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激光束间相干性对背向散射影响的实验研究

驱动激光束间相干性对背向散射影响的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20世纪60年代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问世不久,激光惯性约束聚变(ICF)的实验研究便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它是利用激光直接或者间接作为驱动源,压缩氘氚燃料至极高密度,并使氘氚燃料局域形成高温高密度热斑,最终达到点火条件,实现自持燃烧,放出大量聚变能。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是激光惯性约束聚变中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而受激布里渊散射(SBS)和受激拉曼散射(SRS)是其中倍受关注的两种参量不稳定性。首先,来自它们的背向散射,能将很大一部分入射激光的量以散射光的形式转移到腔靶外面,导致驱动激光能量利用效率大幅降低,不能满足内爆点火条件对能量的需求;其次,在伴随着SRS的过程会产生超热电子,这些超热电子具有很高的能量,会预热靶丸,使得对靶丸的进一步压缩难以进行,最终导致因达不到点火条件而失败。对于间接驱动ICF靶,因为入射激光经过填充的低密度气体时要穿越比较长的距离(几个毫米),所以SRS和SBS不稳定性在空腔靶中得到特别关注。早有研究结果表明,SBS和SRS对驱动激光的辐照均匀性非常敏感,通过改善辐照均匀性能够有效地抑制这两种参量不稳定性的发展。本文主要以驱动激光束间相干性与SBS、SRS的关系为研究内容,阐述了SBS和SRS原理和机制,在“神光-Ⅱ”高功率激光装置上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实验中获得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处理,得出相应的结论。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利用“神光-Ⅱ”装置输出两路倍频激光(527nm,1ns,260J/束),点聚焦辐照Au平面靶(厚6.17μm)、CRF气凝胶靶(p=475mg/cm3)。通过旋转倍频晶体来改变驱动激光的偏振方向,进而获得两种不同干涉程度的激光辐照条件。利用反射镜对散射光进行小口径取样,并建立起了针对背向散射光的测量系统,该系统将散射光中的SBS和SRS成分分离并分别进行测量,利用能量卡计获得它们的能量计数,并利用可见光范围的光栅谱仪对SRS时间积分光谱进行了测量。2.对实验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发现了一些有规律的物理现象,结合与SBS、SRS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讨论和理解,得到这样的结论:肯定了“神光-Ⅱ”激光器输出各路激光之间的相干性,同时随着两束入射激光之间干涉程度的增加,背向散射呈现出明显的增强趋势。3.驱动激光束之间存在着相干性有助于理解最近NIF装置上进行的综合实验中背向散射能量远高于预期的实验结果,即在对每一束入射激光进行书匀滑处理后,多束激光再次叠加很可能重现严重的干涉现象。以极化束匀滑(PS)为例,对多光束下PS工作效率的下滑进行了分析。并建议在对每一束入射激光进行束匀滑处理的同时,还要考虑个光束之间可能存在的干涉关系。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核聚变
  • 1.1.1 人类未来的理想能源----核聚变能
  • 1.1.2 惯性约束聚变(ICF)简介
  • 1.2 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与ICF
  • 1.2.1 等离子体的基本性质
  • 1.2.2 驱动激光的参数
  • 1.2.3 参量不稳定性
  • 1.3 国内外关于SBS和SRS背向散射研究进展
  • 1.3.1 SBS与SRS背向散射与等离子体状态的关系
  • 1.3.2 SBS与SRS在腔靶中的分布
  • 1.3.3 背向散射的测量方法
  • 1.3.4 背向散射与驱动激光功率密度的关系
  • 1.3.5 小结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激光相干性与SBS、SRS物理基础
  • 2.1 干涉理论
  • 2.1.1 相干的条件
  • 2.1.2 干涉条纹的对比度
  • 2.1.3 时间相干性
  • 2.1.4 空间相干性
  • 2.1.5 “神光-Ⅱ”八路激光的相干性
  • 2.2 受激布里渊散射(SRS)与受激拉曼散射(SBS)
  • 2.2.1 受激布里渊散射(SBS)
  • 2.2.2 受激拉曼散射(SRS)
  • 2.3 抑制SBS和SRS的途径
  • 2.3.1 实验用靶与SBS、SRS
  • 2.3.2 束匀滑与SBS、SRS
  • 2.4 小结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3.1 实验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3.2 实验方案
  • 3.2.1 对驱动激光相干性的测量
  • 3.2.2 对背向散射光的测量
  • 3.3 实验结果
  • 3.3.1 背向散射能量的测量结果
  • 3.3.2 SRS光谱测量结果
  • 3.3.3 气凝胶靶与金平面靶的比较
  • 3.4 多光束下束匀滑技术的讨论
  • 3.4.1 PS束匀滑与入射激光束数目的关系
  • 3.4.2 SSD、RPP束匀滑与入射激光束数目的关系
