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互动意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互动意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论文摘要

所谓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 discourse)是指超越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使用两种或者多种符号资源(语言、图像、音乐、空间、手势等)完成意义建构的社会实践。在全球视觉文化冲击的今天,多模态性(Multimodality)日益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多模态话语的研究同时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从理论的角度,图像作为话语的一种,给话语分析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单模态语法(monomodal grammar)与其它领域加强对话迫在眉睫。同时,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MDA)是从社会符号学角度对建立在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SFL)之上的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的拓展,因此CDA存在的两个问题成为本研究的另一理论出发点。另外,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新发展起来的分析框架,与MDA的对话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从实践的角度,全球视觉文化的历史新环境也给全球公民,尤其是语言教育者,提出了视觉阅读的挑战:英语学习者除了要具备批判性的语言阅读能力,还要具备批判性的视觉阅读能力(Critical Visual Literacy,CVL),以更好地识别出西方媒体中隐含的霸权话语,而不受其左右。目前MDA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国外发展层出不穷;国内文献却十分有限,对于全球化的历史环境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缺乏敏锐深刻的认识。本文建立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背景之下,以Kress和vanLeeuwen(1996)的视觉语法(Visual Grammar,VG)为基础,通过借鉴评价理论,构建主体间的多模态互动模型(Multimodal Interactive Discourse Analysis, MIDA)作为本研究的话语分析工具,同时采用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的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美国《时代》杂志亚洲版的10个封面为语料,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方面,通过解构杂志封面作为多模态话语的意识形态,从而为多模态话语研究和培养批评性媒介阅读能力(Critical Media Literacy,CML包括批评性视觉阅读能力)提供启示,更好地迎接全球化历史新环境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对样本语篇进行互动意义的话语分析基础之上得出以下发现:在图像—标题符号间过程中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潜在读者的人际控制。(1):“接触”(Contact)定位下的“提供”(Offer)频数远远大于“索取”(Demand),“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定位下的“远景”(Long shot)拍摄远远多于“近景”(Close shot),和高情态(Modality)定位贯穿10个封面语料,反映出《时代》作为1923年创办的国际新闻周刊以及当前美国三大主流新闻周刊之一所一贯试图标榜的客观公正的立场;(2)基于介入定位,在图像—标题符号间过程(image-verbiage intersemiosis)中存在一对矛盾:视觉图像成为杂语(heteroglossic)争论(对话打开或对话关闭)的空间,然而标题大多采用典型的单言(monoglossia)使表达的命题绝对化。这与《时代》扮演的多重角色息息相关;(3)基于态度定位,隐性视觉标记除情感价值外一般能在语言评价中找到对应的显性表达;(4)如今第三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依然是西方媒体负面报道的素材,美国利用文化传播的优势使其意识形态中立化(naturalization),进而为在国际社会中谋求政治霸权话语服务。本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问题,研究理据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在批评社会理论、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和媒介帝国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之上,对MDA的理论及实践等文献进行了回顾。第三章针对CDA的主要问题,受到Bakhtin的“对话理论”和Habermas的“主体间理性”的启发,在Kress和vanLeeuwen的视觉语法的互动意义(Interactive meaning)框架基础上借鉴APPRAISAL theory,构建了主体间的多模态互动意义模型。第四章以构建的模型为话语分析工具对选取的语料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第五章总结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论文目录

