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特征及其通量

洱海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特征及其通量

论文摘要

沉积物-水界面磷行为的研究是揭示湖泊富营养化机理的重要内容,其中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磷释放吸附特征及内源磷释放通量研究,可为揭示沉积物-水界面磷的迁移转化机制,评估沉积物磷释放风险提供数据支持。洱海虽处于富营养化初期,但其沉积物有机质、总氮和总磷含量较高,具有较大的氮磷释放风险。本论文以洱海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其磷形态分布特征,磷释放吸附特征及内源磷释放通量,试图为洱海富营养化治理提供科学基础。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域内,沉积物TP含量变化范围为418.7-1750.6 mg/kg,均值为921.1±233.1mg/kg,洱海北部、中部湖心区及海东湾沉积物TP含量普遍高于全湖其它水域,西岸高于东岸。各形态磷含量大小关系为HCl-P(钙磷)>Res-P(惰性磷)、NaOH-rp(铁铝氧化结合态磷)>BD-P(铁锰螯合态磷)>NaOH-nrp(有机磷)> NH4Cl-P(弱吸附态磷)。洱海沉积物中BD-P, NaOH-rp, HCl-P及Res-P与TP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且是洱海沉积物总磷的主要来源。洱海沉积物BAP(生物可利用磷)含量与沉积物中BD-P、NaOH-rp及TP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洱海沉积物中BAP含量高,说明沉积物内源负荷大,导致磷释放的风险高。(2)洱海沉积物磷释放动力学过程可分为快速释放、慢速释放及释放平衡三个阶段。不同时间段内,沉积物磷释放速率差异较大,0~0.5h内,各点位沉积物磷释放速率最大,其变化范围为5.38~20.47 mg/(kg h),15h后,磷释放率约为0.0097~0.0856mg/(kg h),0~0.5h内磷释放率约为15h后的240倍。洱海沉积物磷释放动力学过程可用Elovich模型很好的拟合(p<0.01)。(3)洱海沉积物磷释放通量由北向南逐渐降低;表层沉积物的磷释放通量远远低于其下层2~4cm界面处的释放通量,不同点位沉积物磷释放速率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表层释放速率较低,垂向分布特征呈现先升高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沉积物磷释放通量关系为Ea>Eb>Ed>Ec。(4)洱海表层沉积物吸附磷动力学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即快速吸附阶段和慢速吸附阶段。快速吸附阶段主要发生在0~0.5 h内,而慢速吸附阶段主要发生在0.5~5h,所有沉积物均在5 h之内基本达到吸附平衡。不同点位沉积物吸附磷容量(Qmax,904.60~1420.34 mg/kg)及最大缓冲容量(MBC,477.33~2300.95 L/kg)均以西岸沉积物明显高于东岸沉积物,但其吸附-解吸平衡浓度(EPC0).015~0.068 mg/L)则相反。沉积物有机质和总钙含量与其吸附磷容量Qmax和最大吸附速率(Vmax)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与其EPC0则呈显著负相关。洱海表层沉积物吸附磷参数Vmax和Qmax明显高于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而参数EPC0值较低。因此,洱海沉积物磷释放量虽小,但是其释放风险较大,与洱海沉积物有机质和钙含量较高有关。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绪论
  • 1.2 沉积物-水界面磷行为研究进展
  • 1.2.1 沉积物内源磷的来源及迁移转化
  • 1.2.2 沉积物磷形态研究进展
  • 1.2.3 沉积物对磷吸附研究
  • 1.2.4 沉积物内源磷释放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洱海概况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意义
  • 1.3.4 研究思路
  • 第2章 洱海表层沉积物磷形态空间分布特征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沉积物样品的采集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洱海表层沉积物总磷及磷形态分布特征
  • 2.2.2 洱海东西岸沉积物磷形态分布比较
  • 2.2.3 沉积物磷形态之间的相关分析
  • 2.3 小结
  • 第3章 洱海沉积物磷释放特征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洱海沉积物磷释放动力学特征
  • 3.1.2 沉积物-水界面磷负荷通量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释放动力学
  • 3.2.2 内源磷负荷通量
  • 3.3 小结
  • 第4章 洱海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样品采集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吸附动力学
  • 4.2.2 吸附等温线
  • 4.2.3 吸附-解吸平衡浓度
  • 4.2.4 有机质和碳酸钙对磷吸附特征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1.1 洱海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特征
  • 5.1.2 洱海沉积物磷释放特征
  • 5.1.3 洱海沉积物内源磷释放通量
  • 5.1.4 洱海沉积物吸附磷特征
  • 5.1.5 洱海沉积物磷释放风险评估
  • 5.2 建议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秀山县钟灵水库湖水中磷形态分布特征[J]. 绿色科技 2017(08)
    • [2].东太湖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特征研究[J]. 水生态学杂志 2012(01)
    • [3].水源水库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分布特征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5)
    • [4].不同污染类型水稻土中镉的化学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6(09)
    • [5].黔江区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及磷形态分布特征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5)
    • [6].高原深水湖泊程海氮磷形态分布特征及其与叶绿素a的相关性[J]. 生态环境学报 2012(02)
    • [7].水源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环境化学 2010(04)
    • [8].黔中地区不同污染风险等级黄壤镉形态分布特征[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20(07)
    • [9].合肥市南淝河不同排口表层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特征[J]. 环境工程学报 2014(09)
    • [10].东平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环境风险评价[J]. 生态环境学报 2017(05)
    • [11].东平湖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特征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06)
    • [12].鄱阳湖典型湿地土壤铁形态分布特征[J].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2015(01)
    • [13].仲恺高新区10种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形态分布特征[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21)
    • [14].土壤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生态环境学报 2009(04)
    • [15].密云水库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特征[J]. 生态学杂志 2017(03)
    • [16].珠江口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0)
    • [17].南通地区地下水中砷的形态分布特征研究[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4(06)
    • [18].林地土壤氟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9(09)
    • [19].农合机构不良贷款“先清后冒”的现象亟待关注[J]. 中国农村金融 2012(16)
    • [20].汤峪水源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 [21].伊通河(城区段)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J]. 环境科学 2020(06)
    • [22].苏州市大气中汞的形态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J]. 环境科学 2020(07)
    • [23].三峡库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化学形态分布特征与相关性分析[J]. 灌溉排水学报 2017(07)
    • [24].河北平原农田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J]. 生态毒理学报 2017(02)
    • [25].重庆市典型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形态分布特征[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9(06)
    • [26].白马湖西北部湖区表层沉积物氮、磷形态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J]. 江苏水利 2019(12)
    • [27].污染土壤中汞的形态分布特征[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3(03)
    • [28].清潩河流域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J]. 生态环境学报 2020(06)
    • [29].海陆交互带土壤及河流沉积物中镉含量及形态分布特征[J]. 环境科学 2020(10)
    • [30].黄河上中游表层沉积物中硅形态分布特征[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6(10)

    标签:;  ;  ;  ;  ;  

    洱海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特征及其通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