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相隐”与亲属间窝藏、包庇类犯罪的豁免

“亲亲相隐”与亲属间窝藏、包庇类犯罪的豁免

论文摘要

“亲亲相隐”思想渊源于先秦儒家关于“孝”的伦理观念,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中一直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而存在,在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和世界各国也都有与我国传统的“亲亲相隐”制度相类似的规定。然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项制度却被完全废止,即不管窝藏、包庇者与犯罪分子关系如何,只要实施了窝藏、包庇行为,并符合刑法规定的一般主体要件,即便是犯罪者的亲属,也以窝藏、包庇罪论处。笔者建议在窝藏、包庇类犯罪中引入“亲亲相隐”制度。首先,从伦理学分析,“亲亲相隐”所蕴含的亲情伦理是一种人性本能,是人出于对安全需要的满足,是在传统法律与文化中积累起来的行为规范,亲情伦理的规范作用也是法律制度的基础;再者,从刑法学角度分析,对相隐亲属进行责罚,不符合刑法谦抑性理论要求;最后,从经济学分析,无论从社会效用角度还是从个人效用角度看,在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的前提下,实施“亲亲相隐”制度给社会带来的效益大于成本,且个人选择“亲亲不相隐”做法的概率极低,而且对提高破案率也无多大帮助。再从建国六十年来的实际情况分析,选择舍弃“亲亲相隐”制度,有国家至上定位的影响,有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也有对法治建设片面解读的原因。但却在各方面产生了负面的社会效果,包括瓦解了社会基本结构,导致社会亲情淡漠,不利于对人权的保护,与国际社会脱轨等。最后,分析亲属间窝藏、包庇类犯罪中引入“亲亲相隐”原则的制度设计。从理念层面,要认识到实行“亲亲相隐”并不等于放纵犯罪,这一制度符合现代法治理念,体现了对人权价值的追求等;在制度设计层面,为避免容隐原则被无限制滥用,应对适用亲属豁免权的主体、范围、行为方式等方面内容进行限制性规定。本文包括导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由四章组成。导言以简短的文字引出本文的写作主旨。正文第一章“亲亲相隐”制度的纵横考察,介绍了“亲亲相隐”制度在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历史发展情况,以及在我国港澳台地区和世界各国的立法体现。第二章亲属间窝藏、包庇类犯罪引入“亲亲相隐”制度的理论基础,分别从伦理学、刑法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引入“亲亲相隐”制度的合理性。第三章建国60年来舍弃“亲亲相隐”制度的现状分析,具体分析了建国后舍弃“亲亲相隐”制度的原因,以及产生的负面效果。第四章“亲亲相隐”原则在亲属间窝藏、包庇类犯罪中的体现,从理念层面和制度层面分析了如何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对“亲亲相隐”制度进行适当地扬弃。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性回顾,并对“亲亲相隐”制度及法制传统的回归进行了展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亲亲相隐”制度的纵横考察
  • 第一节 “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的历史沿革
  • 一、“亲亲相隐”制度的萌芽及发展
  • 二、“亲亲相隐”制度的成熟与完善
  • 三、“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绵延千年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亲亲相隐”原则在我国港澳台地区的立法体现
  • 一、香港地区的“亲亲相隐”规定
  • 二、澳门地区的“亲亲相隐”规定
  • 三、台湾地区的“亲亲相隐”规定
  • 第三节 “亲亲相隐”原则在国外的立法体现
  • 一、大陆法系国家关于亲属容隐权之规定
  • 二、英美法系国家关于亲属容隐权之规定
  • 三、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关于亲属容隐的规定
  • 四、亚洲国家关于“亲亲相隐”的规定
  • 第二章 亲属间窝藏、包庇类犯罪引入“亲亲相隐”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从伦理学的角度:亲情伦理与法律的统一
  • 一、“亲亲相隐”所蕴含的亲情伦理是一种人性本能
  • 二、“亲亲相隐”是出于人对于安全需要的满足
  • 三、“亲亲相隐”是在传统法律与文化中积累起来的行为规范
  • 四、亲情伦理的规范作用是法律制度的基础
  • 第二节 从刑法学的角度:效益与法治的契合
  • 一、对亲属间的窝藏、包庇行为进行刑法处罚无法达到刑罚预防犯罪的作用
  • 二、对亲属间的窝藏、包庇行为进行严惩代价过于昂贵
  • 第三节 从经济学的角度:成本与效用的衡量
