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环境过程的山地住区开放空间规划初探

响应环境过程的山地住区开放空间规划初探

论文摘要

我国领土绝大部分空间范围都属于山地环境范畴,合理根据环境要素的功能与特征引导山地住区规划是新时期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许多建成的住区规划,过分注重市场需求和经济利益,采取平场而建、填谷而居的片面策略,不仅影响了住区开放空间生态功能的发挥,更直接导致住区景观空间的千篇一律,毫无本土与归属感可言。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讨论,其核心研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景观环境过程演化分析,提取区域环境要素空间约束类型;第二部分是对住区环境自然过程分析总结基于各类关键环境要素的用地控制方法,最后,通过环境要素与用地功能适宜匹配的角度提出响应环境过程的开放空间构建方法。在区域层面上,首先,将国外环境形成基本原理与国内山地城市理论结合,梳理山地区域环境过程响应观;其次,从区域生态格局优化的角度,提出各类区域环境要素的空间约束类型,并对住区规划选址与建设引导提出建议。区域气候条件下的空间约束类型是城市、区域核心通风廊道、调节气候的绿色斑块;地质条件影响下的约束类型是一些大规模疏散场地以及坡度陡峭的地灾易发区;地形条件影响下的约束类型是各类型山体、山包组成的山脊线,包括地势陡峭、地形复杂的斜坡区域;水文条件影响下的约束类型是各类地势低洼的沟谷、河流以及岸线缓冲保护带。在场地层面上,首先,应用环境评估引导用地决策的PCR(Presure– Condition - Reaction)基本模型与适宜度评价理论,梳理住区环境要素的分析方法;其次,通过场地-时间尺度的各类环境要素自然过程形式与特点的分析,在生态调研与理性评估综合指导下,辨别影响住区规划决策的关键环境要素,其中,地形地貌等小尺度、短时间内相对稳定的要素属于恒定性环境要素,而气候、水文、植被的敏感和易变度相对较高,属于变化性环境要素;最后,以关键环境要素为导向,通过生境类型识别,确立场地基本生态结构框架,并从从气候、水文、地形、植被、土壤、地灾六方面总结环境过程的用地控制方法。在空间层面上,通过对住区开放空间类型与功能的分析,从环境要素与开放空间类型适宜匹配的角度,提出开放空间的环境学构建策略,并从规模、网络、序列三方面讨论开放空间的构建方法,具体包括开放空间的尺度、等级与规模构建,自然、防护、交往与交通网络空间构建,自然序列、人为感知与标识性构建;最后总结山地住区开放空间环境学规划途径的空间结构特征,包括时变、功能、规模、生态、序列五方面构成,并对各类环境要素影响下开放空间布局模式进行总结。得出基于气候自然过程的开放空间结构呈现“一风廊、多调节块、多通道”的布局;基于地质灾害的开放空间结构呈现“一面、多点疏散、点线防护渗透”的布局;基于地形地貌的开放空间结构呈现“面、线、点空间多样化”的布局;基于水文自然过程的开放空间结构呈现“集水面、缓冲带、排水网、补给块”的布局。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学术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2.1.1 山地城市与山地住区
  • 2.1.2 环境规划与环境过程响应
  • 2.1.3 城市开放空间基本理论
  • 2.1.4 LID、PUD、与PCD 开发模式
  • 2.1.5 景观类型与景观序列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环境响应开放空间研究进展
  • 2.2.2 国内山地住区开放空间研究进展
  • 2.2.3 发展趋势
  • 2.3 问题评述与小结
  • 2.3.1 问题提出
  • 2.3.2 小结
  • 3 山地区域环境响应与空间约束
  • 3.1 区域环境景观的形成与作用
  • 3.1.1 环境景观形成的基本过程
  • 3.1.2 环境景观变化的特点
  • 3.1.3 环境要素空间作用
  • 3.2 山地区域环境观
  • 3.2.1 山地区域气候观
  • 3.2.2 山地区域地质观
  • 3.2.3 山地区域地形地貌观
  • 3.2.4 山地区域水环境观
  • 3.2.5 山地区域生态格局
  • 3.3 山地区域环境要素的空间约束与建设引导
  • 3.3.1 山地区域环境空间约束的类型
  • 3.3.2 规划选址与建设引导
  • 4 山地住区环境过程响应与用地控制
  • 4.1 山地住区环境过程响应基本思路
  • 4.1.1 山地住区环境压力的形成与特点
  • 4.1.2 山地住区环境发展态势与预测
  • 4.1.3 响应山地住区环境压力的策略
  • 4.2 山地住区生态适宜度分析与评价
  • 4.2.1 适宜度分析基本理论与方法
  • 4.2.2 山地住区适宜度分析信息准备
  • 4.2.3 山地住区适宜度评价
  • 4.3 山地住区关键环境要素的空间作用强度
  • 4.3.1 住区环境要素自然过程机理
  • 4.3.2 关键要素空间作用强度
  • 4.3.3 空间作用强度的辨别标准
  • 4.4 山地住区生态结构框架
  • 4.4.1 生态结构的概念与特征
  • 4.4.2 住区生态结构框架
  • 4.5 响应山地住区环境要素的用地控制
  • 4.5.1 气候响应与用地控制
  • 4.5.2 水文响应与LID 模式
  • 4.5.3 地形特征响应与PUD 模式
  • 4.5.4 植被、土壤响应与PCD 模式
  • 4.5.5 自然灾害响应与防治
  • 5 响应环境过程的山地住区开放空间构建方法
  • 5.1 山地住区开放空间的类型
  • 5.1.1 山地住区开放空间分类
  • 5.1.2 山地住区开放空间的特征
  • 5.2 山地住区开放空间的功能
  • 5.2.1 自然生态服务功能
  • 5.2.2 社会公共服务功能
  • 5.3 山地住区开放空间环境学构建策略
  • 5.3.1 开放空间构建策略之一——适应气候的规划途径
  • 5.3.2 开放空间构建策略之二——防灾避灾的规划途径
  • 5.3.3 开放空间构建策略之三——适应地形的规划途径
  • 5.3.4 开放空间构建策略之四——水文响应的规划途径
  • 5.4 山地住区开放空间规模构建
  • 5.4.1 影响住区开放空间规模的因素
  • 5.4.2 住区开放空间尺度与等级构建
  • 5.4.3 住区开放空间的规模构建
  • 5.5 山地住区开放空间网络构建
  • 5.5.1 自然保存空间网络
  • 5.5.2 绿色交往空间网络
  • 5.5.3 低影响交通空间网络
  • 5.5.4 缓冲防护空间网络
  • 5.5.5 小结
  • 5.6 山地住区开放空间序列构建
  • 5.6.1 时空组织原则
  • 5.6.2 自然过程的序列演替
  • 5.6.3 遵从自然的人为序列
  • 5.6.4 时空序列感知
  • 5.6.5 标识性构建
  • 5.7 环境学途径开放空间规划结构