  • Abstract in English
  • Abstract in Chinese
  • List of Figures
  • List of Tables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question
  • 1.2 Rationales for the present research
  • 1.2.1 Practical rationale
  • 1.2.2 Theoretical rationale
  • 1.3 Methodology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Introduction
  • 2.2 The general historical context of global culture
  • 2.3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 2.3.1 Critical Theory
  • 2.3.2 Cultural studies
  • 2.3.3 Postmodernism
  • 2.3.4 Media imperialism
  • 2.3.5 Summary
  • 2.4 Overview of MDA
  • 2.4.1 From discourse analysis to multimodality
  • 2.4.2 Definition of Multimodality
  • 2.4.3 Application: extending the analysis of discourse as a multi-semiotic practice
  • 2.5 Critical appraisal of implications for Chinese scholars
  • Chapter 3 A Proposed Model for the Present Study
  • 3.1 Introduction
  • 3.2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the proposed model
  • 3.2.1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3.2.2 Precursors: steps toward intersubjectivity
  • 3.2.3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APPRAISAL theory
  • 3.2.4 Visual Grammar
  • 3.2.5 Summary
  • 3.3 A proposed model for the present study
  • 3.4 Research design
  • 3.4.1 Research questions
  • 3.4.2 A qualitative approach to discourse analysis
  • 3.4.3 Data collection and selection
  • 3.5 Summary
  • Chapter 4 Naturalizing Viewers
  • 4.1 Introduction
  • 4.2 Contact
  • 4.3 Social distance
  • 4.4 Modality
  • 4.5 Appraisal
  • 4.5.1 Engagement
  • 4.5.2 Attitude
  • 4.6 MDA of two full covers
  • 4.6.1 Sample analysis of Cover 4.1
  • 4.6.2 Sample analysis of Cover 4.5
  • 4.7 Summary
  • Chapter 5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present study
  • 5.2 Major contribu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 5.3 Limitations and further studie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 Acknowledgements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多模态隐喻浅析土味情话——基于综艺节目《非常完美》男女嘉宾对话[J]. 海外英语 2019(22)
    • [2].网络多模态环境下大学生外语学习焦虑及干预策略[J]. 海外英语 2019(21)
    • [3].多模态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9(04)
    • [4].互动构建的时空延展和情感变迁——电子哀悼多模态语类特征[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01)
    • [5].西安城市形象广告语篇的多模态意义构建[J]. 北极光 2019(12)
    • [6].多模态隐喻的前沿理论研究:问题与展望[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7].4~5岁汉语儿童否定行为的多模态表征特点[J]. 学前教育研究 2020(01)
    • [8].二语视听多模态输入研究述评[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0(01)
    • [9].美国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构建与批评分析——以中美贸易冲突为例[J]. 外语研究 2020(01)
    • [10].多模态教学在来华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中的实践与应用[J]. 教育观察 2019(32)
    • [11].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多模态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公共关系学”课程为例[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9(12)
    • [12].基于多模态知识感知注意力机制的问答方法[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20(05)
    • [13].多模态学习方法综述[J]. 工程科学学报 2020(05)
    • [14].多模态隐喻理论视域下的电影主题构建——以电影《寄生虫》为例[J]. 科技传播 2020(08)
    • [15].电商平台中商品多模态话语的语言学分析与优化建议——以淘宝中某商品为例[J]. 普洱学院学报 2020(02)
    • [16].多模态学习分析:学习分析研究新生长点[J]. 电化教育研究 2020(05)
    • [17].双重视角下国内广告多模态语篇研究[J].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0(03)
    • [18].基于英语新闻语料的思辨听力多模态教学模式探究[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6)
    • [19].多模态视角下国家形象的话语构建研究——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为例[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0(06)
    • [20].秦腔剧本英译的多模态化与意义重构——以《杨门女将》英译本为例[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02)
    • [21].书面学术语篇多模态关系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02)
    • [22].中美大学校徽多模态隐喻对比分析——以中美名校校徽为例[J]. 大众文艺 2020(12)
    • [23].信息化时代外语学习者的多模态识读能力培养[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20(03)
    • [24].多模态教学 多维度思考——多模态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农村教育 2020(17)
    • [25].新媒体语境下国家领导人形象多模态建构的场域解读——以时政微视频《人民领袖》为例[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6].多模态情感分析研究综述[J].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2020(05)
    • [27].多模态隐喻与“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构——评析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第一集《共同命运》[J]. 外国语文 2020(03)
    • [28].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翻译多模态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 高教学刊 2020(23)
    • [29].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多模态话语形式及关系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0(17)
    • [30].《特别响,非常近》中英封面之多模态对比分析[J].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0(03)

    标签:;  ;  ;  ;  ;  

    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互动意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