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茛科植物胚珠形态、结构、发育及其系统学意义

毛茛科植物胚珠形态、结构、发育及其系统学意义

论文摘要

胚珠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重要器官,许多生命周期中有意义的过程都要在胚珠中完成,如雌配子体的发生发育,引导花粉管,完成双受精,新孢子体的发育等等。毛茛目是基部真双子叶植物中最重要的类群之一。毛茛科,作为毛茛目的一个核心科,其形态学特征有丰富的变异,如叶、花、心皮和胚珠形态。毛茛科胚珠形态丰富的变异应该蕴藏有大量的系统进化信息。传统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对于毛茛科的划分既有相似又有差异。因此,我们期望对于毛茛科植物成熟胚珠形态及胚珠形态、结构发生发育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毛茛科下亚科、族甚至属间的分类和系统演化关系。本文对国产毛茛科3亚科11族25属42种植物成熟胚珠形态,3亚科11族18属19种植物胚珠形态发生发育,2亚科2族2属2种代表植物胚珠的组织发生和发育进行了观察研究。1)3亚科11族25属42种植物成熟胚珠形态观察结果表明:毛茛科植物胚珠的形态变异十分丰富,在毛茛科42种植物成熟心皮中,36种植物为倒生胚珠;只有侧金盏花属、毛茛属和水毛茛属植物为横生胚珠。黄连亚科,唐松草亚科所有的属,毛茛亚科中驴蹄草族,侧金盏花族,太白美花草族,黑种草族,升麻族和翠雀族植物的胚珠是双珠被;毛茛亚科中的铁筷子族,毛茛族和银莲花族植物的胚珠是单珠被。在双珠被胚珠中,内珠被均呈杯状,且在成熟时边缘具裂片;外珠被大多呈兜状,只有耧斗菜属的无距耧斗菜和侧金盏花属植物的外珠被杯状。在单珠被胚珠中,铁筷子族和毛茛族植物胚珠的珠被杯状且边缘具裂片;而银莲花族胚珠的珠被兜状且边缘均呈3裂片。双珠被胚珠中除了耧斗菜属的无距耧斗菜是非典型的双珠孔外,其余胚珠均为内珠孔。黄连亚科的黄连属植物的胚珠具有一个完全包被在胚珠外的附属物,毛茛科其他属均不具有这一结构。唐松草亚科3属(唐松草属,耧斗菜属,人字果属)植物成熟胚珠发育均具一明显的附属物,这一附属物的形态各异但均包围珠柄;其中唐松草属和耧斗菜属植物的胚珠附属物还延伸至胎座上。毛茛亚科11族21属植物的胚珠中大多不具附属物,只有银莲花族、毛茛族、太白美花草族、铁筷子族和升麻族5族9属16种植物具有附属物。其中铁筷子族的铁筷子属和升麻族菟葵属胚珠珠柄背侧具有一兜状附属物;太白美花草族的太白美花草属的胚珠珠柄腹侧具有一片状附属物;银莲花族的银莲花属、铁线莲属和白头翁属,毛茛族的毛茛属、水毛茛属和角果毛茛属植物成熟胚珠珠柄腹侧具有片状或乳突状的附属结构。2)3亚科11族18属19种植物胚珠形态发生发育观察结果表明:在双珠被胚珠中,内珠被均环状发生发育,成熟时杯状且边缘呈裂片状;外珠被大多半环状发生发育,成熟时兜状。只有耧斗菜属的无距耧斗菜和侧金盏花属不同,无距耧斗菜胚珠外珠被半环状发生发育,在发育后期由半环状转变为环状,成熟时外珠被杯状;侧金盏花属植物胚珠外珠被环状发生发育,成熟时杯状。在单珠被胚珠中,铁筷子属、鸦跖花属和毛茛属胚珠的珠被环状发生发育,成熟时杯状且边缘呈裂片状;而银莲花属和铁线莲属胚珠的珠被半环状发生发育,成熟时兜状且边缘均具3裂片。3)2亚科2族2属2种代表植物胚珠结构发生发育观察结果表明:黄连和驴蹄草胚珠的内外珠被均来自珠心基部表皮细胞的分裂。黄连和驴蹄草胚珠的厚珠心来源不同,黄连胚珠的厚珠心来源于珠心表皮和周缘细胞共同分裂;而驴蹄草胚珠的厚珠心来源于珠心表皮分裂。4)对具有诸多过渡性状的毛茛科植物成熟胚珠和胚珠形态、结构发生发育过程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倒生、双珠被、兜状外珠被和内珠孔可能是较横生、单珠被、杯状外珠被和双珠孔原始的性状。毛茛科植物胚珠的内外珠被可能均来自珠心基部表皮细胞的分裂;而厚珠心的来源具有多样性。一些植物胚珠的厚珠心来源于珠心表皮和周缘细胞共同分裂;一些植物胚珠的厚珠心来源于珠心表皮分裂。5)毛茛科胚珠形态特征与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最为吻合,进一步支持了近年来分子系统学将毛茛科划分为4个亚科的观点;也对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关于毛茛科内一些类群所存在争议的属间、族间关系提供了一些证据。通过胚珠形态学的研究认为唐松草亚科唐松草属,耧斗菜属和人字果属间的关系是平行的,支持将这3属置于唐松草亚科下不同的3个主要类群中;支持分别给予铁筷子属、美花草属族的分类等级的观点;对于侧金盏花属和毛茛亚科其他具蓇葖果的属之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给予了一定的支持;支持银莲花属、白头翁属、獐耳细辛属和铁线莲属之间是有差异的,将其置于不同亚族不同属中是合理的;支持将水毛茛属和角果毛茛属做为亚属置于毛茛属中,碱毛茛属和鸦跖花属独立为属置于毛茛族中。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被子植物胚珠的研究概况
