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行动:一种结构性关联——对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改造性阐释

知识与行动:一种结构性关联——对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改造性阐释

论文题目: 知识与行动:一种结构性关联——对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改造性阐释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社会学

作者: 郭强

导师: 邓伟志

关键词: 吉登斯,知识,行动,关联

文献来源: 上海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当代社会日益知识化的实践必然要求理论上做出回应。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为这种回应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在结构化理论中,吉登斯出人意外地关注知识与行动的关系,并把分析这种关系看作是结构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在吉登斯的行动结构化理论中,知识与其是一种构成性要素,不如说是行动具有的结构化特征。问题是,吉登斯为什么异常关注知识与行动的结构性关联?我们能否从这种关注中获得社会学想象力?探讨这些问题不仅仅关切着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生命力,还关切着社会理论的发展未来。对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改造性诠释是本研究的目的,通过这种改造所建构出来的框架就是:行动者是有知识的行动者,知识行动者的行动是知识化的行动,知识行动者的知识是实践性的知识。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逻辑起点是行动者,而行动者是知识行动者。这样,就要讨论行动者、知识与行动之间的关系,从而围绕这些关系建构其结构化理论。吉登斯通过对行动者的分层模式、行动者的社会定位、行动者的行动结果等问题的分析,得出了行动者是知识行动者的基本结论。吉登斯把行动者对行动条件和后果的知识看作是行动得以实现的条件。同时把拥有知识看作是行动者所具有的特征,而且这种特征对承载行动的社会成员来说具有普遍性。把行动者作为知识行动者,把行动者作为有知识能力的行动者,其意义不仅在于使行动获得了能动性,也同时使得行动者所在的社会获得了构成性的特征。但是吉登斯最终还是遗留了“行动者问题”,即社会学知识的本体论问题。比如,行动者本来是自由的,而且吉登斯把行动者界定为知识行动者已经为把行动者从帕森斯等人的行动论的漆黑夜幕中拯救出来准备好了知识工具并且做出了努力,但是最后行动者以及附着在行动者身上的行动理性和行动的知识基础还是被吉登斯被绑架到结构里。 通过讨论行动的定义、行动的知识化特性、行动的场域以及互动的维度等,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知識與行動:社會學理论永恒主題的承繼與創新

