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产后加工过程中梓醇的变化规律研究

地黄产后加工过程中梓醇的变化规律研究

论文摘要

地黄,系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的块根,为常用补益类中药,因药效差异,药材分为鲜地黄、生地黄及熟地黄,地黄性味功效的的改变归因于有效成分的变化,梓醇(catalpol)系环烯醚萜葡萄糖苷,是地黄的有效成分之一,在鲜地黄中含量最高,通常不低于4.0%(折干计算),加工成生地黄后药典规定其含量不低于0.2%,是地黄加工过程中含量变化最为显著的成分之一。为探知梓醇在地黄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可能的降解产物,本论文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通过破碎匀浆、大孔吸附树脂、活性炭处理、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步骤从鲜地黄中分离纯化得到梓醇20g,以红外光谱,薄层层析、HPLC、MS,NMR进行了结构鉴定,结合IR及X粉末衍射分析了梓醇的同质异晶现象;2.研究分析了地黄不同加工温度下体系的pH值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并测定了加工终点梓醇的含量,结果显示地黄在加工过程中体系的pH值不断下降,温度越高,下降越多,梓醇降解也越多。3.测定了模拟地黄加工过程中(60℃,70℃,80℃,90℃)体系的pH值及梓醇的含量,发现pH值也呈不断下降趋势,而梓醇含量均在下降一定程度后保持稳定,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5℃条件下体系的pH值下降缓慢,梓醇含量急剧下降,说明β-葡萄糖苷酶与梓醇的降解关系极其密切。4.对地黄加工温度的选择性(25℃,35℃,45℃,55℃,60℃)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温度越低,梓醇下降越快,而60℃时几乎不下降,说明β-葡萄糖苷酶的灭活温度在60℃左右。5.以梓醇为原料,合成氯了化梓醇(glutinoside),通过1H-NMR(pyr-d5)、13C-NMR(pyr-d5)、HMQC、HMBC确证文献报道的信号归属有误并进行了修正,另外对梓醇可能的降解产物进行了初步分析。综上可知,在地黄的加工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与梓醇的降解关系密切,而温度诱导了β-葡萄糖苷酶对梓醇降解的影响,机理可能是温度的升高导致了地黄中细胞核核膜和液泡膜的破裂从而使β-葡萄糖苷酶和梓醇相遇引起梓醇降解,温度越高梓醇降解程度越高,说明可能是存在着这样一个平衡,即细胞破裂的时间和酶灭活的时间有一个先后问题,温度越高酶灭活越快,同时细胞破裂也越快,事实上可能是温度越高,细胞破裂所需的时间越短,从而使β-葡萄糖苷酶和梓醇相遇,在更大程度上引起了梓醇的降解。而在模拟地黄加工条件下,榨汁使酶和梓醇已充分接触,因而温度越高,酶灭活的越快,梓醇的降解在更大程度上受到了抑制。当然,pH的下降可能对梓醇的降解也贡献了部分力量。地黄加工过程中梓醇降解的机理可能是在β-葡萄糖苷酶的条件下发生酶解或酸性环境下发生酸解,其本身所固有的活泼基团中烯醚的结构和缩醛结构打开失去葡萄糖基团进行重排(梓醇的后降解产物),或者继续与地黄中的亲核性成分反应生产稳定的化合物(梓醇的后合成产物)。本文的创新点:1.首次分析了不同温度下地黄加工过程中体系pH的变化规律,同时以HPLC为手段测定了梓醇在加工过程中不同时刻的含量变化,对地黄加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进行了研究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先人用烘的方法对地黄进行加工的科学性。2.初步分析了梓醇的可能降解产物和反应条件,为进一步研究地黄加工的实质和梓醇的体内代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3.通过对模拟地黄加工过程中不同条件对梓醇的含量变化的影响的数据进行分析,有理由相信值得探索符合工业生产要求的节能环保的梓醇提取分离工艺。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地黄化学成分及其在加工炮制过程中的变化
  • 2 梓醇的药理活性
  • 3 梓醇的化学转化
  • 4 鲜地黄产后加工现状
  • 5 课题假说与论文整体思路
  • 第二章梓醇的提取分离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设备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
  • 第三章 地黄加工过程中pH变化及梓醇的含量变化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设备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
  • 第四章 模拟地黄加工过程中pH值的变化及梓醇的含量变化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设备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
  • 第五章 地黄加工温度的选择性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设备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
  • 第六章 梓醇的降解产物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设备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
  • 第七章 HPLC分析中未知峰探索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基于本课题研究发表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铝合金薄壁件加工过程变形控制探讨[J]. 价值工程 2020(07)
    • [2].活塞环加工过程中的热定型和氮化方法[J]. 机械工程师 2017(05)
    • [3].试论机械设计加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J]. 南方农机 2017(07)
    • [4].工业软件在优化加工过程中的价值[J]. 现代制造 2020(19)
    • [5].今天海参开始喝着吃[J]. 中华养生保健 2012(12)
    • [6].符离集烧鸡加工过程中微生物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分析及控制[J]. 肉类工业 2016(01)
    • [7].风洞设备加工过程跟产模式研究[J]. 统计与管理 2016(10)
    • [8].皮蛋加工过程中脂肪酸的变化规律[J]. 食品科学 2014(06)
    • [9].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研究茯砖茶加工过程品质变化[J]. 食品工业科技 2017(17)
    • [10].基于质量损失的加工过程可靠性评估方法[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5(06)
    • [11].地黄加工过程中梓醇含量稳定性分析[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04)
    • [12].扒鸡加工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J]. 食品工业科技 2016(06)
    • [13].拉曼光谱在磷矿加工过程中的应用[J]. 矿冶 2013(02)
    • [14].共情的心理加工过程及其神经基础[J]. 健康研究 2016(04)
    • [15].数据驱动的加工过程异常诊断[J]. Engineering 2019(04)
    • [16].广西野生茶加工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7(06)
    • [17].蒙顶黄芽加工过程感官品质及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5(16)
    • [18].宣威火腿加工过程游离氨基酸变化规律研究[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5(11)
    • [19].藤茶新工艺加工过程品质化学成分的变化[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8(03)
    • [20].加工过程对蜂蜜品质的影响[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4(10)
    • [21].宣恩火腿加工过程中理化指标变化的分析[J]. 肉类研究 2017(02)
    • [22].黔式腊肉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J]. 食品与机械 2013(04)
    • [23].烧鸡加工过程中营养成分变化研究[J]. 肉类研究 2009(05)
    • [24].绿宝石茶加工过程香气变化研究[J]. 食品科技 2016(11)
    • [25].基于食品防护的出口河豚鱼加工过程控制的研究[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6(05)
    • [26].万寿菊加工过程产生的花泥回收工艺初探[J]. 农业与技术 2013(09)
    • [27].基于重组策略的一体化生物加工过程最新进展[J]. 生物工程学报 2013(10)
    • [28].加工过程对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2(05)
    • [29].农产品生产与加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与解决对策[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 [30].半机械半手工信阳毛尖加工过程中主要滋味物质变化规律[J]. 食品科技 2020(04)

    标签:;  ;  ;  ;  ;  

    地黄产后加工过程中梓醇的变化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