武泥岩/致密灰岩盖层
    (2) 中部组合:下寒武统烃源岩-肖尔布拉克组/吾松格尔组储层-中寒武统蒸发岩盖层
    (3) 中—上部组合:下寒武统烃源岩-中寒武统盐间白云岩储层-中寒武统蒸发岩、致密泥灰岩盖层
    (4) 上部组合:下寒武统烃源岩-中—上寒武统台缘礁滩储层-下奥陶统致密泥灰岩盖层
6 超深层有利勘探领域评价及区带优选
    6.1 震旦系白云岩
        6.1.1 有利勘探领域
        6.1.2 区带优选
    6.2 寒武系
        6.2.1 盐下白云岩
        6.2.2 盐间白云岩
        6.2.3 台缘带礁滩体
7 结 论

(8)中国陆上大气田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中国陆上大气田分布特征
    1.1大气田主要类型
    1.2大气田分布特征
    1.3大气田“十三五”勘探进展
2大气田地质特征及主控因素
    2.1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富集主控因素——以安岳大气田为例
    2.2前陆冲断带大气田富集主控因素——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地区为例
    2.3致密砂岩大气田富集主控因素——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大气田为例
    2.4基岩—火山岩气田富集主控因素——以松辽盆地中央隆起带为例
3天然气富集规律
    3.1优质烃源岩决定天然气宏观分布,确保了天然气充注的充分性
    3.2优质储层类型多、分布广,确保了天然气的规模性
    3.3多期盖层动态封闭确保了天然气富集的持续性
    3.4现今构造格局控制了天然气分布的方向性
4有利勘探区带
    4.1海相碳酸盐岩领域重点围绕烃源灶面向深层,同时积极探索构造稳定区
        4.1.1德阳—安岳古裂陷北侧台缘带
        4.1.2德阳—安岳古裂陷槽内
        4.1.3塔北隆起及周缘
    4.2优质成藏组合、圈闭形态好、地震资料品质较好地区是前陆冲断带领域下一步主攻方向
        4.2.1 塔里木盆地库车地区
        4.2.2准南山前冲断带
    4.3油气源充足、储层物性相对较好区带是致密砂岩领域下一步主攻方向
        4.3.1鄂尔多斯盆地煤系气
        4.3.2松辽盆地深层致密砂岩气
    4.4富油气凹陷周缘是基岩—火山岩领域重点勘探方向
        4.4.1四川盆地二叠系火山岩
        4.4.2松辽盆地中央隆起带
5结论

(9)鹤岗矿区巨厚砾石等复杂条件下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鹤岗矿区地震勘探技术难点
2 “两宽一高”地震采集技术
    2.1 大吨位可控震源宽频带激发技术
    2.2 宽方位高密度观测系统设计技术
3 高精度地震资料处理技术
    3.1 基于子波的低频补偿处理技术
    3.2 基于菲涅尔带的层析反演静校正技术
    3.3 OVT域偏移处理技术
4 煤田地质目标精细解释技术
    4.1 小断层识别技术
    4.2 采空区识别技术
    4.3 瓦斯气/煤层气预测技术
5 勘探效果
6 结语

(10)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新疆沙吉海一号井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三维地震勘探
    2.1 研究区地质条件
    2.2 三维地震勘探参数
3 三维地震勘探在煤田中的应用
    3.1 煤层的水平展布特征
    3.2 煤层厚度解释
4 结论

四、深层地震勘探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西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地震采集关键技术应用及效果[J]. 黎书琴,王晓阳,张孟,赵晓红,王雪梅,周晓冀.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2(01)
  • [2]渤海油田油气勘探阶段及储量增长潜力[J]. 江尚昆,王德英,孙哲,彭靖淞,赵弟江. 海洋地质前沿, 2022(02)
  • [3]塔里木盆地顺北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田勘探开发实践与理论技术进展[J]. 马永生,蔡勋育,云露,李宗杰,李慧莉,邓尚,赵培荣.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2(01)
  • [4]深拖平缆双方位地震资料联合成像技术在古近系复杂构造区的应用[J]. 肖张波,张素芳,雷永昌,孙阳子,贾连凯,佘清华. 石油物探, 2021
  • [5]滨里海M区块深层地震采集参数优化及效果[J]. 韩志雄,陈敬国,王昆,张华,柳兴刚,张洪涛,刘春强. 石油物探, 2021(06)
  • [6]面向深层复杂地质体油气勘探的地震一体化技术[J]. 曲寿利. 石油物探, 2021(06)
  • [7]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寒武系万米超深层天然气成藏条件与有利区带优选[J]. 闫磊,朱光有,王珊,陈志勇,朱永峰,杨敏,杜德道,陈永权. 石油学报, 2021(11)
  • [8]中国陆上大气田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J]. 李剑,曾旭,田继先,佘源琦,程宏岗,谢武仁. 中国石油勘探, 2021
  • [9]鹤岗矿区巨厚砾石等复杂条件下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J]. 易强,袁胜辉,丁保国,白忠建. 中国煤炭地质, 2021(10)
  • [10]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新疆沙吉海一号井田中的应用[J]. 张文炤,李欢. 能源与环保, 2021(10)

标签:;  ;  ;  ;  ;  

深部地震勘探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