一、强知识弱行动的社会知识论

1、知识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2、知识社会学摆脱局限的努力

3、强知识弱行动构成知识社会学的缺陷

二、强行动弱知识的社会行动论

1、社会行动理论样式

2、强行动弱知识是社会学理论的内伤

三、吉登斯创新:调和知识与行动的第三条道路

1、吉登斯理论的实践性品质

2、吉登斯问题所引发的时代思考

3、吉登斯重构行动论的努力尝试

第一章 知識行動者

第一节 行动者的知识性特征:知识行动者

一、结构化理论的逻辑起点

1、什么是行动者

2、行动者的资格

3、行动共识

4、行动者知识的情境性

二、行动者知识践行的因素

1、获得知识的方式

2、组织与表达知识的类型

3、知识主张的有效性

4、知识传递方式的类型

三、知识行动者的意义

1、把行动者看作知识行动者的价值

2、遗留的行动者问题

第二节 行动者的分层模式

一、行动反思性的知识化意义

1、普适性意义

2、结构性意义

3、增生性意义

二、行动理性化的机制

1、什么是行动理性化

2、行动理性化的知识过程

三、行动者动机激发的知识机制

1、动机是对行动的知识化设计

2、动机激发的综合因素

四、表征行动者知识的意识结构

1、考察行动者行动意识结构的意义

2、实践意识与知识的关联

(1) 实践意识的意义或价值

(2) 何谓实践意识

(3) 实践意识的特点

(4) 实践意识同日常活动的关系

3、话语意识与知识要素

(1) 话语意识的基础

(2) 话语意识与实践意识的关系

4、无意识动机

(1) 无意识

(2) 有意识

(3) 唤回机制

第三节 行动者的行动结果模式

一、行动者的行动能动性

1、什么是行动能动作用

2、行动折叠-复合效应

3、行动能动性层面

二、意图行动的意外后果

1、行动意外后果的意义

2、行动原初情景与意外后果

3、行动意外后果与知识要素

三、行动意外后果的情景

1、行动序列

2、行动复合体

3、反馈情景

第四节 行动者是我吗:行动者的社会定位

一、我与行动者

1、我的结构

2、我同他的关系

3、谁是行动者

4、我对我的思考

二、行动者与身体

1、身体与行动

2、行动者脱身的知识性意义

三、行动者的社会定位

1、社会定位与角色

2、行动者定位在何处

3、社会情景的定位

第二章 行动知识化

第一节 行动的知识性定义

一、行动的道德义涵

二、行动与动作

三、行动与举止

四、行动的定义

第二节 行动的知识化本质

一、能动性

二、意图性

三、合理化

四、制约性

第三节 行动的类型:从个动与互动

一、互动的类型

1、非聚焦互动和聚焦互动

2、日常接触的互动形式

二、互动的维度

第四节 行动的场域:日常生活领域与社会体系领域

一、日常生活领域的研究意义

1、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关联

2、日常生活世界的理解

二、日常生活的知识化与制度化分析

1、日常生活的界定

2、日常生活与制度化

3、生活制度的维度

4、生活风格的知识性意义

5、作为选择行动样式的生活规划

三、行动情境:行动的时空结构分析

1、行动情境

2、行动的时空结构所表征的知识结构

第三章 知识行动化

第一节 知识的行动性意义

一、知识的基本特性

1、知识内容的新旧相对性

2、知识的社会构成性

3、知识的不确定性

二、共同(有)知识

1、共同(有)知识研究的意义

2、共同(有)知识的定义

3、共同(有)知识的内容构成与特点

4、共同(有)知识所发挥的作用

三、常识性知识的行动性

1、常识问题研究的缘起

2、共同(有)知识与常识知识区分的意义

3、常识的知识性结构

4、常识信念的评价标准

5、常识信念的实践意涵:连接知识与行动

第二节 行动的知识样式

一、知识增长方式的主张

二、行动的知识样式与知识的社会形态

1、事实的超越:知识走出事实的超时空性能

2、知识对象的知识性连接以及对行动的意义

3、知识的权力性使用与知识的依附性特征

4、行动者利益的知识性关联与知识分配

5、行动者选择知识的标准

6、知识对行动的意义取决于行动者的行动内容

7、社会科学知识的物化性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知识的价值实现

第三节 行动反思性的知识基础

一、反思性的知识化定义

1、行动的反思性到作为制度实在的现代性反思性

(1) 什么是反思性

(2) 现代性反思性

2、什么是现代性的反思性

二、反思性的知识基础

1、从现代性反思性的基本内涵分析

2、从现代性反思性的历程来考察

(1) 前现代反思:解释传统和传承知识

(2) 现代性反思:创造未来的知识努力

三、知识的反思性运用

1、权力分化的影响

2、价值的作用

3、未预期后果的影响

4、反思性本身的影响

第四节 常识知识与专家知识

一、挑战哈贝马斯:日常知识与专业知识存在何种关系

二、常识知识:日常生活世界的行动结构

1、再技能化:知识的再次获得

2、日常生活操作化:加工知识的过程与结果

3、经验的存封与传递:社会知识化的途径

(1) 经验的存封:同知识连在一起的过程

(2) 经验的传递:知识依赖知识

三、专家知识的社会化机制

1、专家系统与脱域机制的关系

2、什么是专家系统(知识)

(1) 专家系统的概念

(2) 专业知识的功能范围

3、前现代与现代时期专家知识的比较

(1) 从专家系统的存在方式比较

(2) 普通行动者获得知识的可能性上比较

(3) 从知识应用于行动所产生的后果形式比较

第五节 双重(向)阐释:社会学知识与社会行动的紧密性构联

一、社会学知识的实践性

1、社会学知识的实践性

2、社会学知识的普适性

3、社会学知识的变动性

4、社会学知识进入社会的学习形式

二、知识与行动:社会学的双重(向)阐释模式

1、双重(向)阐释的基本义涵

2、自然科学知识的解释学问题

3、社会科学双重(向)解释模式的内容

4、社会学知识形式的认证:发现的本质

三、双重(向)解释模式的机制

1、社会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因果机制

2、社会学知识与行动者之间关联的实践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中英文人名与专有名词对照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及近年相关研究成果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9-16

参考文献

  • [1].唯物史观视域中曼海姆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 张建忠.华东师范大学2011
  • [2].学科研究视域中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整合与范式转换问题研究[D]. 赵超.南开大学2013

标签:;  ;  ;  ;  

知识与行动:一种结构性关联——对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改造性阐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