  • 5.7.1 “时”——开放空间时变结构
  • 5.7.2 “空”——开放空间功能结构
  • 5.7.3 “量”——开放空间规模结构
  • 5.7.4 “构”——开放空间生态结构
  • 5.7.5 “序”——开放空间序列结构
  • 5.7.6 环境要素-功能结构模型
  • 6 响应环境过程的山地住区开放空间规划实例
  • 6.1 基于气候技术要素实证——重庆龙湖礼嘉组团开放空间优化
  • 6.1.1 研究背景与概况
  • 6.1.2 气候响应与用地布局优化
  • 6.1.3 水文响应与用地布局调整
  • 6.1.4 优化后的开放空间布局
  • 6.2 基于水文技术要素实证——成都“198·木兰小镇”生态社区项目
  • 6.2.1 研究背景与概况
  • 6.2.2 水文结构为导向的环境要素分析
  • 6.2.3 开放空间布局方案
  • 6.3 基于植被技术要素实证——深圳万科溪之谷绿色开发项目
  • 6.3.1 研究背景与概况
  • 6.3.2 植被响应与栖息地分析
  • 6.3.3 水文、地形响应与规划策略
  • 6.3.4 响应环境要素的用地布局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7.3 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进行针对性调研与资料收集的重庆山地住区统计表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实践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情境下影响创业绩效的关键性环境要素——基于元分析法的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7(30)
    • [2].科技型企业创生环境要素协同机理研究[J]. 改革与战略 2014(02)
    • [3].内蒙古资源环境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04)
    • [4].户外广告与城市环境要素融合的探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17)
    • [5].航天器设计中的环境要素与效应研究[J]. 航天器工程 2017(05)
    • [6].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环境要素分析[J]. 财会月刊 2013(03)
    • [7].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癸能大寨传统村落历史环境要素分析与保护研究[J]. 绿色科技 2015(09)
    • [8].平衡文化要素与环境要素的旧厂房建筑立面改造原则[J]. 山西建筑 2018(30)
    • [9].基于中国情境的生存型创业环境要素体系构建[J]. 预测 2010(05)
    • [10].环境要素的罗马法处遇:森林与矿产[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 [11].创新产出与创新环境要素灰色关联度评价研究——以北京中关村为例[J]. 学术论坛 2016(01)
    • [12].洮儿河上游环境要素对降雨汇流响应分析[J]. 内蒙古水利 2015(01)
    • [13].创业生态系统40年:主体-环境要素演进视角[J]. 科学学研究 2020(04)
    • [14].“长江保护”的客体识别——从环境要素保护到生态系统保护的立法功能递进[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15].环境引领设计——浅谈环境要素在设计起始阶段的引领作用[J]. 建筑与文化 2019(10)
    • [16].基于时序Landsat的油区环境要素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以克拉玛依油区为例[J]. 干旱区地理 2018(03)
    • [17].从“环境要素影响力”看高校辅导员的发展方向[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01)
    • [18].融入环境要素的比较优势理论探讨[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10(03)
    • [19].基于DS/AHP方法的西部民营企业外部关键环境要素辨识[J]. 华东经济管理 2012(12)
    • [20].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进展[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6(06)
    • [21].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合力[J]. 智富时代 2015(03)
    • [22].中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依赖差异[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 [23].当比较优势理论遭遇资源环境要素约束[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2)
    • [24].短期利益vs.长期利益:调节聚焦视角下农业亲环境要素推广有效性研究[J]. 财贸研究 2020(10)
    • [25].内控课程中关于环境要素的分析——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例[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16(02)
    • [26].实现4D-RNAV所需环境要素的研究与分析[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09)
    • [27].英语习语中的英国环境要素解析[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 [28].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分析[J]. 商业经济研究 2017(04)
    • [29].论城市雕塑的环境要素[J]. 雕塑 2008(03)
    • [30].基于品牌生态学的时尚品牌发展宏观环境要素分析[J]. 中国皮革 2020(11)

    标签:;  ;  ;  ;  

    响应环境过程的山地住区开放空间规划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