  • 3.4.3 关于降低多光束下相干性的几点思考
  • 3.5 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神光Ⅲ原型装置的近背向散射光诊断系统[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2(12)
    • [2].仿人体组织材料的超声背向散射系数测量研究[J]. 电子学报 2010(05)
    • [3].基于神光Ⅲ原型装置的近背向散射诊断系统设计[J].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008(05)
    • [4].基于多波束背向散射强度信号的海底表层沉积物粒度分类研究——以澳洲Joseph Bonaparte湾为例[J]. 海洋学报 2019(01)
    • [5].瑞利背向散射系数测定[J]. 物理测试 2018(04)
    • [6].提高光纤背向散射法测量精度的方法研究[J]. 电子制作 2016(12)
    • [7].基于神光Ⅲ原型的背向散射实验技术研究[J]. 物理学报 2013(17)
    • [8].神光-Ⅲ主机近背向散射诊断光学系统设计[J]. 光学精密工程 2014(06)
    • [9].超声背向散射技术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进展[J]. 上海医学影像 2008(02)
    • [10].神光Ⅲ原型装置的黑腔靶背向散射光测量技术[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4(03)
    • [11].背向散射因子在放射治疗中的作用[J]. 辐射防护 2011(01)
    • [12].超声背向散射技术评价影响糖尿病患者心肌病变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疗前沿 2013(19)
    • [13].神光Ⅱ激光装置的全口径背向散射测量系统[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0(08)
    • [14].近背向散射测量系统中漫反射板的特性研究[J].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7(09)
    • [15].乳腺病变US检查中背向散射特性统计建模的额外价值[J].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5(04)
    • [16].神光Ⅲ原型装置背向散射光诊断系统的标定[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4(03)
    • [17].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心肌超声背向散射参数检测及其意义[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8(11)
    • [18].便携式超声背向散射骨密度仪设计[J].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8(02)
    • [19].神光Ⅲ原型装置的全孔径背向散射诊断技术[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2(12)
    • [20].不同超声背向散射信号提取技术的临床应用[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09)
    • [21].基于光热-激光背向散射干涉的生物分子定量检测技术[J]. 中国科技论文 2017(24)
    • [22].基于神光Ⅲ原型装置的冲击点火分解实验[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5(05)
    • [23].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累及右心室或侧后壁时心电图改变与心肌超声背向散射参数检测[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11)
    • [24].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结合背向散射与负荷核素评价存活心肌的对比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06)
    • [25].硅基微光学谐振式陀螺瑞利背向散射噪声分析[J]. 光学学报 2009(03)
    • [26].全孔径背向散射诊断光学系统[J]. 光学精密工程 2014(12)
    • [27].神光Ⅲ原型全孔径背向散射测量系统研制及应用[J]. 光学学报 2012(08)
    • [28].环状PIN阵列测量全口径背向散射光空间分布的实验研究[J].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2011(01)
    • [29].超声背向散射测定结合胶原代谢物评价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纤维化程度[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5(06)
    • [30].谐振式光纤陀螺背向散射噪声抑制研究[J]. 应用光学 2018(02)

    标签:;  ;  ;  ;  

    驱动激光束间相干性对背向散射影响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