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目前,我国多数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这将对原油的集输管线、回注管线及污水处理系统带来严重的腐蚀危害。在油田注水系统中,硫酸盐还原菌(SRB)是微生物腐蚀(MIC)的主要因素之一。微生物腐蚀广泛存在于土壤?海水供水系统及油田环境,而且已经造成了程度不同的腐蚀破坏?据统计,许多严重的腐蚀破坏,70%~80%直接由细菌引起或者与细菌有关,特别是硫酸盐还原菌。本课题改良了传统的厌氧培养方法;改良了硫酸盐还原菌、反硝化细菌的选择性培养基;开发了同步反硝化硫酸盐还原菌的选择性培养基;运用原子力显微镜对菌株进行形态观察,运用16SrDNA和脂肪酸鉴定方法对菌株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采用离子色谱方法记录培养液中的NO3-、NO2-和SO42-浓度,对菌株进行功能验证;对几株分离的硫酸盐还原菌进行了聚丙烯酰胺降解特性的测定。分离得到三株硫酸盐还原菌H1、I7和I8。经生理生化鉴定得出,H1为短杆芽孢杆菌,严格厌氧;经16SrDNA和脂肪酸鉴定得出,该菌株为梭杆菌,暂命名为Clostridium Clostridium bifermentans H1;经测定,其对聚丙烯酰胺的去除率为30.8%。对I7菌株的鉴定方法基本同上,所得出的结论为该菌为短杆无芽孢菌,严格厌氧,初步鉴定为Enterobacter中的新种,暂命名为Enterobacter cloacae I7,属于一般丙烯酰胺低聚体的衍生物。I8菌株也为短杆菌,兼性厌氧,初步鉴定为肠杆菌中的一个新种,暂命名为Enterobacter HPAMDegraded Bacteria I8。分离得到三株反硝化细菌F1、F18和F22-1,均为革兰氏阴性菌,在严格厌氧环境下生长速度较硫酸盐还原菌稍慢。经16SrDNA和脂肪酸鉴定得出,三株菌分别为Clostridium butyricum F1,对NO3-去除率为39.17%;Clostridium sp. F18,对NO3-去除率为58.56%;Thauera sp. F22-1,对NO3-去除率为44.56%。分离得到三株同步反硝化硫酸盐还原菌SN10,SN9,SN22-2,初步鉴定三株菌分别为Paenibacillus sp. SN10,对NO3-的去除率为98.52%,对SO 42-的去除率为96.49%;Paenibacillus lautus SN9,对NO3-的去除率为97.76%,对SO 42-的去除率为96.22%;Bacillus coagulans SN22-2,对NO3-的去除率为97.98%,对SO 42-的去除率为96.48%。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硫酸盐还原菌SRB的研究进展1.1.1 硫酸盐还原菌的种属1.1.2 硫酸盐还原菌的生理学特性1.1.3 硫酸盐还原菌的生态学1.1.4 SRB在硫循环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1.1.5 硫酸盐还原菌SRB的应用1.1.6 硫酸盐还原菌SRB的危害1.1.7 硫酸盐还原菌的抑制研究1.2 反硝化细菌DNB的研究进展1.2.1 反硝化细菌的种属1.2.2 反硝化细菌的生理特性1.2.3 细菌的反硝化过程1.2.4 反硝化细菌的遗传特性1.2.5 反硝化过程的调控1.2.6 氧对反硝化过程的调控作用1.2.7 反硝化中间产物的生成与转化1.2.8 反硝化过程的应用1.3 同步反硝化硫酸盐还原菌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1.4.1 课题来源1.4.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4.3 主要研究内容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2.1 主要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2.1.1 主要仪器设备2.1.2 实验材料2.2 实验方法2.2.1 分离介质和采样点的选择2.2.2 菌株的分离与筛选2.2.3 菌种普遍分离纯化方法2.2.4 硫酸盐还原菌(SRB)的分离纯化方法2.2.5 反硝化细菌(DNB)的分离纯化方法2.2.6 同步反硝化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纯化方法2.2.7 16S rDNA 技术2.2.8 SRB的计数2.2.9 菌株的特性研究和功能验证第3章 硫酸盐还原菌的系统发育分析及功能验证3.1 硫酸盐还原菌的鉴定3.1.1 总体进化树3.2 生理生化鉴定总表3.3 H1 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和特性研究3.3.1 H1 菌株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3.3.2 H1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3.3.3 H1 菌株的系统发育学分析3.3.4 H1 菌株的对聚丙烯酰胺的生物降解特性研究3.4 I7 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和特性研究3.4.1 I7 菌株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3.4.2 I7 菌株的生长曲线3.4.3 I7 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3.4.4 I7 菌株对聚丙烯酰胺进行生物降解的特性研究3.5 I8 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和特性研究3.5.1 I8 菌株的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3.5.2 I8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3.5.3 I8 菌株的系统发育学分析3.5.4 I8 菌株的对聚丙烯酰胺的生物降解特性研究3.6 本章小结第4章 反硝化细菌的系统发育分析及功能验证4.1 反硝化细菌的鉴定4.1.1 生理生化鉴定总表4.1.2 总体进化树4.2 F1 菌株的分离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4.2.1 F1 菌株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4.2.2 F1 菌株的生长曲线的测定4.2.3 F1 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4.2.4 F1 菌株的功能验证4.3 F18 菌株的分离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4.3.1 F18 菌株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4.3.2 F18 生长曲线4.3.3 F18 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4.3.4 F18 菌株的功能验证4.4 F22-1 菌株的分离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4.4.1 F22-1 菌株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4.4.2 F22-1 生长曲线4.4.3 F22-1 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4.4.4 F22-1 菌株的功能验证4.5 本章小结第5章 同步反硝化硫酸盐还原菌的系统发育分析及功能验证5.1 同步反硝化硫酸盐还原菌的鉴定5.1.1 生理生化鉴定总表5.1.2 总体进化树5.2 SN10 菌株的分离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5.2.1 SN10 菌株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5.2.2 SN10 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5.2.3 SN10 菌株的功能验证5.3 SN9 菌株的分离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5.3.1 SN9 菌株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5.3.2 SN9 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5.3.3 SN9 菌株的功能验证5.4 SN22-2 菌株的分离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5.4.1 SN22-2 菌株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5.4.2 SN22-2 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5.4.3 SN22-2 菌株的功能验证5.5 本章小结结论参考文献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硫酸盐还原菌论文; 反硝化细菌论文; 同步反硝化硫酸盐还原菌论文; 生态抑制论文; 分离鉴定论文; 系统发育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