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混比论文-李志越,王忠,毛功平,胡慧慧

掺混比论文-李志越,王忠,毛功平,胡慧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掺混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柴油,正丁醇,掺混比,喷雾特性

掺混比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越,王忠,毛功平,胡慧慧[1](2016)在《不同掺混比正丁醇/柴油喷雾特性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AVL FIRE软件建立的叁维仿真计算模型。根据可视化的试验结果,验证模型准确性。利用该模型计算不同掺混比正丁醇/柴油混合燃料和柴油的喷雾贯穿距离和液滴的索特平均直径,分析不同掺混比对正丁醇/柴油混合燃料喷雾形态、气相速度场、浓度分布、蒸汽饱和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正丁醇掺混比例的增加,混合燃料的喷雾贯穿距离略有降低,SMD下降,喷雾流场的速度降低,最高浓度降低,蒸汽饱和度上升。混合燃料密度、粘度、挥发性和表面张力等理化特性的差别是导致喷雾特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机化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杨艳华,汤庆飞,朱光俊[2](2015)在《不同掺混比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综合热分析仪、量热仪、滴管炉对生物质、煤以及二者不同掺混比的混合物燃烧特性及燃烧气态污染物SO2和CO排放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可以改善煤粉的着火温度、燃尽温度等燃烧特性;混合燃烧对发热量有较大影响,生物质不能单独使用;混合燃烧烟气中的SO2和CO都相应减少,降低污染排放物,提高燃烧效率。(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08-26)

彭升[3](2015)在《不同掺混比下丁醇掺氢混合燃料稀燃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汽车保有量也不断增加,因此对汽车燃料的需求就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了汽车能源的紧张和城市环境问题恶化等问题。为缓解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寻找新的可替代燃料来改善发动机的燃烧特性和排放特性,另一方面需要不断的改善发动机的技术。本文为了寻求具有燃烧特性的燃料,研究分析了丁醇和氢气作为可替代燃料的特点,并综合两种燃料的优点,进行了丁醇掺氢混合燃料稀燃特性的分析研究。首先,确定了丁醇掺氢燃料稀燃实验的边界条件,阐述了丁醇掺氢燃料燃烧的试验方法。根据定容燃烧弹的叁维简化模型,用CATIA建立了定容燃烧弹弹体的叁维几何模型,再通过AVL Fire软件划分了定容燃烧弹的模拟计算网络。对比了实验数据和模拟数据,验证了AVL Fire软件模拟结果是正确的。然后,选取了初始压力为0.8MPa和1.2Mpa,初始温度180℃和210℃,过量空气系数为1.0、1.4、1.8、2.2,丁醇掺氢的比例为5%、10%、15%、20%作为研究的边界条件,并在相同初始条件下对比了纯丁醇、汽油和丁醇掺氢5%、10%、15%、20%六种燃料的燃烧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掺氢比例的增加燃烧压力增加,燃烧时间变短;随着丁醇/氢燃料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加,燃烧变慢,燃烧压力和放热量减少;初始压力对燃烧温度影响不大;初始温度对丁醇/氢稀燃特性影响很小;分析数据可知,丁醇最佳的掺氢比例为5%~15%之间,丁醇/氢燃料的过量空气系数控制在1.8以下时稀薄燃烧的效果最佳。最后,通过AVL Fire软件模拟了真实汽油机工况下,丁醇/氢燃料稀燃的特性。利用软件的叁维输出功能,对比分析了不同掺氢比例和不同浓度下的丁醇/氢燃料燃烧过程的切片云图。结果表明:在同一时刻时,掺氢比例越大火焰的轮廓越大,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变化也越明显;当丁醇/氢的混合气浓度变化时,火焰的传播速度也发生变化,当过量空气系数为2.2时,火焰传播的速度极为缓慢。(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5-06-13)

沈颖刚,李伟东,陈贵升,陈朝辉[4](2016)在《高原环境下喷孔直径对不同掺混比生物柴油燃烧与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原高压共轨柴油机为研究机型,根据台架试验和发动机结构参数,运用AVL Fire构建其叁维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计算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在海拔1 890m高原大气环境下,对B0、B10和B100叁种燃料发动机采用0.10mm、0.15mm和0.20mm孔径直径喷油器时的燃烧过程与排放特性进行仿真模拟对比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叁种燃料,随着喷孔直径减小,燃烧始点提前,燃油消耗速率与累计放热率升高,缸内燃烧温度和OH活性基浓度增大,燃空当量比降低,NO排放增加,碳烟和CO排放则减小;随着喷孔直径增大,B100的燃烧消耗速率低于B0;采用相同喷孔直径时,NO随着生物柴油掺混比增大总体升高,B100的碳烟和CO排放明显低于B0,而B10的碳烟随着喷孔直径增大稍高于B0。(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工程》期刊2016年04期)