  • 1.1.1 胚珠的形态结构
  • 1.1.1.1 胚珠弯曲程度
  • 1.1.1.2 胚珠的数目
  • 1.1.1.3 珠被的形态与演化
  • 1.1.1.4 珠心的形态与演化
  • 1.1.1.5 珠柄的形态与演化
  • 1.1.1.6 珠孔的形态与演化
  • 1.1.2 胚珠的发育
  • 1.1.3 胚珠的起源
  • 1.1.4 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 1.1.4.1 胚珠的特征基因
  • 1.1.4.2 胚珠原基的模式建成
  • 1.1.4.3 珠被发育的遗传控制
  • 1.1.4.4 胚囊的发育
  • 1.2 毛茛科系统分类研究概况
  • 1.3 存在的问题
  • 1.3.1 胚珠的形态演化
  • 1.3.2 毛茛科的系统分类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成熟胚珠形态及胚珠形态发生发育研究
  • 2.2.2 胚珠发生发育解剖学研究
  • 2.3 毛茛科系统树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毛茛科植物成熟胚珠形态
  • 3.1.1 黄连亚科(Subfam.Coptidoideae黄连族Tribe Coptideae)
  • 3.1.2 唐松草亚科(Subfam.Thalictroideae扁果草族Tribe Isopyreae)
  • 3.1.3 毛茛亚科(Subfam.Ranunculoideae)
  • 3.1.3.1 驴蹄草族(Tribe Catheae)
  • 3.1.3.2 铁筷子族(Tribe Helleboreae)
  • 3.1.3.3 升麻族(Tribe Cimicifugeae)
  • 3.1.3.4 翠雀族(Tribe Delphineae)
  • 3.1.3.5 黑种草族(Tribe Nigelleae)
  • 3.1.3.6 侧金盏花族(Tribe Adonideae)
  • 3.1.3.7 美花草族(Tribe Callianthemeae)
  • 3.1.3.8 毛茛族(Tribe Ranunculeae)
  • 3.1.3.9 银莲花族(Tribe Anemoneae)
  • 3.2 毛茛科植物胚珠形态发生发育
  • 3.2.1 黄连亚科(Subfam.Coptidoideae黄连族Tribe Coptideae)
  • 3.2.2 唐松草亚科(Subfam.Thalictroideae扁果草族Tribe Isopyreae)
  • 3.2.3 毛茛亚科(Subfam.Ranunculoideae)
  • 3.2.3.1 驴蹄草族(Tribe Catheae)
  • 3.2.3.2 侧金盏花族(Tribe Adonideae)
  • 3.2.3.3 美花草族(Tribe Callianthemeae)
  • 3.2.3.4 铁筷子族(Tribe Helleboreae)
  • 3.2.3.5 升麻族(Tribe Cimicifugeae)
  • 3.2.3.6 黑种草族(Tribe Nigelleae)
  • 3.2.3.7 翠雀族(Tribe Delphineae)
  • 3.2.3.8 银莲花族(Tribe Anemoneae)
  • 3.2.3.9 毛茛族(Tribe Ranunculeae)
  • 3.3 毛茛科植物胚珠发生发育(珠被、珠心发生发育)
  • 3.3.1 黄连亚科(Subfam.Coptidoideae黄连族Tribe Coptideae)
  • 3.3.2 毛茛亚科(Subfam.Ranunculoideae驴蹄草族Tribe Catheae)
  • 第四章 讨论
  • 4.1 毛茛科植物胚珠形态及科下划分
  • 4.1.1 亚科水平
  • 4.1.2 族水平
  • 4.1.2.1 唐松草亚科
  • 4.1.2.2 毛茛亚科
  • 4.2 毛茛科植物胚珠发育形态学性状的进化
  • 4.2.1 胚珠弯曲程度——倒生和横生
  • 4.2.2 珠被层数——单珠被和双珠被
  • 4.2.3 外珠被成熟形态——兜状外珠被和杯状外珠被
  • 4.2.4 外珠被发生形态——半环状和环状
  • 4.2.5 珠孔形态——内珠孔和双珠孔
  • 4.2.6 附属结构的发生
  • 4.2.7 珠被发生发育
  • 4.2.8 珠心发生发育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毛茛科植物胚珠形态、结构、发育及其系统学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