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及其实质

论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及其实质

论文摘要

战国中期,为了结束战火,重建社会新秩序,实现天下统一而济世救民,孟子弘扬并发挥孔子学说,提出了以民本为核心的仁政治国学说。其仁政思想,主要是围绕君、臣、民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导管理的角度,要求君臣重民意、民心,关注民生,以民心向背来衡量政治的得失成败,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具体措施。本文立足《孟子》文本,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领域分析孟子仁政学说的具体内容。在政治领域,孟子最主要的就是倡导以民为本,主张给予百姓一定的权力;孟子十分看重贤才的作用,要求统治者吸纳众多的优秀人才,让他们参与国家的管理,惟其如此,才能保证国家统治秩序的有序运行。孟子在经济领域的主张更为具体,而且有许多举措都十分有效,他要求统治者分配给民众固定的赖以为生的生产生活资料,让他们的生活有所保障;同时还要求统治者不能过分压榨百姓,即使是必须的徭役,也要以不妨害农工为前提;此外,孟子还主张保护工商业,以促进经济的正常发展。孟子同孔子一样,格外看重教育的功用,他主张兴办学校,对百姓进行人伦教育,还要求人们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共同构建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这些思想虽然不适用于当时的局势,却为后世统治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深入分析孟子仁政思想的内容后,文章试图从全新的角度来探究其仁政思想的实质。通览《孟子》,我们不难发现,孟子的许多主张都源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对中庸思想的转化和运用。孟子主张在国家权利的分配中要平衡君主与百姓的关系。本文还反驳了孟子不言利的观点,认为孟子虽然不追求自身的利益,但他却是站在天下的高度,为天下百姓谋利,期望实现天下统一,安定的宏伟蓝图。这才是孟子真正追求的利益。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孟子仁政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一) 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 (二) 孟子的身世和师承
  • 二、孟子仁政学说的主要内容
  • (一) 政治领域
  • 1、以民为本,爱民重民
  • 2、贵德尊士,能者在职
  • (二) 经济领域
  • 1、制民之产,实行井田制
  • 2、轻徭薄赋,使民以时
  • 3、保护工商,发展经济
  • (三) 文化教育领域
  • 1、兴办学校,教以人伦
  • 2、修身养德,化民成俗
  • 三、孟子仁政学说的实质
  • (一) 是中庸思想的体现
  • 1、孟子中庸思想的渊源
  • 2、中庸思想在国家权力分配中的体现
  • 3、孟子中庸思想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体现
  • (二) 是对天下公利的追求
  • 1、为百姓谋利
  • 2、为天下谋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论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及其实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