杨敬杰,刘长莉,魏利,赵秋实,韩丽华[5](2014)在《叁元采出水掺混比优化及静沉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元复合驱采出水的油水分离困难乳化严重,如何降低现有工艺的污水处理难度是油田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叁元采出水掺混聚驱采出水的方法,降低污水处理难度.考察叁元复合驱采出水的最佳掺混比例以及物理沉降效果,并对掺混的叁元采出水进行了油水分离特性分析.研究表明,叁元采出水和聚驱采出水的物理沉降掺混的最佳比为70%;该比例下掺混水的沉降性较好,静沉8 h后水中含油量降低到100 mg/L以下;物理静沉试验随着叁元采出水掺混比例的降低,采出水含油量达到100 mg/L以下所用静沉时间逐步缩短且沉降效率逐步增加,有助于提高叁元采出水的油水分离效果,有利于悬浮物的去除和粒径中值降低,对于降低现有叁元污水处理工艺的污水处理难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周伟文,熊锐,张宗法[6](2009)在《高掺混比甲醇汽油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高掺混比甲醇汽油为燃料,通过台架试验,研究不同掺混比例对车用发动机油耗以及尾气排放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对未燃甲醇和甲醛的排放量与负荷的关系.结果表明:使用高掺混比甲醇汽油,有利于降低HC、CO的排放,但对NOx的排放影响不大;在3种混合比例不同的甲醇汽油中,甲醇的质量分数为30%的汽油燃料(M30)能使发动机获得较优越的经济性能.(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顾舒,王春波,李永华,李群[7](2007)在《不同掺混比下飞灰复燃特性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飞灰与神华煤以不同掺混比混合,利用热天平对混合后试样的燃烧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不同配比下试样的燃烧特性参数,并根据燃烧特性参数随掺混比的变化规律对试样的着火特性进行了研究。此外根据不同掺烧比下试样的试验数据,对试样的稳燃性能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最佳掺烧比。(本文来源于《发电设备》期刊2007年01期)

葛蕴珊,陆小明,吴思进,韩秀坤,高力平[8](2005)在《车用增压柴油机燃用不同掺混比生物柴油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不同掺混比的生物柴油分别对两台进口增压中冷车用直喷式柴油机和一辆客车进行了经济性、动力性和排放特性台架试验及车辆道路试验。研究表明,纯生物柴油或生物柴油与柴油的掺混燃料可以有效地降低排放物HC、CO、PM和烟度,而动力性和油耗略有下降和上升,NOx排放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结果与分析还表明,在发动机不做任何改动和调整时,燃用B20(20%生物柴油)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05年03期)

掺混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利用综合热分析仪、量热仪、滴管炉对生物质、煤以及二者不同掺混比的混合物燃烧特性及燃烧气态污染物SO2和CO排放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可以改善煤粉的着火温度、燃尽温度等燃烧特性;混合燃烧对发热量有较大影响,生物质不能单独使用;混合燃烧烟气中的SO2和CO都相应减少,降低污染排放物,提高燃烧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掺混比论文参考文献

[1].李志越,王忠,毛功平,胡慧慧.不同掺混比正丁醇/柴油喷雾特性的数值模拟[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6

[2].杨艳华,汤庆飞,朱光俊.不同掺混比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实验研究[C].第八届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3].彭升.不同掺混比下丁醇掺氢混合燃料稀燃特性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5

[4].沈颖刚,李伟东,陈贵升,陈朝辉.高原环境下喷孔直径对不同掺混比生物柴油燃烧与排放的影响[J].内燃机工程.2016

[5].杨敬杰,刘长莉,魏利,赵秋实,韩丽华.叁元采出水掺混比优化及静沉效果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6].周伟文,熊锐,张宗法.高掺混比甲醇汽油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9

[7].顾舒,王春波,李永华,李群.不同掺混比下飞灰复燃特性的试验研究[J].发电设备.2007

[8].葛蕴珊,陆小明,吴思进,韩秀坤,高力平.车用增压柴油机燃用不同掺混比生物柴油的试验研究[J].汽车工程.2005

标签:;  ;  ;  ;  

掺混比论文-李志越,王忠,毛功平,胡慧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