  • 一、从社会效用角度分析
  • 二、从个人效用的角度分析
  • 第三章 建国60 年来舍弃“亲亲相隐”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原因分析
  • 一、国家至上定位
  • 二、政治斗争的需要
  • 三、对国家法治建设的片面解读
  • 第二节 效果分析
  • 一、瓦解了社会基本结构
  • 二、导致社会亲情淡漠
  • 三、不利于人权保护
  • 四、与国际社会脱轨
  • 第四章 “亲亲相隐”原则在亲属间窝藏、包庇类犯罪中的制度设计
  • 第一节 理念层面
  • 一、允许“亲亲相隐”并不等于放纵犯罪
  • 二、“亲亲相隐”与现代“法治”并不矛盾
  • 三、“亲亲相隐”体现了对人权价值的追求
  • 四、允许“亲亲相隐”并不等于古代律法的简单回归
  • 第二节 制度层面
  • 一、适用主体限制
  • 二、豁免权行使的范围
  • 三、限定豁免权的具体行为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亲亲相隐”的再认识——关系向度理论的解释[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9(01)
    • [2].走出僵局:亲亲相隐是非善非恶的可容行为[J]. 中原文化研究 2019(02)
    • [3].中国古代亲亲相隐制度评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2)
    • [4].“亲亲相隐”与亲属间窝藏、包庇罪的关系浅析[J]. 法制博览 2019(20)
    • [5].“亲亲相隐”制度问题研究[J]. 传播与版权 2019(07)
    • [6].“亲亲相隐”犯罪从宽应以“隐物”为限[J]. 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18(02)
    • [7].“亲亲相隐”刑法原则重构思考[J]. 法制博览 2018(10)
    • [8].德育活动中如何对待“大义灭亲”与“亲亲相隐”[J]. 教师教育学报 2016(04)
    • [9].“亲亲相隐”刑事立法之重构[J]. 吕梁学院学报 2018(01)
    • [10].亲亲相隐的演变[J]. 中国经济报告 2017(04)
    • [11].中外“亲亲相隐”制度文化支点比较研究[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7(11)
    • [12].中国亲属拒证权倡导之反思——以“亲亲相隐”为视角[J]. 学习月刊 2014(20)
    • [13].从“亲亲相隐”到“亲亲不隐”[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 [14].“亲亲相隐”思想的法理资源[J]. 当代贵州 2015(08)
    • [15].浅谈儒家法律思想中的“亲亲相隐”制度[J]. 祖国 2019(01)
    • [16].孔子与苏格拉底视野中的“子为父隐”解读[J]. 文教资料 2017(02)
    • [17].从“亲亲相隐”看儒学的内在本质[J]. 赤子(下旬) 2016(12)
    • [18].“亲亲相隐”制度探析[J]. 长江丛刊 2017(06)
    • [19].浅析“亲亲相隐”制度与其借鉴意义[J]. 赤子(下旬) 2016(12)
    • [20].汉魏无“亲亲相隐”之制论[J].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 2013(00)
    • [21].从昨日的“亲亲相隐”看今日的“亲属拒证权”[J]. 山海经 2015(18)
    • [22].中外古今共同选择“亲亲相隐”制度原因分析[J]. 外国法制史研究 2011(00)
    • [23].“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的命运——情理与法理的博弈[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 [24].“亲亲相隐”原来很先进[J]. 学习博览 2011(11)
    • [25].从一个法律人的角度看“亲亲相隐”制度[J].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15(04)
    • [26].论“亲亲相隐”原则的合理性及其借鉴——以窝藏、包庇罪为例[J]. 法制博览 2019(06)
    • [27].亲亲相隐亟待回归[J].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9(02)
    • [28].也谈“亲亲相隐”与“■而任”———与梁涛先生商榷[J]. 哲学研究 2013(04)
    • [29].传统道德现代转化的契机与路径——从悬赏举报与“亲亲相隐”的关系切入[J]. 武陵学刊 2015(01)
    • [30].“亲亲相隐”在我国刑事立法中的适用空间[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标签:;  ;  ;  ;  ;  

    “亲亲相隐”与亲属间窝藏、包庇类犯罪的豁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